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家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散文之好,读过的人有口皆碑。
他写景、写人、写事、写物,看似冲和散淡,其实有着精心的布局,结尾尤其好。
读每一个结尾都是一种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还不只是景语,每一句平实的话都有深情。
全篇只一两句点到伤情之处,好比冰山露一角,我们就能体会到那座冰山。
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写的是各种植物,很生动有趣,像科普读物,后面写到秋海棠,带到自己的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得肺病死了,锁在一个小屋里,怕传染不让人去看,所以对母亲没什么印象,小屋边开着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亲。
语言非常的平静,一点不抒情,但给我巨大的感动。
再说写他的老师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细密的写沈从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实,行文到最后写到老师的死。
只一句,也是用叙事代抒情:“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
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这是多么高级文字,堪称人书具老。
书中也有赤子的情怀流露。
在西南联大边的诸多茶馆之一的墙上,发现了真正的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摸螺壳,巷口弄泥沙。
几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
在《湘行二记》中,汪曾祺细细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时也在马路边买到过擂茶,已经不十分的土了,类似珍珠奶茶的店铺。
汪曾祺还反复提到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大学生们都爱泡昆明的茶馆。
有人甚至连牙刷脸盆都放在茶馆里。
他是个美食家、老茶客,对茶也有心得,在《寻常茶话》一文中,大谈了吃茶的点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发现我祖母与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国公汪华的后人。
汪华大概是割据一方的豪侠,后来降了唐,受李渊封为越国公。
在隋唐时期,这是个很高的封号,隋炀帝时期的司空杨素就是越国公。
当地称“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2我本是很少读散文的。
许是初中时印象过于深刻,在我的认知中,散文多半是艰涩难懂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条明晰的主线层层展开,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一点一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绪,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而这恰恰是我所不善长的。
名家散文读后感

名家散文读后感前言:名家的散文总是有很多人品读,有的还收录在课本里面。
那么大家读了有哪些感受?下面跟小编来看看名家名篇散文读后感吧!从前,总以为一件事做不完,以后再做也无妨,反正还有的是时间。
可当我读过《匆匆》之后,猛然觉得人生是那样宝贵。
我从没想到过时间老人竟是这样,在我们洗漱,睡觉,读书,吃饭甚至说一句话的时候就匆匆地流逝了。
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似乎都是那样平静。
人们每天起床,上班,下班,午休,然后再上班,再下班。
如此往复,仿佛没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值得珍惜的。
然而,当我们一旦回首往事,那些总觉得平淡无奇的生活,却让我们回味无穷,甚至会成为我们心中美好的回忆。
匆匆地,时光一去不复返,人生也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点点地缩短。
当我们彻底醒悟时,我们的人生之路也要走到尽头了。
看了这篇散文,我的感概有许多,我也在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呢?日子如云烟,被微风吹散了……可是,遗憾后悔不能改变一切。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一切只能成为永远的回忆。
再想想自己,一到星期六早上,睡到12点。
家长叫了才懒洋洋地起床,作业能推就推。
当时,我一点都不觉得时间可贵,总觉得时间有的是。
人生就是这样匆匆,当我们还来不及同人生亲密接触时,它已瞧瞧地从我们的睡梦中,从我们洗手时哗哗的流水中匆匆地溜走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人生只有一次,容不得我们奢望上天再给我们一次机会。
好好地把握人生,才不会使我们在人生的终点站后悔莫及。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精彩!矛盾老先生写的《白杨礼赞》曾让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杨树的精神的确令人佩服。
但是。
最后一段我是不怎赞成的:“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种极其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读了这一段,让我很感不爽:为什么要让“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赞美白杨树呢?为什么又让他们“去鄙视”白杨树呢?我想,当时矛老先生只是一时苦于找不到对比组,而粗略地找了楠木作反面树种,尽管矛老先生还在后面加了句“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但我仍觉得楠木不能作为反面树种,理由有2:在当时,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并不会看不起、贱视白杨树。
名家散文读后感200字

名家散文读后感200字名家读起来感觉就是非同一般,很多人读了都有不少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名家散文读后感200字,希望能帮到大家!名家散文读后感200字1前不久,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匆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不要虚度年华。
《匆匆》这篇散文,虽然不算长,但却让我学会了很多,也让我明白了时间的价值。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后来,我才明白,日子是从我们生活中的不经意之间所溜走的。
