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13979讲课稿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五年级下册 从军行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边塞诗,是其七绝代表作,这首诗反映了将士孤寂与艰苦的戍边生活,表达战士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
二、说学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从军行》所面对的五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但是古诗鉴赏、品味能力有待提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用解意象、品关键词、诵读等方式激发他们对古诗的鉴赏与品位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因此,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古诗,找出韵脚,读出古诗韵味。
2.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戍边环境的艰苦,品读“百战”“终不还”等词体会战士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
3.由古诗回归现实,品悟平凡英雄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达到以诗育人、以诗铸魂的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首诗的重点定位为: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戍边环境的艰苦,品读“百战”“终不还”等词体会战士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
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戍边环境的艰苦,品读“百战”“终不还”等词体会战士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
2.由古诗回归现实,品悟平凡英雄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达到以诗育人、以诗铸魂的目标。
五、说教学方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让学生感悟诗意、体会情感,我运用解意象、品关键词、诵读、联结等教学策略。
六、说教学过程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巧用导读,引入诗歌开课时,我巧用单元导读中融入清代名臣林则徐家国情怀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引出《从军行》一诗。
(精选)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边塞图景;后两句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高度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千古名句,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矢志不渝、誓死杀敌卫国的崇高精神。
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诵读中感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2.了解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的特点,体会边塞诗中意象的运用,激发爱国热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从军行》ppt课件完整版

05
知识拓展:唐代边塞诗其他代表 作欣赏
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01
描绘战场上战士们奋勇杀敌与军营中将军寻欢作乐的对比,突
出战士的英勇与牺牲。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02
描写征人长期戍边的辛苦和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痛苦。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03
探讨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表达其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通过与其他相关诗歌作品的比较 ,进一步深化对诗人战争与和平
观念的理解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领
爱国主义情怀在《从军行》中体现
01
描绘边塞景象,激发爱国热情
《从军行》通过生动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
形象和爱国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展现将士们忠贞报国 的精神风貌,彰显其 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艰苦卓绝、豪情壮志边塞生活写照
描绘边塞地区荒凉、艰苦的自 然环境,突出边塞生活的艰辛
展现边塞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 坚守职责,保卫边疆的豪情壮 志
通过边塞风光、民俗风情等元 素,呈现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诗人对战争和和平思考
分析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感 悟,揭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外战争题 材文学作品,如《战争与和平》、《 永别了,武器》、《红日》等。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战争题材 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 文化意识。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作品的主题、情感 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THANKS
感谢观看
。
代表诗人及作品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岑参、 高适、王昌龄等,他们的作品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 歌行》、《从军行》等脍炙人口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军人的敬佩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边塞军人的英勇和坚韧,增强爱国情怀,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古文句子和词语。
但对于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说。
三. 说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领略边塞军人的英勇和坚韧。
3.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增强爱国情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
2.诗歌意境的理解:通过诗中的描绘,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学会从题材、情感、语言等方面欣赏和评价诗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3.采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朗读诗歌: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解析词语:讲解诗歌中的重难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4.分析意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边塞军人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5.欣赏与评价:让学生从题材、情感、语言等方面欣赏和评价诗歌。
6.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分享心得体会。
7.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古诗三首(从军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他们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军人的敬意和赞美。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形象地展现了边塞风光和军人的英勇形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韵律、意象等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对于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军人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意象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意的传达。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边塞风光和军人形象;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的意境和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和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的主题和内容。
3.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的意思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表达和修辞手法。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5.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和情感,写一段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三年级.从军行(王昌龄)讲课稿

尽管身经百战,尽管金甲易损, 戍边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从未消减, 所有的豪情,所有的气势都融进了 这两句诗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 家卫国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但是没 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征人戍边之苦,思念亲人之情,曾让无数 诗人动容,宋代诗人范仲淹也曾这样写过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读出了什么?将士为什么而白发, 为什么而流泪呢?
一首《渔家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致深。 像这样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指名读)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
作者简介
王昌龄,边塞诗人, 字少伯,江宁(今山西太 原)人。其诗含蓄、深 婉、浑厚、明快,有 “诗家天子王江宁” 的称号。其七绝与李 白齐名,被世人誉为 “七绝圣手”。现存 诗一百八十余首,明 人辑有《王昌龄集》。
1、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报国的忠心)
2、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 还呢?
(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
3、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 男儿!只有这些铁血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 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份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 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长云:满天都是云。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古代通
往西域的重要关口。
❖大意: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qí)连大雪山都遮暗 了。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远方的玉 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是乐(yuè)府古题,用来描写军旅生活。 ❖ 跟着作战军队一起行进。 ❖ 王昌龄的这组《从军行》一共七首,今天学
习的是第四首。
❖ 孤(gū )
❖ 遥(yáo )
❖ 孤(孤独、孤单、孤儿
❖ 遥(遥远、遥望、遥控
❖ 孤——狐
遥——摇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第七单元第27课
边塞诗
❖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 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他们的一 些诗称为边塞诗。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 756),唐代著名诗人, 字少白,京兆长安人 。 中过进士,做过官。安史 之乱时被杀பைடு நூலகம்。擅长写七 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
从军行
❖穿:破。
❖金甲:金属制作的铠甲。
❖楼兰: 汉代西域小国,在今新疆境内。
诗中借指侵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大意: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
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 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诗歌大意:
❖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 遮暗了。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 望远方的玉门关。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 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他们下定 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