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点归纳《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情况科学的主要义务:①探究全球规模内情况演化的规律,相识人类情况变化的过程、情况的基本特性、情况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情况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举动同自然情况之间的干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情况保护的干系,令人类社会和情况协调发展;③探究情况变化对人类保存的影响,发挥情况科学的社会功用,探究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情况毒理学研究,为人类一般、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情况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情况科学的基本义务:揭示人类-情况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情况系统之间的协调干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情况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情况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情况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导论(何强)第一章 绪论

环境学导论(何强)第一章  绪论


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
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 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
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注: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不相同,如阳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
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 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 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 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 坏两类。 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 (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 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
3、应用环境学:环境科学中实践应用的学科。 (环境工程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
总结
环境
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 环境问题
THANKS
二、人类的环境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 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 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 素的总和;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 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2、环境污染严重 (1)大气污染仍十分严重;(2)水污染状况 远未根本解决;(3)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4)工业固体废弃物增加。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1、控制人口; 2、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环境学导论备考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备考知识点

环境学导论备考知识点1.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广义的环境:就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一事物的环境)2.环境要素:又称为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3.环境要素属性(:(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4.环境功能特性:(1)整体性(2)有限性(3)不可逆性(4)隐显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放大性5.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6.环境问题:广义:由于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7.环境问题的分类:?8.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①性质:a.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特性b.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c.环境问题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是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d.可控性②实质:环境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9.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依靠控制人口,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环境意识,强化环境管理,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的进步。

10.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成为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则称群落,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就是生态系统。

11.食物链与食物网及其意义: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一时无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意义:1.有很大的经济价值2.有生物富集作用12.能量流动及其特点:(1)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2)能量只朝单一方向流动(3)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知识点归纳总结课后答案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2)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①环境要素的定义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2)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

(2)地理环境①定义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何强《环境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何强《环境学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第15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1.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图15-1 全球地表温度年平均值的变化近一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1)全球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大约上升0.6℃;(2)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

2.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1)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吸收热量多,散失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2)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就会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沿温度升高,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二氮等。

(3)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与地球变暖趋势许多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的增多可能是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①二氧化碳(CO2)图15-2 CO2浓度的变化与预测②其他温室气体a.甲烷的温室效应比CO2大20倍,因此它的浓度持续增长也是不容忽视的;b.氟氯烃(氟里昂)是人类的工业产品,其中起温室作用的主要是CFC-11和CFC-12,其在大气中的寿命可达70~120a;c.另一种温室气体是N2O,由于施用化肥的影响,N2O在大气中的浓度也在缓慢增长,年增长率为0.2%~0.3%;d.臭氧是大气中浓度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在近几十年里,平流层的臭氧在减少,对流层的臭氧却有所增加。

3.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1)沿海地区的海岸线变化①海水平面上升主要使沿海地区受到威胁,沿海低地有被淹没的危险,如“水城”威尼斯、“低地之国”荷兰等;②海拔稍高的沿海地区的海滩和海岸也会遭受侵蚀,需耗费巨资修建海岸维护工程;③会引起海水倒灌、洪水排泄不畅、土地盐渍化等后果,航运、水产养殖业也会受到影响。

(2)气候带移动气候带移动包括温度带的移动和降水带的移动。

①温度带移动会使大气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球降水也将随之改变,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增加,高纬度地区冬季降雪量也会增多,而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将会减少;②气候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生长季节延长,有些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可能增多,CO2的增多能促进作物生长,但是,作物分布区向高纬度移动,有时可能移到现在土壤贫瘠的地区;③对于生产力水平低、粮食储备少的国家,其农业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敏感性大,如果气温升高而降水不增加或增加很少,则有可能使干旱加剧。

环境学导论复习总结.doc

环境学导论复习总结.doc

环境学导论复习总结环境:以人为中心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称环境的分类:范围大小分: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属性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和阳光等,人工环境要素生产力、科技、政体、经体、宗教信仰、文化等;其特点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非加和性、在地球演化史上出现有先后,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环境保护: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称为环境保护(内容为: 一是保护自然环境;二是防治污染与其它公害)农业环境: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于自然环境的全部;特点包括范围广阔,环境条件差异大、不稳定性、环境质量恶化不易觉察也不易恢复农业环境管理:它是指农业环境机构为了使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协调发展,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持续农业: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地依靠生物措施来增进肥力,减少石油能的投入,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食物质量,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农业体系资源:在一定吋间、空间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满足人类当前和将来需要的自然环境因素的一部分自然资源: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自然资源的特性:整体性、区域性、两重性、有限性、多用性水土流失: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结构发生破坏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风蚀:土壤在风的作用下,结构发生破碎松散,随风移动或飞扬的现象环境污染三致: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酸雨:酸性沉降物的总称,它既包括pH小于5.6的雨、雾、雪、霜、露等,也包括气态及固态的酸性污染物(S02及酸性颗粒物)恒定组分:N2、02、惰性气体(Ne、Ar、He、Kr、Xe)等&可变组分: 水汽和CO2;大气中的水汽可凝结产生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有利于水分循环;维持地表温度;传递能量&不定组分:DF、TSP、烟尘、COx、NOx等,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一定保温作用;是水汽凝结核心,有利于云、雾、雨、雪的形成气温的垂直递减率(Y ):气温的干绝热递减率(Yd ),气温的湿绝热递减率(Ym) Y>Yd:不稳定的大气,稳定的大气,Y = 中性平衡状态的大气逆温:大气中的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在逆温条件下,丫 V 0,Y<Yd,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严重影响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易造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实质上就是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和区域适应性等作最优化选择和评价, 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达到整个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水体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如江河、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等水体污染是指因人为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使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的现象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污染评价、污染灌溉与作物施肥上一个不可缺少的依据)土壤环境容量是指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污染是指人们的各种活动产生的污染物,通过不同途径输入土壤中, 使其数量和速度超过土壤净化作用的能力,破坏了自然动态平衡,造成污染物的积累占体系过程的优势,逐渐导致土壤正常功能的失调土壤污染的特点:累积性、隐蔽性、不可恢复性、间接污染固体废物: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I古I态废弃物质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固化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工程:海洋处置:深海弃投、海上焚烧;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土地填埋和深井灌注等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引导人们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木需求,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环境经济学:史研究如何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新兴学科环境质量评价: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变化规律,评价人类环境质量水平,并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境性质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的科学,也是研究改善和提高人类环境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单要素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圣才出品】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章节题库 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圣才出品】

