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2捅马蜂窝》教学设计_3
《捅马蜂窝》教案

《捅马蜂窝》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捅马蜂窝事件的真实感受。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捅马蜂窝的经历,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并阐述其作用。
4.情感体验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课文时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关爱。
5.写作训练教师给出一个关于捅马蜂窝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学生提出自己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的建议。
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自然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捅马蜂窝》一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关爱,培养学生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本文作者林清玄,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
课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的故事,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和感悟。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课文运用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捅马蜂窝的过程和作者的内心感受。
修辞手法: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精选9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精选9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
2、在阅读实践中产生不伤害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归纳内容,回忆认知。
(提速)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1课,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前、中、后)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
(回文读书,引出好奇)(一)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翻开书,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画一画核心词语。
3、老师适时板书:渴望、惊呆、惊恐稍定、沉重、舒心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二)体会渴望,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2、马蜂窝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4、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过渡:这一捅下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三、深入领悟,品味词句。
(挖掘词句,以读悟情)(一)、自读自悟,品味含义。
1、指导理解惊呆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二)、体会词语:1、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2、你喜欢那个词语,为什么?这种感情还能从哪看出来?3、读一读,体会感情。
(三)、朗读:(四)、不顾一切:1、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2、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
五年级课文《捅马蜂窝》优质教案

五年级课文《捅马蜂窝》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捅马蜂窝》一文。
该文位于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二节,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与伙伴们一起捅马蜂窝的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使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捅马蜂窝事件所表达的人生道理,培养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生词的学习,以及作者感悟的表达。
难点:理解作者捅马蜂窝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生字卡片、挂图、捅马蜂窝的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捅马蜂窝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生词。
(2)分析课文结构,解读作者捅马蜂窝事件的过程及感悟。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会如何处理,并展开讨论。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感悟。
6.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类似情境的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文《捅马蜂窝》2. 生字、生词列表3. 课文结构图4. 作者感悟:关爱生命、尊重自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并抄写生字、生词。
(2)以“假如我是作者”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描述自己捅马蜂窝的经历和感悟。
2. 答案:(1)见课本。
(2)示例: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深感愧疚,因为我伤害了无辜的马蜂。
从此,我明白了要关爱生命,尊重自然,与动植物和谐共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2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1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
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拖”等词的形象性。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重难点:
正确认读1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
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拖”等词的形象性。
练习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资料引入
马蜂的资料歇后语
三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结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再读升华感情
1 “我”的情感变化
2 分享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或者写的美的句子。
五课堂小结作业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并连线
1.吃歪藤长大的 A负荆qǐng zuì
2.过后赔不是 B要pīn mìng
3.老鼠咬猫 C乱 jiū chán
二、填写动物名
()心()肺偷()摸() ( )头()肚
()目混珠雕()小技噤若寒( )
三、说说下面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并选一种仿写。
1.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
2.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文本解读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一段难忘的回忆————因好奇冒失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同时引发出我们的思考:人类要善待动物,要能与动物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及做事切勿冒失,要多为他人着想。
设计理念本文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充满情趣、描写深入细致、人文性较强。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
”还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文教学,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质疑探究,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生活对话。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简述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态度的转变。
(3)体会并学习作者是如何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合作探究,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尤其是最后一段。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3)搜集、展示资料,交流自己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作者冯骥才,本文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少年时代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情。
“捅马蜂窝”是“我”在淘气的年龄时干的淘气的事,作者把儿时的小事写得一波三折。
每一次转折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真是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
本文内容浅近,思路明晰。
叙事生动,语言活泼,在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田字格里的生字。
2. 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文中“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
3. 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4. 朗读课文。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话、朗读、合作,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说“我”的情感变化。
2. 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引发人和动物如何相处的思考。
重难点分析:l 本课教学重点是读懂文章充满情趣的语言,了解“我”情感的变化。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层次,然后抓住表示“我”在捅马蜂窝之前、捅马蜂窝之时、捅马蜂窝之后不同心理的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相关词句,结合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帮助学生梳理情感线索,体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l 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是本课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力图围绕学生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在静读默思、解疑悟情的过程中实现这个对话过程,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精品小学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捅马蜂窝3

(一)老师适时板书:好奇、迟疑、惊呆、胆怯、愧疚、期盼
1.第一次情感变化(好奇)的句子,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2.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
3.但他一切准备就绪,举竿要捅时迟疑了,(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第二句)。
过渡:这一捅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深入领悟。
捅马蜂窝
教材分析
教学
目标
重、难点
参考教案
书写教案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题:《捅马蜂窝》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生活中的那段经历?你也捅过马蜂窝吗?
2.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二、自学文本
在小组中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几个人齐读,也可轮读等,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会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小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1.在小组中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尽量简洁,互相补充。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使语言更简练,能抓住主要内容。
3.“我”捅马蜂窝的情景似乎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是怎么写的?请你仔细阅读有关段落。
七、课堂小节
谈本节课的收获。(生字生词及理解课文方面)
八、综合练习
布置作业: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
情景引入
(1)指导理解“惊呆”
(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了解惊呆的原因。
(3)朗读,使马蜂不顾一切保卫家园的镜头在学生头脑中再现。
(4)引导: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
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
(二)读中感悟,升华主题(辨析词义,体会心情)
捅马蜂窝教案

