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纪念馆导游词(讲解版)

合集下载

江西行·走过八大山人纪念馆

江西行·走过八大山人纪念馆

江西行·走过八大山人纪念馆2017年4月20日下午,从滕王阁赶到仰慕已久的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是中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被评为“江西省文化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11年开始免费对观众开放。

青云谱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园林。

园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楮树、罗汉松青叶苍干,繁荫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显得格外静谧。

密叶筛过的天光洒在小径上,明暗闪烁,野趣横生。

一弯荷池清澈明净,倒映着笼笼修竹,鱼儿嬉戏,花影摇曳。

园外清溪蜿蜒,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

青云谱前身是一座道院,相传早在2500余年前,周灵王之子即在此开基炼丹。

西汉为“梅仙祠”;东晋始有道教净明派,建“太极观”。

唐为“太乙观”,宋为“天宁观”,至清初定为“青云谱”。

遗址现存大门、二门石建筑,大门石额刻有“青云谱”三个大字,二门前后额分别刻“净明真境”、“众玄少之门”字样。

道院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一气贯通的三个院落为主体,衔连左右“三官殿”、“斗姥阁”、“圆峤”,更有两庑内室“黍居”、“鹤巢”簇拥着。

300余年间,道院几经兴废,1949年初已是庭院荒芜,残破不堪了。

后经政府多次拨款修葺,于1959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总给人以模糊而遥远的印象。

走进道院,典型南方建筑样式,三进院落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依次渐进。

步入关帝殿,八大山人画像《个山小像》(高仿品)迎面而来。

1954年前后,人们在江西奉新县奉先寺发现了这幅《个山小像》,这是现存唯一的八大山人生前真实画像,成为研究八大山人生平的重要资料。

八大山人在画像上自题:“个山小像。

甲寅蒲节后二天,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

时年四十有九。

”由此推算出八大山人出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

八大山人纪念馆导游词(讲解版)

八大山人纪念馆导游词(讲解版)

八大山人纪念馆导游词一、车上讲解词:各位:我们待会儿要参观的是八大山人纪念馆,那何为八大山人呢,难道是八位仙人?其实不是的,八大山人其实指的是我们古代的一位画家,八大山人,四个字,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一个号,更有意思的是,他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面两个字‚八大‛,连起来写,有的时候是哭字,有的时候看想起来像笑字,后面两个字‚山人‛,连起来写,就像之乎者也的之字,连起来要么是哭之,要么是笑之,苦笑不得,到底用哪个署名,这还得看他当时作画时的心情。

有人这样评价他和他的画:哭之笑之称八大,白眼朝天叹故国。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跟他一生的经历有关系,后面会跟大家讲到!此人的画,在中国文坛画史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峰,他将自己一生所学的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融入他的书画艺术当中,特别是他的大写意花鸟独步古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人望尘莫及。

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在海外的书画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说八大山人,不雅! 把他与音乐魔鬼贝多芬,绘画魔鬼毕加索相提并论,称之为东方的艺术魔鬼,300年来,八大山人的名号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他的真实名字,反而很少人提及。

如此大的来头,他究竟是何人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此人名叫,朱耷,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第九世孙,皇家血脉。

1626年,明朝天启六年,出生于南昌城,朱耷从小生在在宗室家庭,父亲,祖父都是修养深厚的书画家,从小耳濡目染,聪慧过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八岁能诗,九岁能文,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年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朱耷,少年时满腔热血,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然而,明朝的《国典》规定,明宗室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1642年,崇祯十五年,当时17岁,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朱耷放弃了爵位‚辅国中尉‛,以布衣身份应试,考取了秀才,这在众多宗室王孙中无疑是一个创举,赢得了族人和师长的称赞。

八大山人纪念馆导游词

八大山人纪念馆导游词

八大山人纪念馆导游词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八大山人纪念馆,我是这里的讲解员。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了解这位传奇画家的一生及其艺术成就。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1626年-1705年),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等,江西南昌人。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极具个性的艺术家。

八大山人的生平充满了曲折和传奇。

他出生于明朝末年的一个仕宦之家,年轻时曾度过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

然而,随着明朝的灭亡,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破家亡的变故,使他的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苦。

