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痰证方区别

合集下载

一味张仲景的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能散胸痰、通胸阳,养心脏

一味张仲景的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能散胸痰、通胸阳,养心脏

一味张仲景的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能散胸痰、通胸阳,养心脏方子结合医案会更好理解一些,那么今天这篇医案的主人公是谁?他就是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丁甘仁,有兴趣的朋友可查下丁师的生平,这里不做详细赘述。

有一次,丁甘仁遇到一个患者。

这个患者,医案记载,姓沈。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晚上不敢睡觉。

因为只要一躺下,没一会儿就感觉到自己的胸痛,连着后背一起疼。

这样的现象已经发生过好多次了。

如果不躺下来,这个现象就好一些,但依然有胸闷、气短之感。

他自己就很纳闷,为啥总是在夜间发作,而且只要一躺下就不行啊?大家就劝他,说你这是病,赶紧看病去吧,别瞎折腾了。

据说,此人也是当时的社会名流。

他立刻通过关系,找到了当时的丁甘仁。

刻诊,见患者苔薄腻,脉滑。

丁甘仁看着患者愁苦的面容,笑道:“你确实是被一种东西上身了,这就是痰。

痰,入了你的胸,阻滞了你的宗气。

我把你胸中的痰化掉,你就好了。

这事儿,跟你从前的老婆,没关系”。

接着,看丁甘仁写了一张配伍。

方见——瓜蒌皮、制半夏、茯苓、酒炒薤白头、枳壳、陈皮、潼蒺藜、郁金。

水煎服。

结果,患者用药之后,症状大大减轻,夜间可以安卧了,胸痛、气短之感几乎感觉不到。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跟你简单说说。

其实,这个患者,放在今天,很可能是一个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

他所患的病,用中医内科的眼光看,就是胸痹心痛。

他的胸痹心痛是怎么造成的呢?用丁甘仁的话说,就是痰浊之邪,入了他的胸。

你看,这个人,苔腻,脉滑,这是不是典型的痰湿之象啊?痰浊,可上犯于胸的。

心胸部位,中医讲,那是“清阳之地”。

那里,是不可以有阴霾的。

痰浊一上去,就好像万里无云的蓝天,忽然飘过来一大片黑压压的乌云。

这就坏事了。

坏什么事儿?坏的是宗气的生成和输布。

宗气,是我们胸中的气。

它一方面源于我们呼吸进来的氧气,即所谓天地清气,另一方面源于水谷精微之气。

两者合二为一,形成宗气。

宗气的作用,一方面是支持我们的呼吸,一方面是支持我们的心脏正常跳动。

宗气第三个功能,就是下达其他脏腑,帮助脏腑开展工作。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

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水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

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水代谢。

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

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

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专治心脏病、胸闷、心慌

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专治心脏病、胸闷、心慌

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专治心脏病、胸闷、心慌展开全文这位患者五十多岁,身材有点肥胖,最近一周来总是感到胸闷,尤其是躺下,胸膛上感觉压着一块石头,有点喘不过气来,用手拍一拍才舒服。

她很担心自己的心脏病,心里害怕得要命,结果去了医院做了检查什么也没查出来,大夫告诉她没有心脏病,可能与最近劳累有关系,让她回去好好休息,也没给她开药。

她就很纳闷,明明很不舒服,怎么什么也检查不出来呢?大夫不给开药,我这个病怎么才能变好呀?经朋友的介绍,这位患者来到我这里看中医。

其实,她的胸闷确实不是心脏出了大毛病,而是痰湿太盛,聚阻上焦,影响了胸中阳气的运行。

舌象也印证了我的诊断,舌体胖大,两边有齿痕,舌苔比较白腻,确实是痰湿盛的表现。

我们知道,痰湿是阴邪,喜欢往下走,而躺着的时候,痰湿就会蒙蔽心窍,而站起来时,痰湿往下走了,心脏就不会感到不舒服。

痰湿在胸中就好像一团密布的乌云,把胸中的阳气遮挡得严严实实,胸阳不振,就会胸闷心慌。

而阴雨天气时,天地间阴气加重,阳气减弱,阴浊不降,阳气不升,所以症状会加重。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把这团乌云赶走,让阳光出来,这样胸中痰浊降下,清阳流通升发,阳升阴降,这病啊,自然就好了。

