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从军行(王昌龄)讲课稿

合集下载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和诗歌主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生僻字词和深层次的意义,我会通过举例和图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即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

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课前播放唐军对抗突厥军的视频。

2、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找生回答,及时点评。

)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从军行》公开课优秀课件

《从军行》公开课优秀课件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
从军行
王昌龄,边塞诗 人,字少伯,江宁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 厚、明快,有“诗家 天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 被世人誉为“七绝圣 手”。现存诗一百八 十余首,明人辑有 《王昌龄集》。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磨破
黄沙百战穿金甲
指侵袭西北边 境的敌人
不破楼兰终不还
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牵挂他们啊!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 次在村头翘首远望;也许一双年幼 的儿女在一次次地呼唤父亲回家; 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 地让黑发染霜。
扩展:
• 从军行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诗句意思:
❖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 了。
❖ 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远方的 玉门关。
❖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 都磨破了。
❖ 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 回家。
青海长云暗雪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前两句诗用暗和孤向我 们展示了一幅孤寂、荒 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 到边塞气候的( 恶劣 ), 环境的( 艰苦 ),将士 们对家人的( 思念 )

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教学PPT课件(3篇)

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教学PPT课件(3篇)
王昌龄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 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其绝句成就尤高。 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象鲜活。明王世贞 曾把其七言绝句与李白之作同列为“神品”。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 号。边防线上隔一定距离修筑一座烽火台, 备薪草、狼粪等可燃物于其上,发现敌人 入侵,一台举火报警,则临台亦相继举报, 很快就可以传告全线守军。白昼报警则燃 烟,称为燔燧(fán suì),因常用薪草及狼 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从军行
塞下曲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唐]卢纶
作业:帮古诗找作者
《从军行》 《塞下曲》
卢纶 王昌龄
他们都是__唐__代的诗人。
从军行
王昌龄,边塞诗 人,字少伯,江宁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 厚、明快,有“诗家 天子王江宁”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 被世人誉为“七绝圣 手”。现存诗一百八 十余首,明人辑有 《王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 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 • 不攻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前一、二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
古代通往西北的
青海湖上空,阴云边密塞布关,口遮,蔽寄托着远处的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了将士思乡盼归
的情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 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 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 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 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 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文档:《从军行》说课稿

文档:《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其一刻画了戍边战士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前三句描写环境,第四句直接抒发战士的思乡之情,最后一句抒情如画龙点睛,使全诗深入人心。

同样是写军队生活,其五和其一的格调截然不同。

第二首诗描述的是唐军将士一次出奇制胜的战斗。

这一次大胜仗,诗人只写了一个出发场面和一份捷报,就将唐军的旺盛气和强大威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洋溢着鼓舞人心的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四、说教法学法1.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2.经典诵读课,是以“读”串起整个课堂的。

课堂上,用多种方式地读使学生感悟诗意,熟读成诵,其中有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听录音跟读、小老师带读等等。

五、说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了解背景以“边塞”一词导入,引导学生复习本学期学过的王维的边塞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接着欣赏独具特色的边塞图片,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边塞诗的兴趣以后,引出诗人名字,并揭示课题《从军行》。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没学过边塞诗,对边塞诗了解不多,所以在揭示课题后,又出示唐朝疆域图,简要介绍《从军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边塞这个地方的位置,并且为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做铺垫。

淘课件网2.初读古诗,感知诗境同时出示两首边塞诗,让学生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在自由读中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和译文,理解两首诗的诗意,感知两首诗的诗情。

在学生充分自由读之后,指两名学生分别读诗,检查学生是否能在初读之后,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接着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情感。

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味这两首诗的情感。

《从军行》古诗三首PPT

《从军行》古诗三首PPT

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使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优边优翼翼文塞文教教古城与玉门关遥优优翼遥翼文文相教教 望。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青文文教教海长云暗雪山,孤优优翼翼城文文教遥教 望玉门关。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前两句诗,诗人用几个词语描绘出一幅边塞风光图,你
在优这优翼翼文幅文教教图中仿佛看到了什么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练一练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突出了戍边的时间长,战斗频繁。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
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
事要塞——玉门关。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荒凉、孤寂、压抑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边塞环境的恶劣,优优戍翼翼文边文教教生活的艰苦。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 破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楼 兰 终 不 还 。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我会背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从军行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唐]王昌龄
青 海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长 云 ( 孤城遥望(
) ,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稿一、说教材《从军行》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即唐代诗人王昌龄边塞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这首古诗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活和决心打败入侵之敌的英雄气概。

