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技术的公路网安全监测和动态评估方法研究-V0.1
遥感技术在交通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交通监测中的应用导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问题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居民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许多城市采用了遥感技术来进行交通监测,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优化城市规划。
本文将介绍遥感技术在交通监测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交通管理领域的潜力和优势。
第一部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分类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器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
通过感知并记录地球表面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地表的多种信息,如地形、土地利用和交通流量等。
根据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和波段范围,可以将遥感技术分为光学遥感、雷达遥感和红外遥感等不同类型。
第二部分:交通监测中的光学遥感技术应用光学遥感技术利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电磁辐射进行图像采集和处理。
在交通监测中,利用光学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城市交通网络的高分辨率图像,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和车辆拥堵情况。
同时,光学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交通事故的监测和疏导,提供高精度的交通信号灯控制和道路标志的检测等。
此外,利用光学遥感技术还可以进行交通路网分析和路径规划,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第三部分:雷达遥感技术在交通监测中的应用雷达遥感技术是利用微波或电磁波的回波来获取地理信息。
在交通监测中,雷达遥感技术主要用于测量车辆的速度、密度和流量等参数。
通过安装雷达设备在道路旁测量车流量,可以实时获取交通状况并提供给交通管理部门,从而进行交通流量分析和拥堵监测。
雷达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自动收费系统、智能停车管理、交通信号控制等方面,优化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第四部分:红外遥感技术在交通监测中的应用红外遥感技术利用地球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可测量交通热点区域的温度分布及交通流量。
通过红外摄像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道路的温度和车辆的流动情况,提前预警道路结冰和事故易发区域,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红外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交通拥堵分析,通过测量道路上的车辆密度和行驶速度,帮助交通管理部门优化交通系统,提高通行效率。
遥感技术在城市交通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城市交通监测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有效地监测城市交通情况,成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城市交通监测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一、遥感技术简介遥感技术,利用航空器、卫星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面、大气和水体等信息的技术。
“遥感”即远距离感知,“遥感技术”就是利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球自然和人工目标信息的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大面积、连续观测的数据,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广覆盖面和多源数据等特点。
二、城市交通监测的现状和挑战城市交通监测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道路拥堵情况、交通流量、交通事故频发地点等信息的获取。
然而,传统的交通监测手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单点监测信息的有限性、监测范围的局限性以及数据更新的滞后性等。
此外,城市交通监测还面临着交通模式多样化和交通网络复杂化的挑战。
传统的地面监测手段很难应对这种快速变化的情况,因此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监测的效率和精度。
三、1. 遥感图像识别交通流量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城市交通状况的方法之一是通过遥感图像的识别来获取交通流量信息。
利用高分辨率的航空图像或卫星图像,结合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可以准确地提取出道路上的车辆数量和车辆种类等信息,并进一步分析交通流量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为交通规划和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2. 异常交通拥堵检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城市道路的交通图像,并通过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检测出道路上的异常交通拥堵情况。
将这些信息与实时交通监测系统进行结合,可以及时预警和调度交通,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畅通性。
3. 城市交通网络优化规划借助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交通网络的数据,包括道路宽度、道路拓扑结构、道路连接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优化,可以得出最佳的交通规划方案,提高城市的交通流动性和通行效率。
4. 交通事故热点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进行交通事故热点分析,可以通过分析交通事故的发生地点、时间和频次等信息,找出城市道路上的交通事故易发区域和易发时段,为交通安全管理和交通事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铁路安全遥感新技术动态监测

铁路安全遥感新技术动态监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交通运输的蓬勃发展,铁路交通系统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人和货物。
然而,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铁路安全问题仍然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及时探测、监测和预警铁路安全隐患,铁路部门引入了遥感技术,实现铁路安全的动态监测。
一、遥感技术概述1.1 遥感技术定义和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器、卫星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等设施的图像、空间信息及相关数据,实现对铁路安全的全方位监测。
1.2 遥感技术在铁路安全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铁路安全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 铁路线路动态监测:通过遥感技术获取铁路线路的高分辨率图像,并分析图像中的线路状况,检测出可能存在的裂缝、塌方等隐患。
- 桥梁安全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桥梁的形变信息,实时监测桥梁的结构变化,以及桥梁地基的沉降情况等。
- 隧道安全监测:通过遥感技术获取隧道内部的图像,并分析图像中的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渗水、龟裂等问题。
二、铁路安全遥感新技术2.1 高分辨率遥感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更为细致的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等设施信息,对于隐患的探测更加精确。
目前,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以提供米级或亚米级尺度的空间分辨率,大大提升了铁路安全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2.2 激光雷达技术激光雷达技术利用激光束扫描地面,可以获取地形表面的高程信息,对铁路线路的起伏和变化进行监测。
它能够高精度、高效率地获取大范围地形数据,为铁路安全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2.3 红外热成像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反映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对于隐蔽的热源和热量异常进行探测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到铁路线路上可能存在的短路、电器设备过热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2.4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遥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铁路安全遥感监测的关键环节。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算法,可以对获取到的遥感影像进行自动提取、分类和监测分析,实现对铁路安全隐患的预警和预测。