这位患者听完我的解释,如释重负,很积极得让我赶紧医治。

开方如下:瓜蒌,薤白、半夏,黄酒,这个方子就是瓜蒌薤白半夏汤,对这种痰湿导致的胸闷非常管用,被后世广为传颂,沿用了一千多年,称为治疗心脏病的专方、基础方。

早在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用这个方子专门治疗心脏闷痛的,在《金匮要略》记载,“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只是原方记载为白酒,这里用黄酒替代。

那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胸闷有何独到之处呢?下面,来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药物组成。

瓜蒌,在农村生活过的小伙伴都见过,野生的瓜蒌正在田间、或者沟渠旁边,在农村非常常见。

瓜蒌全身都是宝,它的根叫天花粉,能生津止渴,是治疗消渴的要药。

瓜蒌的果实,长得跟一个个圆球一样,挂在藤上,向下垂着,对应着人体的胸肺,胸肺法象天幕,往下垂。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原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痛是有形痰水内结,属于实证;痞是无形阴气内结,属于阳虚。

胸阳被遏,阴邪痞结,气行不利,气结在胸而胸满。

本条病证不但在胸膺部,并且扩展到胃脘两胁之间。

气滞较重,胃气失和而心中痞气,除胸膺疼痛之外,心下胃脘部感到痞塞不通。

两胁是气机升降的道路,气滞不舒,气机升降失常,即胁下气逆冲胸。

如证偏实者,兼腹胀、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紧,乃阴寒邪气偏盛,停痰蓄水为患。

急则救其标实,治法宣痹通阳,泄满降逆。

方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方药评析】枳实薤白桂枝汤又名栝蒌薤白桂枝汤,即栝蒌薤白白酒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所组成。

本条胸痹有心中痞、胸满、胁下逆抢心等证候,以痞气较重。

胸痹是有形的痰水,故痛而不满。

痞气是无形之气,故满而不痛。

如果既痛又满,就是痰水与结气相兼。

对有形之痰水,则用栝蒌、薤白豁痰开结。

对无形之气,则用枳实、厚朴来消痞泄满降逆。

因有胁下抢逆心的症状,白酒味酸,酸能补肝,反助逆气上抢,所以不用,而用桂枝代,取桂枝温通阳气,兼有振降逆气的作用。

今人用厚朴多后下,方内用枳、朴先煎、去滓,然后入各药煎,桂、蒌、薤三味反而后下,因为久煮枳、朴,挥发太过,得味不得气,恐防过燥,所以煎至一半即去今人用厚朴多后下,方内用枳、朴先煎、去滓,然后入各药煎,桂、蒌、薤三味反而后下,因为久煮枳、朴,挥发太过,得味不得气,恐防过燥,所以煎至一半即去滓,还取枳、朴水略煮桂、蒌、薤数沸。

这样煮法,药虽分先后,其实所煮的时间很短,仅仅取各药的气,不取各药的味,以气化气,以消除纯气分病的痞满逆抢,化浊阴而不燥真阴,振微阳而不亢浮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枳实12g 厚朴12g 薤白9g 桂枝6g 栝蒌15g 上5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分3次温服。

(功效)通阳开结,降逆泄满。

(主治) 主证:胸痹,胸背引痛,心中痞,气从胁下逆冲心胸,气短,苔白腻或淡黄,脉弦滑.副证:腹胀,大便不畅,或喜热饮。

金匮要略 问答题

金匮要略 问答题

1、《金匮》首篇提出了哪些具体的预防措施?未病先防:内养正气,外慎邪风:“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防备意外的伤害:“无犯王法,禽兽灾伤”。

已病防变:治未病脏腑,截会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早期治疗:“适中经络,为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

2、《金匮》首篇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治疗原则?虚实必须异治,补不足,损有余,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治病宜有先后缓急,表里同病时,宜急者先治,缓者后治;新旧同病时,宜先治新病,后治旧病,但治新病时应照顾旧病;治病当根据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给予恰当的治疗的护理,近其所喜,远其所恶,治病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审明疾病的症结所在而论治。

3、仲景指出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新旧同病时要先治新病,因为新病病势急,不及时治疗易发生传变,且新病容易治疗;而旧病病势缓而难于治疗,不易发生传变。

故新旧病同病当先治新病。

4、风湿病治法为何要用微汗法?风与湿相合为病,治疗必须微汗而不能大汗。

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大发其汗,则致风去湿存,若微发其汗,不仅病邪外出,则风湿俱去而病复。

