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文化特色
台州民俗文化总结(通用12篇)

台州民俗文化总结第1篇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新的一年的生活的开始。
在这期间里,全家老少都一起“迎新春,除旧岁”,我们家也不例外。
除夕那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我早早地把写好的春联准备好,就等着爷爷的胶水。
对于贴春联,我可是个行家,家里春联每年都是我贴的。
而且不只是春联,还有那个大大的“福”字。
这“福”字必须要倒贴,寓意是“福”到的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福气满满。
接下来的一下午,可都是大人们的活儿啦,那就是包饺子。
这个活儿看起来容易,学起来可就难多。
这不,这次我也想试试。
首先,把馅铺在面皮儿上,再把面皮儿捏起来,这样一个饺子就完成。
我照着“口诀”捏几个饺子,造型上都挺美观的,可实际上却不怎么样。
可能是没捏紧的缘故吧,我包的那几个饺子一到锅里就全露馅,无奈的我啊,只能吃着面皮喝汤。
其实除夕的高潮啊是在晚上。
我们早早地吃完饺子便下楼放鞭炮。
胆大点儿的毛头小子就放“炮仗”,女孩子则放烟花之类的。
当鞭炮声响起来时,才发觉有浓浓的年味,这才是春节的开始。
除夕后一天就是大年初一,是晚辈给老辈拜年的时候,这一天必须说吉祥的话,寓示着这一年吉祥如意。
虽然年轻人不计较什么,但是还是要给爷爷奶奶拜年。
穿上新衣服,脑袋里搜罗着各种吉祥话,可无非就是那套“万事如意,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只是老人们听着高兴,做晚辈的也跟着高兴。
就这一句话,结束大年初一,跑断脚后跟,也磨破嘴皮子。
台州民俗文化总结第2篇即乞巧节,但当地不称“乞巧节”而俗称“七月七”。
旧时妇女于是日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为巧。
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次日早晨用以拭目,以为能使眼秀目明。
采篱槿叶渍水洗发濯净梳具,以为能使头发乌黑有光泽,不存垢腻。
温岭及玉环渔区原籍闽南人家以是日为“小人节”。
家中为年满十六岁的子女购置彩色纸亭,称“七姑亭”或“七娘亭”,午后设供隆重礼拜,称“礼七姑”或“祀七姑”。
台州文化

台州历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从先秦时期至今。
因境内的天台山闻名,故命名为台州。
台州的历史文化台州境内有着历史文化名城临海临海有2100多年历史,主要景点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台州府城墙,全长6000多米,始建于东晋,被誉为“江南长城”,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海城内的巾山公园和东湖公园。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因戚继光抗倭而闻名于世的桃渚古城;武坑景区和中国罕见的火山熔岩柱状节理地质地貌—珊瑚岩景区。
侏罗纪江南翼龙化石的发现地。
临海古城墙,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着。
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是沿着灵江修筑,台州府城正位于灵江入海近处,江水与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时常漫上城来。
城墙有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的冲击。
台州的方言也别有一番历史感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台州片。
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它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州人如,台州方言属于吴语系,保留完整的全浊声母,而普通话里并没有浊音。
台州在台州的天台山还流传着活佛济公的美好传说,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中国汉族民间口头文学,以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为中心分布于浙江省境内,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
六朝隋唐时期,天台就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
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
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汉族民间故事,寄托着汉族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由于生存的历史环境业已改变,原生态的济公传说现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
2006年济公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台州路桥十里长街在浙江省台州市,“十里长街”即现在的路桥老街,起源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是路桥商贸历史发展的见证物。
台州的文化遗产作文500字

台州的文化遗产作文500字《台州的文化遗产》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台州有好多特别厉害的文化遗产呢!
