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情况介绍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情况介绍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情况介绍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情况介绍

(开场白)概况:本次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情况介绍由本团队担任,介绍分为4个板块,了解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是怎么诞生、发展的。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了解互联网在美国发达国家的发展及应用。今天的我们是怎么利用互联网?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分别有组员依次介绍。让我们穿越一下,回到19世纪50年代,看看那时的人们是怎么创造出互联网并应用互联网。

了解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是怎么诞生、发展的。

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了解互联网在美国发达国家的发展及应用。

今天的我们是怎么利用互联网?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什么是互联网?

打个比方,互联网就是高速公路,就是连接各高速公路的城区,电脑就是汽车,人就是司机,信息就是南来北往的货物。

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是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和计算机通过线、卫星及其他远程通信系统互连而成的超大型计算机网络,也称为国际互联网,英语为internet,中文译名为“因特网”。

互联网的起源:商务概论第19页。

互联网的发展?

阿帕网(APPANet)------以太网(Ethernet)-------TCP/IP协议--------“word wide web”万维网

互联网的诞生在1950年代,通信研究者认识到需要允许在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的通信。这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封包交换的研究。

而美国为了能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通信联络,所以建立了阿帕网。

196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建立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

插入人物介绍:利奥纳德·科仑洛克他在其博士论文中最早用排队论证明分组交换网络的优越性(1961)。并在1969年12月,参与了美国四所大学使用接口消息处理器(IMP)建立起阿帕网。

.

以太网(Ethernet)在1980年在全世界开始普及,也是目前因特网中数量最多的局域网络。

曾在施乐公司工作的迈特考夫博士(DR·METCALFE)于1973年发明了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现方法完全不同的局域网络——以太网(Ethernet)1970年末,APPA开始了一个称为Internet的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如何将各种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互联起来,这个研究项目的成果就是TCP/IP 协议。1973年ARPA网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

TCP/IP协议和过去某些计算机公司开发的协议不同点在于它是完全开放的,其所有的技术和规X都是公开的,任何公司都开始利用其来开发兼容的产品。

以这两个协议为中心,以APPAnet为主干网开始将许多不同的网络联在一起,构成了因特网的原型。1983年1月1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因特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

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从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开始,因特网正式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行。

在1991年8月,在蒂姆·贝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瑞士创立HTML、HTTP和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最初几个网页之后两年,他开始宣扬其万维网(World Wide Web)项目。在1993年,Mosaic网页浏览器版本1.0被放出了,

1994年10月在拥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称号的麻省理工大学(MIT)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成立。建立者是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

1996年,“Internet”(因特网)一词被广泛的流通,不过是指几乎整个的万维网。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对同学提问)

资源共享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C 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

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为什么又凉意?对同学提问。(2000年,互联网泡沫对整个市场从新洗牌。如同历史上所有泡沫一样,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自我强化、最终崩溃的过程。)

加入腾讯、百度、新浪、网易、搜狐网络的发展。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当时互联网的应用广泛应用于高科技的精密运算、天气预测、地震预测、等等。

3、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4、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5、 1994年,由NCFC生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APNG (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

6、 NCFC是我国最早的Internet网。

将上网争取到底(讲故事形式)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互联网的特点:平等、自由。但美国一直以来都反对中国加入互联网络。1991年10月的中美高能物理研究会上,美方发言人沃尔特.托基(Walter Toki)再次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经过托氏的努力,会后双方达成一项协议:美方资助中国联网所需的一半经费,另一半由高能所自选解决。然而,通往Internet荆棘之路并未因此而变得平坦。

当时出口所连接的每条线路都要经过仔细地检查。美国还限制对中国出中路由器。经过重重波折,中国终于在1993年3月与互联网络连通。可是美国政府担心中国会从互联网络上攫取大量信息和技术成果,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阻挠中国与美国连通:中国专线只能连入能源科学网(ESNET);不得散布病毒;不得将Internet用于军事和商业领域。为了长久的发展,中国接受了这些条件,美国才基本同意。但是即便如此,中国在1992年6月于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仍被告之:接入Internet有政治障碍,理由仅仅是网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

专线开通后,美国政府以Internet上有许多科技信息和其它各种的资源,不能让社会主义国家接入为由,只允许这条专线进入美国能源网而不能连接到其它地方。尽管如此,这条专线仍是我国连入部分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几百名科学家得以在国内使用电子。

