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公开课特色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边城》课教案

语文《边城》课教案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边城》的故事背景和时代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关系。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小说的开篇段落,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讲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傩送、翠翠的爷爷等。

探讨小说的主题:人性、爱情、亲情、自然与文明的冲突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

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提供小说文本和相关评论文章,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参考。

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背景信息和历史资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第一步: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边城》的作者和故事背景。

第二步:阅读小说开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境和氛围。

第三步:分析主要人物的特点和关系,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第四步:探讨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活动活动一: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小说开篇段落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二: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活动三:小组讨论,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活动四:小组展示,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享。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吸取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沈从文的其它小说、诗歌等。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学中的类似主题和风格的作品。

沈从文边城教学设计(优秀3篇)

沈从文边城教学设计(优秀3篇)

沈从文边城教学设计(优秀3篇)《边城》教案篇一《边城》教案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2、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3、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二、过程与方法:1、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情绪感的挖掘2、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2、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透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美、至真、至善人性。

1、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2、透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述、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潜力。

1、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2、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资料。

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潜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资料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述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述,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4、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

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边城》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简介《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主要人物形象。

探讨小说中的自然描写与社会关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的封面、作者照片和重要情节图片。

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沈从文和《边城》的背景信息。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提前布置学生阅读《边城》原著,确保他们对小说有初步了解。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问题讨论稿。

3.2 教学步骤引入课程,简单介绍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开头部分,概括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主要人物形象。

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并进行简要分析。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收集学生的讨论报告和作业,评估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意见,提供互动的机会。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或作家故居,感受作家的创作氛围。

5.2 教学拓展邀请作家或文学评论家进行讲座,让学生听取不同的文学观点和解读。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或研讨会,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案例与分析6.1 教学案例选取《边城》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如翠翠与傩送的相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边城》公开课教案

《边城》公开课教案

《边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边城》,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解读《边城》;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和自然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传统,关注人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边城》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爷爷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故事情节: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探讨其安排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4. 文学特色: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边城》的文学特色。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特色。

2.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美和自然美,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作品背景:讲解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概述《边城》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 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探讨其安排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5. 欣赏文学特色: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边城》的文学特色。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感悟《边城》的艺术魅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追求。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反映边塞生活的小说,如《草原》、《马兰花》等,从中比较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边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

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歌声来传情达意,通过歌声再现人性之美。

让我们共同聆听这首沈从文先生谱写的真挚之歌吧!2、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三情”)。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边城》,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感悟、鉴赏、批判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边城》第一至第四章节选2.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乡土情怀,感受作者对人性、人情的深刻揭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指导:学生自读第一至第四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基本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指出《边城》的艺术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边城》第一至第四章的阅读笔记。

3. 选择一部类似《边城》的乡土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人物分析短文质量。

3. 比较阅读报告:评估学生对《边城》及其他乡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边城》的试题,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继续阅读《边城》,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作品中的社会问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增强对人性、人情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边城》第五至第八章节选2. 教学重点: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边城》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基础。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善良。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边城公开课教案

边城公开课教案

边城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3)能够运用小说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2)通过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3)通过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小说的背景和情节概述(1)介绍小说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2)概述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1)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包括翠翠、傩送、黄狗等;(2)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1)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感受到边城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2)探讨小说对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等方面的表达和思考。

4. 第四课时:欣赏小说的语言和风格(2)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

5. 第五课时:创意写作(1)以小说中的情节或人物为素材,进行创意写作;(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边城》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3)创意写作的实践与交流。

2. 教学难点:(1)深入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人物内心世界;(2)欣赏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魅力;(3)运用小说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2.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看法;3.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小说素材进行写作实践;4. 反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写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公开课特色教案时间: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班级:普师三(1)班执教者:刘从奇一、文本概说本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小说单元的一篇课文。

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我们要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在朗读与品味中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边城》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

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

字里行间弥散着生活特有的氛围、意境的文字,小说中可以说到处都是。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说以《边城》为题的含义,对作者所要表现的“人性之美”的体会。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一般特征:1、学生在此之前,刚刚学了两篇的小说,对小说阅读中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

2师范学生普遍文学阅读量不大,对作品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学习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课前阅读《边城》全文和沈从文其他文学作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感受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课前、课中均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解读分析鉴赏人物,感受人性之美。

3.自主学习策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拓展资料,在深入解读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达到能力的迁移内化。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多媒体教室。

2、学生观看视频片断《血色湘西》和《人物•沈从文》六、教学方法:鉴赏、分析、品味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沈从文和他的作品:(出示PPT)作家生平: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1、湘西少年: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

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2、军旅生涯: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

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

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

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

(《清乡所见》)3、抒情诗人:《边城》《长河》《湘行散记》《从文自传》作品风格: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二、关于《边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出示PPT)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

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学生概述课文主要情节,理清课文主要人物关系(出示PPT)爷爷——翠翠天保----傩送天保----翠翠傩送----翠翠四、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从风俗与人情两方面体会边城的美。

ﻫ(1)风俗美: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

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2)人情美: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人?(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心地宽厚,热情开朗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B、翠翠与爷爷:(亲情)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爷爷非常疼爱翠翠。

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四次)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