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PPT完美版课件

回答问题:郑人为什么要买履?他 是如何挑选履的?最终他买到了合 适的履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启示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分享个人阅读《郑人买履》后的心得 和体会。
可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言寓意 等方面进行分享。
寓言故事写作技巧
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
深刻的寓意表达
寓言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明快的节奏 进行叙述,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 描绘,迅速将读者带入故事情境。
寓言故事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表达 深刻的寓意和道理,使读者在娱乐的 同时获得启示和思考。
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特征突 出,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语言展现出各 自的性格特点,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
精明能干
卖鞋者作为商人,具备精 明能干的特点,能够迅速 洞察客户需求并提供相应 服务。
善于察言观色
卖鞋者善于观察客户的言 行举止,从而判断客户的 心理和需求。
狡猾多谋
为了促成交易,卖鞋者可 能会采用一些狡猾的手段 和策略,如夸大宣传、隐 瞒真相等。
其他人物形象介绍
旁观者
故事中可能还有一些旁观者角色,他们对事件进行观察和评论,有助于揭示故事深 层含义。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朗读与字词注释
原文朗读
播放《郑人买履》原文的音频文件, 让学生跟读,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字词注释
对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解 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例如,“履” 指的是鞋子,“度”意为测量,“反” 通“返”,意为返回等。
段落大意及全文翻译
段落大意
简要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结构。
郑人买履典故、注释、翻译、寓意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郑人买履典故、注释、翻译、寓意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郑人买履典故、注释、翻译、寓意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 查字典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郑人买履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考试大伴你同行说明:这篇愚蠢可笑的故事,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
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郑人买履》语文教学PPT课件

分析文中的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倒装句等,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文章结构梳理与主旨概括
结构梳理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故事发 展脉络,把握文章整体框架。
主旨概括
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旨,理解文章所蕴 含的道理和启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分析
Chapter
郑国人形象塑造
能够迅速了解顾客需求。
应变能力
郑国人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灵活变 通的能力;而卖鞋者则能够根据 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表现出较强
的应变能力。
04
文化内涵与思想意义探讨
Chapter
诚信经营原则体现
商家应遵守诚信经营原则,不欺诈消费者,提供真实、 准确的商品信息。 消费者应信任诚信商家,建立长期、稳定的消费关系。
幽默的语言表达
通过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使得故事语言幽默诙谐,增强读者 的阅读体验。
讽刺的社会现象
寓言故事往往通过讽刺的手法,揭示和批判社会现实中的不良现 象和弊端。
对比和反差的效果
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突出寓言故事中人物或事件的特点和本 质,增强讽刺效果。
情节安排和悬念设置技巧
巧妙的情节安排
寓言故事的情节安排往往紧凑而巧妙,通过起伏跌宕的情节发展,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憨厚朴实
从郑国人的言行举止中, 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憨厚、 朴实,没有过多的心机。
固执己见
郑国人在买鞋时,坚持自 己的尺码,不听从卖鞋者 的建议,表现出固执己见 的特点。
缺乏变通
郑国人在面对问题时,缺 乏灵活变通的能力,无法 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卖鞋者形象塑造
精明能干
灵活变通
卖鞋者能够迅速捕捉顾客的需求,并 给出合适的建议,表现出精明能干的 特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郑人买履教学课件

词义扩大
• 例: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 “江”“河”在古文中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
一般河流,比过去词义扩大了。
词义缩小
•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 “妻子”,指妻子和孩子;今仅指男子的配偶。
词义转移
• 例: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捕蛇者说》)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古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
•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并 能作简要分析。
探究活动一 文言文常见考点
• 1.理解常见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填空题、 选择题为主)
•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题为主) • 3.理解文意,引申发挥。(填空题、表格题、选
择题、简答题) (1)提取文章要点,概括主旨大意。 (2)评价作品思想,联系实际阐述。
探究活动二 古今异义
• 一、什么是古今异义 •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
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 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 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 “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 文言文的能力。
探究活动二 古今异义
• 种类: • 1.词义扩大。 • 2.词义缩小。 • 3.词义转移。 。
• “去”,指离开;现在的意思正好相反,去,是 到某地去,而不是离开某地。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 “卑鄙”,古代的意思是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是一个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今天指品质恶劣, 变成贬义词了。 • “牺牲”,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属 中性词;现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变成了褒 义词。
《郑人买履》教案设计