与政治霸权的较量一直持续到1993年6月,NCFC专家们在INET\'93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连入Internet的要求,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这次会议对中国能够最终真正连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94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接受NCFC正式接入Internet的要求。1994年3月,我国开通并测试了64Kbps专线,中国获准加入Internt。4月初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院士在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正式提出要求连入Internet,并得到认可。至此,中国终于打通了最后的关节,在4月20日,NCFC工程连入Internet国际专线,中国与Internet全面接触。同年5月,中国联网工作全部完成。中国政府对Internet进入中国表示认可。中国网络域名也最终确定为。

逐渐开通的电子

(各个小型网络与国际互联网之间的逐步开通,造就了后来全国与Internet的全面亲密接触: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X400协议的电子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来大UBC大学相连,开通电子应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DEet随后成为西欧中心DE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通信。第二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德国DFN的网关,开始与Internet沟通。1991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连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实验室,并开通电子应用。中国网络开始像蜘蛛结网一样慢慢延伸到世界各地,通往互联网的红地毯在我们的眼前展开了。—)

目前的我们很难想像没有自己国家电子的困难。当时的研究所面临的环境就是这样,有这么一个故事: 1998年中国留美博士许榕生回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Internet of High Energy Physics)。他希望能把西方电脑网络中的最新资料,信息通过联网技术带到中国。但是当时中国只通过低速的国际长途线来调用外国的电脑资源,不但困难而且昂贵。

现在当你一手咖啡,一手鼠标,轻松地将发送出动的时候,再不用提心吊胆地担心费了。

钱天白教授被称作中国互联网之父是当之无愧的。1987年9月20日这一天,他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为了这封通讯速率最初为300bps电子的发出,从1986年开始,钱天白教授就负责了CANET国际联网项目。

现在的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就等同于奥运会中的CHN,英语里的CHINA,我们口中自豪的"中国"。但是的历史能够随口说出的人却不多。

1990年10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的国际电子通信服务。但是,中国

的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直到1994年5月21日才完全改变。这一天钱天白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国家顶级域名()服务器的设置。可以说,钱天白教授已经与联系在一起了。现在如果你想了解中国INTERNET网络先驱--钱天白可以在他的纪念https://www.360docs.net/doc/5e12754519.html,.上找到全面的资料。

从1993年开始,几个全国X围的计算机网络工程相继启动,从而使Internet在我国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已形成四大互联网络,差不多都是这时候开始建设的。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

中科院科技网(CSTNET)

中国金桥网(ChinaGBN)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几大国内互联网络成长过程。

1、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该网络于1994年2月,由原邮电部与美国Sprint公司签约,为全社会提供Internet的各种服务。1994年9月,中国电信与美国商务部布朗部长签定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协议中规定中国电信将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开通两条64K专线(一条在,另一条在XX)。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的建设开始启动。1995年初与Internet连通,同年5月正式对外服务。目前,全国大多数用户者是通过该网进入因特网的。ChinaNet的特点是入网方便。

2、中科院科技网

中科院科技网也称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X网络(National puting &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 ,NCFC)。它是由世界银行贷款,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等配套投资和扶持。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大学清贫大学共同实施。

1989年NCFC立顶,1994年4月正式启动。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网络在建设初期遇到许多困难。1992年,NCFC工程的院校网,即中科院院网,清华大学校园网和大学校园网全部完成建设;1993年12月,NCF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三个院校网互连;直到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整个网络正式运营。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我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插入故事讲解(“NCFC”的建设过程中,在政治方面遇到的困难是极其严峻的。NCFC 建设初步完成后,无论是中科院还是两所大学,都没有什么信息或数据在网络上提供查阅,也没有好的网络应用。为了使网络真正有用,首先必须与Internet建立正式的连接。由于政治原因,美国方面不允许中国接入Inter?net。NCFC工程技术人员从1992

年6月就开始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网络国际连接的官员接触(仅这条线索上的接触,先后共有7次之多),随后又争取到美国ISOC和网络界一批知名人士的支持,不少知名科学家向白宫写信,在很多热心人的帮助下,“NCFC”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多次把讨论中国接入Internet作为议题的国际会议,并在会上发言支持中国的接入。中科院及两所大学的领导以及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领导,在多种场合与美国官员探讨。到1994年4月实现国际互联时,仅解决政治问题就用了一年半以上的时间。)

