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吸虫(华支睾吸虫)

合集下载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

3.B超 CT检查 3.B超、CT检查
五、流行(Epidemiology) 流行(Epidemiology)
1、分布:亚洲
人体感染较高的国家:中国、日本、朝鲜、 人体感染较高的国家:中国、日本、朝鲜、 越南和中南亚国家 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流行 我国:20个省市、 个省市 人群感染率在1 30% 人群感染率在1~30%之间 广东:为高发区,平均感染率4.08%, 4.08%,珠江三 广东:为高发区,平均感染率4.08%,珠江三 角州有的流行区感染率高达21.1 角州有的流行区感染率高达21.1%。 21.1%。
诱发变态反应 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炎性反应 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
2. 病变的主要部位:肝的次级胆管 病变的主要部位: 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危害性是患者的肝受损 华支睾吸虫病的主要危害性是患者的肝受损
3.病变形成 3.病变形成
(1)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诱发胆囊内色素结石的 (1)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诱发胆囊内色素结石的 形成: 形成: 死虫、虫卵、脱落的胆管组织→结石核心→ 死虫、虫卵、脱落的胆管组织→结石核心→ 胆石 (2)胆管胆囊炎 (2)胆管胆囊炎 (3)胆汁性肝硬变 (3)胆汁性肝硬变 (4)胆管上皮癌、 (4)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 胆管上皮癌
流行区类型 ①平原水网型 地方性流行区) (地方性流行区)
成年人为主
②山地丘陵型(散在性流行区) 山地丘陵型(散在性流行区) 青少年为主3、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
3、第二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鲤科鱼类:鳊鱼、鲤鱼、土鲮鱼、 淡水鲤科鱼类:鳊鱼、鲤鱼、土鲮鱼、 麦穗鱼等, 麦穗鱼等 淡水虾也可以成为第二中间宿主
终宿主:人或一些哺乳动物( 终宿主:人或一些哺乳动物(猫、狗)

吸虫

吸虫
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肺部,故又称肺吸虫(lung 肺吸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人兽共患病。
fluke);
【形 态】Morphology
1. 成虫
(1)10mm×5mm × 4mm, 体肥厚,背凸腹平,半粒 花生米状,活体呈红褐 色 ,口吸盘=腹吸盘。 (2)生殖器官并列:子宫与 卵巢;一对睾丸;一对卵 黄腺。
增长了75%。
【形
态】
Morphology
1. 成虫 Adult worm 外形:形似葵花籽
大小:长:10~25mm,
宽:3~5 mm
特殊:虫体有两个吸盘 消化系统:消化道不完整
卡红染色标本(carmine stain)
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2. 虫卵-- 最小的蠕虫卵


形状:低倍镜似芝麻,高倍镜 29*17微米 下瓜子形; 黄褐色; 卵一端较窄且有盖,盖周围形 成肩峰,另端有小疣状突起 内含毛蚴。
【生活史】
1、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增殖和有性繁殖) 2、蚴虫期都要经过1-2个中间宿主转换,第1中间宿 主都是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水生生物。 3、均有保虫宿主,人兽共患。 4、虫卵入水才能发育。
生活史类型
成虫
(终宿主) 经皮肤 经 口 ④
虫卵
(水)
毛蚴
胞蚴

水生动物内形成囊蚴② 水生植物上结囊③
华支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
纹沼螺 长角涵螺
豆螺
麦穗鱼
华支睾吸虫
第二中间宿主
【致
1. 致病机制:
病】Pathogenesis
主要危害是肝受损。病变主要发生在肝的次级胆管。 严重感染者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 本虫感染还与胆结石的形成,胆管上皮癌,肝细胞癌的发 生有一定关系。