遥感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遥感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在当今社会,交通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交通规划不合理等。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问题,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各种先进的技术被不断引入和应用,遥感技术便是其中之一。
遥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取目标物的特征和状态。
在交通管理领域,遥感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为交通管理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和及时的信息。
首先,遥感技术在交通流量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交通流量监测方法往往依赖于地面传感器或人工计数,这些方法不仅成本高,而且覆盖范围有限。
而遥感技术中的雷达遥感和视频遥感可以实现大范围、实时的交通流量监测。
雷达遥感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波来测量车辆的速度和位置,能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正常工作。
视频遥感则利用摄像头拍摄道路画面,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识别车辆,获取交通流量信息。
通过这些遥感手段,交通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道路的拥堵情况,制定合理的交通疏导策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其次,遥感技术在交通事故监测和应急处理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
当交通事故发生时,遥感技术可以迅速获取事故现场的图像和数据,为救援人员提供准确的事故位置、事故类型和伤亡情况等信息,有助于快速制定救援方案,缩短救援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对事故多发路段进行监测和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原因,为交通管理部门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再者,遥感技术在交通规划和道路建设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理信息,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
这些信息对于规划新的道路线路、确定道路的宽度和坡度、评估道路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对现有道路的使用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为道路的维护和改造提供数据支持。
另外,遥感技术在交通环境监测方面也能大显身手。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交通流量监测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交通流量监测交通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交通拥堵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难题。
为了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科技逐渐介入,卫星遥感技术成为了交通流量监测的重要工具。
卫星遥感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卫星对地面进行观测,获取大量的图像数据。
这些数据包含了交通流量、车流速度、道路状况等信息,可以帮助交通部门实时了解道路的拥堵情况。
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全面性和准确性,通过对整个地区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全面的交通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交通状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交通流量监测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首先,交通部门可以及时了解交通状况,根据实时数据进行路网优化,避免交通拥堵。
其次,交通部门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合理安排公共交通资源,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和便利性。
再次,交通流量监测对于道路建设和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实际的交通流量数据,可以合理规划道路,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当然,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交通流量监测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如何准确获取和处理大量的图像数据是一个难题。
虽然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全面的交通信息,但是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需要高效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其次,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增加,交通流量也会不断增加,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测也是一个难题。
最后,如何保护交通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卫星遥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图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提高交通流量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另一方面,交通部门可以与科研机构和数据分析公司合作,共享数据资源,提高交通流量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交通数据的安全保护,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交通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成熟,卫星遥感技术将会在交通流量监测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流量监测也将更加智能化,实时性和准确性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遥感技术在城市交通监测中的研究

遥感技术在城市交通监测中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遥感技术逐渐成为城市交通监测的重要手段。
遥感技术具有大范围、实时、动态、多源等特点,能够为城市交通监测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类型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非接触式的手段获取目标物体信息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传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信号,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获取目标物体的特征和状态信息。
在城市交通监测中,常用的遥感技术类型包括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激光遥感等。
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等波段的电磁波进行探测,能够获取城市交通中的道路、车辆、建筑物等的图像信息。
微波遥感则利用微波波段的电磁波,具有穿透云雾、雨雪等天气条件的能力,能够实现全天候的监测。
激光遥感则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测量反射信号的时间和强度,来获取目标物体的三维信息,对于城市交通中的地形、桥梁等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二、遥感技术在城市交通监测中的应用(一)交通流量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道路上车辆的数量、速度和密度等信息,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可以对城市主要道路的交通流量进行宏观监测,而基于低空无人机遥感或道路旁的固定监测设备则能够实现对局部路段的精细监测。
(二)交通拥堵监测遥感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城市交通中的拥堵区域,并分析拥堵的程度和原因。
通过对多时段遥感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交通拥堵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优化交通信号灯设置、调整道路规划等提供支持。
(三)交通事故监测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事故现场的图像和信息,为救援和事故处理提供第一手资料。
同时,通过对事故多发路段的长期监测和分析,有助于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交通设施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对城市交通设施如道路、桥梁、隧道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设施的损坏、变形等问题,保障交通设施的安全运行。