3、国家教育和科研网

该网络是为了配合我国各院校更好地进行教育与科研工作,由国家教委主持兴建的一个全国X围的教育科研互联网。网络于1994年开始兴建,同年10月,CERNET开始启动。该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科研基础设施,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把全国大部分高等学位和中学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位校园网的建设和住处资源的交流共享。目前它已经连接了全国1000多所院校,共3万多用户。该网络并非商业网,以公益性经营为主,所以采用免费服务或低收费方式经营。

4、中国金桥网

中国金桥网是由原电子部志通通信XX承建的互联网。1993年8月27日,李鹏总理批准使用300万美元总理预备金支持启动金桥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6月8日,金桥前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1994年底,金桥网全面开通。目前,已在24个省、市、地区开通了服务,国际出口速率256Kbit/s,并准备将出口速率提高到2Mbit/s。ChinaGBN是国家授权的四个互联网络之一,也是在全国X围内进行Internet商业服务的二大互联网络之一(另一个ChinaNET)。1996年8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金桥一期工程立项,并将金桥一期工程列为"九五"期间国家重大续建工程项目。9月6日,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连入美国的256K 专线正式开通。中国金桥信息网宣布开始提供Internet服务

知识点:计算机中的信息都是二进制的0和1来表示,其中每一个0或1被称作一个位,用小写b表示,即bit(位);大写B表示byte,即字节,一个字节=八个位,即1B=8b;前面的大写K表示千的意思,即千个位(Kb)或千个字节(KB)。表示文件的大小单位,一般都使用字节(KB)来表示文件的大小。

首先要了解的是,ps指的是/s,即每秒。Kbps指的是网络速度,也就是每秒钟传送多少个千位的信息(K表示千位,Kb表示的是多少千个位),为了在直观上显得网络的传输速度较快,一般公司都使用kb(千位)来表示,如果是KBps,则表示每秒传送多少千字节。1KBps=8Kbps。ADSL上网时的网速是512Kbps,如果转换成字节,就是512/8=64KBps(即64千字节每秒)。

美国互联网的现状

在网络硬件规模方面,美国的联网主机数高居世界之首,仅美国使用的四个专用域名.us、.edu、.gov和.mil即有高达8,746,846部联网主机,占20%,若

再加上.net、.等域名中美国组织及公司的主机数,美国的联网主机数更将远超过此数据及比例。

?在家庭上网的比例方面,45%的美国家庭拥有个人电脑。46% 已上网的家庭表示,使用网络乃是其应用电脑最主要的目的;早在2003

年,全美有 2/3 的家庭已联上网络。

?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就是网络安全问题。由于网络安全的脆弱性,黑客在网上的攻击活动每年都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

长。单纯的技术保障措施难以完全保证网络运行的安全,为此,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出台法律规定,规X网络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打击利

用网络盗取国家XX、商业秘密和其他有用信息的网络犯罪行为。

?佛罗里达州于1978年最早制定了《佛罗里达州计算机犯罪法》,此后美国于1986年制定了《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从法律上对利用网络进行

犯罪作出特别规定。美国甚至还成立了专门对付网络犯罪的组织,如由联邦调查局计算机犯罪缉捕队负责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犯罪

作为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更是非常重视,早在1986年国会就通过了《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权法案》,它规定了通过截获、访问或泄漏保存的通信信息侵害个人隐私权的情况、例外及责任,是处理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的重要法案。

除此之外,政府还提出了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两个具体原则:一是知会原则,即网络信息收集者应当告知消费者何种信息将被收集以及这些信息将被如何利用;二是选择权原则,即网络信息收集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选择的机会以及有效的限制个人信息被重复使用的手段。

1997年10月克林顿政府公布了《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框架》的报告,保护网络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被提了出来,要求努力营造一个有意义的、对消费者友善的隐私保护环境。鉴此,美国制定了一些有关隐私保护的法案,其中的《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案》和《电子通讯隐私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法律上既保护了人们在网络上的隐私安全,又规X和促进了信息网络业的发展

?