华支睾吸虫课件ppt

华支睾吸虫课件ppt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药物对华支睾吸虫的作用机制, 包括对虫体生长、繁殖、代谢等方面 的影响。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华支睾吸虫的危害与影响
肝胆系统损伤
华支睾吸虫寄生在肝脏和胆囊 中,可引起胆管炎、胆囊炎等 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肝硬化、
肝癌等疾病。
肠道疾病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可引起肠道 疾病,如腹泻、腹痛等症状, 影响消化功能。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
华支睾吸虫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加强与国际组织、非 政府组织等的合作,共同开展防控工作。
经验交流
分享各国在华支睾吸虫病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提高全球 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控水平。
05
华支睾吸虫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研究
免疫学诊断
利用抗体检测技术,如 ELISA、免疫印迹等,检测 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DNA探针、PCR等技 术,检测华支睾吸虫特异 性基因片段,提高诊断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
治疗药物的研究
新药筛选
临床试验
通过药物筛选实验,发现具有抗华支 睾吸虫活性的新药物。
对具有前景的药物进行临床试验,评 估其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等方面。
目前的防治手段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缺乏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难以有效 控制华支睾吸虫的传播。
监测与预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对华支睾吸虫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不够完善,难以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
缺乏有效的疫苗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华支睾吸虫疫苗, 无法从根本上预防感染。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防治策略
加强宣传教育
研发新型防治手段
免疫系统损伤

寄生虫02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寄生虫02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 肝吸虫成虫 幻灯片 5 一、形态 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 大小一般为(10~25)mm×(3~5)mm。
1 肝吸虫成虫(未染色) 幻灯片 6 一、形态 口吸盘(oral sucker)稍大于腹吸盘(ventral sucker),肠分两支,延伸到虫体后
1 肝吸虫生活史图 幻灯片 15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寄生部位: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与方式:经口感染,食入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成虫寿命:一般 20~30 年 ; 保虫宿主:猫、狗和猪等。
1 幻灯片 16 二、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据 2001—2004 年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流行区感染率为 2.4%。
1 幻灯片 28 五、流行与防治 1)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受感染的家畜和野生动物。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2)传播途径:生熟砧板不分;中间宿主广泛存在;新鲜粪便施肥或将厕所建在鱼塘上。 3)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鱼虾而感染。
1 肝吸虫感染肝脏标本 幻灯片 19 三、致病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大量虫体寄生引起胆管阻塞,胆 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引起阻塞性黄疸。 其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引起肝肿大,甚至胆道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脱落组织碎片可作为结石中心,形成结石。
1 扩张的胆管内有二条睾吸虫,刺激胆管黏膜上皮增生(+示) 幻灯片 20 三、致病 1)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微。
1 幻灯片 22 三、致病
1 肝吸虫寄生引起的侏儒症 幻灯片 23 三、致病
1 腹水 幻灯片 24 三、致病

吸虫资料整理

吸虫资料整理
(1)虫体吸盘发达,吸附力强,可造成肠粘膜机械性损伤 (2)肠粘膜病变:炎症、出血、水肿、坏死、溃疡等,病变部位可见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消化道症状:感染轻度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有腹痛和腹泻,营养不良,消 化功能紊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偶有肠梗阻。 (4)在营养不足、又反复中度感染的病例,尤其是儿童,可出现低热、消瘦、贫 血、浮肿、腹水以及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等,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死。
布氏姜片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属肠道寄生大型吸虫,俗称姜片虫或肠吸虫。 人感染是因生食水生植物(茭白、荸荠和菱角等)所致,可致姜片虫病。
长椭圆形,背腹扁平,姜片状;活体为肉红色,体表有皮棘; 长 20~75 mm, 宽 8~20 mm,厚为 0.5~3 mm。 腹吸盘呈漏斗状,较口吸盘大 4~5 倍,肠支分二支。 睾丸两个,高度分支。子宫盘曲在卵巢和腹吸盘之间,. 虫卵: 大小(130~140)µm×(80~85)µm 呈椭圆形 ; 淡黄色; 卵壳薄,均匀,卵盖较小不明显; 内含卵细胞 1 个,卵黄细胞 20~40 个。
姜片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段,虫卵随终宿主粪便排入水中,在适宜温度 (26~32℃)下经 3~7 周的发育孵出毛蚴。毛蚴侵入扁卷螺的淋巴间隙中,经胞蚴、 母雷蚴、子雷蚴阶段而形成许多尾蚴自螺体陆续逸出。在螺体内的发育约需 1~2 个月。 尾蚴在水中吸附于水生植物等物体的表面,分泌成囊物质包裹其体部,脱去尾部而成囊 蚴。
致病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虫体的机械刺激,二是分泌的抗原和代谢产物等异源物 质引起的变态反应。机械刺激与代谢产物的作用,导致以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管 壁水肿与炎症发生。在临床分型上可以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晚期感染
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或虾

