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于学习汉语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语言结构和词汇使用,学习文言文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提供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门古老的语言。
一、提前准备——背景知识在开始学习文言文之前,了解一些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可以增加对文言文文章的理解力,还有助于解读一些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可以阅读一些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籍,或者参考一些学术性的文章和资料,加深对古代时期社会背景的了解。
二、词汇积累——背诵和应用文言文的词汇使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通过背诵一些常见的诗词或文章中的句子,来熟悉和记忆常用的文言词汇。
此外,在阅读文言文文章时,可以使用词典或在线工具来查找生僻词汇的释义和用法,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应用。
三、语法分析——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是掌握文言文的关键。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句子结构更为复杂,使用了更多的修辞手法。
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重点关注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和动词的使用方式等。
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读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加深对句子意义的理解。
四、阅读实践——文言文原著和注释阅读文言文的原著是提高文言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著作,如《孙子兵法》、《诗经》等,通过阅读原著来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此外,在初学阶段,可以选择带有注释和解析的文言文教材,帮助理解和解读文言文的内容。
五、写作练习——仿写和创作通过写作练习,可以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段落进行仿写,模仿古代文风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文言写作能力。
此外,可以尝试编写一些短文或短诗,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锻炼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六、口头表达——朗读和演讲除了书面表达,口头表达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可以选择一些文言文文章,进行朗读和演讲练习,提高口头表达的流利程度。
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

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
一、文言文的方法
1、正确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文言文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它的语法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必须正确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文字表达。
2、学习文言文现存的原文
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式是接触现存的原文,因为这些文字才是文言文最真实的表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3、以翻译作为练习
翻译文言文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因此,以翻译作为练习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4、学习文言文的古诗词
学习古典文学中的古诗词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通过古诗词中的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表达。
二、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1、多练习
学习文言文要有耐心,需要多练习,不断的记忆和理解,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最大的效果。
2、多接触古典文学
学习文言文也要多接触古典文学,要求自己多读古典文学,多思
考古典文学中的文言文,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3、多提问
学习文言文也应该多提问,多思考文言文中的表达,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多实践
学习文言文也要多实践,经常用文言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会让我们更快乐、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怎么学文言文

怎么学文言文怎么学文言文怎样学文言文的方法(一)一、日积月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经验。
读文言文应该力求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
然而,文言文的运用环境已经与现实环境大相径庭,字、词、句式都已和现代文有了显著区别,因此,文言文与现实的差异性决定了识记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地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熟读多背学习文言文,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
流利地读通文句,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
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办法学好的。
多读多背,才会逐渐形成语感,才能渐进地领会文章内容。
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吟诵,背诵。
唐人白居易幼时读书致“口舌成疮”,曹植十岁记诵诗赋十万余言,我们在赞叹古人勤奋之余,应当把熟读背诵作为一条基本的方法。
文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
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记诵一些名家名篇,还能在文言文复习时,在阅读课外文言材料、分析字、词、句、判别语义时,有一个迁移的参照对象。
三、“以本为本”“本”就是课本教材,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熟悉了相当例句,知识积累便可转化为能力,就能举一反三。
我们文言文学习,往往有这样的误区:重课外资料,轻课文内容;重习题训练,轻课文整理;重死记硬背,轻迁移推断。
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中的文言文,经过专家选定,难易适中,有其经典性、示范性和系统性,是前人经验与智慧的集中体现。
学习文言文的立足点是从教材(课文)出发,根据教材(课文)的知识点安排循序渐进,把教材中的课文当作学习的根本。
那么为什么应试复习中还应该坚持以课本为根本呢?其理由有四。
其一,作为考纲的《考试说明》,它的考试内容的总要求与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如何掌握文言文学习技巧?