为了逃避政治迫害,他出家为僧,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隐居生活。

隐居期间,八大山人潜心研究绘画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画作以山水、花鸟为主,笔墨简练,意境深远。

他的山水画以水墨居多,描绘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意境,反映了他内心的孤寂和悲愤。

花鸟画则以夸张的造型、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倔强不屈的精神风貌。

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他的作品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的梵高”。

今天,他的画作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珍品。

在纪念馆内,我们将看到八大山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及一些与他有关的文献和资料。

请各位游客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欣赏这
位传奇画家的艺术成就,感受他内心的孤独与悲愤,以及他对艺术的执著与热爱。

谢谢大家!。

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认知报告

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认知报告

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认知报告八大山人纪念馆地处南昌市南郊十五华里的青云谱道院内,青云谱道院是一座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园林。

园林之南部、西部面临宽阔的梅湖,泊岸曲折,水明如镜,独揽湖山田园之美。

青云谱园内,苍木翠绿,掩映着殿宇云阁,丹桂碧池,环抱住凉亭月楼,逸静幽雅,宛若仙境。

关帝、吕祖、许祖三官、斗姆、峤园等六座殿堂,中间以天地相融,东西接庑殿四座,中部鹤巢二间,抬梁式构架,悬山顶、青砖灰瓦的粉墙,精而不华,青而不饰,古朴典雅,风格独具。

——摘自百度文库八大山人纪念馆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方式表达。

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

园林建筑的造型与组合轻巧玲珑,富有变化,建筑形式亦无定制,普通住宅房屋,多用三间五间,惟有园林建筑,一室半室,随宜布置,结构采用斗拱的极少,装修亦不雕鸾贴金,力求朴素大方。

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大都开敞流通。

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桶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内各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例如留园古木交柯与石林小院二处,内外空间穿插,景深不尽。

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

而且白墙既可作为衬托花木的背景,同时花木随着日照位置和阳光强弱投影于白墙上,可造成无数活动景面.在八大山人纪念馆中,随处可见的便是路边翠绿的树和成片或是独立的假山。

然后通过流水将这些独立的景物衔接在一起。

从而更好的衬托了园中的亭台楼阁。

这里还采用了徽派建筑中马头墙。

而建筑与建筑之间通常用连廊来连接。

园中铺有多条的石子路,两边是茂盛的灌木丛和大树。

现在的季节是春天,所以园中更显清翠。

通过人工的修饰,颇有林中小道的意蕴。

园林之中不得不说的就是他特有的建筑:特有的长廊和窗洞。

八大山人纪念馆简介

八大山人纪念馆简介

八大山人纪念馆简介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国画大师,其艺术思想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精髓,其艺术风格深邃、空灵、含蓄、自然,表现了中国绘画追求的崇高意境,其艺术技巧达到了中国笔墨功夫的最高境界,“三百年来领袖群伦”,其后历代大师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莫不对其推崇备至而心追手摹。

1959年八大山人纪念馆于青云谱旧址内成立,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占地约15亩。

青云谱原为道教净明派道场,内有三进四院二楼一园,园内有众多名木古树,自古为南昌名胜,八大山人常于此地创作、会友,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南昌市人民政府投巨资扩建八大山人纪念馆,扩建后的“纪念馆”占地面积扩至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东北面有碧溪环绕,又仿佛“山人”遗墨,辗转反侧、潺潺不绝。

馆内布局一院一馆一中心,品形而立,风格迥异。

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北面为真迹陈列馆,建筑风格现代抽象、含蓄简约,是中科院院士齐康先生的精心之作,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
“真赏楼”;西面八大山人研究中心为仿古建筑,又名“在芙山房”,建筑风格富丽堂皇,主要用于艺术研究、交流和为观众提供周到、现代的博物馆休闲文化服务。

三大建筑貌离神合,表达了八大山人不同阶段的传奇人生,“青云谱”的古典代表了八大山人被逼出家的人生经历和隐逸出尘的艺术气质;“在芙山房”的繁华比喻了八大山人的贵族身世,及其青少年时期的王府生活氛围;真迹馆的风格与内容则展示了八大山人阅尽人间富贵与贫穷之后,艺术上的追求与升华。

