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复习试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复习试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复习试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复习试题

一、填空。

1、()九七十二七()六十三五()四十

2、7个6是(),40里面有()个5。

3、87比86 的积多()

4、把64=24 改编成两道除法算式是()和()

5、285 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6、在一道除法算式里,除数和商都是7,余数是3,被除数是()。

7、45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二、从63、9、8、7 中选三个数,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判断题。(对的在()里打,错的打)

1、求6 的4 倍多少?列式是6 4。()

2、计算7 3 和213 用同一句口诀。()

3、9 3表示9 个3连加。()

4、()545 括号里最大能填8。()

5、一个正方形桌面有4 个角,锯掉一个角,还剩3 个角。()

6、在一个三角形中,加画一条线就增加了两个直角。()

四、直接写出得数。

164=

648=

87-9=

59=

63-9=

49=

659=

50-8=

559= 68-50= 78=

45+9=

42+7=

73+8=

25+17=

五、用竖式计算。

336=

97=

205=

17+64=

62-23=

738=

六、把下面各题正确的序号填在(

)里

1、计算5 7 应想乘法口诀()

①七八五十六

②五七三十五

③五五二十五

2、求8 是4 的多少倍?列式为()

①8 4

② 4 8

③8 4

3、小明家收了15 个西瓜,(),要用几个筐?

①用了3 个筐装

②平均每个筐装5 个

③要把15 个西瓜装在筐里

4、36 7的计算结果是()

①51

②61

③16

七、()里最大能填几?

8 ()30

()767

6 525

4 ()13

()973

) 539

九、应用题。

1、花园里养了17 盆花,平均分给5个班,每班分几盆,还剩多少盆?

2、小刚买了9 枝铅笔,每枝6 角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3、王老师有31 个练习本,又买来32 个,王老师一共有多少个本子?如果把这些本子平均分给9 个同学,每个同学可以分几个本子?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

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