《郑人买履》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9课《郑人买履》。
本课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郑国人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郑国人在买鞋时,因为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需要,最终没有买到合适鞋子的问题。
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只看表面,要注重实际,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郑人买履”这个成语造句。
3.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懂得做事不能只看表面,要注重实际,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郑人买履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吗?它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呢?”2. 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阅读习惯。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和发音。
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课文中的寓意。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
5.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6. 实践环节教师设计一个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
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熟记生字词,并用“郑人买履”这个成语造句。
六、板书设计郑人买履注重形式,忽视实际做事不能只看表面,要注重实际,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用“郑人买履”这个成语造句。
答案: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郑人买履》课文

《郑人买履》课文
[苏教版第六册]
郑国有个人想买一双新鞋。
他先比着自己的脚量了个尺码,就急急忙忙到集市上去了。
他在集市上挑中了一双鞋,才发觉量好的尺码忘记带来,就对卖鞋的人说:“请等一会儿。
”他回到家拿了尺码便急匆匆地赶回来,可是集市已经散了。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呢?”这人振振有词地答道:“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人教版第十二册]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北师大版第九册课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量好自己的脚,顺手把量好的尺寸放在座位上,到集市去的时候,忘记带了。
他拿到鞋后,突然想起来,对卖鞋的人说:“我忘带尺寸了。
”匆忙返回家取,可是等到回来,集市已经散了,因而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呢?”他回答:“我宁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古文郑人买履的原文及释义