比如说,临海的台州府城墙。
那城墙可古老啦,它就像一个坚强的卫士,守护着我们台州很久很久。
城墙又高又厚,上面的石头都带着岁月的痕迹。
听爷爷奶奶说,以前打仗的时候,城墙能保护大家的安全。
还有仙居的无骨花灯,那花灯漂亮极了!它没有骨架,全靠纸糊出来,上面的图案五颜六色,有花有鸟,就像真的一样。
每次看到无骨花灯,我都觉得好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台州的乱弹也很有名。
演员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声音可好听啦。
他们演的故事有的有趣,有的感人,让大家看得入了迷。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台州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更多的人知道台州的厉害!
《台州的文化遗产》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咱们台州了不起的文化遗产。
先来说说天台的干漆夹苎技艺吧。
这可是一门很神奇的手艺,能把木头和漆变成超级漂亮的东西。
比如说佛像,做得栩栩如生,好像真的神仙下凡了一样。
还有黄岩翻簧竹雕。
竹子在师傅们的手里变得特别神奇,能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有小动物,有花草,可精致啦!我看过一个小盒子,上面刻的花朵就跟真的在开放一样。
以后有机会,你们一定要去亲眼看看这些神奇的文化遗产哟!。
台州文化特色范文

台州文化特色范文台州是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中国两个沿海经济特区之一、台州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下面我将以1200字以上为你介绍台州的文化特色。
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鲁国时代,台州就是越国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台州成为了吴越国的故乡,而吴越文化是台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越文化强调琼楼玉宇,丰腴浓艳,独具一格,成为台州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台州莲都区的西山是吴越文化的代表性地区,这里保存着许多吴越文化遗址和吴越文化的建筑,如腾顶寺、西山楼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台州还是一个海洋文化丰富的地方,可以说台州的海洋文化是整个文化的核心。
台州拥有1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
台州人民生活在海洋中,对海洋的依赖和热爱沉淀出了一种独特的海洋文化。
台州是一个渔业大市,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渔业文化。
人们喜欢用渔业的表达方式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如“上山摘茶,下海摘蛤”,这样的诗句不仅体现了台州人民简朴的生活方式,还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台州的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在一起,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渔民文化。
台州的渔民文化是中国南方渔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台州的渔民文化强调合作与团结,以及对海洋自然的敬畏。
台州的渔民通常是一家人或者一个亲戚团体一起从事渔业,他们相互支持,合作无间,共同面对峰回路转的海洋环境。
他们的勇敢、智慧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影响了整个社会。
台州的渔民文化也体现在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中,如龙船捶浆、鼓船帮等,成为了台州文化的一部分。
台州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资源,包括音乐、舞蹈、剧种等。
台州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形式多样,节奏欢快,富有活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槽舞,槽舞是台州最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舞姿、生动的音乐和穿着特殊的服饰著称,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台州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台州市政府在2015年编制了“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名录列出了台州市内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多个方面。
一、传统技艺1.夫妻剪夫妻剪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它源于民间剪纸,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法体系。