?信息网络的核心是信息,它不仅可以将传统的信息数字化在信息网络上传播,而且还创制出了新形态的智力成果表现形式。因此,信息网络不仅对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挑战,而且需要创设新的权利,以保护网络上

的智力创作成果。为此,美国专门通过立法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疏导。

?在域名与商标方面,美国在肯定合法注册的域名受法律保护的前提下,严厉打击域名抢注行为,保护了企业所享有的商标权和其他在先权利,特别

是加大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美国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分配公司(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ICANN)于1999年通过

的《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等都反映了上述内容。美国已授予全球著名的亚马逊关于“一次点击”技术专利权,但这种权利还受到期限与使用X围的限制。

?“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架构(A Framework for Global Electronic merce)”

的文件。美国政府在文件中首次提出了美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与远景,引发了全球的重视与回响。

?在1997年到1998年间,美国国会共完成下列四项电子商务相关法规的立法:

?《网络免税法》(Internet Tax Freedom Act) 准予网络商务三年免税优惠,并筹组专职小组进行研拟公平合理与一致性的远程销售课税法则;《数字千禧年法》批准并实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条约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条约的表演及音像条约,以保障在线资料;《政府文书作业简化法》(Government Paperwork Elimination Act) 鼓励联邦政府部门建置电子档案系统及电

子认证;《儿童在线隐私权保护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 保障年幼上网儿童的隐私权

?美国于1995年即已提出全国性信息基础设施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报告。1997年,美国通过《网络著作权责任限制法》、《数字著作权和科教法》、《世界组织

条约实施法》等法规,及1998年公布的《数字千禧年法》,给网上著作

权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中国互联网现状

截至2011 年6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 亿,较2010 年底增加2770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 年底提高1.9 个百分点。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 亿,较2010 年底增加1494 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为65.5%。

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达到3.90 亿人,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的98.8%,较2010 年底增加840 万人。

农村网民规模为1.31 亿,占整体网民的27.0%,较2010 年底增长4.9%。

50 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数量增长较为突出,整体占比从2010 年底的5.8%攀升至7.2%。

低学历网民继续增加,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比从2010 年底的41.2%攀升至43.8%。

91.3%的网民在家上网,在网吧、单位和公共场所上网的网民分别为26.7%、33.0%和14.8%。

网民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为74.0%,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分别为65.5%和46.2%。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上升到18.7 个小时,较2010 年底增加0.4 个小时。

截至2011 年6 月底,我国域名总数为786 万个。中国的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

境内的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为183 万个。

二、趋势与特点

网民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2011 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增加2770 万人,半年增长率为6.1%,增长的绝对数量小

于去年同期的3600 万(2010 年上半年)。从2010 年开始,网民增长率就开始降低,当前表

现出更为明显的减缓态势,网民增长乏力。

微博用户数量爆发增长2011 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 万迅速增长到1.95 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

1.32 亿人,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手机微博的应用

也成为亮点,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也从2010 年底的15.5%上升至34.0%。网吧上网比例大幅下降

在网吧上网的网民比例为26.7%,与2010 年底相比下降9 个百分点。在网吧上网的网民减少3376 万。

商务应用保持平稳增长

在经历了2009-2010 年快速增长之后,商务类应用迎来了一段相对较为平缓的发展期。目前,大部分商务类应用依然保持上升,如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35.6%,半年新增用户1215 万,用户半年增长率为7.6%;团购应用发展势头迅猛,用户已达到4220 万人,使用率从4.1%提升到8.7%,用户半年增长率达到125.0%。与此同时,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用户使用率也小幅上升。

娱乐应用热度继续回落

大部分娱乐类应用的使用率仍在下降。截至2011 年6 月底,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的用户规模分别为3.11 亿和3.82 亿,使用率较2010 年底分别下降2.3 个和0.5 个百分点。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3.01 亿,使用率与2010 年底持平。

网络安全诚信问题严峻

2011 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为2.17 亿人,占网民的44.7%。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 亿人,占24.9%,较2010 年底增加3.1 个百分点。商务应用的发展也滋生了网上诈骗等问题,有8%的网民最近半年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网民规模达到3880 万。

新华网一篇报道

虽然眼下还是夏末秋初,但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已是寒气袭人,让人有“冬天提前来临”之感。