5、《金匮》痉湿暍病篇提出治疗暍病者哪三大禁忌症?误用后将导致什么后果?忌发汗,若误用发汗则伤阳,使恶寒更加重;忌温针,误用温针则更助暴热之邪而使发热加重;忌攻下,误用攻下伤阴,津液内竭则使小便涩赤淋漓。

6、如何理解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概括了百合病的主要病机是心肺阴虚内热。

人体血脉,分之可百,但归于心肺所主则一,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肺功能正常,俱受其累,证侯百出,形成语言、行为、感觉、饮食等方面的失调,由于阴虚内热故有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改变。

7、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两方证在病机。

证侯、治法上有何异同?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用于治疗历节病,但二者在病机、证侯、治法上有所不同。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组成】瓜蒌实捣,一枚(24g)薤白半升(12g)白酒七升(适量)【用法】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加酒适量,水煎服)。

【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胸痹,胸阳不振,痰气互结证。

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咳唾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证治机理】痹者,闭阻不通之意。

本方主治之胸痹,由胸阳不振,痰阻气滞所致。

诸阳聚气于胸而转行于背,胸阳不振,阳不化阴,津液不得输布,凝聚为痰,痰阻气机,故胸中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痰浊阻滞,肺失宣降,故见咳唾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皆胸中痰浊结聚之象。

是证以胸阳不振为本,痰阻气滞为标,治以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方解】方中君以瓜蒌甘寒入肺,善于涤痰散结,理气宽胸。

《本草思辨录》云:“瓜蒌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

”薤白辛温,通阳散结,行气止痛,用为臣药。

二药相配,化上焦痰浊,散胸中阴寒,宣胸中气机,为治胸痹要药。

佐使以辛散温通之白酒,行气活血,以增行气通阳之力。

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共奏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功。

【配伍特点】行气祛痰与温通胸阳并用,药简力专。

【运用】本方为治疗胸阳不振,气滞痰阻之胸痹的基础方。

以胸中闷痛,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附方】1.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瓜蒌实捣,一枚(24g)薤白三两(9g)半夏半升(12g)白酒一斗(适量)上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胸痹而痰浊较甚,胸痛彻背,不能安卧者。

2.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枳实四枚(12g)厚朴四两(12g)薤白半升(9g)桂枝一两(3g)瓜蒌实捣,一枚(24g)上以水五升,先煎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痹。

症见气结在胸,胸满而痛,甚或气从胁下上逆抢心,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鉴别】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均以瓜蒌配伍薤白为基础,皆具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功,治疗胸阳不振、痰阻气滞之胸痹。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功能主治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功能主治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功能主治简介瓜蒌薤白半夏汤是一种中药汤剂,由瓜蒌、薤白、半夏等多种中草药组成。

这个药方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并且有着丰富的功效和主治,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相关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瓜蒌薤白半夏汤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1.清热祛痰:瓜蒌薤白半夏汤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痰多咳嗽、痰黏不易咳出等症状。

这个汤剂中的瓜蒌和薤白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热邪,减轻痰液的产生。

而半夏则有化痰的作用,可以促进痰液的排出,减轻咳嗽症状。

2.安神止惊:瓜蒌薤白半夏汤还具有安神止惊的效果,适用于治疗惊风、癫痫等症状。

瓜蒌中的一味药物可以温中化痰,使其不再扰乱神经系统。

薤白则能安抚心神,达到安神止惊的作用。

3.祛风解表:瓜蒌薤白半夏汤也可以用于治疗风邪感冒、头痛、发热等外感症状。

其中的瓜蒌和薤白可以散风解表,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寒湿之邪,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

4.利水消肿:瓜蒌薤白半夏汤还可以用于治疗水肿等症状。

其中的瓜蒌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水分,减轻水肿的症状。

5.调理脾胃:瓜蒌薤白半夏汤还可以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瓜蒌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可以帮助消化,改善食欲不振、脾胃虚弱等症状。

用药配伍瓜蒌薤白半夏汤的用药配伍为:•瓜蒌 30克•薤白 15克•半夏 15克•干姜 9克•大枣 12克•甘草 5克以上药材混合煎煮,制成汤剂后服用。

适应症瓜蒌薤白半夏汤适用于以下症状:•咳嗽痰多•痰黏不易咳出•惊风、癫痫•风邪感冒、头痛、发热•水肿•食欲不振、脾胃虚弱服用方法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服用方法为:1.将上述药材混合煮沸,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30分钟。

