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习报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上学期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站在人生岔路口的我们,面对升学、就业、婚姻、家庭等人生大事,往往举棋不定,迷茫失措。
面对人生选择,有人选择“随大流”,有人选择“另辟蹊径”。
不同的选择,往往导致不同的人生轨迹。
“随大流”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所谓“随大流”,就是指在面临人生选择时,依据他人的意见和经验,选择大多数人所走的道路。
这种选择看似稳妥,实则可能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
因为人生道路千万条,只有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才能让个人实现价值,达到人生巅峰。
“另辟蹊径”则是一种创新精神,也是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
所谓“另辟蹊径”,就是指在面临人生选择时,不盲目跟随他人,而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价值观,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这种选择可能充满挑战,但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生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选择,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生选择的原则:1.坚定信念,明确目标。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面临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2.全面分析,权衡利弊。
在做出人生选择时,我们要全面分析各种因素,权衡利弊,以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
3.勇于尝试,敢于挑战。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勇于尝试,敢于挑战,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空间。
4.坚持自我,不忘初心。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坚持自我,不忘初心,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乙】(一)阅读甲文,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随大流”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随大流就是盲目跟随他人,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B. 随大流是指依据他人的意见和经验,选择大多数人所走的道路。
C. 随大流就是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主见。
D. 随大流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处世哲学。
2.下列对“另辟蹊径”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另辟蹊径就是盲目追求与众不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人教A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习题及答案全解全析

20XX年人教A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习题及答案全解全析以下是小编整理了人教A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习题及答案全解全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A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习题及答案全解全析第一单元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悠长風子斐然成章榆荫另辟蹊径B.浮藻迷盲焚膏继晷编纂拭目以待C.有尝徇私自怨自艾笙萧矫枉过正D.叱骂刍议天伦叙乐砥砺风雨如晦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飞翔在空中)C.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阻止)1/ 154.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阕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创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
5.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舸争流。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4)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软泥上的青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2/ 15甘心做一条水草!(6)撑一只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高一语文答案合1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1.(3分)B2.(3分)D3.(3分)D(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3分)C5.(3分)B6.(6分)①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影响中国(包括李兴钢)建筑的设计理念;②北京奥运场馆“鸟巢”的设计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合作双赢的结果;③冬奥会绿色奥运的理念既是时代特征,也是中国天人合一文化的回归和再生;④拥有文化的自信,可以使中国建筑师自然、从容地在国际化语境中展示中国文化、建筑理念。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3分)B8.(5分)四奶的死如同“睡着了”,有回归自然之意,所以虽然写到死却并不哀伤;(1分)她生于黄土,葬于黄土,地气使她活得踏实,走得舒贴;(2分)借此凸显乡村、故土、地气是生命的基础,活着的底气,体现对于人一生的重要意义。
(2分)9.(6分)用第一人称“我”来写,是以亲历者的视角写出“我”对地气逐渐认识的过程,真实自然;(2分)转换为第二人称“你”,把读者拉入文本情境之中,唤醒读者内心的想象、感受和思考,使“我”的个人体验具有了普遍意义;(2分)人称的交替使用,使叙述方式富于变化,有助于深化主题。
(2分)二、古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10.(3分)D 11.(3分)C 12.(3分)C13.(8分)(1)张奂对被曹节利用一事深深地感到不满,上书坚决辞绝,封存退回了官印,最终不肯接受。
(每句1分)(2)应该赶紧给他们改葬,把他们的家属迁回原籍,那些受牵连而被禁锢的人,应该全部免除(处罚)。
(每句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14.(3分)C15.(4分)①“万国愁”指对天下的忧虑。
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忧国忧民的愁绪也一直聚集眉间。
(1分)②尾联意为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能到哪里去寻找与人们同生共死的千里马呢?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匡济时危的人才的渴望。
