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工程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简介水质工程学是研究水源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并开发和应用相应技术来改善和保护水质的学科。

它涵盖了水源管理、水质评估、水处理技术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水质工程学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质工程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水质工程师的职责和挑战。

基本概念水质工程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结合了环境科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水质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水源的分类和特性、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基本的水质参数等。

水源可以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

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或土壤中的水,通常比较干净,但也受到工业活动和农业排放的影响。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体,常受到工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

污染物是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包括化学品、石油产品、农药和工业废水等,它们会对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无机盐和营养物质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崩溃。

主要研究内容水质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质评估、水处理技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水质评估是指通过采集水样并进行实验室分析,评估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水质状况。

水质评估可以帮助确定水体的健康状况,为制定水质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水处理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包括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和反渗透等。

水处理技术的目标是提供安全、清洁和可持续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环境保护是水质工程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它涉及到水源的保护、水质的维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环境保护的措施包括限制和控制工业废水和农业排污、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宣传教育等。

水质工程师的职责和挑战作为水质工程学的专业人士,水质工程师担负着保护和改善水质的重要责任。

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1.进行水质评估和监测,确保水源和水体的安全和健康;2.设计和管理水处理工艺,提供优质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3.开展环境保护项目,保护河流、湖泊和水体的生态系统;4.参与制定水质管理政策和标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水质工程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业科学,它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满足人类对水的商业、社会和环境需求。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认识水资源,以便为其他领域提供服务。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了解水的结构与性能,探索它们如何变化,并研究可能的未来发展。

水质工程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水卫生条件及其水健康状况的估计,水环境污染的识别和控制,水处理技术,水污染预防技术,水和其它可恢复的资源的生态保护以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技术。

水质工程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水污染控制、水处理技术、以及环境工程。

水污染控制,旨在控制和减少水污染,以保护周围环境。

它涉及研究和开发水污染控制技术,包括例如水污染的生物和物理稳定,以及水污染物的去除,如油污、汞、化学污染物,以及其它污染物。

水处理技术致力于利用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来改善水质,降低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水质的污染风险,以满足不同用途的水标准。

它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工程技术,如絮凝、浮选、沉淀、吸附、膜法,以及生物学过程,如生物微细悬浮物(BMP)及其他。

最后,环境工程是水质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如何适当地处理和分析水、空气、土壤和其他环境样品,来识别和控制环境污染,减少环境危害。

它涉及研发和实施先进的传感器、检测系统、模型和技术,以及监测、检测、分析、模拟和模型的环境污染物的运动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水质工程学,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科学学科,拥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结果可以为改善世界水质,提高水质安全水平,保护水质,改善水质管理,提高利用水资源等以求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

因此,水质工程学研究应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不断进行研究,提出更新的理论和技术,为改善全球水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水质工程学1知识点总结

水质工程学1知识点总结

水质工程学1知识点总结水质工程学是研究水质污染、水处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化学、生物、环境和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现代社会,水质工程学已经成为保障水资源安全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学科,对于水污染防治、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水质工程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水质污染、水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等内容。

一、水质污染1. 水质污染的来源水质污染是指水体中存在有害物质超出环境容许标准而影响水质的情况。

水质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和大气降水等。

工业废水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水,其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田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活动,包括化肥、农药和养殖废水等。

城市生活污水是指城市居民生活生活污水,其中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等,含有各种有机物、微生物等有害物质。

大气降水是指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通过大气降水方式,如雨水、雪等形式降落到地表水中,导致水体污染。

2. 水质污染的分类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来源,水质污染可以分为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多种类型。

有机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有机物,包括有机溶剂、石油类物质、农药等。

无机污染包括重金属、氨氮、硫化物等无机物质,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

放射性污染是指水体中存在放射性元素超出环境容许标准而导致的污染,主要来自核能设施、医疗设备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放射性物质。

3. 水质污染的影响水质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首先,水质污染会导致饮用水安全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引发各种水源性传染病,包括霍乱、痢疾、肝炎等。

其次,水质污染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导致湖泊、河流甚至海洋的富营养化和死水现象。

另外,水质污染还会影响农业灌溉水质和工业用水,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工业生产活动。

二、水处理技术1. 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水处理技术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将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或降低,提高水质的工程技术。