捅马蜂窝教案捅马蜂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捅马蜂窝”的含义,掌握故事内容,并能够运用相应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的勇敢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5分钟)1.问好并检查学生的作业。
2.用图片和问题导入故事: 展示一张马蜂窝的图片,问学生:“你知道马蜂窝是什么吗?你敢不敢去捅马蜂窝?”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阅读理解 (15分钟)1.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捅马蜂窝”,然后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b)故事发生了什么事情?c)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帮助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生词和短语。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问题并找出答案,鼓励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
步骤三:语言点讲解 (15分钟)1.教师讲解以下语言点:a)捅马蜂窝:poke a hornet’s nestb)出卖:betrayc)勇敢的:braved)积极乐观的:positive and optimistic2.教师让学生用这些语言点造句,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3.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语言点。
步骤四:角色扮演 (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故事中的人物分发给学生,让他们扮演这些人物并根据故事情节进行对话。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并互动,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步骤五:创作任务 (15分钟)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请学生想象自己遇到困难时,会如何勇敢面对并积极乐观。
2.学生完成创作任务,并鼓励他们用英语进行表达。
3.教师挑选几名学生发表自己的作品,并给予鼓励和反馈。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 (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记叙的要素,理清文章的思路;
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结合自身体验,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
理解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马蜂那样保家卫国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运用到生活与学习中。
教学重难点
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步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你童年经历过的什么事使你记忆犹新?(学生交流)
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
作为孩童,我们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
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
真与稚趣,一起感受作家冯骥才童年的一件趣事。
(板书课题“捅马蜂窝”)
二、关于马蜂: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
部有毒刺。
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三、关于作者: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
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
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
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
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
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
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内部分段朗读,读懂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文章叙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故事。
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1-8):写“我”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原因:奶奶的叨念和好奇心。
经过:“我”去捅马蜂窝,妹妹由于害怕忘了事先的约定,把“我”关
在门外,我被蜂蜇了。
结果:“我”被马蜂蜇病了,并且因害怕马蜂而不敢去后院了。
第二部分(9-19):写“我”听了爷爷的述说,后悔自己捅马蜂窝,盼望马蜂重返檐下
筑巢的心情。
第三部分(20):写捅马蜂窝的启示——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这是作者少年时代的故事。
它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
点儿丢了性命。
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要关爱
生命,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情。
文章描写细致,充满情趣,表现了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以及淘气、单纯、勇于反省
的特点出于好奇心。
第二课时
一、细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思考,圈点勾画。
交流探究:
1、为什么说爷爷的后院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乐土,也是“我”儿时的
乐园?写爷爷奶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马蜂窝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我”对马蜂窝观察的仔细。
)
(1)略显荒芜却又不乏生机的自然环境既给了马蜂生存和活动的机会,也滋养了一个
活泼好动、顽皮莽撞的“我”,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有力的铺垫。
(2)奶奶的抱怨是激起“我”捅马蜂窝的原因,爷爷的警告则撩拨了“我”的好奇心,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及
关键词语体会,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
)
(1)“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
”
包裹得这么严实,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
(2)“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
往小门那边跑。
”
“嗵”写其声,“沉甸甸”写其沉重。
“一团黄色的飞虫”用“团”来形容,只见黄色,
看不见马蜂的个体了,写蜂群聚集之多,“腾空而起”写蜂群受惊后猛然逃出的可怕情景。
(3)“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
的战斗机。
”
“径直而凶猛”、“扑来”写出了马蜂不顾一切的气势。
又用了一个比喻“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生动、形象、新奇,写出了马蜂与战斗机的相似点,二者
都有翅膀,都能快速飞行,都有嗡嗡的响声,都能进行凶猛的进攻。
突出了马蜂复仇时的那
种高速度,那种追击人时的凶猛,那种拼死一搏、决不后退的气势。
3、与爷爷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爷爷的讲述让我知道,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蛰“我”而死的。
爷爷
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
它要拼命的。
”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
新的认识。
也让“我”带着一种罪孽感等待马蜂的归来。
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4、捅了马蜂窝之后,“我”对马蜂有什么新的看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
(1)“我”认为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
“我”敬重它,也为自己的冒失行为而后悔、内疚,
希望马蜂能重回家园,弥补自己的过失。
(2)“我”产生这样的看法,一方面是“我”自己切身的感受,在捅了马蜂窝之后,一
只“不顾一切而拼死的”的马蜂狠狠地蜇了我。
另一方面是爷爷的讲述。
爷爷告诉“我”,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蜇“我”而死的。
爷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
然不肯饶你。
它要拼命的”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新的认识。
5、本文围绕捅马蜂窝,“我”的心理和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好奇渴望——胆怯迟疑——浑然不顾——心悸害怕——吃惊、赞叹——懊悔、自责和盼望马蜂归来的心理流程。
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我”的成熟和长大。
6、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为什么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听了爷爷说的话,了解马蜂的特性:你不惹它,它不蜇你。
但一旦你毁了它的家,它会
不惜生命与你拼个一死。
现在“我”毁了它们的生活,使它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生灵,
所以“我”就有了一种沉重的“罪孽感”。
7、“我”通过这个故事悟出一个怎样的道理?
四、走出文本,辨明真理
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我”究竟该不该捅马蜂窝?
五、结语: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的。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作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
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
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