夫妻剪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台州市乃至浙江省最具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之一。
2.雕漆雕漆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它使用特殊的制作工艺,将漆制品进行雕刻、挖花、镶嵌等工艺处理,创造了一系列精美的工艺品。
雕漆工艺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特色。
二、民俗节庆1.清明节祭祀活动清明节祭祀活动是台州市民间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它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种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
这项活动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视为台州市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东观祭东观祭是浙江省路桥区的一项传统节庆活动,它主要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陆逊。
在东观祭这个重要的节日中,路桥区民众将展开盛大的庆祝仪式,传统的民俗节目,如龙舟比赛、舞狮、舞龙等也是必不可少的节庆元素。
总的来说,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呈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色,它们凝聚着历史的沧桑、人民的智慧、精神的积淀,是台州市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对于台州市民众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强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让这些传统文化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一)第一批1、台州乱弹(台州市)2、黄沙乱弹(临海市)3、路桥评书(路桥区)4、路桥莲花(路桥区)5、路桥花鼓(路桥区)6、道士戏(路桥区)7、道情(路桥区、三门县、天台县)8、临海词调(临海市)9、榧树词调(天台县)10、黄沙狮子(临海市) 11、上盘花鼓(临海市)12、大石车灯(临海市)13、大奏鼓(温岭市)14、坎门灯塔鱼灯(玉环县)15、坎门花龙(玉环县)16、叠罗汉(仙居县)17、卷地龙(仙居县)18、亭旁杨家板龙(三门县)19、石马采茶(三门县)20、作铜锣(黄岩区)21、细吹亭(临海市)22、莲子行(天台县)23、天台山佛教音乐(天台县)24、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天台县)25、天台抬阁(天台县)26、高枧古亭抬阁(三门县)27、台绣(椒江区)28、玻璃雕刻(椒江区、天台县)29、翻簧竹雕(黄岩区)30、路桥灰雕(路桥区)31、罗氏犀皮漆器(临海市)32、临海根艺(临海市)33、临海剪纸(临海市)34、枧桥鼓(临海市)35、杜桥泥雕(临海市)36、王氏大花灯(温岭市)37、温岭石雕(温岭市)38、海洋剪纸(温岭市)39、陈世君微雕(温岭市)40、船模(玉环县)41、门神画(玉环县)42、贝雕(玉环县)43、天台干漆荚苎工艺(天台县)44、龙山头竹编工艺(天台县)45、坦头木珠工艺(天台县)46、针刺无骨花灯(仙居县)47、白塔石雕(仙居县)48、方炳青根雕艺术(仙居县)49、长旗灯(仙居县) 50、沿赤木雕(三门县)51、三门石窗(三门县)52、送大暑船(椒江区)53、开年节(路桥区)54、石塘小人节(温岭市)55、刘阮传说(天台县)56、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天台县)57、济公传说(天台县)58、台州南拳(台州市)(二)第二批一、民间文学(8项)1、戚继光抗倭传说(椒江)2、赵康王南渡传说(椒江)3、大陈岛传说(椒江)4、蔡缸爿故事(黄岩)5、台州老话(路桥)6、气候谚语(路桥)7、渔业谚语(路桥)8、临海民谣(临海)二、传统音乐(7项)9、台州船工号子(椒江船工号子、玉环船工号子)(椒江、玉环)10、委羽山大有宫道教音乐(黄岩)11、上垟吹打乐(黄岩)12、骨牌锣鼓(临海)13、邱家岸锣鼓(温岭)14、仙居山歌(仙居)15、亭旁山腔调(三门)三、传统舞蹈(17项)16、新前采茶舞(黄岩)17、闹湖船(闹湖船、大渔船、坑下尤龙凤舟)(黄岩、天台、三门)18、大田板龙(临海)19、天皇花鼓(温岭)20、舞九狮(温岭)21、八蛮灯舞(滚八蛮、八蛮)(温岭、玉环)22、渔岙板龙(玉环) 23、坎门鱼龙灯(玉环)24、楚门铁梗(玉环)25、八将串阵(玉环)26、左溪花鼓(天台)27、三十六行(仙居)28、九狮图(仙居)29、鲤鱼跳龙门(仙居)30、十八罗汉(仙居)31、花桥龙灯(三门)32、海游六兽(三门)四、传统戏剧(1项)33、上鲍木偶戏(三门)五、曲艺(6项)34、台州莲花(莲花落、高桥莲花、螺洋莲花、殿下莲花、玉环莲花)(椒江、黄岩、路桥、温岭、玉环)35、唱宝卷(椒江)36、黄岩评书(黄岩)37、黄岩白搭(黄岩)38、洒尺调(温岭)39、道情(黄岩道情、坎门道情)(黄岩、玉环)(扩展项目)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5项)40、南太极拳(黄岩)41、新前武术(黄岩)42、抢高台(天台)43、皇都南拳(天台)44、山董狮舞(三门)七、传统美术(7项)45、台州民间风情剪纸(黄岩剪纸、传统细纹剪纸、保安剪纸、温岭海洋剪纸、凿纸艺术、花桥剪纸)(黄岩、路桥、温岭、三门)46、黄岩漆金木雕(黄岩)47、米塑(温岭)48、台州木窗艺术(木窗艺术、“一根藤”花窗制作技艺)(仙居、天台)49、彩石镶嵌(仙居)50、仙居石窗(仙居) 