浅析遥感技术及其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

浅析遥感技术及其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的逐步加大,勘测设计的技术也在趋于先进。
遥感技术的出现开创了公路勘测设计的崭新局面,不仅弥补了地面测绘区域地质资料的不足的局限,更开阔了工作人员的视野、扩大了勘测范围。
本文结合遥感技术的特点着手,重点阐述了遥感技术在不良地质、选线和公路布局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遥感技术;公路勘测;不良地质;选线;公路布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
近几年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200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68万km;全国高速公路达6.03万km,居世界第二。
在高等级公路建设行为中,勘测质量的优劣和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
由于我国的公路勘测设计传统所采取的勘测设计模式和方法高科技含量不足,我国公路建设初期的勘测、设计的资料是不足的,尤其是地质环境恶劣的地方更容易导致后期的破坏。
应用遥感技术,犹如把野外现场搬回室内进行研究,既能提高公路的选线质量,又能加快勘测设计速度,从而减少了勘测费用,节省了设计成本。
这项技术不仅把对自然界的认识从以前的点-线-面转变为如今的面-带-线-点(遥感技术),而且在区域工程的地质条件分析与路线方案比选上、在路线工程的地质条件评价上、在工点工程地质与公路工程地质问题上、在不良地质危害及相应路基处理措施上,甚至方案初步设计领域内,具有转变公路工程勘察设计的重大实际意义。
1遥感技术概述遥感的含义就是“遥远感知事物”,亦即不与物体直接接触,便能得知物体的属性等情况。
是指人们使用各种遥感器,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感测对象的特征(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提取必要信息等过程,详情见图1。
实现这个过程的各种技术手段的总称称为遥感技术。
遥感现象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
它是在距离地物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电子光学仪器(称为传感器)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经过加工处理后,结合地面物体的光谱特征来识别他们。
遥感技术在公路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doi: 10.3969/j.issn.1673-6478.2023.04.033遥感技术在公路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分析宋曼琳(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摘要: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公路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也日益成为新趋势和研究热点。
本文针对公路地质灾害的发生发育特征,基于遥感技术的特点及优势,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公路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探讨了其优势、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对遥感技术在公路地质灾害监测中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公路;遥感技术;地质灾害;监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U4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478(2023)04-0151-03Application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Highway Geological HazardMonitoringSONG Manlin(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 ′an Shandong 271018, China)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ts application in highway ge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new trend and research hotspo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highway ge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discuss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so as to make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for the furthe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highway ge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Key words: highwa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geological disasters; monitor; apply0 引言公路在现代交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地质灾害问题一直困扰着公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遥感技术的公路网安全监测和动态评估方法研究作者摘要:探索利用多源高分遥感数据结合地质调查资料和相关基础数据开展公路沿线灾害调查的技术方法,分析公路沿线地质环境和已有地质灾害,研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动态评估与公路灾害动态监测的遥感监测指标、评估方法、数学模型等,为公路防灾减灾、道路规划及公路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遥感技术,路网安全,动态评估一、概述公路是一项“带状”布局的工程,其线路长、工程构造物多,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特点,因而对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具有较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洪涝、风沙、大雪等气象灾害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公路网尤其是山区公路的安全运营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修筑公路造成的地质灾害也屡有发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和《交通部关于加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交公路发[2003]191号)》中强调:要通过采用航测、遥感、地质判释等综合勘察设计手段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来制定、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助于预防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
因此,对于山区公路的地质灾害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山区公路的畅通、安全提供保障。
遥感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依据自身所具有的探测范围大、宏观性强、信息量丰富和资料新颖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灾害调查、高速公路勘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
遥感技术在各种灾害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从遥感资料中将有关各种灾害发生的自然及人工环境条件信息提取出来,从灾害的成因、发生的时空关系、活动规律、相互作用机理等评价灾害的危险程度;灾害发生后,应用遥感技术可迅速查明大面积的灾害情况、准确的灾害地理位置,同时定量评估受灾程度。
基于遥感技术实现公路网安全检测及灾害防治的技术研究,对寻求一种全新、可靠的公路网安全防范手段,有着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
在国外开展得较好的有日本、美国、欧共体等。
日本利用遥感图像编制了全国1:5万地质灾害分布图;欧共体各国在大量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基础上,对遥感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识别不同规模、不同亮度或对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应用遥感技术并通过结合地面调查的分类方法,用GPS 测量及雷达数据监测滑坡活动可能达到的程度。
随着现代传感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滑坡监测方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种新方法和新型装置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滑坡监控的精度、范围显著提高。
