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Word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Word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校本教材(Word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序言

童永奇

高一新生,你们好,祝贺大家考入临潼区马额中学!

进入我校,同学们必须努力学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理由如下:一方面,由于我校是普通农村高中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伸与拓展,初中我们学到的知识、方法在高中会经常使用。

既然学习《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提几点建议:

一、“信心”是源泉。人缺乏信心,就丧失了驱动力,终将一事无成。

二、“恒心”是保障。人缺乏恒心,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三、“巧心”是支柱。人无巧心,就缺乏灵气和创造力。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的学习中获得成功,请将那么成功的经验及时告诉我们,以便让更多的朋友分享你们成功的喜悦!

}

$

临潼区马额中学高一数学校本教材

童永奇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知识较差,能力较差,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特设计适合我校高一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一是《怎样学好数学》,二是《初高中数学衔接》。

怎样学好数学

A.要学好数学,就应该了解数学本身具有的三大特点。(一)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性是无条件的,它的概念一经产生和定义之后,就稳定下来并且被看作是已知的,它们与现实的比较不是数学本身,而是它的应用问题。(二)严谨性:由于数学的严谨性,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是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三)应用的广泛性: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数学就能给出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相符合的答案,数学的这种威力恰恰是来源于它的抽象性。

B.要学好数学,就应该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多次领悟、反复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一道题做完后,就应该进行反思,回味解题中所使用的思想方法。这正是一个理想的领悟机会,也是我们自己反思、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的基础。解析几何的创建者笛卡儿说得好:“走过两遍的路就是方法”。解题时走了一遍,解题后又走了一遍,这就是两遍。这么一来,这道题在你手里就不再是一道题,而是一种方法。

C.要学好数学,就应该学会解题时如何进行思维。从心理学角度说,解题过程是解题者面临新问题,而自己没有现存对策时所引起寻求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主要是思维过程对思维活动这一系列过程的反映,在信息上就是收集、存储、加工和应用;在知识体系上就是联系、转换和应用过程;在解题策略上就是方法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D.要学好数学,就应该培养自己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比如:数学大师——欧拉,60多岁双目失明,一场大火又吞没了他的研究成果,他毫不气馁,发誓说:“如果命运是块玩石,我就化作大铁锤,将它砸得粉碎!”此后17年,他在黑暗中摸索奋斗,又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和多部专著。

E.要学好数学,就应该学会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运动的和寻求联系的观点、方法来思考,用辩证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法能使学习和研究问题更加深入,更加触及数学本质;它既是思维发展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高级阶段,也是辩证法在中学数学中的生动体现。因此,在解题时,应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问题,从而制定解题策略,把握解题规律。

F.要学好数学,就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就能广泛猎取知识,见多识广,利于开发智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独创思维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

.G要学好数学,就应该加强训练。要真真正正地做到: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

.H要学好数学,还应该注重多看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目的: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领会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定理、公式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好的解(证)法也应单独摘录出来;对于一些归纳、总结性的结论及一些

常用技巧等也应摘录出来(此外,对于自己做题中所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不但要摘录出来,而且要彻底搞清错误的根源及如何准确求解)。这样做,对于学习数学来说,也是一种提高! …

最后,愿与各位同学共勉:相信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要踏,就请踏一路青春的风采;要走,就请走一程无怨无悔的人生!

初高中数学衔接

前言

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 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第一讲 数与式(一)

数与式的运算 1.1.1.绝对值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

,0,||0,0,,0.a a a a a a >??

==??-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13x x -+->4.

%

练 习 1.填空题:

(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

(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 2.选择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3.化简:|x -5|-|2x -13|(x >5).

"

1.1.

2. 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

()()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

()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2233

()()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

()()a b a ab b a b -++=-;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

()2()a b c a b c ab bc ac ++=+++++;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

3

2

2

3

()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

3

2

2

3

()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

2(1)(1)(1)(1)x x x x x x +--+++.

,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

2

2

a b c ++的值.