高一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高一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高一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在高一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语文知识和阅读理解的问题和答案。
这些习题涉及了诗歌、散文、古诗文、现代文学作品等多个方面,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知识点。
通过做这些习题,我们可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在诗歌习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散文习题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理解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古诗文习题中,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来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文学魅力。
在现代文学作品习题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来理解现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
除了以上所述的文学作品,高一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还包括了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比如,对于语文知识点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语文成绩。
而对于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文知识的本质和原理,从而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总的来说,高一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得力助手。
通过做这些习题,我们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文学科。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习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学习方法报的参考答案高一

学习方法报的参考答案高一学习方法报的参考答案高一高一是学生们进入高中阶段的重要一年,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
学习方法报的参考答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是一些高一学生可以参考的学习方法报的参考答案。
第一,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是高一学生学习的基础,它能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习目标,制定每天、每周的学习计划,并且按照计划执行。
这样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合理安排时间。
高一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来完成。
他们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放学后的时间以及周末假期来进行学习。
此外,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效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段,比如早晨、下午或晚上。
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积极参与课堂。
课堂教学是高一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他们应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提问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互动。
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积极参与课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高一学生的作业量较大,他们应该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堆积作业。
可以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和时间要求,制定作业的优先级,并且按照优先级完成作业。
此外,他们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来完成一些简单的作业,比如在上学路上复习课文或者做一些选择题。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学习压力。
第五,多渠道获取知识。
高一学生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比如教科书、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不同的渠道能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和观点,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他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学习班或者参加学习小组,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讨论,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果。
第六,做好笔记。
高一学生应该养成做好笔记的习惯。
在课堂上,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老师讲解的重点和关键内容,同时可以画一些图表或者示意图来帮助理解。
语文学习报13期答案

二.(22分)语言操练营1.下面注音全部正确的的一项是()(2分)A.偶(ǒu)尔逆(nì)时地域(yǜ)B.困惑(huò)图案(ràn)螺(luó)旋C.蕴藏(cháng)磁(cí)场频(pín)率D.赚(zhuàn)钱弥(mí)合泡(bào)沫2.下面汉字书写有误的一项()(2分)A.俯瞰幽灵圣诞断裂 B.雕刻光顾笼照幸运C.智慧神秘垂直城堡 D.宇宙覆盖震惊特殊3.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
()(2分)①在这里,最()的应当是被称为千古之谜的史前巨石阵。
②在南部的麦田里出现了一些()的图案。
③英格兰南部有一片神秘的土地。
()的史前巨石阵就出现在那里。
④或是一些人()的恶作剧?A.闻名于世引人注目不可思议精心策划B.引人注目闻名于世精心策划不可思议C.引人注目不可思议闻名于世精心策划D.闻名于世引人注目精心策划不可思议4.选出对岑参的《逢入京使》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A.这首诗总的是写旅途逢使入京,请其传语问候家乡亲人的事情。
B.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C.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D.三四句以行者匆匆的口气说: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把家里的情况捎个口信给我吧!5.默写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4分)6.下面是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榜样人物统计表,请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下面统计表反映的情况,并简要谈谈你对这种情况的看法。
(2分)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榜样人物统计表人物榜样人数所占比例合计(人数)占榜样总人数比例 0/0少年名人 11 6.4 0/0著名人物 130 76 0/0普通百姓 30 17.6 0/0①②7.下面这段话中划线的句子均有语病或错别字,请在下面横线上加以改正。
