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生产效率的计算

生产效率的计算有多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考量的角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生产效率计算公式:
1. 基于时间的生产效率计算:
- 公式一:生产效率= (实际产量× 标准工时) / (实际人力× 标准工作时间- 挡产工时+ 加班工时)
- 实际产量:实际完成的产品数量。
- 标准工时:按照产品工艺要求或行业标准计算出单个产品应耗用的标准工作时间。
- 实际人力:参与生产活动的实际人工数量。
- 标准工作时间:通常指每天8小时的基础工作时间。
- 挡产工时:由于非生产原因(如停工、设备故障、物料短缺等)造成的无效工时。
- 加班工时:为了完成生产任务而延长的工作时间。
2. 基于工时利用率的生产效率计算:
- 公式二:生产效率= 标准总工时÷ 实际总投入工时× 100%
- 标准总工时:生产所有产品所需的理想工时总
量。
- 实际总投入工时:实际用于生产的员工总工作时间,包括有效工作时间和可能出现的损失工时。
3. 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
- 公式三:全员劳动生产率= 工业增加值/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 工业增加值: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创造的新价值,体现了生产效率的经济效益层面。
4. 实物量或产值计算:
- 公式四:生产效率= 实际产出量/ 投入综合因素
- 投入综合因素可以包括物资、劳动力、资本等多种资源的投入。
在计算生产效率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适当的计算模型,同时也要考虑到生产环境的变化、设备状态、管理水平、生产流程等因素对效率的影响。
此外,生产效率的提升不仅关注产量,也包括质量、能耗、成本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生产率的定义

生产率的定义生产率的定义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服务量与所耗费的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之比,是衡量一个企业或国家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生产率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或国家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一、生产率的计算方法1. 单位时间生产量法: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服务量与所耗费的资源之比,如每小时生产100个产品,每个产品需要耗费1元人力成本,则单位时间内人均生产率为100÷1=100。
2. 单位资源消耗量法:单位资源消耗量与所能够获得的总产品数量或服务量之比,如每小时需要消耗2元人力成本才能够生产100个产品,则单位资源消耗量为2÷100=0.02。
3. 边际贡献法:边际贡献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减去该产品所需要的变动成本,边际贡献越高则说明该企业或国家在利润上越有优势。
例如,某企业每增加一个产品可以带来10元收益,但同时需要增加5元变动成本,则其边际贡献为10-5=5元。
二、生产率的影响因素1. 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生产率的重要因素,高技术水平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生产率。
2. 资源投入:资源投入是决定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充足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或国家的生产效益。
3. 经营管理:良好的经营管理可以提高企业或国家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如科学的组织管理、合理的人员配置、优化的流程设计等都可以提高生产率。
4.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决定企业或国家是否需要增加生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市场需求旺盛,则需要增加生产量来满足市场需求。
三、生产率与经济效益1. 生产率与利润:高生产率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提高利润。
例如,某企业每小时需要消耗2元人力成本才能够生产100个产品,则每个产品成本为0.02元,如果该企业能够通过技术改进等方式提高每小时所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到200个,则每个产品成本为0.01元,利润率就会提高。
2. 生产率与竞争力:高生产率可以提高企业或国家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
生产效率的计算

