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第一课时2020年5月
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学习生活第8课《日记二则》教案新疆教育版

第八课日记二则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交际体验2.学习两篇课文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3.达到在现实生活中自由运用交际目的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和句子教学手段:教学常用工具教学方法:讲解法鼓励法,合作法教学过程前提测评:(1)背诵课文(2)口头回答问题导入新课:老师用提问法导入新课﹝第一课时﹞教学步骤:(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预习情况(3)板书课题(4)让学生复述课文(5)上台进行口语交际活动(6)做有关练习(一)听对话,选择正确的答案1.抽读对话2.让学生来选择答案1. A.军事家 B.发明家C.政治家D.文学家2.A .西游记 B.红楼梦C.三国演义D. 水浒传3.A.民族团结 B.勤奋学习C.勤俭节约D.英雄人物(二)听短文,选择正确的答案1. 抽读短文2.老师领读短文3. 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1. A.“我”写的文章很好B.给“我”乌鲁木齐晚报C.给“我”稿费D.为“我”妈妈做生日蛋糕2.A .意外 B.高兴C.骄傲D. 羡慕3.A.激动 B.高兴C.骄傲D.平静(三)口语表达(口语交际活动)1.说一说,你平时是如何学习的,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方法?2.说一说当你拿着成绩单回家给爸爸,妈妈看时的情景。
3.举例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
板书设计1.板书课题:第八课口语交际2.板书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作业:口语表达课后反思:组长批阅课题:第八课日记二则复习课阅读理解课时: 第二课时成功的秘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交际体验2.学习两篇课文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3.达到在现实生活中自由运用交际目的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和句子教学手段:教学常用工具教学方法:讲解法鼓励法,合作法教学过程前提测评:(1)背诵课文(2)口头回答问题导入新课:老师用提问法导入新课教学步骤:(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预习情况(3)板书课题(4)上台进行口语交际活动(5)做有关练习一,根据短报文内容,选择正确的词语。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精品课件

老师不但在学习上帮助我,还在 生活上关心我。
结构梳理
粉碎敌人的“扫荡”
冀
中
的
作用
地 道
奇迹
战
结构特点
顽强 智慧
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 抗日战争中,冀中 地道战的 产生、作用,地道的结构特点,歌颂了我国人民 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
智慧 。
拓展延伸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说一说:地道战 这个作战方式有什么作用?
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 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 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 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地道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惊人的奇迹。
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 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警戒
迷惑 洞
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 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
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
夫莫开”。
———————
————
孑口
一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 都打不进来
陷坑
警戒 迷惑
洞 孑口
安全
词语积累(含形容地势险峻战略价值高的成语)
长江天险 凭险作守 虎踞龙盘 被山带河 一丸泥封函谷关 一夫荷戈,万夫莫前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字词,了解了什 么是抗日战争,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今天,让我们深入课文,更仔细地体会先 辈们的聪明智慧吧。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1-3自然段:想一想,敌 人为什么修筑封锁沟、封锁墙?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
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
2020-2021学年政治人教版必修4课件: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课时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解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说万物同时生 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从文化方面,它强调的 是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B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具 有民族性,要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但不是要发扬文化的民族性,排除A; C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我们要尊重文化差异但不能消除文化差 异,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 B
解析 “一种叫做年夜饭的东西把他们牢牢地拴在一起,表面上是一 顿饭,但实际上则是根深蒂固的精神寄托”,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 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③符合题 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不是稳定不变,①表述错误。材料不 体现大力弘扬民族文化,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9.2019年8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赛会志愿者出征仪式上, 来自20余个少数民族志愿者,身着自己民族的节日盛装,并用本民族的 语言说出“民族的大团结,你我的运动会”。从中我们能够感悟出 () ①传统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 色彩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④不同民族服饰决 定了不同民族的性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3.中国的武术、日本的相扑、韩国的跆拳道、印度的瑜伽……从不同国 家各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中可以看出( ) ①体育项目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②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③世界各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 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中国的武术、日本的相扑、韩国的跆拳道等,从不同国家的各 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中可以看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 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 误,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③说法错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故本题选B。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精品课件(共61张PPT)