《水质工程学》课件

《水质工程学》课件

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和 方法
水资源管理旨在有效利用和保 护水资源,采用科学规划和综 合管理。
水质工程实践案例
水质工程应用案例
通过介绍实际应用案例,展示水 质工程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城市污水处理例
介绍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与 运营,解决城市污染问题。
饮用水安全保障案例
分享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成功案例 和可行性措施。
《水质工程学》PPT课件
水质工程学是研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污染与处理、水质分析与监测、饮用 水标准与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学科。本课程将深入探讨水质工程学的各个方 面。
课程概述
水质工程学的定义
水质工程学是研究水的物理 化学性质、污染与处理等方 面的学科。
水质工程学的应用范围
水质工程学应用于饮用水安 全、污水处理、水资源保护 等领域。
总结与展望
1 水质工程的意义
水质工程学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未来发展方向
水质工程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持续创新和发展。
3 自我提高和学习建议
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实践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水质工程技能。
水质工程学的历史概述
水质工程学起源于古代文明, 经历了技术发展和研究进展。
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1 水的组成
水分子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化学式为 H2O。
2 电离、酸碱度和 pH 值
水分子可以电离形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影响酸碱度和 pH 值。
3 溶解度
水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压力 和物质特性影响。
常见的水处理技术
常见的水处理技术包括混凝、 絮凝、过滤、消毒等。
污水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技术包括生物处理、 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等。

水质工程学名词解释

水质工程学名词解释

1、感观性状指标——指水中某些杂质对人的视觉、味觉和嗅觉的刺激程度。

2、细菌学指标——指水中某些致病的微生物、病毒以及寄生虫等杂质的限制。

3.混凝剂——能够发挥凝聚和絮凝作用的物质称为混凝剂,具体讲,凡是能够压缩扩散层,降低电动电位,使胶体颗粒相互粘结、聚集的物质称为混凝剂。

4.助凝剂——当单用混凝剂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时,须投加某些辅助药剂以提高混凝效果,这种辅助药剂称为助凝剂。

5.“异向絮凝”——由布朗运动所造成的颗粒碰撞、接触、凝聚的现象。

6.“同向絮凝”——由流体运动所造成的颗粒碰撞、接触、凝聚的现象。

7.自然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不改变其大小、形状和密度的这种沉淀称为自然沉淀。

8.混凝沉淀——在沉淀过程中,颗粒由于相互接触凝聚而改变其大小、形状和密度的这种过程称为混凝沉淀。

9.自由沉淀(与自然沉淀不同)——颗粒沉淀时不受容器壁和其它悬浮物影响的沉淀10. 拥挤沉淀——颗粒处于互相干扰的沉淀(又称网状沉淀)。

11.(截流沉速)ui —小于截流速度的沉速12、q—表面负荷率(单位面积沉淀区单位时间所沉淀的水量)13、杂质穿透——过滤时杂质穿透滤层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14、杂质穿透深度——过滤即将结束时,自滤层表面到某一深度所取水样恰好符合滤后水的水质要求的深度15、滤料的含污能力——一个过滤周期内,按整个滤层级单位体积滤料中的平均含污量16、滤料含污量——单位体积滤层中所截留的杂质量17、水力分级现象——经反冲洗水力分选后,滤料粒径自上而下大致按由细到粗依次排列,称滤料的水力分级18、负水头现象——过滤过程中,由于过滤层截留了大量杂质而导致砂面一下某一深度处的水头损失超过该处水深的现象。

19、自由性余氯——指水中的OC1+、HOCl、Cl2等,又叫游离性余氯20、化合性余氯——指水中氯与氨的化合物,有NH2Cl、NHCl2及NHCl3三种,又叫结合性余氯21、树脂的湿真密度——树脂溶胀后的质量与其本身所占体积(不包括树脂颗粒之间的空隙)之比22、树脂的湿视密度——树脂溶胀后的质量与其堆积体积(包括树脂颗粒之间的空隙)之比,亦称堆密度。

水质工程学下复习提纲

水质工程学下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4X5分1、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

11页MLSS=Ma+Me+Mi+Mii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有活性的微生物)②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③由污水挟入的并被微生物所吸附的惰性有机物质(含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Mi(吸附在活性污泥上未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④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Mii)(无机悬浮物固体)2、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

MLVSS=Ma+Me+Mi11页MLVSS与MLSS的比值用f表示,即f=MLVSS/MLSS;f值一般取0.75左右。

3、SV(污泥沉降比又称30min沉降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混合液溶剂的百分率,以“%”计。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反映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量。

12页4、SVI污泥指数:是从曝气池出口处取出的混合液,经过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计。

能够反映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

12页5、SRT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指在曝气池内,微生物从其生成到排出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曝气池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从工程上来说,在稳定条件下,就是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之比。

14页6、HRT(水力停留时间):指污水进入曝气池后,在曝气池的平均停留时间,也称曝气时间。

7、Lv(B0D容积负荷率):单位曝气池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有机物量。

P148、Ls(BOD污泥负荷率):曝气池内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有机物量。

P149、污泥稳定:采用措施降低城镇污水以及各种有机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含有的大量有机物含量或使其暂时不产生分解。