曾经轰轰烈烈的团购大潮开始褪去,5000多家团购正经历一波生存危机,关门倒闭不在少数,就连几家最大的团购也节衣缩食,准备过冬。

电子商务的日子也不好过。统计数据显示,XX市30%的电子商务企业注册当年就会死亡,30%的企业在注册三年内死亡,只有不到四成的企业能够成活更让人惊异的是赴美上市的骤然反差。上半年扎堆排队,盛况空前,下半年寥寥无几,大跌不止。6月以来,继迅雷和盛大文学双双宣布推迟上市后,已有20多家中国互联网企业推迟或者取消近期赴美上市的计划。土豆网虽然在8月18日上市,但前两个交易日发行价便跌去三成。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热情不再,未来的上市道路将越来越难。

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了10年前的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当时,中国互联网从高峰跌落,无数家贴着“.”标签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对梦想的憧憬中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

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互联网产业状况与当年相比,已经在产业规模、社会环境、消费习惯、应用条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尽管这次中国互联网行业震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也确实有些现象值得反思。

现象之一:复制模仿,缺乏创新。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对国外的模仿和复制比比皆是,案例层出不穷。你要做“中国的Twitter”,他要做“中国的Facebook”,我要做“中国的Groupon”……这样的话语常能听到。从商业模式到网页形式,从内容编排到程序设计,没有什么不能拷贝,没有什么不能抄袭。很多人把创新的希望寄托在遥远的硅谷,然后加以复制并进行本土化的运营改良。长此以往,中国互联网将越来越缺乏创新的种子。

现象之二:一味图快,盲目扩X。许多互联网企业把快速发展作为第一目标,为了扩大规模不择手段,为了增加用户不惜代价,为了获得订单不怕砸钱。其实,“快”只是一种技巧操作,“钱”堆不出一家好公司。犹如养鸡,三个月长成的肉鸡肯定不会好吃。团购一窝蜂式的大起大落告诉我们,时间永远跑不过光速,企业永远超越不了成长规律。

现象之三:搞拼凑,做包装,为了上市而上市。企业把上市作为短期目标无可厚非,但把上市作为终极目标,不惜玩技巧,耍手段,最终是要出问题的。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股市的遭遇,就证明了这一点。其实,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上市都只是一个手段。

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曾经经历过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我们,应该更加理性、更加谨慎地审视互联网热潮,警惕泡沫的重现。

期望有一天,让我们骄傲的,不只是中国全球最大的网民数量,还应包括与网民数量相匹配的互联网创新土壤,和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

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历史要追溯到华晨汽车登录纽交所的1992年,不过,从IPO的数量上看,每年大规模赴美IPO(股份XX或XX公司)则始于十余年前的2004年。正是从这

一年起,盛大、前程无忧、金融在线、艺龙、九城、百度等一大批中国互联网公司才相继赴美上市,并最终促使互联网超越其它行业成为美国资本的宠儿。如今,在156家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中,由26家互联网公司组成了最为庞大的行业板块。

事实上,早在2004年前的1999年至2000年时,中华网、新浪、网易和搜狐的相继上市才真正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登录美国资本市场的先河,迄今为止,他们仍然是26家互联网公司中阵容最为豪华的中国门户梯队,更堪称中国互联网行业赴美上市的鼻祖。

2010年,中国公司赴美IPO创出历史新高,全年共计34家公司的总数将2009年的10家远远地抛在了后边。与此同时,互联网仍然是赴美上市公司中最大的一个行业,据统计,34家公司中,14家来自互联网行业,占全部IPO个数的41%,募集资金额的46.5%,公司总市值的53.4%。

不过,即便是后生可畏,互联网鼻祖们的上市经历仍不得不被业内顶礼膜拜。

四大门户“道不同不相为谋”

的确,不论是中华网、新浪,还是网易、搜狐的上市案例都堪称经典。

依据我国1993年的电信法规,当时信息产业部的政策性指导意见是外商不能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为了同时满足法律规定和境外上市的要求,新浪成立一家自然人持股的境内中资公司新浪互联信息服务XX,由新浪互联信息服务XX申请ICP执照。

“国际投资者通过投资离岸控股公司来控制设在中国境内的技术服务公司,并由该技术公司通过独家服务合作协议和一系列协议把境内新浪互联信息服务XX和境外离岸控股公

司连接起来。”有资深互联网分析师曾告诉记者。

“而后来,这种协议控制的境外上市模式在外资受限制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如ICP、医疗等行业,搜狐、盛大、网易等境外上市走的这条路。这种模式也就被投资界、法律界称为“新浪模式”。