仔细回想一下,以前,我们除了看电视玩电脑就是到处疯玩。
也许我当时能得到一时的快乐,但是,失去的却是宝贵的时间。
时间就这么溜走了,我真后悔,为什么当时还在享受快乐的我会全然不知。
以后的日子会怎么样?和原来一样虚度年华,荒废时间吗?不,绝对不会,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时间来得匆匆,去的匆匆,这是谁也控制不了的事实。
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我们要让自己把每时每刻都过得充实起来。
名家散文读后感200字2《荷塘月色》描写了“我”夜晚在荷塘边散步时看到的美景。
荷塘月色宁静,却也不乏热闹,容易使人遐想,使我深深陶醉。
那晚的荷塘简直像仙境一样美丽,是所有人都想亲眼看看——毕竟只是想想罢了。
那荷塘并非什么著名的5A级旅游景点,但为什么朱自清就能发现并体味这番美景呢?我想有以下两点:首先,朱自清是个感情细腻,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生活的人。
正是由于他善于捕捉生活中每处细微的风景,才能捕捉到这般美景。
其次,朱自清自幼饱读诗书,面对这样的美景,他怎能不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古人描写荷塘的呢?于是,他又给荷塘的景色平添了几分情趣与雅趣。
我以前总觉得生活枯燥无味。
但是读了《荷塘月色》之后,我才发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美妙的东西。
我想:为什么我不能像朱自清一样细心观察生活呢?其实生活中处处有风景,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并发现他们所蕴藏的美。
乐观的看待生活吧,平凡中往往也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色,这样,你就会找到生活中的乐趣所在,并且,热爱生活。
林海音散文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林海音散文读后感3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海音读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欢。
林海音散文读后感1《生命的风铃》是林海音的散文集。
由城南旧事,作家素描和读后感三部分组成。
读过很多名家的散文,难免变得挑剔。
记者出身的林海音文笔平平,但出于职业的敏感性,她能用多方位的视角去看事叙事,地道的北京方言读起来倍感亲切。
林海音的文章,一如她的性格,风风火火,绝不拖泥带水。
她自己也坦承:"我写作本来不多,文笔平淡无奇."倒真是喜欢她这样的至情至真.林海音祖籍中国台湾,生于日本,五岁时举家搬到北京,那些城南的旧事,成了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儿时玩伴,爸爸,保姆宋妈,在她活泼的笔调下,立刻鲜活了起来。
幸福的时光却转瞬即逝,13岁时爸爸去世,作为七个孩子中的长女,不得不与妈妈一起肩挑生活的重担。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童年,对北京的眷恋。
多年以后,林海音重返北京去追寻童年的足迹,却发现,记忆里的胡同,城墙已随童年一去不复返了。
给朋友的信中,她伤感的问:“我的城墙哪里去了?”北京的胡同,老房子,在开发的大潮中轰然倒塌,国家歌剧院,鸟巢,水立方,央视大楼...一座座被国人追捧的建筑拔地而起时,我们只能,也只能在老作家的笔下去寻找老北京的踪迹.林海音曾与很多作家有过交往:赛珍珠,郁达夫,钟理和,萧乾,冰心,凌叔华,苏雪林,谢冰莹,桂文亚,许地山,沈从文,舒乙(老舍的儿子),梁实秋...林海音直言快语的性格在<郁达夫之死>那篇文章里显露无遗.郁死后,友人在给其子的信中说"郁在遗难中的生活很严肃",林海音却指出"郁也曾娶了一个南洋婆子且生下子女多人".<达夫全集>出版之前,郁昔日的情人王映霞要求删掉关于她的章节,林海音直接了当说:"郁的历史中如果去掉王映霞,岂不像"麻婆豆腐"一菜免去辣子一样无味了么?"读到这里,直呼过瘾.林海音行侠仗义,顶着政治压力,促成很多作家的作品发表,没有她,中国台湾的文坛该会寂寞很多吧?林海音说自己喜欢俗文学,写了很多"俗文学"的书评,其中有很多儿童文学,老年的林海音非常注意养生之道,不少这方面的书成了她的床头书,难怪老年时依然美丽如昔。
名家散文集读后感

名家散文集读后感名家散文集读后感(一)我看“贾平凹作品集”就是这种体会。
贾平凹的文章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都会让我赞叹,文章中即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不炫耀,不张扬,贴近生活,既幽默又平实,最让我深刻记忆的是他写给他妹妹生日的一篇散文,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可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与精读。
世上好书,浩如烟海,……这么多年,兄并不敢奢侈,只是简朴,惟恐忘了往昔的困顿,也是不忘了往昔,方将所得数钱尽买了书籍,所以,小妹生日什么也不送,仅买一套名着十册给你寄来,乞妹快活。
”文章中表达了父母之爱,兄妹之情。
让人为有同感的同时产生敬佩之情。
贾平凹是农民的儿子,是黄土地的儿子,他的作品包含了他对故乡和母土的深切爱意,也是那黄土地,贫穷的黄土地酝酿和滋润了他的文章,文章中西北的地域特色,风俗人情,格调清新,明丽自然,他的文章和人格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看了他的文章就好象认识了一位好老师。
受益非浅。
名家散文集读后感(二)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
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
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
中外名家散文读后感

中外名家散文读后感在阅读中外名家散文时,我深深地被文学大师们的文字所感动和启迪。
他们的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启发。
在这些散文作品中,我看到了作者对生活、对人性、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也看到了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
在中国古代散文中,我最喜欢的是《醉翁亭记》。
这篇散文以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的心境为主题,通过作者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展现了醉翁对人生的豁达和淡泊。
在他的笔下,山水与人生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超然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宁静。
在这篇散文中,我看到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也看到了他对人生态度的积极向上和豁达从容。
这些都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一切。