诗的前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

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

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铁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

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三、说教学重难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大意,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的重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荒凉,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词语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的画面,从而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诵读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与诗境融为一体,并自然而然地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朗读感悟法和情境教学法)五、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课前播放唐军对抗突厥军的视频.2、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找生回答,及时点评。

)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从军行》。

(板书课题)(设计理念:背景知识导入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好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这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尽管身经百战,尽管金甲易损, 戍边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从未消减, 所有的豪情,所有的气势都融进了 这两句诗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 家卫国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但是没 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征人戍边之苦,思念亲人之情,曾让无数 诗人动容,宋代诗人范仲淹也曾这样写过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读出了什么?将士为什么而白发, 为什么而流泪呢?
一首《渔家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致深。 像这样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指名读)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
作者简介
王昌龄,边塞诗人, 字少伯,江宁(今山西太 原)人。其诗含蓄、深 婉、浑厚、明快,有 “诗家天子王江宁” 的称号。其七绝与李 白齐名,被世人誉为 “七绝圣手”。现存 诗一百八十余首,明 人辑有《王昌龄集》。
1、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报国的忠心)
2、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 还呢?
(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
3、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 男儿!只有这些铁血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 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份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 吗?
文题背景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 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唐 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 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 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 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 豪迈情怀。
现在就让我们奔赴 唐朝的边塞,去领略一 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 看将士们的作战情况吧。
孤城遥望玉门关
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 展示了一幅孤寂、苍凉的画面,让我们 感受到边塞之地的气候——恶劣;环境——艰苦; 生活——孤寂。真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可是将士们要面对的仅仅是这些吗? 还有频繁的战事,总是频繁?“百战”真的 是 一百次吗? 2、还从哪能看出来? 3、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不可思议啊! 是什么磨破了金甲呢?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那荒凉的无定边 的累累白骨,竟然是年轻的妻子梦里想念的亲人啊!我看到大家的 心情很沉重,很伤感,很苦闷。大家已经进入了诗境,你是在为戍 边将士悲壮的生活而痛心。可是孩子们,请不要这样低靡,边关 的将士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 齐读后两句——
还有什么景物?这孤城正是将士们戍 守的营地,与之遥遥相对的玉门关, 至今仍留有遗迹。
引读
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 将士怎能不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 到——
青海长云暗雪山
*
茫茫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 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 —
(黄沙:戍边时间长,长年累月在沙漠里摩 爬滚打,金甲都磨破了) 还可能是怎么穿破的? (敌人的刀剑刺穿的。说明敌人强悍,战斗 艰苦)
将士们面对面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 更要屡战敌军。很可能就在明天,又有一 次战斗要打响,很可能又有将士被刺穿金 甲,伤痕累累,甚至血流成河,也可能又 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沙场上戛然而止,化 为累累白骨。就算这次战斗胜利了,可是 敌人没有彻底消灭,边关何时才有宁日? 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呢?是不是有人又要 重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凄凉 呢?
你从诗中读到了 边塞的哪些物?
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
雪山指的是祁连山,它海拔四千至五 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
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 感,可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
1.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化大,气候恶劣; 2.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 3.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 暗了雪山
自学提示 1
自由朗读古诗, 划出节奏。 想一想 怎样读才能读出古 诗的特点?
从军行(之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自学提示 2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 古诗大意。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哪句最能 体现这一情感?
•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 把祁连大雪山都遮 暗了。
(不可怕!) 3、大漠中的孤寂可怕吗?(不可怕!) 4、敌人的铁蹄、刀剑可怕吗?(不可怕!)
5、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
• 驻守边疆孤城的战 士,向西遥望就是 玉门关。
“孤城遥望玉门关”
•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 经百战,连铁甲战 衣都磨透了。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他们下定决心, 不打败入侵的敌 人誓死不回家。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全诗意境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 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 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关。在黄沙 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 磨穿了铁甲衣裳,但是不彻底消 灭入侵的外来之敌,他们将誓死 不回家园!
六管小学肖瑶
当代诗人石祥曾写过一首歌《十五的月亮》,听过吗?这首 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红遍大江南北这是其中的几句歌词, 谁来读一下。
十五的月亮,照在边关照在 家乡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 也思念!
你感受到了什么?
家人在思念边关的亲人那身在征途的将士们又作 何感受呢?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也曾写过一首饱含 深情的《长相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