课文讲解
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 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 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 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
这是第二层讲地道 有位置和高度。
课文讲解
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 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 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 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 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 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 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
课文讲解
无线电和有线电为什 么要加上引号?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 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 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 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 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
课文讲解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
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 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 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
交代了地道出口的位置和特点。
课文讲解
在地道里,离出口不远的地方挖几个特别坚固的洞,民兵拿着武器 在洞里警戒;拐弯的地方挖一些岔道,叫“迷惑洞”,敌人万一进来了, 分不清哪条是死道,哪条是活道。进了死道,就有地雷埋在那儿等着他 们;就算进了活道,他们也过不了关口。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 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 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开门见山
这句话交代了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课文讲解
自由朗读课文,文中哪个句子最能概括地道 战给你留下的印象?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第8课第一课时安全记心上教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第8课第一课时安全记心上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安全记心上》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的内容。
本单元围绕“安全护我成长”的主题,紧接第七课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八课由四个板块组成,重点帮助学生树立生命安全观,学会保护生命的基本技能。
本课选择了交通、溺水、火灾三个最为重要的危险源,可根据本地情况扩展到其它方面的安全教育。
第一板块“平安出行”侧重让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及时发现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第二板块“不让溺水悲剧发生”环节重点研究游泳安全,树立安全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第三板块“‘119’的警示”,重点研究用火安全,如遇到火灾学会自护自救。
第四板块“安全通行证”是对前三板块内容的概括,侧重了解意外伤害发生后的自救自护知识,提升相应的能力。
教学时可以拓展,丰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含前两个板块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安全知识常识,培养安全意识和提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却比较单薄,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交通安全、游戏安全,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因此要唤醒他们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自救和防护的技能。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安全意识,珍惜生命。
2.能力目标: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掌握溺水自救常识。
3.知识目标:认识交通事故、溺水带来的危害,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掌握溺水自救常识,提高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遵守交通规则,掌握溺水自救常识,提高安全意识,珍惜生命。
五、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准备:交通规则、防止溺水资料六、教学进程活动1【导入】观看视频,激发考虑1.播放视频《交通平安硬核知识知几何》2.说一说:(1)你对交通平安知识了解了几何?(2)此视频对你有何启示?3.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了解到的交通平安知识也非常全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8课《冀中的地道战》课件

课后作业 观看电影《地道战》。
地道战资料组
地道生活组
地道战战斗组
地道战防御组
地道战通讯联络组
班级交流
地道战资料组
1942到1944那几年,
日本“侵冀略中军平在原冀”中地平处原河
北上省“中大部扫,荡那”里,河还流修纵筑横、 物了产封丰锁富沟、和交封通锁发墙达,,十因 为里特一殊碉的,战八略里地一位堡,,成想为 抗夺搞日的垮战重我争要们时地的期区人敌之民我一武双。装方。争
火攻 毒气攻 水攻
用土和沙灭火 用“孑口”的吊板挡住 把地道跟枯井暗沟相连
➢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
快速默读第7自然段, 找一找:人们在地道战中是 怎样联络的?
地道战通讯联络组
➢ 请“地道战通讯联络组”的同学大家介绍人 们在地道里和地道外是如何联络的。
地道外—“无线电” 吆喝
地道里—“有线电” 拉铜铃
如何带着问题阅读?
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暂时忽略
涉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的问题——带着问题 去读,边读边思考
➢ 小组合作,梳理问题
刚才大家是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有些问题 可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可能需要经过思考 才能明白,也可能在阅读中产生了新的问题。 请同学们把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阅读 中产生的新问题在小组中进行梳理,筛选出对 于理解课文最有价值的问题。
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 弯 到• 的地,道家 里•家 去• 相 ,•• 连 让•• ,他• 村们•• 村扑• 相个• 通空• 。;敌敌• 人人来走了 了• , ,我 我们 们• 就 就钻 从
地道里出来范,围照广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冀中地道战》精品课件

“喂,让我看看!”德国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 “这玩意儿你做得还不错。”中尉点了点头,他那阴沉的脸上露出一 丝冷笑,“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他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你一个吗?”中尉继续盘问他,并且把望远镜拿到眼睛 前。 “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 只有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中尉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森林越来越密。那弯弯曲曲的小道穿过茂密的白桦林,穿过杂草丛生 的空地,又爬到长满云杉的小山上去了。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他们从云 杉树枝缝里向外望,能够看见那曲折的小路。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 小心地拨开树枝,聚精会神地望着远方。
“你们听见了吗?”一个游击队员突然说。远处好像有一种什么鸟在 叫,随着风吹云杉的细碎声模模糊糊地传来。他伸直了腰,侧着头,往叫 声那边听,“夜莺!”
讨论。(重点) 3.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
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难点)
这是课后第2题哦!
想一想:地道战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 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 稼地下面。
地道有四尺多高, 个儿高的人弯着腰 可以通过。
地道的顶离地面三 四尺,不妨碍上面 种庄稼。
海娃回头就跑,他拢住羊群,使劲甩着羊鞭,恨不得飞起来。没 想到那个歪嘴黑狗子又追上来了。“皇军还没吃饭呢!这么些羊,够 我们吃几顿啦!”他一边说,一边用枪逼着海娃,要海娃把羊群赶回 山里去。
语文八上第8课《雷电颂》课件(1)