[寄生虫学]华支睾吸虫

[寄生虫学]华支睾吸虫
➢慢性期:肝肿大,肝区隐痛、疲乏、上腹不适、 食欲不振、厌油、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头晕、 消瘦、贫血等。
➢晚期:肝硬化、腹水,甚至消化道大出血、肝昏 迷而死亡。
➢儿童:症状重,死亡率高。营养不良、贫血、低 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肝硬化)和发育障碍 (侏儒症)
华支睾吸虫病 肝硬化腹水
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腹水侧面像
19岁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与同龄健康人比较
诊断
1.病原学检查:检获虫卵是确诊依据。 ➢涂片法:直接涂片
定量透明法 集卵法: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 ➢粪检阴性时,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查虫卵、
成虫 2 .免疫学检查:
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流行
分布:亚洲。25个省(山东)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流行因素: ➢ 粪便污染水源 ➢ 一、二中间宿主同栖同一水体 ➢ 食生或不熟淡水鱼虾(最关键因素)
雌雄同体 (hermaphrodit e)
具两个分支状 的睾丸(在体后 1/3处,前后排 列)
卵巢边缘分叶
肠支
卵黄腺
睾丸
子宫 华支睾吸虫成虫玻片染色标本
2.虫卵(eggs)
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内
寄生于第二中间宿主体内
生活史(life cycle)
(终宿主: 人猫犬)
第一中间宿主 螺蛳
成虫 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又称肝吸虫,成虫寄 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华 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形态
成虫
幼虫
虫卵
腹吸盘

华支睾吸虫(一)

华支睾吸虫(一)

华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s sinensis)
一则新闻
成 虫虫卵
命名:中华分支睾吸虫成虫于188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体内检获成虫的睾丸呈分支状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亦称肝吸虫(Liver fluke)
1956年, 在我国广州郊区一明朝古墓尸体的肠道里发现华支睾吸虫虫卵。

1975年, 在我国湖北省江陵县( 现属荆州市 )凤凰山一西汉古尸体内发现该虫虫卵。

1982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一战国时期的古尸体内发现该虫虫卵。

一、形 态
体形狭长,背腹扁平似葵瓜子仁
10~25x3~5mm 雌雄同体(一)成虫(adult worm)
口吸盘
腹吸盘
睾 丸
口吸盘
子 宫
卵 巢睾 丸肠 管卵黄腺排泄囊
受精囊
华支睾吸虫 (成虫染色标本)
(二)虫 卵 (egg)
卵盖
肩峰小疣
毛蚴
形状:芝麻状
大小: 29 x 17µm 颜色:黄褐色
结构:卵盖、肩峰、小疣内含物:毛蚴
在鱼肉中的囊蚴。

华支睾吸虫病知识科普(全文)

华支睾吸虫病知识科普(全文)

华支睾吸虫病知识科普(全文)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病肝脏肿大阿苯达唑
【概述】由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寄生于人体肝脏的胆道系统引起的疾病,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该虫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

【诊断要点】
1.有食生或不熟淡水鱼虾史。

2.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压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一般在5%~10%甚至更高。

4.粪便或胆汁中找到华支睾吸虫卵可以确诊。

【药物治疗】吡喹酮为首选治疗药物,成人20mg/kg,每日3次,连服2天,总剂量120mg/kg;儿童25mg/kg,每日3次,连服2天,总剂量150mg/kg。

