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公开课教学实录
《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

《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以写实的手法展现出了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边疆小镇,呈现出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分析《边城》的教学实录及其教学总结。
一、教学实录
1.教学目标
1)了解《边城》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理解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形象象征;
4)阅读小说并且写出读书笔记;
5)通过讨论活动进行学生语文表达和交流。
2.教学步骤
1)导入环节
(1)开场:谈论《边城》的主题和背景。
(2)语言教学:教师演示《边城》的语言风格。
(3)阅读小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集中注意力。
2)课中环节
(1)理解小说: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小说的结构和主题。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写读书笔记: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且互相交流。
3)课堂合作
(1)小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交流活动:同学之间进行讲解和交流活动。
3.教学总结
本篇文章通过《边城》的教学实录分析,证明了小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小说作品也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注重师生互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

《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于1934年至1935年间,讲述了在湖南乡下一个叫边城的小村庄里,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
本文将对《边城》的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进行介绍。
教学实录: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边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的特点,并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人性与情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情节梗概的讲解、重要人物的分析以及主题与意义的探讨。
教学过程:1.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以及小说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情节梗概的讲解:通过讲解小说的情节梗概,帮助学生把握小说的结构和主要情节。
3.重要人物的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孙少安、童文洁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并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4.主题与意义的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乡村生活的变迁等,让学生从中获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教学总结分析:通过对《边城》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该作品所展现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的特点和社会变迁,从而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和历史意识。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情感,培养他们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思考能力。
让学生通过思考小说的主题和意义,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于古代乡村生活的陌生感、对小说中部分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困难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与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背景和情节,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边城》的教学实施与总结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的特点和社会变迁,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理解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边城》教学实录范文5篇

《边城》教学实录范文5篇精心设计好一个课堂,因势利导,就能紧扣学生的活动心理,活跃其思维,增强其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以下是整理的《边城》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边城》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教学难点:由文本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湘西大家”——边城之范1、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自然风光。
所谓边城就是靠近两个地区交接处的城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茶峒。
那里有小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里有凭水依山的小城,那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那里有浓翠逼人的细竹,那里有恬静幽美的山村,那里有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湘西世界。
2、作家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边城》教学活动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教学活动实录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沈从文以及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多角度、多层面地品味小说的“美”,体会细腻浓郁的抒情色彩。
(3)鉴赏细节描写,进一步探究翠翠的形象。
(4)继续培养学生读、思、记、评的学习习惯;适时进行相关写作练习,巩固提升能力。
设计依据:(1)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需要及课标的要求。
学生对小说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已有了解,进一步提升鉴赏、审美、探究能力是学生新的求知需要。
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一是知识层次,二是理解层次,三是欣赏层次,四是探究层次,五是写作层次。
(2)教材本身的特点。
《边城》情节、人物等描写并不十分突出,但语言文字美、环境风情美、人情人性美却十分突出,可通过品读培养学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二、活动过程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思路是“由外到内,由读到品,由浅到深,由赏到写”。
第一步———由外到内目标:了解作者沈从文以及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强化多角度积累和认知。
时间:四课时。
活动一:了解沈从文利用双休日,鼓励学生自己查阅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等有关资料。
在课堂上预习阅读小说《边城》,将自己的感受点评在书上。
并从中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字数800—1000。
然后学生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将一些重要资料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补充展示,学生完善自己的笔记。
活动二:了解电影《边城》学生观看电影《边城》。
观看前,要求学生要作简单的笔记,可以记与小说《边城》不同的地方,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动、感慨或疑惑。
目的是强化学生欣赏、思考、评价意识。
活动三:交流感受学生有的说“电影不如小说精彩,特别是翠翠这个人物,电影里只是外表很可爱,个性不是很明显”,有的学生意见相反。
《边城》 讲课实录沈从文

《边城》讲课实录沈从文《边城》讲课实录教与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重点难点 1、小说中的人性美的分析2、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课堂讨论生:我觉得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湘西美丽的风光,山美、水美,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师:确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边城。
风景秀美,山川明丽。
(板书:风景美)生:我觉得边城的风俗民情也很美,象端午赛龙舟,还有最美的是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风光确实恬淡怡人,民风、民俗纯朴感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就养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纯朴而热烈,透着一股浓郁芬芳的人性美。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生:我比较喜欢爷爷,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安于清贫、忠于职守生:我喜欢翠翠,她美丽多情、温柔善良、天真可爱师:人物可爱,确实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
他的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
生:老师,我反对。
刚才那位同学对于爷爷的分析我同意,但是我不同意对翠翠的分析。
我觉得翠翠是一个很幼稚、很任性、很不懂事的人。
如在课文第一部分,翠翠“胡思乱想”,要用出走“惩罚”祖父,就是不懂事的表现。
生:是的,文章里还写到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学生阅读、思考再回答)师:翠翠和祖父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在感情上也相濡以沫。
翠翠只是内心有了爱情的萌芽,有了喜欢的`人,但是却没有倾诉的人,又不能告诉祖父,于是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课堂教学实录(共3篇)

《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节选教学实录

《边城》节选教学实录《边城》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2、把握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的创作目的二、过程与方法: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育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育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纳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讨论,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
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
《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