污泥稳定的方法有化学法和生物法(水控制P405)10、污泥调理:破坏污泥的胶态结构,减少泥水间的亲和力,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

水质工程学水质工程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科学,研究的是水质污染的控制和处理技术。

它研究的内容涉及水质分析、水质变化预测、水质污染源分析、水质污染处理技术、水质恢复技术、水质生态管理等。

水质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来源于水文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生物学等学科,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也源于多学科的研究。

水质工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综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水质工程关注的是如何对水质进行检测、监测和管理,以及如何开发有效的水质污染控制技术和水质恢复技术。

水质工程通过利用自然和化学过程,采用机械和物理手段,以及开发新型的化学分离技术和生物技术,提出并应用工程技术,以达到控制和恢复水质的目的。

水质工程学的研究领域还包括流域水质管理、水质污染控制与处理、水质恢复技术、水质生态系统模拟、水质污染生态效应评估以及水质安全等问题。

研究发现,工程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水质污染,而且可以有效促进水质的恢复。

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展水质工程相关技术,以改善水质状况。

这些技术包括水质分析和监测技术、水质处理技术(化学、物理、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等。

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改善水质,减少水污染,恢复水质,降低水质污染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改善水质的技术体系要依靠综合的水资源管理,调整水利用模式,实施节水、节用措施。

尤其在控制和处理农业污染源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如污染研究、污染源治理、废水处理等。

水质工程学不仅涉及技术开发,也要涉及水质治理中的管理和法律问题。

因此,要建立健全水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水利法规,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便完善水质管理体系,推进水质改善工作,改善环境质量。

总之,水质工程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运用多种理论和技术,是一门综合、应用性非常强的科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它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来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是当今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工程解决方案。

水质工程1(名词解释)

水质工程1(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异(同)向絮凝:由布朗运动(流体运动)造成的颗粒碰撞聚集。

2.负水头现象:在过滤过程中,当滤层截留了大量杂质,已致沙面下某一深度的水头损失超过该处水深时出现的现象。

3.折点加氯:在水中有机物主要是胺氯时,实际需氯量满足后的一段时间加氯量增加,余氯反而下降,此后加氯量增加余氯又上升,此折点后自由性余氯出现,继续加氯消毒效果最好。

即折点加氯。

4.树脂的湿(视)真密度:指树脂在水中充分溶胀后其重量与真实体积(树脂堆体体积)之比。

5.湿球温度:处于动态平衡时,纱布上的水温将不再下降,稳定在一定温度上,此时湿球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称为湿球温度。

6.干球温度:一般温度计测得的气温。

7.空气的绝对湿度:指每单位容积的气体所含水分的重量。

8.污垢热阻:表示换热设备传热面上因沉积物而导致传热效率下降程度的数值即换热面上沉积物所产生的传热阻力。

9.浓差极化:稳定状态时,当i达到一定数值时,当cl趋于0时,再提高i值,由于离子扩散不及,在膜界面处引起水的解离,产生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传递电流的现象。

10.极限电流:在浓差极化时的电流为。

11.截留沉速:沉淀池所能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沉速。

12.等速过滤:当滤池过滤速度(滤池流量)保持不变,水头损失随时间逐渐增加。

13.变速过滤(减速过滤):过滤水头始终保持不变,虑速随时间逐渐减小的的情况。

14.自由沉淀:指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彼此没有干扰,只受到只受到颗粒在水中本身的重力和水流阻力的作用。

15.拥挤沉淀:颗粒在沉淀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受到相互干扰,或者受到容器壁的干扰的沉淀。

16.表面负荷(溢流率):沉淀池进水流量与沉淀池表面积的比值。

17.胶体稳定性:只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

18.扩赛电位(动电位):胶体聚集稳定性表现的胶粒。

19.凝聚:胶体失去稳定性的过程。

20.絮凝:脱稳胶体相互聚集的过程。

21.吸附架桥作用:高分子物质起了胶粒与胶粒间相互结合的桥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速过小:淤塞,影响过水能力
调节的功能
调节水量;均化水质;同时调节水量、均化水质。

调节的目的
削弱水质水量波动对废水处理工艺的影响,利于或保证处理工艺的正常运行,保
证稳定的处理效果。

调节方式
在线调节:全部废水均流过调节池,对废水的流量和水质可进行大幅度调节。

离线调节:只有超过日平均流量的那部分废水进入调节池,对废水的流量和水质
的调节幅度较小,并需另设提升泵,操作复杂,不常采用。

调节池的类型
均量池;均质池;均化池;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