练 习 1.填空题: (

(1)221111

()9423

a b b a -=+( )

; (2)(4m + 22

)164(m m =++ );

(3)2222

(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2

1

2

x mx k +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

m (B )214m (C )213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

248a b a b +--+的值 (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

(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1.1.3.二次根式

0)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

无理式. 例如 32a b 2

12

x ++,22x y ++等是有理式.

1.分母(子)有理化

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

等等. 一般地,,与b 与b 互为有理化因式.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

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

0,0)a b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

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

2

a ==,0,

,0.a a a a ≥??

-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1 (20)a ≥; (30)x <.

例2 (3.

|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2

例4 化简:20042005?.

·

例 5 化简:(1; (21)x <<.

例 6 已知

x y ==

22

353x xy y -+的值 .

}

练 习 1.填空题:

(1=__ ___;

(2(x =-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

(3)=__ ___;

(4)若2x =

=______ __.

2.选择题: :

=

成立的条件是 ( )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

3

.若

b =,求a b +的值.

4.比较大小:2-4(填“>”,或“<”).

第二讲 数与式(二)

1.1.4.分式

1.分式的意义

形如

A B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A B 为分式.当M ≠0时,分式A

B

具有下列性质: A A M B B M ?=?; A A M

B B M

÷=

÷.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

像a

b c d

+,2m n p

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

]

例1 若54(2)2

x A B

x x x x +=+++,求常数,A B 的值.

例2 (1)试证:

111

(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

(2)计算:1111223910

+++???; '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111

2334

(1)2

n n +++

·

例3 设c

e a

=,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

?

练 习

1.填空题:

对任意的正整数n ,1(2)n n =+ (11

2

n n -+).

2.选择题: 若

223x y x y -=+,则x

y

= ( ) {

(A )1 (B )54 (C )45 (D )6

5

3.正数,x y 满足22

2x y xy -=,求x y x y

-+的值.

4.计算1111

(12233499100)

++++

????.

习题1.1 A 组

1.解不等式: !

(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

2.已知1x y +=,求33

3x y xy ++的值. 3.填空题:

(1)1819

(2(2-=________;

(22=,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

+=________.

;

B 组

1.填空题:

(1)12a =,1

3

b =,则22

2

3352a ab a ab b -=+-____ ____; (2)若22

20x xy y +-=,则

2222

3x xy y x y ++=+__ __;

2.已知:11

,23x y =

=的值. C 组

1.选择题:

(1= ( )

^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

(2)计算 ( )

(A (B (C ) (D )2.解方程2

2112()3()10x x x x +-+-=.

3.计算:1111

132435911

++++

????. 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11

123234(1)(2)

n n n +++????++<14 .

.

1.2 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

例1 分解因式:

(1)x 2-3x +2; (2)x 2+4x -12; (3)22

()x a b xy aby -++; (4)1xy x y -+-.

/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 例2 分解因式:

(1)32

933x x x +++; (2)2

2

2456x xy y x y +--+-.

~

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

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

(0)ax bx c a ++≠就

可分解为12()()a x x x x --.

|

例3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2

21x x +-; (2)2

2

44x xy y +-.

练 习 ?

1.选择题:

多项式22

215x xy y --的一个因式为 ( ) (A )25x y - (B )3x y - (C )3x y + (D )5x y - 2.分解因式:

(1)x 2+6x +8; (2)8a 3-b 3;

(3)x 2-2x -1; (4)4(1)(2)x y y y x -++-.

-

习题1.2

<

1.分解因式:

(1) 31a +; (2)42

4139x x -+;

(3)22

222b c ab ac bc ++++; (4)2

2

35294x xy y x y +-++-.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2

53x x -+ ; (2)2

3x --;

(3)2234x xy y +-; (4)222

(2)7(2)12x x x x ---+. 3.ABC ?三边a ,b ,c 满足2

2

2

a b c ab bc ca ++=++,试判定ABC ?的形状. 4.分解因式:x 2+x -(a 2-a ). (

第三讲 函数与方程(一)

根的判别式

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

2224()24b b ac

x a a

-+=. ① 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

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 ^

(2)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

(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 (1)x 2-3x +3=0; (2)x 2-ax -1=0; (3) x 2-ax +(a -1)=0; (4)x 2-2x +a =0.