在西方文学中,我最喜欢的是美国作家爱默生的散文《自立》。
这篇散文以自立自强为主题,通过对自立的内涵和意义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追求。
在他的笔下,自立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精神品质。
在这篇散文中,我看到了作者对自立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也看到了他对人生态度的积极向上和坚韧不拔。
这些都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珍惜和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通过阅读中外名家的散文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他们的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快乐,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启发。
在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作者对生活、对人性、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也看到了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
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会继续关注中外名家的散文作品,不断汲取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让自己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成长。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篇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6篇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1史铁生,《我与地坛》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由于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中隐藏着的常人感受不到的痛苦。
面对如此从未经历过的痛苦,勇敢地选择了积极的面对它,并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命。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我心中渗透得彻底。
只有到了那最关键的一刻,人的心才会有所觉悟,但是到了那时,一切都晚了,我们已无力挽回。
对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
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要学会积极地、好好地把握它。
对于每一堂课,每一次任务,每一项作业,我们都要积极地面对它,而不是刻意地去躲避。
选择逃避,总有一天你会为此流出悔恨的泪水!死对我们来说是必然的。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逐步走向死亡。
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不虚空。
史铁生从地坛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感悟了人的生死只是上帝或自然法则的一种安排,通过深沉的哲学思考,渗透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变得不再畏惧死亡,而是能坦然地迎接死亡这一现实。
所以,他最终振作起来了。
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而他却用自己的毅力与正确的态度打开了一扇窗。
这种顽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史铁生散文读后感篇2读过很多散文,但最喜欢的仍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那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
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
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名家散文读后感

名家散文读后感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
三言两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其中。
洗净铅华,抛开那些看起来很虚无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会展示在面前。
称其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为过。
没有多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
转换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
我佛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包罗万象,应作如是观”。
即便是遵从了“如是观”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讲述真理的同时,又显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
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笔下,就可以发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
在林氏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苦与乐,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禅、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游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
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冷峻中保持着温煦,流动中体现着凝注。
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禅的机锋和日常生命体悟为一体的杰作。
正如《黄昏菩提》中写到:“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
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
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