自7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科学研究院所和地质相关部门便开始利用资源卫星及其他航天、航空遥感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环境调查、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应用与研究,为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为山区公路工程建设的环境灾害调查及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基于遥感技术的公路沿线地质环境分析城市公路发展迅速,利用多源高分遥感数据可以全面、动态地掌握不同等级的公路在城市中的布局,及时了解新增公路及改建、扩建公路的地理位置及空间分布,为利用遥感开展公路沿线的灾害调查提供前提。
通过对公路沿线的环境地质因素及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灾害性质、规模以及分布特征,论述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动态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基本影像处理:在基于遥感的公路网调查基础上,搜集满足比例尺要求的遥感影像和公路地质环境及已有地质灾害资料,对已有公路沿线区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类型及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地表岩溶等资料进行收集分析,通过基本图像处理完成影像的几何精校正、正射校正、镶嵌和融合。
(2)建立解译标志:针对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特点进行图像光学处理和数字图像处理以突出地物特征,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解译标志。
(3)专题信息提取与验证:利用面向对象、非监督分类或者人机交互解译等专题信息提取方法,提取公路沿线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并开展野外调查验证。
(4)已有地质灾害及影响分析:在对公路沿线地质环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方法,确定各条断裂带上公路沿线的地质环境对公路的影响状况,分析每条断裂带的主要影响路段,对公路沿线已发生过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冲刷与淤积、土石冻融、雪崩、采空区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形态等资料进行收集和空间化,分析地震断裂带的展布特征与已有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之间的相关关系。
四、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动态评估研究在获取了公路沿线地质环境与已有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后,通过对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进行分类,研究危险性评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现状分析、预测评估、综合评估研究等,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确定不同灾害类型的重点防范期,并提出合理的防治对策,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同时其发生和发展跟降雨、人类工程活动(修建公路、其他开发性活动)关系密切,因而在进行地质灾害分区时,主要考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同时也需要考虑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稳定性和易发程度。
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动态评估的计算方法包括两个方面:(1)单元格网划分:运用栅格处理方法,结合使用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进行网格剖分。
(2)单元格信息提取及数字化:对单元格按其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危险性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评判因子,对单元格进行综合评价。
确定各种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将灾害划分为不同的危险等级:A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取值为4;B级: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取值为3;C级: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取值为2;D级: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取值为1。
(3)指标评估:在单元格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其易发程度进行数值转换,将剖分的网格与已数字化地质灾害图进行单要素叠加,实现危险程度的指标评估。
按照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动态评估的结果,可以将公路网划分为不同的危险等级,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突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五、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研究公路沿线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除了要了解灾后的地质变化情况,还要结合周边环境信息辅助灾后的救援工作。
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利用遥感图像对其长、中期动态监测分析,可以不断监测公路沿线灾害的进程和态势。
(1)定性识别地质灾害:依据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地质、地貌环境和触发条件,从灾害体特殊的总体形态、色调特征识别着手,定性地确定地质灾害地存在。
(2)微地貌结构解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体有一系列微地貌特征,例如滑坡灾害的滑坡体、滑坡壁、滑坡洼地、滑坡阶地、滑坡鼓丘以及伴随滑坡产生的各种裂隙等。
进行微地貌解译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确定灾害类型、规模、范围、性质、活动特点提供依据。
由于微地貌的尺寸大多较小,解译需要采用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应充分采用立体观察方法。
(3)灾害体要素量算:地质灾害调查常常需要对某些灾害体要素,如滑坡体的滑动距离、体积、泥石流堆积体的面积和体积进行量测,以了解灾害规模、灾情和活动特点。
(4)灾害特点分析:由于所处地貌、地质环境的不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特点常常会因地而异。
需要在对灾害体作细致的定性、定量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相关地学资料包括灾害发生的历史资料作系统的分析研究,结合必要的实地调查,在地质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灾害体的具体特点和环境条件。
六、效果和展望通过采用多源遥感数据开展公路网尤其是山区公路的地震断裂带和地质灾害调查、影响分析,形成一套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灾害调查、危险性评估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流程和方法,为公路的灾害防治与预警提出对策和建议,从而达到提升灾害防治、预警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的目的。
相对于传统监测方法,利用遥感数据开展调查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提交调查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监测进行补充和验证,较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应加快开展“遥感技术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使遥感真正从单纯的技术研究走向业务应用。
参考资料:[1]莫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综述,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第10期[2]谭小湖,公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现状综述,山西建筑第34卷第31期,2008年11月[3]杨永毅,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综述,国外建材科技2008年第29卷第3期[4]陈桂荣,王经武,中国城市建设与地质灾害综述,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第13卷第2期2002年6月[5]卢全中,彭建兵,赵法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价)研究综述,灾害学第18卷第4期2003年12月[6]罗元华,张梁,张业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地质出版社,1998[7]汪敏,刘东燕,滑坡灾害风险分析研究,工程勘察2001年2月[8]Devin,L1 B1and Hobba L1 J1Considerations fo restablishing flood mitigation priorities and appropriate level of adjust2[9]ment(Australia)[A]1Proceedings of the Floodp lainManagement Conference[C],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1997,261-2661[10]向喜琼,黄润秋,生态地质环境风险评价及管理初探,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10月(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