51、门神画(李氏门神画)(临海)(扩展项目)八、传统工艺(19项)52、锡制品制作技艺(椒江)53、榨菜腌制技艺(椒江)54、毛笔制作技艺(椒江)55、竹纸制作技艺(黄岩)56、拷绢(路桥)57、盐业生产加工技艺(路桥)58、木秤制作技艺(临海)59、羊岩勾青茶制作技艺(临海)60、古民居建筑技艺(临海)61、松门白鲞制作技艺(温岭)62、玉环鱼面小吃制作技艺(玉环)63、玉环文旦栽培技艺(玉环)64、苎布制作技艺(天台)65、棕榈丝制作技艺(天台)66、佛像制作技艺(天台)67、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天台)68、蓝花布印染技艺(仙居)69、临海古长城营造技术(临海)70、皤滩盐铺商号和古民居建筑艺术(仙居)九、传统医药(3项)71、章氏骨伤科(黄岩、路桥、临海、温岭)72、蒋家山接骨(临海)73、廊汤头膏药(天台)十、民俗(5项)74、宁溪“二月二”灯会(黄岩)75、正月十四夜元宵(临海)76、十六会馔(天台)77、摆看桌(天台)78、状元游街(天台)(三)第三批一、民间文学(7项)1、临海谜语(临海)2、谢铎故事(温岭)3、方国珍故事(路桥)4、琴江传说(三门)5、黄岩蜜橘传说(黄岩)6、黄岩民间儿歌(黄岩)7、九峰民间故事(黄岩)二、传统音乐(3项)8、杜鹃鸟山歌(临海)9、长屿矿工号子(温岭)10、台州田垟曲(黄岩田垟曲、鹤井田歌)黄岩、三门三、传统舞蹈(5项)11、院桥高台狮舞(黄岩)12、六份五兽(温岭)13、缠足苦(三门)14、舞马(天台舞马、浬浦跳马、楚门滚马)天台、三门、玉环15、舞麒麟(天台)四、曲艺(1项)16、玉环鼓词(玉环)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17、打油奏(天台)18、踏地戏(玉环) 19、十里铺高跷(黄岩)六、民俗(9项)20、大汾庙会临海21、清音寺庙会仙居22、陡门宫庙会黄岩23、洞房经温岭24、拜堂赞温岭、椒江25、范增庙会天台26、杨家祭冬三门27、三门海洋渔俗三门28、囡节天台七、传统技艺(13项)29、豆制品传统制作技艺临海、仙居30、民间刺绣黄岩、仙居31、草麻编织技艺黄岩、路桥32、龙乾春茶制作技艺黄岩33、传统戏装制作技艺黄岩、路桥34、小南门纸扇黄岩35、戥秤制作技艺温岭36、活字印刷温岭37、下岙周髹漆技艺三门38、天台乌药加工技艺天台39、同康酱酒酿造技艺椒江40、佛像泥塑技艺临海、天台41、卵石镶嵌技艺仙居。
台州介绍词

台州介绍词
台州,位于中国浙江省沿海中部,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1. 地理位置:台州东临东海,北靠绍兴市、宁波市,南邻温州市,西接金华市和丽水市,是浙江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2. 历史文化: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台州是江南水乡,水穿城过。
历史上台州“河网密布、港汊交纵”,水乡风韵不亚于苏杭,有“走遍苏杭、不如温黄”之说。
3. 自然风光:台州拥有壮丽的海岸线和迷人的海岛,如大陈岛、玉环岛等。
此外,台州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天台山脉、仙居风景区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4. 经济发展: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浙江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台州的制造业以汽车、摩托车、模具、缝制设备等产业为主要特色,拥有众多知名企业。
5. 地方美食:台州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以海鲜、小吃和特色菜肴而闻名。
如温岭嵌糕、黄岩蜜桔、仙居杨梅等都是台州的特色美食。
6. 民俗文化:台州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临海词调、黄岩翻
簧竹雕、温岭大奏鼓等,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台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台州特点

从台州的整个区域来看,台州境内有名山、有平原、有大海,丰富的地理资源形成了丰富的区域文化。
一是名山文化。
数千年来,天台山以其巍峨多姿的自然形貌和深邃厚实的社会内涵,孕育出华夏文明苑囿中一种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文化——天台山文化。
天台山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贡献,并且对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古台州区域文化的代表。
二是集镇文化。
台州以山峰丘陵为主,亦有一马平川的温黄平原和错落于丘陵地带的谷地,全市68个集镇,就星罗棋布于其间。
这些错落分布的集镇,是台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是渔海文化。
台州是海洋大市,海洋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