2.煎煮完毕后,去除渣滓,取出药汁。

3.药汁分成3次服用,每次服用一半。

4.最佳服用时间:早餐前、午餐前和晚餐前各一次。

注意事项在使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此药方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实薤白桂枝汤的辩证要点与主要区别(附医案)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实薤白桂枝汤的辩证要点与主要区别(附医案)

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实薤白桂枝汤的辩证要点与主要区别(附医案)三方同出于《金匮要略》;均用瓜蒌、薤白通阳散结、祛痰行气;治疗胸阳不振、痰气内阻的胸痹证。

那么瓜蒌薤白白酒汤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实薤白桂枝汤的异同点与主要区别如下:现代应用:主要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心瓣膜闭合,其他的反流性食管炎,乳腺增生,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赛性肺病等也可辩证应用。

【相同点】三方同出于《金匮要略》;均用瓜蒌、薤白通阳散结、祛痰行气;治疗胸阳不振、痰气内阻的胸痹证。

【不同点】瓜蒌薤白白酒汤:功用: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组成:瓜蒌实、薤白、白酒(或黄酒)。

胸痹。

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配白酒温通血脉,以助药力;功用通阳散结、行气止痛,是治疗胸痹证的基础方;以胸痛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辩证要点: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者歌诀: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咳息短气时咳睡,难卧再加半夏良。

-----------------------------胸痹之瓜蒌薤白白酒汤案:某男,58岁,体胖,身高163cm,体重80kg。

下午来诊。

主诉:胸闷、胸痛伴手指麻木7个月,加重半月。

病史:大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手指麻木,左手无名指、小指麻木比右手明显,早上症状轻、下午加重,劳累后亦加重。

某三甲医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相关药物(具体不详)治疗、观察情况,嘱咐如效果不理想则考虑支架手术治疗。

服用一段时间西药后效果不明显,仍然胸闷胸痛手指麻木反复发作,患者不想支架手术,转而寻求中医药治疗看效果如何再论。

附: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老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腹型肥胖及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

ACS患者常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症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瓜蒌薤白白酒汤的应用区分
张仲景在《金匮要落》中分辨“胸痹心痛”系胸阳不足,阴邪(主要指痰浊、水饮)上乘,相互搏结而成。

为此组建9个方:“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
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桔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

胸痹病,其治宜宣痹通阳,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主方。

用全瓜蒌30g,宣痹宽胸,祛痰散结为君。

薤白10g辛温通阳,豁痰下气为臣。

白酒半两通阳止痛,轻扬药势为佐使。

药理明确薤白对心血管病药效的活性成分大蒜氨酸、挥发精油等只溶于酒而不溶于水,可见仲景用薤白加酒治胸痹病的科学性。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痰结胸中,痹阻胸阳更甚者,“心痛彻背”、“不得卧”,则加法夏,增强祛痰逐饮之力,便成“瓜蒌薤白半夏汤”
胸痹延及胃脘,“心中痞气”,“胁下逆抢心”,宜胸胃同治,既已瓜蒌薤白宣胸痹,又加厚朴、枳实调胃气,再入温通的桂枝,便
成“枳实薤白桂枝汤”。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偏水饮的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偏于气滞的用“橘枳姜汤”;偏寒湿急性作痛的用“薏苡付子散”;寒饮内停“心中痞”,上逆而“心悬痛”的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乌头赤石脂丸”(制附片、赤石脂、蜀椒、干姜)。

胸痹,脾阳亦虚宜补中助阳,用“人参汤”(人参、炒白术、干姜、炙草),又名“理中汤”;在《伤寒论》中倍草,加桂枝,名“桂枝人参汤”,主治中焦虚寒而兼外感表寒证;《和剂局方》加附子,
名“附子理中汤”,主治脾肾阳虚证;加枳实、茯苓,名“枳实理中丸”,主治脾虚痞满,痰饮腹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附子、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回阳散寒之力更大;《明医杂著》加半夏、茯苓,名“理中化痰丸”,主治脾胃阳虚,痰饮内停证;《症因脉治》加黄连名“连理汤”,主治脾胃虚寒,呕吐泛酸证;《万病回春》去甘草,加蜀椒、乌梅、茯苓,名“理中安蛔汤”,主治脾胃虚寒,蛔虫腹痛证。