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还记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
”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
不会忘记那位卖馄饨的老人,他总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鱼,向老主顾传达着生意的信号,却不致中断熟睡者的美梦,更在不经意间温暖了迟睡者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名家散文读后感
名家散文读后感(一) 好的书让人受益匪浅,有可能终生受益。
读散文集,更是能让你的情操在相应的时间里得到陶冶。
在众多的散文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毕淑敏了。
她的作品,一扫20世纪80年代末文坛琐碎平庸的文风,被人称赞为是“对当代小说的一种拯救”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余年,拯救过无数垂危的生命,帮助过无数来访者走出生命的低谷,被誉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故事的起伏,精湛的文笔,让我不得不读了一遍又一遍,感受了一次又一次,其中有一个片段让我感悟至深:“为什么不读书”?夏导问。
“没钱”“为什么没钱”?“因为钱在我妈妈那儿”。
“你妈妈在哪儿”?“我不知道,我妈妈跟着人跑了,她不要我了,她把家里所有的钱都卷跑了。
就剩下我和爸爸,爸爸说他一个人也要供我读书,他就上山挖药材,他在最陡的崖上看到了一兜贝母,人家都看到那兜贝母了,可是谁也不敢去采,只有我爸爸上去了,他就再也没回来。
”这篇《源头朗》在描写火石到大城市生活、求学的同时,亦表现了苦难人物心中理想和现实压迫的种种矛盾。
着名作家贺绍俊曾经说过“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针对我们的心理疾患而开的心灵处方,这源于她的善良和对人的心里隐秘
的洞悉。
”
读毕淑敏的书,能体会到一种特别的爱,让我沉思许久……
名家散文读后感(二) 最近我在读秋雨主编的《名家散文集》,其中有好几篇是描写秋天的散文,所以读来感觉亲切。
在我看来,散文就是要用最平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切的情感,我看的这几篇都是抒情散文,意境很美。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不写皇家宫殿、园林,不写优美自然风光,他写的是与老百姓生活很近的秋味、秋色,我被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所吸引,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那么迷人,那么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雨声“息列索落”,使人置身于雨境,下雨后,都市闲人在雨后的斜桥影里,遇见熟人,说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在此描写得非常细腻,从他们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
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
林语堂笔下的《秋天的况味》,描写的也是身边的琐事,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读来却能品出作者的人生态度。
“然而
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明媚妖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是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从这段文字中,我品味出作者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绵延细节的意味,我们也看出了“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悠哉的日子”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洒脱地飘逸出来。
名家笔下的秋自有他们的韵味,读来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暂不去研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单从文字上就能领略名家的写作功夫,这一点值得我们去赏析。
名家散文读后感(三) 张晓风是中国台湾散文名家,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
在方块字的艺术世界里,她多方出击:她的小说《潘渡娜》是当代华文世界最早的现代科幻小说;她的戏剧被列为经典,在全国各地上演;她的杂文早在《野火》之前就已对权威与陋俗作不羁挑战;而她的散文则屡获
各种大奖,并已选入两岸学生国文课本,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我并不十分喜欢散文,但独独对张晓风的散文情有独钟。
她的散文意蕴丰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又叙述自然、冲淡宁静,文辞如水、一笔如舟,引领人们渐渐划入一条条美丽水域。
1981年,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
又有人称其将文言句法、西式句法、话本戏文熔于一炉。
这是多么高的赞扬!
在我看来,张晓风不仅是一位资深教授,更是一位对万物有情的女子。
她不仅有秀健的笔风,更有一颗热爱身边事物的心灵。
如在《我喜欢》一文中,冬天的阳光、窄窄的山径、油油亮亮的稻田、夏日的永昼、满山芦苇这些极为平常的景色,经过她的解读、经过她的诠释,竟变成了原始而纯朴的意象通向天堂的道路集许多翠禽的羽毛织成的毯子舒服的包厢美而孤立的意境,无不焕发出奇异的色彩,无不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令人读后心旷神怡,不由得与她产生了共鸣。
怪不得有人称赞她的文章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她不仅热爱自然景物,更热爱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
如在《种种可爱》一文中提到的卖牛肉面短小精悍的广告词、出租车司机充满善意的一个小举动、(www.)隔壁邻居上供的洋芋沙拉、店员富有哲理的一句话这些平常人平常事都被热爱生活的她尽收
眼底,并从中品出了生活中的种种可爱。
有人说,她是从纯净的少女情怀起步,步下红毯,穿越丑恶,见证伪善,最终成就了悲悯大爱。
正是对世间万物的爱,让生活中的景色与事物通过她的思想、她的手,在她的笔下流淌出优美动人却又恍若出世的汩汩文思。
读她的散文,会使你感觉到一股清新之风,似远离喧嚣,驾着一叶扁舟去寻觅一个尘世之中安静的角落。
其实只是心在平静中静静流淌,流淌出一字字一句句的沁人心脾的馨香。
这就是传说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吧!
一声声发自内心深处的低吟浅唱,不知叩开了多少人浮躁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