语文学习报第四期参考答案

语文学习报第四期参考答案语文学习报第四期参考答案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语文学习并非只是简单地背诵课文、记忆词汇,它更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阅读、写作、理解和表达等多个方面。
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不仅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本期语文学习报中,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但是,我们也要强调的是,这些答案仅供参考,不代表唯一的正确答案。
语文学习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要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在阅读理解方面,我们提供了一些例题和答案,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文章、分析问题、提取信息等方式,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
同时,我们也鼓励同学们多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
在写作方面,我们提供了一些写作题目和范文,希望同学们通过模仿和借鉴优秀的写作范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我们也鼓励同学们多进行写作练习,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除了阅读和写作,语文学习还包括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我们提供了一些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的题目和答案,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也鼓励同学们多进行语言实践和文化体验,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观看优秀电影、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期语文学习报提供的参考答案,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但是我们也要强调的是,这些答案仅供参考,同学们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希望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学习者!。
高中第一册语文新教材知识梳理答案

第一册教材知识梳理《沁园春·长沙》1、《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2、概括这首词作的主旨。
(【提示】通过对湘江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该词上阙着重对景物进行描写,请从描写技巧的角度加以评析。
(【提示】多角度渲染:视角多变——远眺万山、平视漫江碧透、仰看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景物色彩对比强烈——红与碧/动静结合——万山层林为静,百舸争流鹰击鱼翔为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常识填空:《跨越百年的美丽》的作者是梁衡。
二、《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秀散文,作者以抒情的笔墨展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
你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除了她形象的美丽之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文本摘句或概括)不畏艰难淡泊名利忘我执着战胜自我献身科学三、本文多处运用了类比..手法,试从文中举出一例并谈谈其作用。
答:作者用1852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这一事件,类比同样是小妇人,居里夫人发现镭,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
突出其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或用卧薪尝胆、悬梁刺骨的励志故事,用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他不动心,用范仲淹食粥苦读等事例,类比居里夫人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动心执着于科学研究的进取精神。
或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借美丽春花由人间芳菲尽转到山寺盛开,类比居里夫人其身虽逝,但其美丽早已转到科学教科书和人类文化史册里了。
四、“男学生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铠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
作者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刻画了居里夫人的美丽和心志坚定特点。
五、本文多出引用名言颂扬其德,请说说下面这些引用的作用:1、莫泊桑在《项链》中对女人的分析:“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残垣(yuán)卜筮(pǔ)伶俜(líng)血浓于水(xuè)B. 否泰(pǐ)分外(fèn)坍圮(pǐ)挥斥方遒(qiú)C. 偃仰(yǎn)机杼(zhù)案牍(dú)载歌载舞(zǎi)D. 踟蹰(chí)哽咽(yàn)子衿(jīn)殚精竭虑(dàn)2.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2011年第二届新浪微博微小说大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参赛作品要符合穿越小说的特征,且短小精悍,形象鲜明,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平易近人的语言文字。
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剽窃,广大微博用户有权揭露非原创作品,主办方有权收回颁发给非原创作者的奖品。
A.如火如荼B.短小精悍C.平易近人D.揭露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 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B.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近日有点烦,两件馆藏品——长沙窑人物贴塑大执壶和磁州窑白地黑花鼓,被质疑为假的仿品。
C.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为271.6万人。
D. 伊朗外交部长萨利对英国驻伊朗大使馆遭到冲击表示“非常遗憾”,并承诺今后将防止此类袭击事件不再发生。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我读着那光怪陆离的青松,读着读着,终于读出了生物学的一条基本原理:,,,,。
因为整个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造环境,创造自我的过程,这也是适者生存的规律。
①只要坚持着一种信念②创造出自己的生存空间来③就能够适应、改变这种环境和条件④不管当时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如何⑤凡是有着强烈生存欲望的生命A.⑤①④②③B.④①⑤②③C.⑤④①③②D.①⑤④②③二、本大题7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B. 七月既望(望:农历十五或十六日)C. 下江陵(下:往下游走)D. 山川相缪(缪:萦绕)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知不可乎骤得/儿寒乎?欲食乎? B. 月出于东山之上/多于南亩之农夫C.顺流而东也/而望幸焉 D. 固一世之雄也/千万人之心也7.选出与例句“而今安在哉?”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 之二虫又何知C.秦人不暇自哀 D. 而又何羡乎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