徜徉其间,观众的思绪将随着三大建筑的变化,飞向八大山人的生活和艺术空间。

南通八大山人纪念馆

南通八大山人纪念馆

南通八大山人纪念馆南通八大山人纪念馆是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址,纪念着中国近代著名画家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号八大山人,以其潇洒自由、独特个性的画风而闻名于世。

南通八大山人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他的艺术成就和传承他的艺术精神而建立的。

南通八大山人纪念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收藏而备受游客青睐。

馆内建筑群以中国传统江南园林的风格为主,古朴典雅。

整个建筑群分为山石庭、水池庭、荷花庭和画廊庭,每个庭院都展现了八大山人艺术风格的不同侧面。

在山石庭,参观者可以看到八大山人的画作展示,其中包括了他的花鸟画、山水画等各个题材。

八大山人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大自然万物的美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观赏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

另外,在水池庭,游客可以欣赏到一些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

八大山人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刚劲有力的韵味,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荷花庭是整个纪念馆中最具特色的庭院之一。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和高雅,而八大山人也正是以其独立傲骨的个性而闻名。

荷花庭中的荷花盆景将荷花艺术与盆景艺术相结合,展现出了八大山人独特的审美观和创作风格。

最后,画廊庭则是纪念馆中用来展示其他艺术家作品的地方。

这里展示了不少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八大山人艺术影响的传承与发展。

除了展览,南通八大山人纪念馆还定期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和学术研讨会。

这些活动包括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展示和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纪念馆为广大艺术家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和传承八大山人的艺术精神。

南通八大山人纪念馆不仅仅是一个保存艺术作品的场所,更是一座承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宝库。

它通过展示八大山人的作品和艺术精神,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此外,纪念馆周边的环境也十分优美,游客可以在馆外的花园中漫步,欣赏自然风光。

南昌经典导游词

南昌经典导游词

南昌经典导游词南昌经典导游词篇1秋水广场拥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群,总占地面积87000平方米,其中喷水池面积约12023平方米不含旱地喷泉面积),主喷高度达128米,绿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硬地广场面积约40000平方米。

喷射高度最高为128米以上。

在中心广场的两侧,临近赣江大道建设了一条长度为500米的观景长廊,长廊下部结合地形设置了4500平方米的功能性商铺——即水连天商业街。

该商业街将以西式快餐、咖啡、休闲茶坊、面包、西饼、摄影、食品、礼品、纪念品等为主要经营业态,从而使秋水广场的商业功能更加丰富多彩。

秋水广场,其得名正是源于王勃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广场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总体平面呈月牙形,岸线长1100米,最宽处110米。

秋水广场以音乐喷泉为主题,主喷高度达128米。

情侣们蹬着双人自行车,孩子们嬉闹着彩灯玩具,老人们漫步石子小路——特别是夜幕降临,霓幻的彩灯衬印下延绵数十米的喷泉伴随着音乐跳跃,带动着人们欢快的情绪。

秋水广场南面沿着江畔再远一点,高达160米的世界第三大摩天轮闪烁着“南昌欢送你〞的彩灯,点亮夜空。

摩天轮下,是新建的赣江之星商业街。

谁能相信,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

城市的开展带给赣江西岸新面貌,如今这里已是摩天高楼林立,环境优美,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客商誉为“下一个的浦东〞。

南昌经典导游词篇2大家好!我是南昌市“爱克丝〞旅游公司的一位导游,我姓张,可以叫我张导游,我身边是万司机,技术一流,大家上了车不用害怕,不会出车祸的,车牌号是,请大家记住车牌号!现在是前往八一公园的苏圃路上,八一公园清代时为贡院,1932年被称为湖滨公园,1945年4月3日又被改为介石公园,1950年7月定了这个今名,总面积可是有23.7公顷,陆地面积64公顷。

八一公园里面有小商店,可以划船乘凉,玩里面的玩具,还可以画画。

河旁有很多柳树,风一吹,柳树姐姐的头发就像甩一下一样,河中心像北京的颐和园一样,也有一个小岛。

南昌八大山人景区介绍

南昌八大山人景区介绍

南昌八大山人景区介绍南昌八大山人景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郊,是一处以八大山人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区。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被誉为“南昌三绝”之一。