楚国要亡了!他来到了汨罗江边。他在 清澈的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 像波浪一样翻腾起来。
一缚着是这 跳在江干里 。自边净的
己的的土 身石。地 上头他没 ,,解被 奋用下秦 力带衣兵 向子服践 江紧,踏 心紧包过 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 下去。这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
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农
词语积累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播弄:摆布。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雷霆:1,雷暴;霹雳。2,比喻威力或怒气。
踌躇:犹豫。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 望。 忏悔:向神表示悔过,请求宽恕。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驰骋:奔驰。 徘徊: 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疑不决。 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浮动、起伏。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污秽:不干净的东西。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 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 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 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 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朗读时应把握 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 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 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 你完全是一片假!
第二层次(9-13):借指斥神鬼偶像来 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跳读精读,品昧语言
《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请找出最感 兴趣的句子和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 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象与本质 (二)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统一。
两者相互联系,现象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体现本质,本 质从根本上决定现象及其形式。
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 言谈举止表现得出结论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 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2)现象与本质相互区别
一、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 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 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 本质。
生活情境:太阳每天从东方 升起,从西方落下。这种现象 似乎告诉人们太阳在绕着地球 转。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课堂小结
1.认识事物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3.把握本质,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作业:
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把握事物本质, 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两小儿辩日
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两小 孩争论“中午还是早上,太阳远近” 的问题,孔子无法回答。
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一双“慧 眼”,开动思想机器,要做到“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 1.“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 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
从颜回偷吃米饭想到的: 勤思考,善沟通,能包容
第一,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有时看到的不见得是真的,要通过深入了解才能 知道真相 第二,有效沟通,消除误解。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 发现:70%的管理问题是沟通问题。遇到问题应及 时沟通。
第三,大度包容,才不会一叶障目。如果孔子看到颜 回“偷吃”米饭就恼羞成怒,不问青红皂白与颜回断 绝师生情谊,将其从讲学队伍中开除,颜回就不会成 为七十二门徒之首,也不会以其习性与品德,为后世 儒者树立一个光辉的典范。更不会有儒家的发扬光大。
把握事物的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 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与本质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是易 逝多变,个别具体的,是能被我们的感官或借助仪器观察 到的。 本质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根据。是同类现 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 用哲学点亮人生
导入新课: 第79页,生活中的现象。
课本的两个问题?
孔子周游列国,绝粮与陈蔡国境之间,几天没
吃到一口饭。弟子颜回讨了一些米给老师煮饭吃。 饭快熟时,孔子看见颜回抓起一把往口中一塞,孔 子心中不快,但装作没看见。
到吃饭时,孔子突然站起来说,我想用这些饭
祭奠先祖。颜回立即阻止道:这饭不干净,刚才掉 进了煤灰,因为丢掉可惜,我还把有煤灰的那点吃 了呢。听了这话以后,孔子发出了“所信者目也, 而目犹不可信”的感叹!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 盾”
2.“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在其背后隐藏着…个共 同东西万有引力。这表明( )
A.同一现象只能表现同同本质 B.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现象、本质都隐藏在事物的内部 D.同一现象可以表现不同的本质
入门的向导 现象
认识的任务
现象是本质的表象
本质
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表面特征 外部联系 个别的 多变的 感官直接感知
二者对立统一 于客观事物
根本性质 内部联系 一般的 相对稳定的 理性思维去把握
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
现象是认识入门的先导, 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 象开始。
A、要有丰富大量的感性 材料。
B、综合现象,不道听途 说。
C、不看局部,不看个别。 D、不轻率下结论。
2)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对现象进行科学分 析研究。
热现象 春夏秋冬冷热变化 摩擦生热
化学反应放热 电器发热
热的本质和规律
热力学定律——热 是分子的无规则运 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对现象进行科学分 析研究。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一、现象与本质 (二)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火炉烧水,水温升高;锯木摩擦生热,等等。都只是现 象,或是由现象引发的结果,可以看到,观察到。而本质 的东西,却是内部的原理与规律。
春夏秋冬, 气温在变化; 会引发很多东 西的变化,而 本质的东西 是。。。
一、现象与本质 (二)现象和本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