B.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景、情融合,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C. 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流露出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D. 苏轼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
这种复杂的情感态度,决定于儒、道、佛等文化在他身上的综合积淀。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7分)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分)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4分)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⑴诗中的主人公为什么“忧愁不能寐”?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分)⑵这首诗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忧愁不能寐”的情状?请作简要分析。
(4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⑴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
(王羲之《兰亭集序》)⑵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⑶越陌度阡,。
,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⑷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氓》)⑸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三、本大题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蒲公英高晓云有一种野菜,母亲亲切地叫它“黄黄”,儿时的我一直学着母亲的叫法叫它“黄黄”。
它有细密的花瓣,每一层花瓣又都排列得那么整齐划一,最先舒展的排列在花朵最外边,细而长,像极了那一把把江南女子撑着的油纸伞。
小黄花虽小,开起来也有别样的傲气。
在万物复苏伊始,在燕子还未归来之际,在草儿才开始探头探脑之时,只要春过处,它不择环境、不择冷暖,只要泥土吐露芬芳,那朵朵小金花,就以一个家族的霸气开的娇艳无比、开的高高低低、一泻千里。
当花落之时,它又变成另一种样子的小灯塔,像一颗颗绿色的桃心。
没有花苞那样饱圆润,但桃心形长得却非常的标准、可爱。
此时,花茎将它举得更高了,慢慢地、默默地不知什么时候,从桃心似的灯塔里孕育出了它的种子,那一个个种子都插上了仙子的翅膀,慢慢被释放了出来。
它们你拥着我、我挨着你十分亲密,瓜子仁形的细小的种子每人手中都高举着一个棉花糖,好像要开一场盛大的宴会。
它们的小集体整体呈现出来就变成一个个毛茸茸的圆球了,圆得简直不可思议!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微风的召唤中,对飞行技术轻车熟路的“小伞兵”们就开始了它人生中的美好的旅行,脚步停留在哪里,下一次春来,那里便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学名——蒲公英。
春天来时,母亲就一手挎着芨芨草编成的小篮,篮子里随手放上两把小铲子,一手带着蹒跚学步的我,在田埂边、在沟渠里找寻着蒲公英。
不一会儿母亲就铲满了一篮。
回到家,母亲将藏匿在其中的泥沙洗得干干净净,“黄黄”的叶子都发亮了。
之后在开水锅里烫熟了,捞出又放进冷水里漂一天。
母亲说这样漂了苦味就淡了,味道就更鲜美了。
漂完后,母亲又把水攥干,切段放进盆里撒了盐、花椒,用熟油过了一遍,加上味精拌匀又加了少许的醋继续拌匀。
母亲夹起一筷子尝了尝说:“好香啊!”对于年幼的我来说,那涩涩的苦味是不合我的口味的。
渐渐长大了,尝过了很多菜,相比之下,才尝出“黄黄”留在最后的清香、合口、出淤泥而不染。
上了小学后我也能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手挎篮一手拿铲,寻觅蒲公英的身影了。
每到春天,寻觅它成为了我童年的趣事,也成了我人生中的美好而幸福的回忆。
而今,我已初为人母。
每到春天,恰巧碰到母亲农闲时,我会随着母亲、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人一个小篮,一人一把小铲,我挎着母亲的臂弯,孩子挎着我的臂弯,三人连接成一个一字长阵,选择在一个阳光大好的下午,迈着悠闲的步子,在田间地头甜蜜地寻找着或吐绿或芬芳的蒲公英。
我们就这样享受着阳光洒满田间地头、洒满全身的温暖,还有三代亲情,在平整的田间、在柔软的田埂边寻觅着。
我想:蒲公英之所以有这样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因为它有着成千上万个像小伞兵似的种子,还因为它那不挑剔、不高傲,生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那样随遇而安的品性吧!又一个春来时,母亲打电话询问我:“吃不吃…黄黄‟?”谁料,星期一的清晨,我刚到单位门口,门房大爷就说有人给我带东西了。
原来母亲托人将“黄黄”从乡下带到便车上,辗转又带到了我的手上。
清晨7:30,我的手里已经扎扎实实捧着一袋包装完好的“黄黄”。
“黄黄”于手掌之中,还是温热的!母亲对她的“黄黄”依然热情不减。
其实,它的味道一直以来都是苦的,哪怕是在被烫熟漂了一晚上之后,也还是苦的。
在她小时候那个挨饿的年代里,“黄黄”曾救过许多人的命。
那是怎样的一种喜爱与感激之情啊!渐渐的,我在无形之中也开始逐年逐年地越发喜欢它了,不仅喜欢它金黄色的、灯塔似的小花,喜欢它的小种子拉开小伞破釜沉舟地放飞着自己的梦想那样的魄力,喜欢它飞到哪里哪里就是它的家那样随遇而安的心胸,更喜欢能带着孩子跟着母亲一起找寻它小巧的身影的那一份温馨,那一份挚爱亲情。
此刻,我竟是这般固执,这般固执地想念“黄黄”,想念那个把蒲公英叫“黄黄”的人。
12.文章首段写道:“有一种野菜,母亲亲切地叫它…黄黄‟,儿时的我一直学着母亲的叫法叫它…黄黄‟。
”请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3分)13.文中的“蒲公英”有什么内涵?请联系全文作简要的分析。
(3分)14.文章叙述的是“我与母亲”,为什么却以“蒲公英”为标题?(4分)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A.“黄黄”有细密的花瓣,且排列整齐,细而长,像“一把把江南女子撑着的油纸伞”,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蒲公英的形状。
B.蒲公英“你拥着我,我挨着你十分亲密”“好像要开一场盛大的宴会”,凸显“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的道理。
C.文章中作者以深情的笔调描写了母亲采撷“蒲公英”的场景,不仅回忆了往昔生活的苦涩,也衬托出今日生活的甘甜。
D.“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学名——蒲公英”一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蒲公英的“形”过渡到写蒲公英的“神”。
E.文章中两次描绘了“我”与“母亲”“一手挎篮一手拿铲”,寻觅蒲公英的场景,不仅因为蒲公英清香可口,也因为它蕴含着一分真挚的亲情。
四、本大题2小题,共9分。
16.将下面的三句话整合为一个单句。
(3分)①“倒按揭”是养老的一种方式。
②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房屋产权拥有者抵押自有产权的房子。
③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综合评估一些因素后每月给房主一笔固定的钱。
17.请你为学校第十二届校运会写一段前言。
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不少于60字(含标点符号)。
(6分)五、本大题1小题,共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