古文郑人买履的原文及释义《古文郑人买履》是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著名的散文之作,作者不详。
该篇文章以郑国的一个人物购买鞋子为主要情节,通过平实朴素的描写,反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与生活习俗。
《古文郑人买履》原文如下:郑人有买履,东市赍囊自带,至市乃觉其囊空,辄佯不买,窥约束诸货者。
人以为狭吝,然皆不之知也。
是日,市闻郑人有心买履,诸贾皆知郑人富贵,厚幅丽绣,珠玉载锦,金银数斗,赍色赍香,贾人皆尽所能备之。
郑人不顾,云:“吾旦夕可得用细履,今特以八文买此。
”郑人出市,乘微风,自度言教:“此履巨细宜矣。
”到括约处,示远者:视履之周,咨嗟曰:“此履惟得一夫搏掸之用耳!”遂遇匠师赍杻斤者甚有恸色。
郑人笑歌,问:“尔画于褐柘乎?”匠曰:“然。
以七杻断,舐之以白文青汁,及履伸开,若鲜恶污淖者,砺之以竹木如有弗喜者,综束之,取绳套结之。
”郑人笑曰:“记之矣。
”遂而还言其家。
履既成,属家佣人开褒缩,具如成之状。
而其物还,遂手自浪咏曰:“果幼风则奇,泉声而涩,爽日则暎,相与从予至于万兆。
”沉吟乃竟,口掩冥相者仍僵死之。
其爱此履也,殆非履者欤?然而郑人愈笑,儿女怪异之。
父不答,藏履偷去。
冀有用之日,乃盄存焉。
或问之,答曰:‘终以此履市诸货。
’久而盄不敢出。
旗斾弗探,吁嗟不言,愈相立而卒。
郑人买履的原文及释义到此结束。
《古文郑人买履》是一篇写实主义文学作品,通过对郑人购买鞋子这一日常琐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痛切之情。
全文质朴自然,用词简练,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展现了当时社会人物性格特点和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郑人买履的情节,通过郑人佯装不买鞋子窥探其他货物,来表现郑人的小器和吝啬,但人们并不了解他的真实用意。
而后描写了市集上的人们如何纷纷给郑人备上各种珍奇贵重的礼物,而郑人却置之不理,只是用八文买了一双普通的鞋子。
通过这一情节,展示了郑人淡泊名利的品质,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念。
接下来,文章展示了郑人购买鞋子的细节。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音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及注音【最新版】目录1.郑人买履的故事背景2.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3.郑人买履的注音4.郑人买履的故事寓意正文1.郑人买履的故事背景《郑人买履》是一则出自《韩非子·喻老》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郑国的人因为过于相信尺度,而忘记自己的脚的尺寸,导致买不到合适鞋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旨在讽刺那些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实际的人。
2.郑人买履的文言文翻译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上。
至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郑人坐床上,伸脚而度之。
履不合,郑人曰:“固其价也。
”翻译:有一个郑国的人要买鞋子,他先自己量了脚的尺寸,然后把尺寸放在座位上。
到了市场,他却忘了带尺寸。
买到鞋子后,郑人坐在床上,伸直脚想试试鞋子是否合适。
结果鞋子不合适,郑人说:“原来是因为价格便宜的缘故。
”3.郑人买履的注音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上。
至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郑人坐床上,伸脚而度之。
履不合,郑人曰:“固其价也。
”注音:zhèng rén mǎi lǚ zhě, xiān zì dù qí zú, ér zhì zhī sh àng.zhì shì chǎng, ér wàng cāo zhī.yǐ dé lǚ, zhèng rén zuò chuáng shàng, shēn jiǎo ér dù zhī.lǚ bù hé, zhèng rén yuē: "gù qí ji à yě."4.郑人买履的故事寓意《郑人买履》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实际的人。
故事中的郑人因为过于相信尺度,而忽略了自己的脚的尺寸,最终导致买不到合适的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郑人买履》精品教案教材简析:
课文借一个宁可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用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
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引发思考。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基本技能: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教学的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背诵古诗、词、文言文。
进行南北对抗赛,讲解规则。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两篇文言文,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弈》《两小儿辨日》)
学了这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它不但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让人能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
2、今天我们就要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郑人卖履》。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文
(一)读准课文,整体感知
1 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把字音读准,把握不准的标出来。
板书:读准
2学生自由读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
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吾wú宁nìng 度duó度dù)
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
你知道是什么吗?(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
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读懂理解
1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了,下面让我们仔细地读课文。
同学们先想一想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读懂了这个文言文的小故事?
板书:读懂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1)结合注释;
2)运用所学;
3)反复朗读;
4)联系全文;
……
2下面同学们就先自己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学习,难理解的地方标出来,然后小组交流解决。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
4把你们小组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咱们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来发言时同学们要仔细地听,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来给以补充、甚至谈出你的不同的见解。
哪个小组在理解的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卖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买成。
)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解决争议的过程,通过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小结运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争议解决了后)
5刚才通过读你解决了字同、音不同的问题了吗?
小结:看来深入得读就能解决问题!
6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得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样?
(1)不一样。
谈出来
(2)一样。
再请同学讲一讲。
7读书明理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回来没有买到鞋,就有人说他,如果这个人早些告诉他不就买到鞋了?
引发学生思考看法学生再讨论
小结:可见这个人真是“固执至极”别人劝也听不进去。
看来文言文,用字不多,却能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玑”(板书)
(三)、品味美读,练习背诵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文言文的韵味。
把它——读美
板书:读美
1先在小组里读一读,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的,读给大家听一听。
(配乐)
学生、教师评价
2学生再读
3还有哪个同学觉得自己读得很好,也想读一下。
4个人试背
5全班学生试背,不能背的就看大屏幕。
三、拓展练习
学生运用方法和小组的同学合作学习(读准——读懂——读美)1学生自学《鹬蚌相争》
2读准
3读懂:讲故事?
4你明白了什么?(两相争斗,忘记了共同的敌人,结果两败俱伤,给敌人制造机会,给自己带来灾殃。
告诫人们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
3美读
(1)个人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3)分角色读。
老师读旁白,男生读“蚌”,女生读“鹬鸟”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篇文言文,古文有它独特的魅力,不但可以我们增长见识、提高修养,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历史,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多搜集一些这样的文章,来读,好吗?
同学们这样爱学,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学习任务,他为什么要量?不记下哪个尺码到底是多少呢?同学们可以查查资料,课下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结合注释
读准借助所学读懂联系上下文读美朗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