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课件305888

合集下载

《从军行》PPT课件

《从军行》PPT课件
9
ALOHA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唐】王昌龄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 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 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 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 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 塞诗,还记得吗?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填一填。(课后第一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写景
读后两句诗,借助注释,说一说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突出了战场的 环境特点
幻灯片下显示动态图片
“百战”是指一百1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诗意:
青海湖上阴云密布,烽烟滚滚,连绵雪山一片黯 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读诗的前两句,这两句写景中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自 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 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 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公元448年北魏灭楼兰国。前 后经历了约600余年的鄯善国(楼 兰国),至此灭亡。
“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 最深?为什么?

①这样一座孤城,萧索、 荒凉。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 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 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
39
思考 第一、二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 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 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 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 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4
对对诗

《从军行》ppt课件全版.ppt

《从军行》ppt课件全版.ppt
不破楼兰终不还
誓死破敌,报国卫边
的豪情壮志
优选文档
19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情 景交

黄沙百战穿金甲, 高度概括
对 比 鲜 明
不破楼兰终不还。 直接抒情
优选文档
20
三读:读出气势,感受诗情
从 军 行(其四)
唐 王昌龄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黄 沙 百 战 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甲,
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2诗中最能体现其情感的一句是誓死破敌报国卫边的豪情壮志戍守边关的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里指侵袭西北边境的敌人优选文档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优选文档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
(其四)
优选文档
唐 王昌龄
1
从 军 行(其四)
唐 王昌龄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大 漠 风 尘 日 色 昏,
红 旗 半 卷 出 辕 门。
前 军 夜 战 洮 河 北,
已 报 生 擒 吐 谷 浑。
优选文档
27
身经百战,漫漫黄沙磨破了铁甲 战衣,然而,将士们却立下铮铮誓言: 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战事之频繁,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优选文档
14
二读——读出理解,想象画面
从 军 行(其四)
唐 王昌龄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
不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优选文档
4
王昌龄,盛唐边塞 诗人,字少伯,江宁 人。其诗含蓄、深婉、 浑厚、明快,有“诗 家天子王江宁”的称 号。其七绝与李白齐 名,被世人誉为“七 绝圣手”。现存诗一 百八十余首,明人辑 有《王昌龄集》。

从军行(王昌龄)PPT优秀课件2024新版

从军行(王昌龄)PPT优秀课件2024新版
化的重要资料。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从军行》原文呈现
全文展示
首先,课件可以展示《从军行》 的全文,让学生对该诗有一个整 体的认识。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成就及 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助于 学生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 背景。
逐句解读及意境描绘
诗句解析
针对每一句诗,进行详细的解析,包 括字词解释、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分析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诗歌中的塞外雪景和离别之情 探讨诗歌中表现的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乐观精神
分析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其他著名边塞诗人及其作品
1 2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王之涣、王翰、李颀等
他们的代表作品
《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古从军行》 等
3
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 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 卷,今编诗四卷。
《从军行》创作背景
《从军行》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 属于边塞诗题材。
王昌龄曾在边塞生活多年,对边塞风 光和军旅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从军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 而成。
唐代自开国以来,一直注重边塞防务 ,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发生战争 。边塞生活成为了唐代文人创作的重 要题材。
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 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 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 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 学宏辞、汜水尉,因事 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 宁丞。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 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 王维、王之涣、岑参等 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 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 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 最著,有“诗家夫子王 江宁”之誉,又被后人 誉为“七绝圣手”。

2024版《从军行》课件ppt完整版

2024版《从军行》课件ppt完整版
分组讨论《从军行》中表达的家国情怀,探讨诗中展现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分析诗中描绘的战争场面和战士形象,理解诗人对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精神的赞美。
2024/1/30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从军行》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
角色扮演:体验唐代边塞生活
学生分组扮演唐代边塞军民, 通过服饰、道具、表演等形式 再现唐代边塞生活场景。
拓展文化视野
边塞诗所描写的边地生活和自然 风光,可以拓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增进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 识。
激发文学创作灵感
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 可以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灵感和 借鉴,促进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
展。 18
05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2024/1/30
19
分组讨论:《从军行》中的家国情怀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 惑登进士第
代表作品:《出塞》、《从军 行》、《芙蓉楼送辛渐》等
2024/1/30
5
唐代边塞诗派简介
边塞诗派是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之一 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唐代边塞诗派对后世的诗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中 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晚唐时期
边塞诗多抒发诗人的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思,风格沉郁顿挫。
2024/1/30
17
边塞诗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边塞诗中所表现
2024/1/30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传承边塞诗, 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 产。
详细讲解《从军行》的诗歌内容,包括描写 手法、意象运用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和 壮志豪情。