景区内有八大山人故居、八大山人纪念馆、八大山人书法馆、八大山人博物馆等多个景点,是了解八大山人及其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

八大山人故居是景区内最主要的景点之一,是八大山人生活和创作的地方。

故居建筑群包括主楼、明代古建筑、园林等,共有三进院落,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主楼是故居的核心,为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结合体,保存完好。

故居内展示了八大山人的生平事迹、家族历史、艺术成就、文化背景等内容,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

八大山人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八大山人而建,是一处集展览、研究、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纪念馆内收藏了大量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手迹、文献资料等,展示了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和人文价值。

此外,纪念馆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促进了八大山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八大山人书法馆是景区内的另一重要景点,展示了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

书法馆内收藏了大量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和手迹,展示了他的书法风格和技法。

此外,书法馆还设有书法教室,供游客学习和体验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

八大山人博物馆是景区内的一个新景点,于2018年建成开放。

博物馆内展示了八大山人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文化背景等内容,同时还收藏了大量与八大山人相关的文物和实物,如八大山人的家书、书法作品、绘画作品、工艺品等。

博物馆采用现代化展示方式,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让游客更加生动地了解八大山人及其时代背景。

除了以上景点,景区内还有八大山人题诗亭、八大山人祠、八大山人塑像等多个景点,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八大山人及其艺术成就。

此外,景区内的园林景观也十分优美,有一些古树名木和花卉,让游客在欣赏八大山人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综上所述,南昌八大山人景区是一处了解八大山人及其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纪念馆导游词一、车上讲解词:各位:我们待会儿要参观的是八大山人纪念馆,那何为八大山人呢,难道是八位仙人?其实不是的,八大山人其实指的是我们古代的一位画家,八大山人,四个字,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一个号,更有意思的是,他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面两个字‚八大‛,连起来写,有的时候是哭字,有的时候看想起来像笑字,后面两个字‚山人‛,连起来写,就像之乎者也的之字,连起来要么是哭之,要么是笑之,苦笑不得,到底用哪个署名,这还得看他当时作画时的心情。

有人这样评价他和他的画:哭之笑之称八大,白眼朝天叹故国。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跟他一生的经历有关系,后面会跟大家讲到!此人的画,在中国文坛画史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峰,他将自己一生所学的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融入他的书画艺术当中,特别是他的大写意花鸟独步古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人望尘莫及。

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在海外的书画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说八大山人,不雅! 把他与音乐魔鬼贝多芬,绘画魔鬼毕加索相提并论,称之为东方的艺术魔鬼,300年来,八大山人的名号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他的真实名字,反而很少人提及。

如此大的来头,他究竟是何人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此人名叫,朱耷,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第九世孙,皇家血脉。

1626年,明朝天启六年,出生于南昌城,朱耷从小生在在宗室家庭,父亲,祖父都是修养深厚的书画家,从小耳濡目染,聪慧过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八岁能诗,九岁能文,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年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朱耷,少年时满腔热血,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然而,明朝的《国典》规定,明宗室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1642年,崇祯十五年,当时17岁,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朱耷放弃了爵位‚辅国中尉‛,以布衣身份应试,考取了秀才,这在众多宗室王孙中无疑是一个创举,赢得了族人和师长的称赞。

正当朱耷满怀信心参加下一轮考试时,他矢志效力的明王朝迎来了灭顶之灾。

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不久父亲去世,贵族生活在他19岁这一年戛然而止。

朱耷还没有真正展示他的治世才学,明朝这座大厦就就轰然倒塌了。

明朝灭亡那一年,不幸接二连三地朝着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袭来。

这一年,朱耷的父亲病逝,随后他的妻儿也跟着相继离世,这可真是:国破家又亡,无处话凄凉。

更为严重的是,作为朱家后人,他这个末路王朝的子孙随时都有着被杀头的危险。

为了躲避灭顶之灾,朱耷隐姓埋名,远逃江西奉新县山中藏身。

就这样躲了三年,朱耷眼看着大明王朝大势已去,复国无望,于清顺治五年,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