第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答:环境是指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社会因素及其总体。

环境可作多种分类,按空间尺度大小,可划分为居室环境、车间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等;按组成要素,可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学角度,可划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森林环境等。

2.环境保护答: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其内容涉及工程技术、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

3.环境要素答: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变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它是环境系统和环境结构的基本单元,包括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以及阳光(有的学者认为环境要素不包括阳光)等。

环境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即最差(小)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以及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二、简答题1.试简述聚落环境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答:(1)聚落环境的定义聚落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场所,它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

聚落环境是指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征服自然,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产物。

(2)聚落环境的分类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①院落环境是指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环境。

院落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生活的“三废”。

②村落环境是指农业人口聚居场所的环境。

村落的类型既带有丰富的发展民族色彩,又受到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农、林、牧、渔等农业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不同的影响。

因此,不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都是多种多样的。

新版天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专硕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新版天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专硕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

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

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

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

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

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

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天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专硕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836)环境学概论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839)环境监测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02)数学二(841)环境工程原理(836)环境学概论参考书目:1、《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环境学导论》(第三版),何强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39)环境监测参考书目:1、奚旦立等合编,环境监测(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学考研天津科大何强《环境学导论》考研复习笔

一、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环境及其组成★★★
1人类的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图1-1 人类环境的结构
图1-2 自然环境的构成
(2)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上层建筑。

图1-3 人工环境的组成
2环境要素与环境质量
(1)环境要素
①环境要素的定义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且环境要素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因素。

②环境要素的特点
表1-1 环境要素的特点
(2)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3环境的分类
通常的分类原则是环境范围的大小、环境的主体、环境的要素、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的功能。

(1)聚落环境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与活动的中心,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①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构筑物和与它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②村落环境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
③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的地方。

(2)地理环境
①定义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它是能量的交锋带。

②特点
a.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主要来自太阳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b.它具有构成人类活动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条件,即常温常压的物理条件、适当的化学条件和繁茂的生物条件;
c.这一环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饮食、呼吸、衣着和住行。

(3)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是指地理环境中除生物圈以外的其余部分,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矿物资源。

(4)宇宙环境
环境科学中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环境,又称星际环境。

不过,此处所指宇宙环境,仅限于人类进入空间活动的年代以后,人和飞行器在太阳系内飞行触及到的环境。

4环境的功能特性
(1)输入与输出
①系统外部的各种物质和能量。

通过外部作用,进入系统内部,这种过程称为输入;
②系统内部也对外界发生一定的作用,通过系统内部作用。

一些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系统外部,这种过程称为输出。

(2)生态平衡(环境平衡)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若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就出现平衡,称为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3)熵
系统的无序性,称为混乱度,又称熵。

熵越大,混乱度越大,越无秩序;反之,则称为负熵,即系统的有序性。

(4)耗散结构
保持开放系统有序性的能力,称为稳定性;具有稳定性的开放系统,称为耗散结构。

(5)反馈调节
一个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机制,这种相互作用越复杂,彼此的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则弱,这种调节的相互作用,称为反馈作用,最常见的反馈作用是负反馈作用。

(6)环境系统的特性
表1-2 环境系统的特性
考点二:近代的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1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如果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看作是人类早已确立的三大科学领域,则环境科学便是在这三大领域的交接带上(如图1-4),即通过三个圆的切点所作的圆。

而其相互交错的扇形,则分别形成社会环境学与环境社会学、工程环境学和环境工程学以及自然环境学与环境自然学等三大类六个方面。

图1-4 环境科学与三大科学领域的关系
2环境科学的内容和任务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

(1)环境科学所研究的内容
①人类活动(包括决策、生产和生活)和环境质量的关系;
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和规律;
③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
⑤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
⑥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⑦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
⑨环境管理。

(2)环境科学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任务就是抓住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这一对矛盾的实质,研究其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掌握其发展规律,以便能动地
改造环境并积极调节其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促使环境质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演化。

3环境科学的分科
环境科学可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又由许多学科组成。

三大部分分别为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和应用环境学。

图1-5 科学的学科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