如何掌握文言文学习技巧?如何掌握文言文学技巧:从基础到十阶,百炼文言文怎么学习利器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并非易事,但掌握到学习技巧却能让这条路走得更稳、更顺。
从教育专家的角度,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为读者提供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系统建议,助力大家突破自学瓶颈,领略文言之美。
一、基础篇:打牢根基,步步为营1. 词汇积累:能够掌握广泛文言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石。
建议您使用词汇卡片、笔记本等工具,生克制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文言虚词详解》等工具书,不要急于求成,循序渐进地积累词汇。
2. 语法解析: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
了解词性、句法、虚词等知识,并尝试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
3. 阅读训练:由易到难,选择适合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初学者可从《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名篇何练起,逐步提升阅读难度。
4. 练习:练习是培养学习成果的关键。
尝试翻译、解释、扩写等练习,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二、进阶篇:触类旁通,提升境界1. 理解文言文语境:文言文特别注重语境,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
理解语境才能准确把握词义,体会作者的意图。
2. 结合文言文写作训练:写文言文是进阶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从模仿开始,学习文言文写作的规范和技巧,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3. 了解文言文写作背景:了解文言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文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4. 拓展文言文学领域:除了经典古籍,还可以阅读理解历史书籍、文学作品等,将文言文学习与其他学科融合,拓展学习范围。
三、高效自学,事半功倍1. 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自学时间和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场所,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练习,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3.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现在有很多文言文学习网站、APP和软件,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练习工具,为学习提供便利。
文言文怎样学好十大方法

学好文言文的方法有:
1.学会用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文章。
文言文是古代人们写的文章,只有用古人的思想去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多读、多背。
多读可以培养语感,增强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多背可以积累词汇和句式,提高翻译和写作能力。
3.查阅工具书。
遇到不懂的词句或语法,可以查阅工具书,例如《说文解字》、《尔雅》等。
4.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还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常识,例如礼制、历史事件等,这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含义。
5.练习翻译。
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翻译练习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6.听音频,熟读。
听音频可以纠正发音,熟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7.积累词汇和句式。
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积累这些词汇和句式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8.坚持练习。
学习文言文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练习,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对文言文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9.多参加有关文言文的课外活动或游戏,例如诗词接龙等,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
10.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例如每天阅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坚持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练习,需要了解古代的文化常识,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多读、多背、多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如何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

如何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方法一:三多。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
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直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方法二:预习和复习。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
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
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许移能力。
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方法三:了解句式和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
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语序,省略、句子格式等方面,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了解并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我们首先应从各种特殊句式,基本结构入手。
方法四:推断句子成分。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也有一定的语法结构,除个别的文言特殊句式外,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相同,尤其是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基于此,同学们就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来推断词语意思。
通过语法知识我们知道,主语、宾语往往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动词、形容词,而定语则多是形容词、名词、代词,状语往往是副词。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意思。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词汇积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或者专门的文言文课本来进行词汇的积累。