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

1x =2x =,

则有

122222b b b b

x x a a a a

-+--+=

+==-;

221222(4)444b b ac ac c x x a a a

--=

===.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

,x 1·x 2=c

a

.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

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

x 1+x 2=-p ,x 1·x 2=q ,

即 p =-(x 1+x 2),q =x 1·x 2, 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

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

例2 已知方程2

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

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

(

例3 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m -2)x +m 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 的值. ^

分析: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 的方程,从而解得m 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

,

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 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 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 的值即可.

(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

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

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 ,y ,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

? 例5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 (1)求| x 1-x 2|的值;(2)求

2212

11

x x +的值;(3)x 13+x 23.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

设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1x =

,2x =,

∴| x 1-x 2|

=||||

a a ==

. 于是有下面的结论: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

||

a Δ=

b 2-4a

c ).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

例6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

练 习 1.选择题:

(1)

方程2

2

30x k -+=的根的情况是 ( ) ^

(A )有一个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 (2)若关于x 的方程mx 2+ (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4 (B )m >-14 (C )m <14,且m ≠0 (D )m >-1

4

,且m ≠0 2.填空题:

(1)若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

12

11

x x += . (2)方程mx 2+x -2m =0(m ≠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

3

|1|0b -=,当k 取何值时,方程kx 2+ax +b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已知方程x 2-3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x 1-3)( x 2-3)的值.

习题 A 组

1.选择题:

(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 )-3 (B )3 (C )-2 (D )2 *

(2)下列四个说法:

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

-

; 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 ) #

(A )0 (B )1 (C )-1 (D )0,或-1

2.填空题:

(1)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 (2)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4)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

3.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

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

*

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

B 组

|

1.选择题:

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 (A )1,或-1 (B )1 (C )-1 (D )0 2.填空题:

(1)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 (2)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

(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和x 2,如果2(x 1+x 2)>x 1x 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4.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 (1)| x 1-x 2|和12

2

x x +;(2)x 13+x 23.

{

5.关于x 的方程x 2+4x +m =0的两根为x 1,x 2满足| x 1-x 2|=2,求实数m 的值.

C 组

若关于x 的方程x 2+x +a =0的一个大于1、零一根小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

第四讲 函数与方程(二)

(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和性质

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直观地表示出来.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1 求二次函数y =-3x 2-6x +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

例2 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求b ,c 的值.

例3 已知函数y =x 2,(-2≤x ≤a ),其中a ≥-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

-

分析:本例中函数自变量的范围是一个变化的范围,需要对a 的取值进行讨论.

练 习 1.选择题: $

图1 图2

(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A)y=2x2(B)y=2x2-4x+2 (C)y=2x2-1 (D)y=2x2-4x

(2)函数y=2(x-1)2+2是将函数y=2x2()(A)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B)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C)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D)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2.填空题:

~

(1)二次函数y=2x2-mx+n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n=.

(2)已知二次函数y=x2+(m-2)x-2m,当m=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轴上;当m=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轴上;当m=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

(3)函数y=-3(x+2)2+5的图象的开口向,对称轴为,顶点坐标为;

当x=时,函数取最值y=;当x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随x的变化情况.

(1)y=x2-2x-3;(2)y=1+6 x-x2.

!

4.已知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

(1)x≤-2;(2)x≤2;(3)-2≤x≤1;(4)0≤x≤3.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

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

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

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在解本例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最大值、顶点位置,从而可以将二次函数设成顶点式,再由函数图象过定点来求解出系数a.

^

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

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

练 习 1.选择题:

(1)函数y =-x 2+x -1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个数是 (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无法确定

(2)函数y =-1

2 (x +1)2+2的顶点坐标是 ( ) ~

(A )(1,2) (B )(1,-2) (C )(-1,2) (D )(-1,-2) 2.填空题:

(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与x 轴交于点(-1,0)和(2,0),则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设为y =a

(a ≠0) .