生产效率的计算一、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经济环境中,生产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生产效率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投入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所产出的有效成果。
因此,了解和掌握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对于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效率的定义生产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系统所产出的有效成果与投入的生产要素之比。
它反映了企业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以及生产管理的水平。
生产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相同投入下能够产出更多的有效成果,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三、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1. 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是最常见的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它通过将总产出除以总投入,得到生产效率的数值。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投入和产出的计量单位要统一。
公式:生产效率 = 总产出 / 总投入2. 劳动生产率法劳动生产率法是以劳动力投入为基础,通过计算每个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所产出的有效成果来衡量生产效率。
这种方法有助于了解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公式:劳动生产率 = 总产出 / 劳动力投入3. 设备利用率法设备利用率法是以设备投入为基础,通过计算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时间与总工作时间之比来衡量生产效率。
这种方法有助于了解设备的利用程度和维修保养状况。
公式:设备利用率 = 设备工作时间 / 总工作时间四、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1.原材料供应:原材料的质量、价格和供应稳定性对生产效率具有直接影响。
2.生产工艺:合理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
3.劳动力素质:员工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对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4.设备状况:设备的性能、维护保养和更新换代对生产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5.生产管理:有效的生产组织、调度和协调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五、提高生产效率的措施1.优化生产流程: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2.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计算:公式一: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公式二: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100%数控机床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低”。
用户缺少高级编程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用户若选购一台较复杂、功能齐全、较为先进的数控机床,如果没有适当人去操作使用和编程,没有熟练的维修工去维护修理,再好的机床也不可能用好。
编程“效率低”。
据国外统计,手工编程时,一个零件的编程时间与机床实际加工时间之比约为30:1,而数控机床不能开动的原因中有20%~30%是由于加工程序一时编制不出而耽搁的。
维修“时间长”,维修工作跟不上。
目前国内除少数大厂配有专业维修队伍以外,大部分使用单位很难配备技术水平高的维修人员。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
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标准人力:指在设定的产量目标前提下,根据标准工时和实际生产状况,生产单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数量。
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备注:实际产量:生产部、财务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挡产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生产力讲的是效益,它讲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
什么是生产效率

效率=生产实绩(良品)/人员X稼动时间(工数)X100(以100为基准每人单位时间的产量)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生产效率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生产率的计算公式:生产效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 - 损失工时)X100%生产率用来考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是制造成本的标示之一。
生产率=(产出数量 X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X 直接人工数)X100%、生产效率计算方法2008-01-10 20:44:47| 分类:工作学习|字号订阅一、公式: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 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二、定义: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三、计算时的注意事项1、损失工时的计算①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影响生产效率时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IE确认。
②生产过程中因异常而停线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其它原因所造成的生产过程中所损失的工时,由生产线申请,责任部门确认。
2、补助工时的计算①新订单生产成品,排线时补助1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②新订单生产半成品或包装排线时分别补助半小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③同一订单非因本生产线原因而停线,然后又重新排线生产,按①②进行计算补助工时,由生产线申请,PMC确认。
3、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生产效率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正确计算和评估生产效率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生产效率计算方法,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和评估自身的生产效率。
首先,最常用的生产效率计算方法之一是单位劳动生产率。
单位劳动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员工创造的价值或产出。
计算单位劳动生产率的公式为,单位劳动生产率=总产出/总劳动投入。
通过这个公式,企业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员工的生产能力,从而优化生产流程和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还有一种常用的生产效率计算方法是设备利用率。
设备利用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设备实际运行时间与总运行时间的比值。
计算设备利用率的公式为,设备利用率=设备实际运行时间/总运行时间。
设备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因此企业需要重视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能够充分利用,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生产效率还可以通过产出品质来评估。
产出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与规格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企业可以通过统计合格产品的比例来评估产出品质,从而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生产效率。
最后,还有一种常用的生产效率计算方法是能源利用率。
能源利用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能源所创造的产值。
计算能源利用率的公式为,能源利用率=总产值/能源消耗。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估生产效率。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希望本文介绍的生产效率计算方法能够对企业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生产效率计算方法

效率(efficiency)是指有用功率对驱动功率的比值,同时也引申出了多种含义。
效率也分为很多种,比如机械效率(mechanical efficiency)、热效率(thermal efficiency )等。
效率与做功的快慢没有直接关系。
工厂效率的含义太广泛了,不好用统一的公式表示。
而设备的利用率可以用以下公计算:公式一:设备利用率=每小时实际产量/ 每小时理论产量×100%公式二:设备利用率=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 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 公式三:设备利用率=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 设备总台数×100%1.1 标准工时: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时与间接工时。
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备注:直接工时:指直接作业的人员作业工时;间接工时:指对现场直接作业工人进行必需的管理和辅助作业的人员,根据现车间管理组织的特点,车间除主任和直接作业人员外产生的工时;1.2 标准人力:指在设定的产量目标前提下,根据标准工时和实际生产状况,生产单位所配置的合理的人力数量。
1.3 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备注:实际产量:生产部、财务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挡产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生产力讲的是效益,它讲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
生产率相关概念方法汇总