“瓜蒌薤白白酒汤”,这是《金匮要略》里面的,从痰浊论治的主方。

80年代提出来从痰论治不是我的发明,不是我的创新,我仅仅是传承,因为张仲景已经指明了瓜蒌薤白白酒汤,一共七个方。

人们光想到它温通,没有想到瓜蒌祛痰。

我想到了,给它传承了,给它发挥了。

它是宣痹通阳,忘了祛痰下气。

当然我昨天讲了,这里面一定搁白酒,因为薤白的有效成分只溶于酒不溶于水。

第二就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半夏,祛痰的作用就更大了,它用的指要就这四个字“心痛彻背”。

当然现在冠心病心痛很少了,绞痛更少了,给它发挥,闷、憋,喘不过气来,影响到背,影响到肩膀,发沉,这就是心痛彻背,这个时候你就用瓜蒌薤白半夏汤。

当然不加半夏也行,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也行,换什么呢?把半夏换成葛根。

昨天我讲了,葛根的心血管效应也非常好,项背的阴经药也是葛根,半夏就怕它燥。

“枳实薤白桂枝汤”,当然现在不加枳实了,加枳壳,加厚朴,加桂枝,这就胸和胃同治了,这个痰浊即阻于胸又阻于胃,病人会有消化症状,纳呆、恶心、呕吐,这个时候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逐水饮。

水饮啊,当然不用甘草,甘草经方里面
调和诸药,实际上它能留水,对排水饮不利,所以不必加甘草。

可以加葶苈子、大腹皮、茯苓、猪苓,就增加了逐水饮的效应。

“橘枳姜汤”,橘呀、枳壳和生姜。

生姜用不着用,就是偏于气滞,也就是胸和肝同治,胸肝同治。

当然你也不要用姜,你可以加上好多舒肝理气的药,尤其是柴胡和香附来提高疗效。

“薏苡附子散”,薏苡仁和附子,祛寒湿,祛寒湿呀。

附子的副作用,原来我在上海跟个老师,很出名,陈老,他就善用附子,所以受他影响,毕业之初前两年,制附片用的很多,后来就不敢用了,当然要温呀,温里面要通呀。

怎么办?我就把附子改成了鹿角霜。

鹿角胶、鹿角光温不通,唯独鹿角霜是温而通,非常适合,当然还可以加上好多温通的药,比如可以加桂枝、川椒,炮姜,都是温通的药,还有乌药。

“桂枝生姜枳实汤”,生姜不用,改成枳壳,偏寒而切痛,温通止痛。

“乌头赤石脂丸”,加了川椒和生姜。

川椒要注意呀,在北京地区最多用1g,它地理环境不一样,另外云、贵、川是潮湿,所以用川椒来祛湿,北方地区是干燥,用川椒多了不是麻的问题,反而要引起上火。

它们倒过来,背痛彻心,背痛引起胸闷,乌头赤石脂丸。

可用川乌、草乌,也可以用附片,但必须先煎半个小时。

瓜蒌薤白白酒汤,经方里面的代表方,非常有效的方,是从痰论治的主要方。

“人参汤”,姜草不用,用参和白术,即补中又助阳。

“桂枝人参汤”,加倍甘草,加上桂枝,中焦虚寒,外感表寒,内外都寒。

一个是虚寒,一个是实寒夹杂在一起,就拿桂枝人参汤。

主要的用人参来治疗内虚,用桂枝来治疗外寒。

“附子理中汤”,这个方子也非常多用,是脾肾阳虚的主方,治疗脾肾阳虚呀,再加附子、枳实,理中加枳壳、云苓,就是中脘痞满。

痞满,“附桂理中丸”就理中汤里面再加附子、肉桂,回阳散寒。

“理中化痰丸”,加半夏和云苓,治疗阳虚的寒凝、水饮和痰浊,所以叫痰饮。

光痰就叫痰浊,光饮就叫水饮,痰和饮都有就叫痰饮,这个名称一定要规范。

“连理汤”,加黄连,用于虚寒性的呕吐、泛酸。

“理中安蛔汤”,加了花椒、乌梅和云苓,治疗虚寒性的蛔虫证。

这些经方都比较管用,处理的原则,就上午给大家介绍的,取它的核心,抽掉它的姜枣草,进行加味经方能发挥很大的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