(2)二次函数y =-x 2+23x +1的函数图象与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 3.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图象经过点(1,-2),(0,-3),(-1,-6); (2)当x =3时,函数有最小值5,且经过点(1,11);

(3)函数图象与x 轴交于两点(1-2,0)和(1+2,0),并与y 轴交于(0,-2).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一、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与对称变换

1.平移变换

;

问题1 在把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平移时,有什么特点依据这一特点,可以怎样来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 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二次函数的图象进行平移时,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改变函数图象的位置、不改变其形状,因此,在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问题时,只需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式研究其顶点的位置即可. 例1 求把二次函数y =x 2-4x +3的图象经过下列平移变换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1)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1个单位;

(2)向上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

"

2.对称变换

在把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进行对称变换时,具有这样的特点——只改变函数图象的位置或开口方向、不改变其形状,因此,在研究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二次函数的顶点位置和开口方向来解决问题. 例2 求把二次函数y =2x 2-4x +1的图象关于下列直线对称后所得到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1)直线x =-1; (2)直线y =1.

二、分段函数

一般地,如果自变量在不同取值范围内时,函数由不同的解析式给出,这种函数,叫作分段函数. 例3 在国内投递外埠平信,每封信不超过20g 付邮资80分,超过20g 不超过40g 付邮资160分,超过40g 不超过60g 付邮资240分,依此类推,每封x g(0<x ≤100)的信应付多少邮资(单位:分)写出函数表达式,作出函数图象. 分析:由于当自变量x 在各个不同的范围内时,应付邮资的数量是不同的.所以,可以用分段函数给出其对应的函数解析式.在解题时,需要注意的是,当x 在各个小范围内(如20<x ≤40)变化时,它所对应的函数值(邮资)并不变化(都是160分).

|

例4 如图所示,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的边上有一个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BCD 移动一周后,回到A 点.设点A 移动的路程为x ,ΔPAC 的面积为y . $

(1)求函数y 的解析式;

(2)画出函数y 的图像;

·

(3)求函数y 的取值范围.

?

练 习 1.选择题:

(1)把函数y =-(x -1)2+4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3个单位,所得图象对应的解析式 为

( )

(A )y = (x +1)2+1 (B )y =-(x +1)2+1 (C )y =-(x -3)2+4 (D )y =-(x -3)2+1 !

A

C D P 图-10

(2)把函数y=-2(x+3)2+3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后,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A)y=-2 (x+1)2+3 (B)y=-2 (x-1)2+3 (C)y=2 (x+1)2-3 (D)y=-2 (x-1)2-3 (3)把函数y=2(x-3)2+3的图象关于直线y=2对称后,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A)y=-2 (x+1)2+3 (B)y=-2 (x-3)2+3 (C)y=-2 (x-3)2+1 (D)y=-2 (x-3)2-3 2.填空题:

(1)已知函数

2,2,

24,2

x x

y

x x

->

?

=?

-+≤

?

则当x=4时,y=;当x=-4时,y=.

(2)把二次函数y=-2x2+43x+1的函数图象向平移单位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解析式为y=-2x2+7;再向平移个单位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解析式为y=-2x2+1;再将其关于对称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2x2+5.

3.已知点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顶点A出发,顺次经过B,C,D移动一周后回到点A,设x表示点P的行程,y表示线段PA的长,试求y关于x的函数.

$

第五讲三角形与圆(一)

5.1 三角形的“四心”

三角形是最重要的基本平面图形,很多较复杂的图形问题可以化归为三角形的问题.

@

如图1,在三角形ABC中,有三条边AB、BC、CA,三个角∠A,∠B,∠C,三个顶点A,B,C,在三角形中,角平分线、中线、高(如图2)是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三角形的重心在三角形的内部,恰好是每条中线的三等分点.

例1 求证: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且被该交点分成的两段长度之比为2:1.

已知D、E、F分别为△ABC三边BC、CA、AB的中点,

求证:AD、BE、CF交于一点,且都被该点分成2:1.

证明: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是三角形的内心. 三角形的内心在三角

形的内部,它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如图3)

例2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

BC a AC b AB c,I为ABC的内心,且I在△ABC的边

图1图2

图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