学年度中山大学开设辅修、双学位一览表 (1)

合集下载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亚太研究院-国际政治专业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亚太研究院-国际政治专业

2
形势与政策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2
就业指导 Employment Guidance
1
公 核 模块一:中国文明
2

共 通 模块二: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
4

修 识 模块三:全球视野
2

课 程 模块四:科技、经济、社会
2
总学 时
开课学期/周 学时
课程 负责

4周
1/
古添雄
2
初级韩语 Elementary Korean
2
大洋洲区域研究导论 Guide to Oceania Studies
2
国际战略学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2
管理学 Management
2
社会实践

Social Practice
2
国际公法案例

Case Studi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2-12/
36
2-12/
1 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 2 个学分。
—3—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英文名称
总学 分


通 由学生按该规定的学分要求并结合自身兴趣和
识 学习规划选读
10


政治学原理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Science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 Foreign Relation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oral Character Cultivation and Basis of Law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

中山大学培养方案之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

工学院交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交通工程专业知识,以及交通信息与控制技术、新能源车辆制造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交通节能与环保技术等应用技能,适应现代交通行业需求的专业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设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新能源交通工具等特色培养方向。

学生毕业后,具有交通信息与管理、交通规划与政策、交通控制与设备、交通环保与节能、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 要求学生掌握交通工程、信息工程与控制、计算机应用、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环境工程、电动汽车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对智能运输系统有深入的了解,具备基本的交通工程学科和智能运输系统的理论和实用技术。

2. 有参加科研、工程实践的体验,得到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掌握一门外语,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

4.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授予学位与修业年限—1—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修业年限:4年。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交通工程导论、运筹学、交通调查与分析、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规划、自动控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交通环境工程、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汽车构成。

六、专业特色课程数字图像处理、交通环境工程、噪声控制工程、新能源汽车概论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见附表二)—2—附表一交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12013级《大学英语》课程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按12学分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

2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

3包括技能18天,理论36学时。

—3—4B类课程为专业限定性必修课程。

—4——5——6——7—注:①各院(系)应同时列出课程的中文名称和其准确的英文名称。

②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

学年度中山大学开设辅修、双学位一览表

学年度中山大学开设辅修、双学位一览表

2017学年度中山大学开设辅修、双学位一览表备注:1各专业的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请参考教务部旧版网站“教学研究”栏目下的“专业培养方案”(链接)或教务部新版网站“本科专业”栏目下的“培养方案”(链接,需使用netID登录查看),如有变动,以院系公布的为准。

2.主辅修专业所修相同课程,其学分不再重复计入辅修专业学分。

报名时间及注意事项:1. 11月1日—11月8日,申请修读辅修、双学位的学生填写辅修、双学位申请表一式两份交本学院、系办公室申请表格下载地址:(辅修),(双学位)。

申请条件:按门类招生的专业,学生在申请修读辅修之前尚未进行专业分流的,均不能选择本门类专业下的某一专业作为辅修;第一学年所修读的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平均学分绩点数达到及以上者,可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第一、第二学年所修读的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平均学分绩点数达到及以上者,可申请修读双学位。

2.学校将在12月公布2017学年辅修、双学位学生名单。

经批准修读辅修、双学位的学生原则上从2017学年春季学期(即2018年上半年)开始上课3.修读辅修、双学位的学生,须按规定缴费。

根据我校2017 年第15 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自2016 级起,学生修读辅修、双学位课程执行调整后的学分学费标准,均为160 元/学分(党办通〔2017〕215 号);2016 级之前的学生仍执行原收费标准,即,文科类115 元/学分,理科类130 元/学分,医科类115 元/学分,艺术类250 元/ 学分(中大财务〔2007〕10 号)。

4.由于我校是多校区(园)办学,请同学们充分考虑跨校区(园)修读课程在交通、安全、住宿等方面的因素,慎重选择修读各校区(园)开设的辅修、双学位课程。

中山大学教务部2017 年11 月1 日。

04-06级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学费一览表

04-06级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学费一览表
பைடு நூலகம்07-08-2双学位(双专业)、辅修学费一览表
交费时间:2007年12月14日—2008年1月15日。
选 读 专 业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学院
材能 材能 环境 环境 机电 机电 机电 计算机 建设 建设 建设 建设 轻化 轻化 轻化 物理 自动化 环境 环境 环境 环境 环境 环境 环境 环境 机电 机电 机电 机电 机电 机电 机电 机电