大陆海岸线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
9个县市区中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
有695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
10米等海线以内面积达4054.1平方千米,居浙江省首位。
台州拥有8万平方千米的大陆架海域和28000公顷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壮美、雄奇和神秘莫测的大海是台州人民不尽的宝藏。
生活在海边的台州人民在与大海的搏击中,形成了歌唱渔海、反映渔海的渔海文化,以椒江葭芷、温岭石塘、玉环坎门、三门健跳等为代表。
原来台州的行署所在地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有“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美称。
1.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说起陈合林与不粘锅结缘还有一段故事。
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一次展览会上,陈合林与不粘锅不期而遇,这是国外不粘锅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尚无生产不粘锅的企业。
不粘锅烹调时不粘、不糊、易洗、易洁、无毒、无味,成为炊具行业的新宠儿。
在国外,不粘技术作为炊具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正在引发环保、健康为主题的厨房革命。
刚开始办锅厂的陈合林,为不粘锅时代的到来,欣喜若狂。
他看到了不粘锅时代的一道希望之光。
他的头脑里突然闪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要在国内抢先生产不粘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州文化特色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台州是我国沿海的历史名城。
地处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群峰叠翠,景色秀丽,物产殷富,气候宜人。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的台州人民经过辛苦耕耘,顽强奋斗,创造了啧啧称叹的具有地区特点乃至东亚影响的古代文化和文明。
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台州文化既保存有华夏的文化传统又不失其自身的乡土特色;既有北方黄土高原的粗犷与雄豪,又兼有江村水乡的清丽和灵秀。
台州古代文化以文化为主体,即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道教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
文化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地域性与超地域性”、“时代性与超时代性”。
台州文化也不例外。
台州地处华夏浙闽丘陵,有一定的封闭性,同时濒临东海,又有一定开放性。
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传播,使台州文化保存有中原文化的传统而不失其自身的乡土特色,既有北方黄土高坡的粗犷、雄豪和野性,又兼有江南山村水乡的清丽、细腻和灵秀,形成一种独特的相对自成体系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山海文化现象。
台州文化的超地域性是台州佛教文化向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传播。
唐代时,日僧最澄来台州求法,归国开创天台宗于日本比睿山;宋代,高丽僧统义天至台州,又把天台宗传到朝鲜。
使台州文化成为环太平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台州文化形成并鼎盛于隋、唐、宋三朝,在当时浙江乃至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因而台州文化是浙江隋唐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的代表,这是台州文化的时代性。
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
自隋唐以来,她的内核和基本因素,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和新时代文化并存,经过涵化和整合,将发挥新的文化效能。
综上所述,台州文化是以天台山文化为主体,于隋、唐、宋达到鼎盛时期,并对日本、朝鲜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区域性文化。
台州文化主要由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三大部分组成。
自东汉末至南朝为传播期,隋唐至宋为形成期,元明至清为融合期。
其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两条:
一是自强不息、崇尚气节。
〖HT〗台州三面环山,一面濒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