2. 语法结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的学习。
包括词序、句法、虚词的使用等方面。
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初学者的文言文读物,比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4. 语境注释: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在阅读时参考专门的译注,了解古文作者当时的语境和用词背景,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深层含义。
5. 练习写作:通过模仿古文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诗文进行模仿,或者自己创作一些古风作品来练习文言文写作。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有耐心和毅力,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希望以上几点方法能够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五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方法一:课前导入在教授文言文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性的活动,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例如,可以通过介绍文言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优美之处,或者通过展示文言文名篇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上,可以使用一些文言文的谜语、古代诗词、典故等作为导入的素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文言文的学习状态。
教学方法二:分段阅读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较为繁复,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教师可以采用分段阅读的方法。
即将一篇文言文按照意义和结构的要求进行合理划分,并逐段进行详细解读。
在解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知识点,讲解文言文的语法、词义、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三:课文模仿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独特而美丽,学生通过模仿经典的文言文课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例如,通过模仿文言文的句式、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四: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文字,还需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
为此,可以设置一些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根据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上下文的意义选取正确的答案。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五: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呈现文言文的内容。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文言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通过课前导入、分段阅读、课文模仿、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五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指导读一点浅易的文言文,对于提高语文能力、增进文化修养很有帮助。
初中生读文言文,有三项主要任务:一是能正确朗读、背诵课本中选录的文言名篇;二是掌握一定数量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三是从课文中了解一些我国古代的社会情况、文化知识。
有些课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学习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1.自读在先:在老师讲解之前,自己先结合注释看课文,能看明白几分算几分,要培养、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
读文言文,有人用“啃书本”这句话来说是有道理的,因为有些文字今天不常见,比较艰涩。
自己先啃一啃,有了一定的理解,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在进行讲解辅导时,收效会更大。
这是“第一先”。
2.识字在先:文言课文中生僻的字较多,要在“自读”时先“拿下来”,即能认会写;有些熟字,读音特殊,务必读准。
养成查阅古汉语类工具书的习惯。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北京大学的教师们编写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读文言文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教材中的注释也是一种工具,识字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进一步明白它的意义、用法。
3.口诵在先:课文的字认下来了,就要朗读。
在朗读中正音,在朗读中体会断句。
读出声音来,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
这一步骤,断不可缺。
旧时上私塾,老师不讲,学生先背,这样不完全可取。
现在自读在先,识字在先,进而练习朗读,在朗读中正音,学会断句。
比如一个同学读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
第一句他的断句不对,应该读成“环滁/ 皆山也”,他读成“环/ 滁皆山也”。
他说“环”指环绕。
环绕“滁”,“滁”是滁州。
“环滁”不能断开,这句话的意思是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但是如果在“环”这儿断开,就变成山名叫“滁皆”,是“滁皆山”。
意思不对。
所以,朗读时正字、断句是非常重要的。
读文言文读出声音来,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
口诵在先这一步骤,从古到今,只要是认真读了文言文的人都不会跳过去。
1/9 123456789看一段文言文的例子。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日:“疾在腠理,烫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活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之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rdquo;还(xuan) 腠(cou) 熨(wei) 齐(ji)“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念huan 或hai ,但是此处读这两个音都不对。
扁鹊望见蔡桓公,“走”是离开,“还”在这里应该读“xuan”,是转身。
他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走了。
“还”本身很常见,但在文言中表示转过身的意思时要读成“xuan”,这种用法今天并不常用。
“腠”是个生僻字,读“cou”还是读“zou”?光看声旁会读成“zou”,但实际上念“cou”。
“腠”指的是皮肤,特别指皮肤间的纹理。
“烫熨之所及”,“熨”表示用药来热敷,念“wei ,也是生僻的字。
“在肠胃,活齐之所及也”,“齐”也是熟字,但在这里是通假字,通“剂”,药剂。
病在肠胃里,服药可以治。
有两个字都是熟字,一个是“还”,一个是“齐”,读音与本字不同,意思也跟今天的理解相去甚远。
还有两个生僻的字:“腠”、“熨”。
理解了这几个字,这段文言的意思就能读懂六七分了,就会明白扁鹊一见蔡桓公,扭头就走的原因了。
所以识字在先非常重要。
这些文言字词是阅读中的障碍,需要在学习中积累。
比如刚才说的“还”读成“xu &a n”,转身之意。
读寓言《叶公好龙》,叶公看见真龙来了,“弃而还走”,这里“还”就是转身的意思。
在诵读中断句。