《从军行》ppt课件完整版

《从军行》ppt课件完整版

05
知识拓展:唐代边塞诗其他代表 作欣赏
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01
描绘战场上战士们奋勇杀敌与军营中将军寻欢作乐的对比,突
出战士的英勇与牺牲。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02
描写征人长期戍边的辛苦和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痛苦。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03
探讨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表达其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通过与其他相关诗歌作品的比较 ,进一步深化对诗人战争与和平
观念的理解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领
爱国主义情怀在《从军行》中体现
01
描绘边塞景象,激发爱国热情
《从军行》通过生动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
形象和爱国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展现将士们忠贞报国 的精神风貌,彰显其 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艰苦卓绝、豪情壮志边塞生活写照
描绘边塞地区荒凉、艰苦的自 然环境,突出边塞生活的艰辛
展现边塞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 坚守职责,保卫边疆的豪情壮 志
通过边塞风光、民俗风情等元 素,呈现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诗人对战争和和平思考
分析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感 悟,揭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外战争题 材文学作品,如《战争与和平》、《 永别了,武器》、《红日》等。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战争题材 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 文化意识。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作品的主题、情感 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THANKS
感谢观看

代表诗人及作品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岑参、 高适、王昌龄等,他们的作品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 歌行》、《从军行》等脍炙人口

《从军行》公开课优秀课件(2024)

《从军行》公开课优秀课件(2024)
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32
2024/1/30
唐代边疆地理范围及特点
介绍唐朝边疆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包括西域、北疆、西南等地区,并分析其地理环境 的特点,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边疆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阐述边疆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状况,如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以及 生态环境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边疆地区的交通与通讯
创作背景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 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 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而王昌龄的边塞诗尤为突出 。
5
《从军行》创作背景及意义
2024/1/30
创作背景
《从军行》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唐朝时期,边境战争频繁,许多文人墨客都 以边塞为题材进行创作。《从军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培育新时代人才
通过学习唐代边塞文化,可以培养青少年勇敢、坚韧、担当的品质, 为新时代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2024/1/30
21
05
跨学科拓展与应用举例
2024/1/30
22
历史学科:了解唐代历史背景
01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概述
简要介绍唐朝的盛世背景,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
团结协作的精神
边塞诗中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表现了将士们同仇敌 忾、共同御敌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养人们的团队意识 和协作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19
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途径
深入了解历史
通过学习唐代边塞文化, 了解历史背景和民族精神 ,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
2024/1/30

《从军行》课件PPT(完美版)

《从军行》课件PPT(完美版)
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文 中的注释,理解每首诗的大意;然后结合朗读想象画面,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古诗的写作背景 及题材等,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最后背诵这首古诗。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朗读古诗《从军行》 朗读时读准字音,理解词意、句意,反复朗读, 做到正确、流利,注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从 军行》读前两句时,语速缓慢,语气悲壮;读后两 句时,语速加快,语气肯定、激昂,重读“百 战”“终不还”。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 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 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 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朗读《从军行》, 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指名朗读片段,听评朗读效果。 1.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准节奏,停顿。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运用:如《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就表达了戍 边将士不畏艰险、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积 累:
古诗中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很多,你可以写出 哪些呢?
__报__君__黄__金__台__上_意__,__提__携__玉__龙__为__君__死__。__ __男__儿__何__不__带__吴__钩__,__收__取__关__山__五__十__州__。_

《从军行》ppt课件

《从军行》ppt课件
勇敢面对困难
从军行中所表现的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鼓 励现代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勇气和决心,积极应对。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表达方式
《从军行》作为古代诗歌的代表,其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和 艺术手法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现代作家提供 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强化了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从军行》ppt课件
目录
• 《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 《从军行》的诗歌内容 • 《从军行》的文学价值 • 《从军行》的影响与评价 • 《从军行》的现代意义
01 《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盛唐时期
该诗创作于盛唐时期,当时国家 繁荣昌盛,疆域辽阔,军力强盛。
边疆战事频繁
唐朝时期,边疆地区战事频繁,为 了保卫国家安全,大量军队驻扎边 疆,从军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
艺术价值
诗歌形式的创新
《从军行》在诗歌形式上有所创新,采用了古体诗的形式,同时又融入了新的表 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象和战争场面,展现了诗人 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社会价值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从军行》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 忠诚和热爱,通过诗歌传递了爱 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激发读者的 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术交流
学术界就《从军行》展开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学术研 究的深入发展,提高了学术影响力。
05 《从军行》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从军行》所表现的为国家献身、为民族独立而战的 英勇精神,启示现代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 和安全贡献力量。
团结协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 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 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 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 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 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 以身许国的壮志。
思考:前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 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 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 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 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 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 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 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从军行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 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 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 闾丘晓所杀。 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 手”“诗家天子”之称。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 行》。
借用典故,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重难点分析 :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 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明确:“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 “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 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 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 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 繁艰难。
前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 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 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 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 景色里。
三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直接抒情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 接抒情。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 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 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 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用典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 用?
明确: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
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 的豪情壮志。
小结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 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 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 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 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