越族素有“处危争死”、“轻死易发”的传统,加上东晋“永嘉南渡”与宋代“靖康南渡”,不少侨民迁徙聚族而居于台州,移入了中原文化与齐鲁文化,形成了“台州民性强悍,人不畏死”的自强不息、崇尚气节的不屈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刚烈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台州此起彼伏的历代农民起义上。
早在东汉,为反抗暴政,台州曾旌揭义旗于海上;东晋临海周胄为反抗强征兵役,响应孙恩起义而克郡城;南朝临海田流为反抗沉重的赋役,起义于浙东,称“东海王”;唐代袁晁在台州起义,建“宝胜”政权,据有江浙十州之地,聚众20万余,是唐中叶最大的农民起义;唐末还有裘甫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宋代仙居吕师囊响应方腊起义,聚兵万余,长篇小说《南水浒》生动而悲壮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元末黄岩方国珍聚众十余万,称雄浙东,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清末历时四年的临海金满起义,是晚清浙江境内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大革命时期浙江境内着名的“亭旁起义”、“桐柏暴动”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反动政权。
台州历代农民起义,集中地体现了台州人民刚烈不屈、自强不息的反抗精神,这一精神已涵化为新时代的“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意境之中。
第二,坚持正义、崇尚气节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台州历代正直知识分子的气节上。
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培育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
每当国家命运多舛、民族危亡的时刻,也是台州历代正直知识分子展示坚持正义、崇尚气节之时。
南宋绍兴年间,为了壮大抗金部队,陈克随主战派去收编余部,不幸为叛军所执,他大义凛然:“ 吾为宋臣,宁为珠碎,不为瓦全! ”后被叛军活活焚死,陈克犹“骂不绝口,声如雷震”,时人誉为“国士”;南宋末年,元军南下,黄岩杜浒、三门张和孙倾家募兵,全力助宰相文天祥抗元,最后兵败被执壮烈捐躯;明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得帝位后,命台州宁海方孝孺草诏以告天下,方孝孺痛斥朱棣,最后被“夷十族”;清代天台齐周华,为了反抗清廷残酷的“吕留良文字狱”,直言上书,百折不挠,最后被处凌迟,殃及族人。
抗日战争时期,着名散文家天台陆蠡,敢于与日军宪兵队严词抗争,表现了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台州历代正直知识分子坚持正义、崇尚气节的精神与台州历代农民起义所体现的刚烈不屈、自强不息的两大精神,就是鲁迅先生所称誉的“台州式硬气”。
二是务实求是、兼容创新。
〖HT〗这种精神的文化渊源主要来自儒、释两个方面:
第一,儒家文化渊源主要是浙东学派的影响。
南宋时,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与以吕祖谦、陈亮和叶适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和永嘉学派(又称浙东事功学派),围绕“理与气”、“义与利”等命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当时台州士人或宗理学,或宗事功之学,参与双方论战,形成了以黄岩赵师渊等为代表的台州理学和以临海陈耆卿、吴子良等为代表的台州事功学两大流派。
事功学派强调“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台州影响尤为深远,南宋宰相黄岩杜范指出:“ 天地
间皆实理也。
理不实则坠,事不实则坏,人不实则危”(《民国台州府志·名宦传》)。
即使是台州理学代表人物赵师渊,也讲求“尚虚”与“崇实”结合,以治史入手,开创了史学纲目体着作《资治通鉴纲目》。
南宋以降,台州史学较为发达,即是“务实求是”精神的体现。
第二,佛教文化渊源主要是天台宗的影响。
佛教文化作为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之发展,南北之间形成了“南重义理”、“北重实践”的不同学风。
为了促使佛教中国化,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兼融“南义(理论)北禅(实践)”之学风,确立了“定(实践)慧(理论)双修、止(实践)观(理论)并重”的修习原则,并融合儒、道文化,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文化涵化和整合过程。
天台宗虽为佛教文化,但其“兼容创新”精神在台州得到弘扬。
宋代以来,台州出现了不少“世界第一”或“ 中国第一”的名着,改革开放中诞生了中国首家股份制企业,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正是“兼容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种精神亦是今人所称誉的“台州式灵气”!
台州文化精神涵盖了“台州硬气”与“台州灵气”这一台州文化的两大基因,正是这两大“文化基因”推动了长达数千年台州文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