到了三十六岁那年,朱耷又弃僧入道,在南昌创建了青云谱道院,并在此隐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从而得以专心从事书画创作,这段时期也正是八大山人朱耷后来取得非凡书画造诣的一个关键时期。

由于在书画创作上高深造诣,使得八大山人的名号不胫而走。

可是人一出名,麻烦也就来了。

康熙十七年(1678),八大山人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朱耷大名,将其召入府中,想诱使他为清王朝效力。

但他仍一心忠心于明室,于是整日佯装疯癫,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又大哭。

一天傍晚,他突然撕裂自己的道袍,投入火中烧毁,独自走回了南昌。

从五十九岁起,他开始以‚八大山人‛为号,一直用到去世,此前用过的五花八门的号全部摈弃。

取名‚八大‛,有说是出自佛家的‚四大‛,东南西北‚四方‛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是为‚八大‛。

他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后二字像‚之‛字:哭笑不得。

六十二岁那年,他把青云谱道院交由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独自居住在章江门外一座陋室里,靠卖画为生,孤寂贫寒地度过了他的晚年。

公元1705年,这位艺术大师溘然长逝,享年八十岁。

这,就是他的一生。

在八大山人纪念馆内,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座铜像,看起来不过是个干瘦的老人,一件道袍穿在身上也如同灌满了秋风一样空空荡荡,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用他瘦如笔杆似的身子作画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着强烈生命意识的艺术世界。

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生是悲愤的一生,也是孤凄的一生,更是创造的一生。

他以大写意的笔墨,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

好了各位,我们现在下车,进入景区。

二、景区讲解词:各位,我们已经来到了八大山人纪念馆的门口了,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是中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的纪念馆,位于南昌市15华里的青云谱梅湖景区。

整个景区占地面积39亩,纪念馆主要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参观,南面叫做青云谱道院,主要讲述的是八大山人的生平事迹以及艺术介绍。

北面是真迹陈列馆,主要展示的是八大山人的书画真迹,所以又叫‚真赏楼‛。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第一个参观部分,青云谱道院,这里有一块匾额。

青云谱是什么地方呢,其实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前身,据史书记载,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到此开基炼丹。

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

东晋年间许逊治水至此,始倡道教‚净明派‛,并建‚太极观‛,唐大和五年易名‚太乙观‛。

宋至和二年复易名‚天宁观‛、至清顺治十八年八大山人朱耷来了之后,在道院的基础上重建,始定名‚青云圃‛,后易‚圃‛后‚谱‛。

从此,朱耷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

大家看,右手边有个字,朱良月始建,朱良月是谁呢,据说,良月就是也是朱耷那段时间所用的一个名号。

我们从这边进去,这是1962年由郭沫若题写馆名。

进来之后,正前方是八大山人朱耷的铜像。

这里有一座铜像—八大山人像。

于1986年为纪念他诞辰360周年而立,八大山人面目清秀却又十分倔强,微笑着迎接大家的到来。

两棵古樟守护在他的身边,与他朝夕相伴。

在园林的东面建有一座八大山人书画碑廊,将八大山人部分精美作品篆刻在石碑上,供大家欣赏、学习。

左边这边有两颗380年树龄的樟树,旁边是米兰树。

我们我左边走进去,这边我们可以看到,遗址现存大门、二门建筑,大门石额刻有‚青云圃‛三个大字。

二门前后额分别刻有‚净明真境‛,‚众妙之门‛字样,这边是八大山人纪念馆全景图等具有很高历史和观赏价值的景观。

现在从二门进去,,来到第一进院落这里有一块匾额,1980年重新开馆,著名画家刘海粟为该馆题写了名匾。

这幅对联,两柱上‚开径望三益卓荦观群峰‛都是八大山人的书法。

现在进来看下右边是八大山人朱耷的生平简介,中间是一幅画,个山小像,个山指的是朱耷八大山人,现存的一幅图像资料,就是八大山人的画像《个山小像》。

《个山小像》的作者并不是八大山人,而是他的朋友黄安平为他画的肖像画。

当然,也有一种研究,说黄安平是八大的化名而已,此幅《个山小像》,其实是八大自己画的。

《个山小像》上的八大戴斗笠、尽发须、披粗服、脚点地,是典型的空门僧人形象。

曾有学者认为八大山人做过道士,但现在又被新的研究推翻。

画中的八大山人,面庞清瘦,身形单薄,这个时候他还是一名僧人。

不过,有证据表明,八大山人做了三十几年和尚以后,他又还俗了。

1954年前后,在江西奉新县奉先寺发现了这幅《个山小像》,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