生产率相关概念方法汇总
一、生产率概念
生产率是衡量生产系统运行效率的指标,它反映出资源的使用效率,是评价及分析一个生产系统运行状态的基本指标。
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生产率=产出总量/投入总量/时间,它有多种表示方法,可以是比率形式表示,也可用数量形式表示。
二、生产率计算方法
1、按量计算法:根据生产的产品单位的数量,通过计算出生产率的数值;
2、按时间计算法:根据生产一段时期内,所奉行的产品数量,通过计算出生产率的数值;
3、按物质计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数量,通过计算出生产率的数值;
4、按能耗计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能源数量,通过计算出生产率的数值;
5、按劳动计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所招聘的员工数量,通过计算出生产率的数值。
三、生产率提高方法
1、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科学配置劳动力,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劳动力的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2、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物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合理调配物资,优化运输管理;
3、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完善技术研发,科学管理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率和生产效率的计算方法
生产率(Productivity)和生产效率(Efficiency )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
1、生产效率:
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主要用来考核纯生产
能力,不包括由技术、材料等其它问题所引起的能力损耗。
2、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100%-⨯+⨯⨯=加班时间
损失时间实际人数工作时间标准工时产出数量生产效率 产出数量:生产部、财务部在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61%100%41
25100%21-580.5/h 50≈⨯=⨯+⨯⨯=生产效率
(1) 标准工时: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时间+辅助时间
指在正常情况下,从零件到成品直接影响成品完成的有效动作时间,其包含直接工
时与间接工时。
即加工每件(套)产品的所有工位有效作业时间的总和。
a\标准工时:标准工时=生产一个良品的作业时间。
b\标准工时=正常工时+宽放时间=正常工时×(1+宽放率)
c\工厂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在10%~20%,对一些特殊的工种,如体力消耗较大
的工种,宽放率可适当放宽一些
d\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机器自动作业工时的总和。
(2)制定方法:对现有各个工位(熟练工人)所有的有效工作时间进行测定,把所有组成
产品的加工工位的工时,考虑车间生产的均衡程度、环境对工人的影响、
以及工人的疲劳生产信息等因素后,计算得到标准工时。
(3)实际产量:以实际入库量计算;PCS
损失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H
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H
3、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1、 损失工时的计算
2、 补助工时的计算
3、 生产效率按订单进行计算,也就是说每一个订单只计算一次生产效率;生产半
成品时只需如实统计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4、 生产线生产好半成品后将半成品转至其它生产线包装时,生产效率由生产半成
品的生产线进行计算,负责包装的生产线提供包装时所用的总投入工时、损失
工时、补助工时。
5、 生产好的成品因本生产线作业不良而造成返工的,返工时所用到的工时将计算
到生产该成品的实际投入总工时内进行计算生产效率,由生产该成品的线别承
担工时。
6、 计算损失工时和补助工时时由生产线填写<xx 损失/补助工时申请书>,按计算
时注意事项的第1、2项规定进行计算与确认。
7、测标准工时需要的条件是:
a 、作业人员都是经过良好训练的熟练操作工,
b 、必须是正常速度,
c 、所有物品都是良品,在以上条件下然后需要用码表测出从第一个工序到最
后一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反复测量取平均值。
用所得的平均值除以85%即得到标准工时.(为什么取以85%,因为考虑人不可能象机器,而我们的嫁动率在正常情况下需达到85%)。
生产率:
用来考核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能力,是制造成本的标示之一。
生产率=(产出数量 ×标准工时)÷(日工作小时× 直接人工数)×100%
生产率=
100%⨯⨯⨯实际直接人工数
实际总时间标准工时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