《边城》教学实录与总结分析《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一个典型的湘西山村为背景,展现了边城人民的风土人情,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文化的厚重。
作为中学语文课程中必须要学习的文学作品之一,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边城的教学实录和总结分析两个方面对边城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边城的教学实录1. 阅读导入老师出示《边城》封面,带领学生讲解小说的基本情况,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性。
2. 背景介绍教师讲解《边城》发生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对小说有个整体的了解。
3. 独立阅读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边城》第一部分,一周内要读完全书。
4. 课堂展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篇章,进行课堂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几组,让不同组的学生负责阅读不同的篇章,然后让他们把各自的理解与感悟进行交流,帮助其他组建立对该篇章的深刻认识。
6. 课堂讲解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句式结构、人物形象描写、情感描写等,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关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7. 精读片段老师选取小说中的典型片段,让学生进行精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情感和价值。
8.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风格、人物形象、情节等展开充分讨论,让学生不断追问问题,思考生命的意义。
9. 评析小说让学生写一篇《评析《边城》》,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评价,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总结分析从边城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在开头就以一种生动的形式介绍小说的情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从心底喜爱这本书。
另外,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自己先完成一遍全书的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公开课教学实录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边城公开课课堂实录,还在等什么快来看一下吧。
过程:
一、老师用诗化的语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到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来作一次心灵的旅行,在这充满诗意的土地上,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俩和一只黄狗。
翠翠是她母亲和一个兵士的爱情结晶。
但她父母都为这无望的婚姻双双殉情。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
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在一个端午节,崔崔邂逅了船总顺顺德二儿子傩送(板书:傩送)——名字听起来不好听(在方言中“傩送”为萎缩的意思)实际是“傩神送来的”意思(生会意的笑)——从此在心中种下情苗。
后来傩送的哥哥(板书:天保)——名字听起来也不好听(方言中的天宝儿为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但意思为天保佑的意思(生大笑,这样既增加印象,又增强了趣味性)——这天保看上了翠翠,请杨马兵向翠翠的爷爷套口气。
爷爷为天保指点迷津说:“下棋有下棋的规矩。
车是车路,马是马路,
各有各的走法。
大老若走的是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由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团总愿把
碾坊作为女儿的陪嫁嫁给傩送,傩送却不要碾坊要渡船。
天保和傩送谈到翠翠时,傩送吐露了心声。
于是他们以唱歌的方式“决斗”后来怎样呢?请仔细评读课文,对照《创新设计》品味解疑。
二、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约摸25分钟)
三、让生续结尾
生1:结尾总是不遂人意的,翠翠和天保结了婚,傩送只是无望。
生2:我想设计“花好月圆”的结尾,翠翠与傩送“有情人终成眷属”,天保和团总也凑
合成一段美好姻缘。
生3:我看完了《边城》,结尾是……(略)
四、生质疑互答疑
生:这部小说的名字为什么叫《边城》呢?
师: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了,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生讨论,师巡视。
大多数人张口就能说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师提醒深入挖掘。
讨论约摸五分钟)
生:“城”“诚”谐音,表明为人对爱情的忠贞忠诚
师:哪为何叫“边城”呢?(生搔头)
另一生:因为描述的是一个理想境界,理想状态,所以就着了一“边远”的“边”。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说明在用心读书。
“边城”不仅是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就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是写的另外一个城市的另外一种事情。
生: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出“虎耳草”
生齐答:是爱情的象征。
五、再次评读课文,写体会,进行交流
张明菊说:在一个平凡的地方,有一些平凡的人,做一些平凡的事,享受平凡的感情,也享受最平凡的苦痛。
