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道德经》第31章:4.“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靠武力杀人征服不了天下。

《道德经》第31章:4.“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靠武力杀人征服不了天下。

《道德经》第31章:4.“夫乐杀⼈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靠武⼒杀⼈征服
不了天下。

道德经第31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22
【原⽂】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居则贵左,⽤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
器,⾮君⼦之器,不得已⽽⽤之。

恬淡为上,胜⽽不美,⽽美之者,是乐杀⼈。

夫乐杀⼈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以丧礼处之。

杀⼈之众,以悲哀泣
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31.4“恬淡为上,胜⽽不美,⽽美之者,是乐杀⼈。

夫乐杀⼈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是说对
战争的态度,靠武⼒杀⼈征服不了天下。

⽼⼦反对穷兵黩武,⾸先要淡然处之,取得了胜利不能⾃鸣得意,也不值得颂扬和赞美,
把战争当成⼀种美妙的事物,喜欢上战争,故称“恬淡为上,胜⽽不美”。

如果喜欢战争的腥风⾎⾬,那就是喜欢上了杀⼈,故称“⽽美之者,是乐杀⼈”。

不能到最后
⾃⼰也变成更强暴的⼈。

纵观古今中外,这种⼈⽐⽐皆是,以杀⼈为乐,离开了战争就⽆所事
事,⽐如⼆战时美国的巴顿将军等。

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以杀⼈为乐者只能征服天下⼈的⾝,⽽收服不了天下⼈的⼼,就
像后世的秦始皇,还有当今世界的美国霸权,故称“夫乐杀⼈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音版】夫(fū)兵(bīng)者(zhě),不(bù)祥(xiáng)之(zhī)器(qì),物(wù)或(huò)恶(è)之(zhī),故(gù)有(yǒu)道(dào)者(zhě)不(bù)处(chǔ)。

君(jūn)子(zǐ)居(jū)则(zé)贵(guì)左(zuǒ),用(yòng)兵(bīng)则(zé)贵(guì)右(yòu)。

兵(bīng)者(zhě)不(bù)祥(xiáng)之(zhī)器(qì),非(fēi)君(jūn)子(zǐ)之(zhī)器(qì),不(bù)得(dé)已(yǐ)而(ér)用(yòng)之(zhī),恬(tián)淡(dàn)为(wéi)上(shàng)。

胜(shèng)而(ér)不(bù)美(měi),而(ér)美(měi)之(zhī)者(zhě),是(shì)乐(lè)杀(shā)人(rén)。

夫(fū)乐(lè)杀(shā)人(rén)者(zhě),则(zé)不(bù)可(kě)得(dé)志(zhì)于(yú)天(tiān)下(xià)矣(yǐ)。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之心得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之心得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之心得分享第三十一贵左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之心得。

本章的大意是:精兵利器是不祥之器,万物都厌恶他,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将其当成精兵利器来用的。

一个有道的君子平常以左为尊位,但打仗的时候却会以右为尊位。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东西,除非是迫不得已时才会使用它。

君子在处理问题时总是以无为为准则,即使取得胜利也不会为之得意洋洋,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将打仗杀人当成快乐,而将打仗杀人当成快乐的人,是不会真正得到天下的。

吉庆的事情以左为尊位,而凶殇的事情以右为尊位,打仗的时候,偏将军在左而上将军在右,这是因为用兵打仗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

所以如果打仗杀人太多,应该以哀伤的态度来对待,即使打了胜仗也应该以丧礼的仪式来处理。

本章是接续上一章的用兵之道,所以一开始的“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是紧接“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来说的,既然行的是不道,那精兵利器就是不道的帮凶,当然就是不祥之器。

不过,老子这里的佳兵是在比喻什么呢?从精兵利器的功效来看,它既可抵御外来侵犯者,但更多的却是用来在对抗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我要比他人更强大的欲望。

因此,但凡能助长我们内心对抗的,满足我们内心欲望的,而伤害到我们本心本性的东西都是老子说的佳兵。

比如能让我们有成就感的金钱、物质、地位、名利、美色……,以及八万四千的修行法门等等,拥有这些各式各样的佳兵,我们内心立刻会涌起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成就感,我们便不断的追逐它们,以为它们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高尚……其实我们不知道,若一味地追逐不但不能使我们变得真正的强大和高尚,反而招致本性的损害。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生活中,有的同学很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但是 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能算是聪明吗?怎样 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1、小明上三年级了,经常欺负班里比他弱 小的同学,甚至欺负女生。他还说自己最厉 害,别人都不敢惹他。 2、小明上自读时说话,值日班长批评他, 他却说:“别人也说话,你怎么不管?”说 完,他还和同学说话。 3、小明是组长,检查大家的作业时,很认 真负责,看到谁书写不认真,就会让他重做, 可是自己的作业却写得马马虎虎。
《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我会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 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 久,。死而不亡者寿。
根据注释,小组讨论理解。
知人者智[1],自知者明[2]。胜人者有力[3],自 胜者强[4]。知足者富[5]。强行者有志[6]。不失其所 者久[7]。死而不亡者寿[8]。
对于“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你是 怎样理解的?你知道谁是这样的人吗? 小组里说一说。
自知、自胜、 自足、强行
[1]知人:认识别人。智:智慧、机智。 [2]自知:认识自己。明:聪明、高明。 [3]胜人:战胜别人。力:有力。 [4]自胜:战胜自己。强:坚强。 [5]知足者:知道满足的人。 [6]强行:顽强行事,不懈努力,含有勤行之意。 [7]失:丧失。其所:自己的本性、本真。久:长久 [8] 死而不亡:身体已经死亡,但其精神依然被世人 学习。寿:长寿。
这一章阐述了老子自我修养的 观点,他认为:知人、胜人固然重 要,但知己、自胜更重要;而只有 达到“自知”、“自胜”、“自 足”、“强行”的人,才可能使自 己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超越死亡, 成为真正的长寿。
自知、自胜、自足、强行
同学们,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了解 自己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在各方面更上 一层楼。 我的优点 我的缺点 今后努力方向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4【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蕴涵着深刻凝练的精神内涵,是古今中外学者们分析、阐释。

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注释:
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

兵者,指兵器。

夫,作为发语词。

2、物或恶之:物,指人。

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

3、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

阳生而阴杀。

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4、恬淡:安静、沉着。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莅之:到达、到场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翻译: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
用它。

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

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

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

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解读:
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祸,这是人所共知的。

任继愈认为《道德经》“也是反对战争的”。

因为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这里显然没有主战用兵的意思。

但是,老子同时又说,对于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这表明老子在咒诅战争的同时,也还是承认了在“不得已”时还是要采用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

每逢战争,人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四处逃亡,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也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战争的确是带来灾难的东西。

所谓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战争的手段,这是为了除暴救民,舍此别无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应当“恬淡为止”,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否则就是喜欢用武杀人。

这句话是对那些喜欢穷兵黩武的人们的警告。

所以,我们认为《道德经》不是兵书,不是研
究战争问题的,尤其不是为用兵者出谋划策的。

老子谈论战争问题,目的在于反对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