也可以用阿苯达唑每日10mg/kg,分2次服用,连续7天。

【注意事项】加强健康教育,特别儿童,不生食淡水鱼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枝睾吸虫成虫切片
2. 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 ELISA 间接血凝 对流免疫电泳 补体结合试验
3. 其他
超声波
五、流行防治
1. 分布 东南亚
我国除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
蒙、西藏外,其他各省市均有。 华东地区感染率5%~15%,个别地 区达到46%。
2. 流行原因
(1)生食或半生食鱼虾: 鱼生、鱼生粥、活虾。 生熟刀板不分。 (2)中间宿主广泛存在。 (3)粪便处理不当是主要 因。 (4)保虫宿主大量存在。
肝吸虫感染动物肝脏标本
成虫主要寄生在肝胆管内,寄生时间长, 感染重时,胆管可出现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 大量虫体阻塞胆管,使胆汁淤滞,容易合并细 菌感染,而引起胆管炎和胆管肝炎。画面中肝 胆管内可见虫体断面。
2. 致病原因与机制
病变主要发生在肝胆管 (1)致病原因 由虫体机械性刺激作用;虫体 阻塞作用;虫体代谢产物和分泌物 作用。
睾丸
肝吸虫活成虫
从感染动物肝胆管中取出的活动虫体
肝吸虫虫卵(egg)
卵小,形似芝麻, 黄褐色,壳稍厚, 卵盖周围的卵壳增 厚,形成肩峰,卵 后端可见一个小疣 状突起,卵内为成 熟的毛蚴。
卵盖 毛蚴 疣状突起
肝吸虫生活史
华枝睾吸虫毛蚴
纺锤形,体表被以密集的长纤毛。
华枝睾吸虫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3. 防治
关键抓住经口感染这个环节。 个人卫生: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鱼。 饮食卫生:生、熟刀具要分开。 普查普治:治疗药物为吡喹酮。 加强粪便管理:不要用粪养鱼。
(2)致病机制 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变 厚,管腔变窄,大量虫体寄生引起 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 引起阻塞性黄疸。 其周围组织纤维增生,引起肝肿, 甚至胆道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脱落组织碎片易 引起胆石症。
四、实验诊断
1. 病原检查
(1)粪便直接涂片法。 (2)各种集卵法(水洗离心沉淀 法,硫酸锌漂浮法)。 (3)十二指肠引流法。
蚴、胞蚴、雷蚴、尾蚴)。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有些地区,淡水
鱼的感染率达100%。
5. 保虫宿主 哺乳动物匀可以,以犬、 猫为最多。 6. 从感染到粪中查到虫卵,犬与猫需25~ 30天;鼠平均21天;人约1月。 7. 成虫寿命 20~30年。在犬与猫体内, 成虫产卵1100~2400个/条/日。 8. 生活史类型属世代交替型。
第三章
肝脏与胆管寄生虫
华支睾吸虫 吸虫 分类 绦虫 肝片形吸虫
细粒棘球绦虫
多房棘球绦虫
第一节、吸虫 一、华支睾吸虫
简称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人体肝脏的胆管内,
引起华支睾吸虫病 又称肝吸虫病。
华 支 睾 吸 虫 成 虫 结 构 图
一、形态
1. 成虫 2.虫卵
高倍 低倍
华枝睾吸虫成虫
成虫 卡红染色标本 体型狭长,背腹扁平,半透明, 口吸盘 稍大于腹吸盘 肠分二支, 伸到虫 体后端, 生殖系统中受精囊 和劳氏管明显, 睾丸分支状 , 在虫体后1/3处, 前后排 列。 口吸盘 腹吸 盘 受精囊
尾蚴在水中游动,遇到淡水鱼、 虾,侵入鱼体内发育为囊蚴。
华枝睾吸虫囊蚴
圆形,略带淡黄色,囊壁中等厚,囊内有童虫, 童虫可见口、腹吸盘,部分肠肝胆管内
3.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4. 中间宿主
生吃了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
第一中间宿主:豆螺、沼螺毛
虫卵被豆螺吞食后, 在螺体内孵出毛蚴, 经胞蚴、 雷蚴,发育为尾蚴,成熟尾蚴从螺体逸出入水。
华枝睾吸虫胞蚴
长袋状,无口及咽,虫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 育的雷蚴。
华枝睾吸虫雷蚴
长袋状,体前端有咽及原肠,虫体内有胚细胞 和正在发育的尾蚴。
华枝睾吸虫尾蚴
尾蚴由体部和尾部组成。
从豆螺体内逸出活尾蚴。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三、致病
1. 临床症状
(1) 带虫者(轻度感染者) 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较轻
微。 (2) 消化系统的症状(中度感染者)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疲劳乏力、肝 隐痛、肝肿大、腹痛腹泻、消瘦等。
(3) 继发性细菌感染胆管炎、胆囊炎。 (4) 胆结石。 (5) 晚期症状(严重感染者)肝硬变,腹 水。 (6) 过敏反应(重感染的早期症状) 寒战、高热、肝肿大、黄胆、嗜 酸性 粒细胞数升高等。 (7) 侏儒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