姓 名
吴统衡 邓杰 冯子平 霍键聪 辜世英 廖文浪 韦翠华 丛庆阳 雷露明 梁文濠 叶德承 张龙 邬剑星 关开祺 黄灿中 邹长俊 陈妙芬 梁天龙 徐凌 黄泓 黎志伟 冯韵蕾 梁海泳 肖阳 何卉卉 谭敏飞 吴晓云 罗振邦 李兆汉 邹加辉 李思嘉 梁文武 徐显波
备注
3106000729 3206006435 3106006622 3106006669 3106006763 3106006783 3106006810 3106003871 3106003884 3106004044 3106004051 3206004076 3106004080 3106004090 3106004098 3106003485 3106003527 3106003337 3106003351 3106003450 3106002000 3106002018 3206002125 3106009399 3206009560 3206002587 3106001097 3106001198 3106001514 3106001300 3106001329 3106001338 3106007509

大学修读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管理办法(修订)

大学修读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管理办法(修订)

XXXX大学修读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管理办法(修订)为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跨学科组织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在本科生中设立攻读双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制度,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培养模式1.双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学科门类(文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经济学)修读另外一个本科专业的学位教育,完成该本科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教学环节,达到该专业的双学位授予条件,在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前提下,经学校核准、颁发该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2.辅修专业的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一级或二级学科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完成该本科专业辅修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教学环节,经学校核准、颁发该本科专业辅修证书。

二、报名资格1.入学满一年的在校本科生(学生最早可在第二学期期中申请报名,第三学期开始修读);2.已完成学习成绩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包括2.0)3.每个学生只能申请修读1个双学位专业或1个辅修专业。

三、报名程序1.每年四月份及十月份开设双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的学院提出招生计划,并经学校批准发布;2.学生报名时须经主修专业所在学院批准,再向招生学院提出申请,并由招生学院进行审核,如设有考核面试环节,学院自行组织考核面试。

对于各学院审核或考核面试通过的确定拟攻读双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的学生,须与教务处及招生学院签订协议,并以学院为单位统一向教务处报名备案。

3.学生凭录取通知办理选课手续,参加课程学习即取得攻读双学士学位或辅修专业学籍。

四、教学组织与管理1.修读双学士学位和辅修专业实施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由开设专业的学院组织制订,教务处批准实施。

教学计划由平台课程和毕业论文构成。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测量学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测绘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 3.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 划管理等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可持续 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与法规; 5.了解测绘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 发展动态,以及测绘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 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小计
空间分析与应用 Spatial Analysis
土木工程测量学 Civil Engineering
Survey
地藉测量 Cadastral survey
海洋测绘学
陶海燕讲
3
54
8/3

张新长教
3
54
8/3
授 刘小平副
教授
2
4周
9
系集体指 导
504学时,3周教学实习;30学分
3
72
7/3
夏林元教 授
Analysis
54
8/3
陈晓翔教 授
说明: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及 教学进程计划表由学校另行制定,不重复列入各 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中。各专业根据 自己特点申请免修某一门公共必修课的,需经学 校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
3
54 7/3 黎夏教授
Spatial Analysis
选 修
地理信息系统数
据库
3
GIS Database
54
7/3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安排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安排

传播与设计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善策划、懂管理、会传播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

这种人才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从事公共关系的策划、宣传、广告、销售、推广、外联、开发、调研和行政文秘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适用于专业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市场研究和民意调查公司等信息咨询行业,并能够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从事公关、广告和传播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专业思想。

2.接受系统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具备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掌握公共关系的专业技能,包括调查研究能力、分析预测能力、策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处理、研究公共关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好的仪表风度。

4.身体健康,心理素质优良。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1—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按培养要求列出专业课程10门左右。