仍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桓侯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之/好治/ 不病/以为功关键是“之”字。
这里的“之”字,在“医”后面,起到调整音节的作用。
“医好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用这个“之”让“医好治”变成句子的一个部分,不独立出来。
所以读的时候“之”后面稍微停顿一下就比较好,“医之/ 好治/ 不病似为功!”“以为功”必须断出来。
桓侯的见解很狭隘。
他说行医的人就是喜欢“治不病”,这里有省略,治没有病2/9 123456789的(人)。
“医之好治不病rdquo;,意思就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疗、看病。
“以为功”是结论,这么做的目的是捞取一个好名声。
桓侯是用这个做借口,拒绝治疗。
所以断句很重要。
严格地说,这一句话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桓侯所说的医生的行为,一个是桓侯所认为的这种行为的目的。
两部分之间可以断句。
所以,“医之好治不病”这是一部分,“以为功”是“医之好治不病”的目的。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医治,以此捞取好名声。
柳宗元《捕蛇者说》里面有一句话: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俟,si ;等待、希望)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故”,因此。
“俟”是等待的意思,但这句话的意义应该是: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让什么人看到。
所以“俟”有希望的意思。
“以俟”是“以之俟”,用它来等着那些了解民风、民情的官员看到它。
所以应该这样断句:“故为之说/ 以俟/ 夫观人风者得焉”,文气也有了。
但是“夫”字作为一个发语词,古汉语中应该念“f&u”,表示要发议论。
“观人风”这是古代的说法,就是官员了解民情,到民间考察的意思。
“者”是指这样的人。
“得焉”,得到这篇文章一看。
所以,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过关以后,还要思考眼熟的字是否和今天的说法一样,不能够随意地以现有的意思去诠释文言词语的意思。
《史记》中的《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亡,逃跑;等,同样)今/ 亡亦死/ 举大计/ 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这句话中“亡”字不能理解为“死亡”,陈胜、吴广等人去戍边,天降大雨,无法前行。
他们面临几条道路。
“亡”,如果解释成“死亡”就讲不通。
“亡”是指逃跑,“亡羊补牢”的“亡”也是这个意思。
逃跑是死,“举大计”也是死。
“举大计”就是造反。
“等死”,“等”不是指等待,应该理解为“同样”。
逃跑是死,造反也是死,同样是死。
“死国可乎”,为国而死有什么不可呢?陈胜、吴广认为死而为国,就是“举大计”,要推3/9 123456789翻这个腐朽的王朝,这样死了才有价值。
联系全文来看,“等死”非常关键。
所以应该这样读:今/ 亡亦死/ 举大计/ 亦死/ 等死/ 死国可乎。
这句话没有一个难字,但蕴含的意义深刻,生死大计的选择就用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写出来。
但要注意“亡”、“等”的意义。
学习方法之一:自读在先、识字在先、口诵在先。
讲解之前先得啃一啃,查查工具书,先得读一读,先过了字词和断句这一关。
“三先”就是讲究自主学习。
阅读文言文,实词是一大障碍,虚词也是一大障碍。
1. 实词(1) 有些文言实词字面就很生僻,现今罕见,只好“识一个,记一个”,逐渐积累。
比如说“渠”,在古汉语中还可以用作人称代词。
大约有近三百个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在阅读中会经常碰到的,可以用卡片积累。
(2) 有许多文言实词,字面虽熟悉,但在语句中须取“古义”,有的在用法上也有特殊规矩。
这些词语是确认的重点。
需要查字典、反复推断。
比如“今亡亦死”,“亡”就不是死亡的意思。
对熟悉的字不可粗心大意,因为有的字在用法上有特殊的规矩,有的字有特殊的义项。
这些词语是确认词语意义、疏通语句大意的重点。
先认字,结合语句大意,再推敲一下词语的使用意义和用法,这是一个往复的过程。
2.虚词课文中常见的虚词数量并不多,在学习过程中多加留意,基本能把握它们的意义、用法。
其中,有些虚词有多种用法,这就要掌握一点判定方法。
比如“之”就有多种用法,有时候还是实词。
3.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确认一定得观照语句大意:关键词语的确认,又是正确理解句意的保障。
二者相互为用。
词语、句意是相互为用的。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一句有非常鲜明的对比。
“等”是个关键词,不理解它的涵义,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就体会不出来。
下面进行实词、虚词的综合分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4/9 23456789,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傅说”、“胶鬲”是三个历史人物。
“发于畎(quǎn) 亩”,“畎”指的是田地,舜是农民出身。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版筑”,古代筑墙,先用木板夹好,中间放土,用杵垒墙。
傅说原来是筑城的。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贩卖鱼盐,是贫民出身。
他们后来都成就了大业。
其中的“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三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表明:成大事的人不一定出身高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是重大使命。
“于是”不是一个词。
“于”是对于的意思,“是”,是指“这样的”。
所以,这个“于是”也应该注意。
“必先苦其心志”,“苦”用作动词:使他的心志得到磨练。
“行拂乱其所为”,用正确的行为去阻挠那些错误的举动。
“拂”是违逆、阻挠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有特殊的用法,是指以此来达到什么目的。
“曾”是增加,而不是曾经的意思。
有人认为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读成“z ēng”,就是“增”的通假字。
这两种意见都值得琢磨,这个字一定要理解成表示加量。
“曾益其所不能”,“能”是指才能,“不能”是指不具备的才能。
研究有关的实词、虚词:拂——违逆、阻挠;曾——增加;不能——不具备的才能发于畎亩:于,在。
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对,对于;是,这样所以动心忍性:所以,以所,用这些来。
苦——让……苦这段话举了三个人的经历。
“发于”、“举于”,“于”是介词,是指从什么境况中走出来的意思。
“畎亩”就是土地,意思是农业劳动,可见舜地位很卑微。
“版筑”、“鱼盐”,分别指建筑业和商贩业。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有的版本写的是“于斯(sī) 人”,“于是”不能当成一个词看,它和今天“于是”不一样,后面的“是”是个代词。
“必先苦其心志”的“苦”用作动词:使其受磨练。
有些字弄不清楚就得查一查。
“拂”是阻挠,这个意思从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5/9 3456789。
“所以”的意思与今天一样吗?这也需要研究一下。
“曾”的意思,“不能”的用法都需要认真对待。
学习文言文时,随机积累,注意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对比辨析,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再看一个古今意义不同的例子。
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之遗德。
“开张”,现代汉语中是指商店第一天营业。
这里“开张”是扩大的意思。
《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不是跟现代汉语中“丈夫”对举的那个词,包括妻子和子女两代人;“绝境”,今天常理解成困境,这里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
《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读成jian ,夹杂着。
中间夹杂着“力拉崩倒”的声音。
“开张”、“绝境”、“妻子”、“中间”,都是今天常见的词,但古今意义相差很远。
看下面一句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