这是现存唯一的八大生前的真实画像,是研究八大生平重要的文献。

这幅《个山小像》透露出八大山人的生平和身世信息。

八大山人在画上自题:个山小像。

甲寅蒲节后二天,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

时年四十有九。

人们对八大这一段话会提出两个时间问题:‚蒲节‛是什么节?‚甲寅‛是哪一年?‚蒲节‛,就是端午节,因我国风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

八大一生只碰上一个甲寅干支,所以,这句话中的‚甲寅‛,就是指1674年(康熙十三年)。

八大山人这段话直译就是:这幅画是我的肖像,我叫它《个山小像》。

那是在1674年端午节的后二天,碰到我的老朋友黄安平,他为我而画,这年我49岁。

既然八大在1674年是49岁,那往前推算49年,八大就是生于1626年(明天启六年),他卒于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所以,八大山人活了80岁。

八大山人对这幅像相当满意,十分重视。

从1675年至1678年的三年时间里,八大先后在这幅《个山小像》上记下自己和友人题写的文字,计有:1.八大自己命名并用篆书书写的‚个山小像‛四个字。

2.自题记一则,就是上面提及的‚甲寅蒲节后二天,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

时年四十有九‛。

3.自题诗四首。

4.饶宇朴、彭文亮、蔡受题的像赞和题跋共三则。

这样,八大借友人之口,或自说自话,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明宗室身份,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自己一生的人生遭遇、进入佛门的原因、经历,特别是1644年以后的心路历程。

这样,这幅《个山小像》就成为我们现在认识和研究八大山人的珍贵材料。

左手边:八大山人,大事记年表好了,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第二进院落进来之后呢,这边有一颗罗汉松,已经有500年的树龄了,镇园之宝右手边房子里面陈列的是八大山人的宗谱,说明他的皇室后裔、皇族身份。

左手边这个房子,说明的是八大山人从出生,从小受过良好儒家教育,这是对他后来创作书画影响的第一个阶段,儒家思想。

中间这边有两块匾额,大家来看一下,一块叫时惕乾我,另一块是八大山人纪念馆,两边的对联分别是,谁接千载,我瞻四方"!是八大山人纪念馆名誉馆长范曾所书。

另一幅对联,"采药逢三宝, 寻真遇九仙, 出自八大山人的书法好了,各位,我们接着往前走,来到第三进院落两颗桂树,八大山人亲手栽种,400年树龄右手边房子,展示的八大山人佛家的经历左手边房子,展示的八大山人道家的经历。

中间这边有块匾额,写着,胡献雅的高山仰止。

里面的对联式:"诵南华秋水, 追北海高风"第三进院落门柱对联出自八大山人的书法。

‚生不拜君云谱逃禅寄情于书也画也,穷而尚道黍离玩世遣兴则哭之笑之‛,我们接着往前走,进来后,铜钟:明朝万历年间三幅画:古松图、双鹰图、墨荷图。

古松图讲解: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藏一帧古松图,此图笔笔写出枝、干、针。

绝无荒率之气,足见雪个之心境也。

双鹰图讲解:《双鹰图》画面以简洁的构图,别开生面,意境幽邃,寥寥数笔将冬季时节的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中岩石一侧横斜出枯枝苍干,坡石边附有丛竹,双鹰一踞岩石上俯视,一栖树干上转头回望,呈呼应之势。

二石二鹰一树描绘都是对大自然的精心观察后,通过变形取貌得其盎然生意,整个画面笔调圆润凝重,皆以圆弧线组成,富有流动感,浓淡干湿墨色相破相融,双鹰的画法虽可看到林良的影子,而意趣已有很大的不同。

画面的构图不留地面和天空,仅有的右侧空白被作者自题识和款署给填补。

此图无论是双鹰、山石、枯树都笔墨简括,意态尽出,显出了朱耷以简取胜,以少胜多的独特写意艺术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