大众传媒通论,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公共关系原理,公关实务与案例,媒介社会学,广告学原理,公共关系评估,市场营销学。

六、专业特色课程:如“双语教学课程”、“精品课程”等。

组织传播学,危机管理与传播,公共关系策划,CI战略,演讲与辩论,网络传播等。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见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见附表二)附表一:—2—公共关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①2011级《大学英语》课程仍然按照“9+3”模式设置,采用分级教学方式。

其中9学分(162学时)列入公共必修课板块,3学分列入公共选修课板块。

②包含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活动2个学分。

中山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双学位

中山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双学位

中山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双学位14、中山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入学与注册第三章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第四章课程选修与免修第五章主、辅修和双专业、双学位第六章转专业与转学第七章休学与复学第八章退学第九章考勤与处分第十章毕业、结业和肄业第十一章自费出国留学第十二章附则第五章主、辅修和双专业、双学位发布时间: -9-19第三十条辅修专业是主修专业之外附加选修的专业。

修读辅修专业的学生须按照相关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修读有关课程。

辅修专业学分不低于25学分(主辅修专业所修的课程相同,其学分不重复计入辅修专业学分)。

双专业是指兼修本专业以外的任何一个专业,修满两个专业要求的学分数,可取得两个专业的毕业资格。

双专业学分不低于50学分。

双学位是指修读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等不同学科门类中的两个专业并取得毕业资格,且符合两个专业的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和要求者,可取得双学士学位资格。

第二学位的学分不低于75学分。

第三十一条为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门类学习,学校采取辅修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与双专业、双学位的专业培养方案相衔接的方式。

学生在学习辅修专业的基础上可按规定申请继续修读双专业、双学位。

第三十二条第一年所修读的必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数达到2.0及以上者,可在第二年的第一学期申请修读辅修专业。

第一、二年所修读的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平均学分绩点数达到2.8及以上者,可在第三年的第一学期申请修读双专业。

第一、二年所修读的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平均学分绩点数达到3.0及以上者,可在第三年的第一学期申请修读双学位。

第三十三条学生申请修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应按下列申请程序办理:学生本人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学院(系)提交书面申请,经学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同意,并获得开设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的学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批准后,报学校教务部门审核,呈主管教学校长审批。

各学院(系)须于每年第一学期第5周前将辅修专业、双学位、双专业开课计划报送学校教务部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学年度中山大学开设辅修、双学位一览表
1
2
3
4
备注:
1.各专业的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请参考教务部旧版网站“教学研究”栏目下的“专业培养方案”(链接,需使用netID登录查看),如有变动,以院系公布的为准。

2.主辅修专业所修相同课程,其学分不再重复计入辅修专业学分。

5
报名时间及注意事项:
1.11月1日-11月8日,申请修读辅修、双学位的学生填写辅修、双学位申请表一式两份交本学院、系办公室。

申请表格下载地址:(辅修),(双学位)。

申请条件:按门类招生的专业,学生在申请修读辅修之前尚未进行专业分流的,均不能选择本门类专业下的某一专业作为辅修;第一学年所修读的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平均学分绩点数达到及以上者,可申请修读辅修专业;第一、第二学年所修读的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平均学分绩点数达到及以上者,可申请修读双学位。

2.学校将在12月公布2017学年辅修、双学位学生名单。

经批准修读辅修、双学位的学生原则上从2017学年春季学期(即2018年上半年)开始上课。

3.修读辅修、双学位的学生,须按规定缴费。

根据我校2017年第15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自2016级起,学生修读辅修、双学位课程执行调整后的学分学费标准,均为160元/学分(党办通〔2017〕215号);2016级之前的学生仍执行原收费标准,即,文科类115元/学分,理科类130元/学分,医科类115元/学分,艺术类250元/学分(中大财务〔2007〕10号)。

4.由于我校是多校区(园)办学,请同学们充分考虑跨校区(园)修读课程在交通、安全、住宿等方面的因素,慎重选择修读各校区(园)开设的辅修、双学位课程。

中山大学教务部
6
2017年11月1日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