那是自由宁静的感觉,那是一种舒适恬淡的品味,可就因为这些感觉、这种品味让人轻易触摸到了柔软的人性,所有的人都为“情”字所苦,有亲情有爱情。
在这之中挣扎选择。
故事清新自然,娓娓道来,几份凄美,几分辛酸,还有伤心后的几分遗憾。
爷爷是爱翠翠的,翠翠也是爱爷爷的。
可是这纯朴的爱还是会改变。
伴着爷爷的死,
世界也将会带走他最后一点卑微的幸福。
因为他的爱人留给他的是没有归期的守候,也许
明天,也许永远。
翠翠拥有一份歌声中的爱情,可不幸的是,这歌声还是送走了她的幸福。
不是上天捉弄,是人世间的微妙巧合,让手足亲情与终身幸福站在了彼此的对立。
哥哥的死,也变成
了翠翠爱情的休止符。
没人知道,心爱的人会不会回来,也没人知道翠翠是否能等到一个
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他牵挂也为他牵挂的人。
师评:读得很细,感受很深,其中有一句“享受最平凡的苦痛”概括得好,作品中透现
了哪些苦痛呢?
生齐答:爷爷失去女儿的苦痛,独自凄风苦雨的抚养翠翠的苦痛,为翠翠终身大事担
心生怕他重蹈覆辙的苦痛,翠翠心事无处倾诉的苦痛,傩送在亲情、爱情之中徘徊的苦痛……
师:“美丽总是令人忧愁。
”《边城》原本是沈从文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
却绝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无奈的忧伤。
这生命的无奈和
悲悯之情,使《边城》获得一种深邃的品格与魅力。
田艳妮说:我看见了一棵伟岸确却属树叶枯黄即将被夕阳吞噬的白杨,一道绚丽却霞辉消逝面临西下的夕阳。
他,扮演着多重的角色,慈祥母亲的角色,高大朴实父亲的容颜,同时也是一个和蔼
可亲祖父的形象。
他为孙女的幸福生活而筹划着,希望在自己告别世间之后,孙女能寻得一个好归宿,
能在那风光秀丽的小山村里,吟唱甜美的歌。
身为摆渡的船夫,为了孙女她默默的忙碌着,生活中为他唱歌,吹笛,为他送上一份份快乐,最后却带着遗憾而去,却保留了伟大的母爱,父爱,祖父之爱,让我们享受,让我们品尝,更让我们回味无穷。
美丽纯洁天真可爱的翠翠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季节,这时的她,时常呆望天空,看着被
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而毫无边际的漫想,他的心在风光秀丽,景色怡人的湘西乡间里飞扬,他感到有点薄薄的凄凉,有些寂寞无聊他甚至想逃,逃出那条河,去寻求他梦中的东西。
但年迈的爷爷让他放心不下。
幻想梦境中的她渴望属于他的爱情之花。
然而世事的变
迁现实与梦境相差万里,现实中的她却只能选择等待,这份等待是漫长的,痛苦的。
向雪说:文中的人都是很平凡的人,可同时他们也是特别的人,所以他们都是特别平
凡的人,所以他们也都演着各自特别平凡的故事。
我想翠翠今生一定会很幸福的,因为他在对的世间对的地点遇到了特别对的人,虽然这份情感仅仅是处于萌芽阶段,没能长成参天大树。
但我想它一定会因为自己的这一段渗透着喜与悦的回忆而快乐终身。
刘必红说:从全文看可以用一个“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地声明:由大自然的爱,有祖
父对孙女的爱也有孙女对祖父的爱,有翠翠爸妈那浪漫的爱,有别人对翠翠的“ 车路”爱“马路”爱。
可最终留给他们的还是那份苦涩的爱。
文中说芦管一定是快乐的人做的,因为
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象是个不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我也想说爱一定是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爱,可又象是没有爱的人做的,因为他同时也可引起许多忧伤。
不论幸福的爱还是忧伤的爱,人间都需要他们,人间要用
他们给予人与自然以思想的寄托,以灵魂的陶冶以人性的熏陶。
谭晓晴说:本文描写了湘西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纯朴的民风,并以歌声贯穿全文。
是歌
声成就了翠翠,是歌儿伴翠翠成长。
然而又是歌儿拨动了翠翠的心弦,将她带入平凡的苦
痛之中,他在梦中摘到了一捧虎耳草……
而最终陪伴他的却只有身边草丛中虫鸣繁密如落雨。
仿佛是一曲歌儿,仿佛是为了打
扮这份寂寞哟,又仿佛是为了翠翠饱受一份永恒的记忆,那记忆是无尽等待长河的源头,
十年二十年,永不消亡。
看天空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像是一张灿烂的笑脸,像是在祝
福……
朱恩波说:有人说:爱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帆风顺的爱既没有基础也没有价值,更没
有意义。
到今天我信了想到翠翠孤寂一人等待心中的恋人归来。
想到如此大的爱情力量,
听到那支响遍梦乡的那支歌,朋友,你又想到了什么?是否心中也飘过一丝薄薄的凄凉?到
今天,我也没见过虎耳草长什么样儿,待我想世间只要还有它载,翠翠就一定会继续等下去,也许傩送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窗外风声雨声,寒雾连江。
冬日
的黄昏来早,伫立窗前,见那斜飞的枯叶,不由念起一句:“谁曾飘零风雨中”,眼角竟有
一丝潮湿,我们终日奔走在忙碌中,生活的节奏已让我没了闲情逸致,人心的距离也剥夺
了我们随意造访的冲动,一扇门,便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近在咫尺的人们,却每天都擦肩
而过,来去匆匆,呆在这个冬日地黄昏,只为倾诉,我们有理由不在这风雨如晦的时刻不该到双倍的温馨。
也许煮一壶新茗,在心灵的深处更待故人来访,昔日重来。
于兴说:温柔的女人用缠绵的情话,似水的柔情编制了所有温馨的日子;直率的女人用那流畅的情绪和清泉一样透明明朗的笑化为纯净的爱;翠翠则是用透明、悲伤的哭声来化为纯净的爱。
……我以为当爱不可企及时,就只有换为等待,在中间留一段距离,去品味另
一种幸福………
康艳丽说:随着春天到来,《边城》在我内心已扎根,风吹不走,雨抹不掉……
教学小结:大家的品味扑楞着诗情,洋溢着大家思想的活力。
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
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的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读《边城》如此,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也如此。
教学后记:冰心说过,能表现自己的文学就是“真”的文学。
我觉得,能表现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能力的课堂就是“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