作为首家进军美国股市的中华网,更是以其响亮的英文名称China.登陆纳斯达克,并受到了美国投资者热烈欢迎。中华网以上限20美元挂牌交易,在开始后边高走至45.75美元,最终上市首日以67美元收盘,股价涨幅超两倍。按中华网首日闭市价计算,市值首日已暴涨至13亿美元,使持有18.4%中华网权益的大股东新世界基建帐面一天净赚近2亿美元,其他中华网股东也大赚一笔。

其时,美国科技及互联网股热潮十分炽热,吸引数以百计的美国及海外科技概念股赶赴美国上市。

对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来讲,2000年绝对是使人难忘的一年,新浪、网易和搜狐三大门户分别与4月、6月、7月登陆美国市场。然而刚刚展露头角的“中国网络概念股”在首轮上市潮中却遭遇了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体验了一把纳斯达克的“寒冬”。

网易在纳市首日开盘价为15.3美元,开始后一个钟头之内一度上涨,随后就如同一只断线的风筝直线下坠,收盘时跌破发行价,上市一年后,这种情况并未好转,2001年起股价曾经一度跌破1美元底线,也曾经被停牌4个月之久,直到2002年,因为无线业务的大幅增长,网易才在纳斯达克获得了新的生机。

搜狐2000年7月12日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当时,IPO共发行460万股,占总股本的15%,计划融资5980万美元。虽然英特尔、道琼斯公司以及美国数据公司等巨头参与了搜狐的早期投资,但在路演过程中,投资者当时对搜狐股票需求略显疲软,迫使搜狐之后将发行价从原先的16至19美元下调至13美元。7月12日当天,搜狐以13.0325美元开盘,以13美元收盘,与当日纳斯达克网络股大涨的强劲势头形成了强烈反差。

三大门户点燃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热潮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从理论上讲,海外上市并不是国内网络公司必须的,但几乎所有网络公司的CEO们都很清楚:没有这样一个程序,感觉上就好像没有“毕业”,不要说对投资者无法交代,就连自己也有点说不过去。

“在我们还没有上市时,大家打的都是游击战,包括国内的四大门户也是如此。”XXX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与王志东、丁磊被称为“网络三剑客”。)喜欢打比喻。在他眼中,不仅互联网是前沿,在中国,做生意也是前沿。“你需要应对很多事情,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对大家来说都是新的。”

现在看来,搜狐、新浪、网易这三大门户都顽强的挺了过来,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赴美上市的热潮也并未被浇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前赴后继,正是被这三大门户点燃的。

而随着国内对资本的政策更加开放,互联网企业或许可以回归本土资本市场,让更多国内股民享受他们的成长红利,用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统一也有利于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获取更多的投资。(于南)

时间4月25日消息,国外著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今日刊文表示,2011年的IT行业已经出现类似千禧年网络泡沫经济的现象,他们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望广大投资者不要人云亦云,谨慎投资IT业。

如果你是一个早期风险投资人或是天使投资家(Angel investor,指投资于非常年轻的公司以帮助这些公司迅速启动的投资人),那么现在就是你对外宣称2011互联网泡沫已到来的时候。你可以说IT公司的市场估值已经处于失控状态,并预测IT业的末日即将到来。因为你的职责就是低买高卖,那么任何属于这类X 畴的交易都应该应令你欢欣鼓舞。

如果说现在已有确切证据表明新一轮的IT泡沫已经存在,我相信所有媒体都会将这些证据封杀。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在2000年的时候大量购买了新兴科技股,而非从事本职工作去报道纳斯达克即将崩盘的消息。而现在,甚至连新闻媒体也参与了这场IT泡沫盛宴,那么关于这个话题的消息自然也不会见诸报端。

但事实是,关于新一轮IT泡沫的证据已比比皆是。目前,一部分私有IT 创业公司估值明显过高,投资者对初进入市场的创业公司估值已突破了400万美元这个重要分水岭,现在的平均估值都达到了600万至800万美元之间,这可不是什么令人振奋的消息。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如今IT业的现状同千禧年的IT泡沫毫无相似之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