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丙型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讨论稿)

合集下载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医院感染控制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医院感染控制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医院感染控制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医院环境中,感染控制是预防和控制丙型肝炎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

1. 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这种传播方式主要发生在注射毒品者之间共用注射器、血液制品感染、输血或器官移植等情况下。

在医院中,血液传播主要发生在手术、血液透析、血液采集等操作过程中。

因此,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2. 性传播:性传播是丙型肝炎的另一主要传播途径。

性行为中的血液接触、粘膜损伤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性教育,提高他们对性传播疾病的认识,并积极推广安全性行为,如正确使用安全套等。

3. 母婴传播:丙型肝炎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即孕妇将病毒传给胎儿。

这种传播途径主要发生在母亲怀孕期间和分娩过程中。

医院应加强对孕妇的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者,同时提供科学的分娩方式,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为了控制丙型肝炎在医院的感染传播,以下措施是必不可少的: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血液采集等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 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接触可能存在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定期进行职业暴露监测: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发生意外的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情况,医院应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职业暴露事件,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4. 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医院应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特别是对手术室、血液透析室等高风险区域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总之,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医院中,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是预防和控制丙型肝炎传播的关键。

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同时医院也应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性。

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2021年版)

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2021年版)

DOI:10.12138力.issn.1671—9638.20216197标准-规范-指南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2021年版)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摘要]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尚无预防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疫苗,但直接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治愈95%以上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加强HCV感染者的筛查,针对确诊HCV 感染者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消除传染源,阻断HCV传播的有效措施。

本指南在2012年版《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基础上进行修订和更新,主要内容包括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及医院感染现状,HC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以及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等,为预防和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提供帮助。

[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中图分类号]R197.323.4Chinese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patitss C virus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2021edition)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Control Branch of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Infectious Disease Branch of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Infection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ranch of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Abstract]Hepatitis C is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issue threatening people's health.At present,there is no vaccine to prevent hepatitis C virus(HCV),but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direct antiviral drug can cure more than95%of chronic hepatitis C.Strengthening the screening of HCV-infected person and conducting effective treatment as early as possible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eliminate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and block the transmission of HCV.This guideline is revised and updated on the basis of2012edition of Chinese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althcare-asociated infection of hepatitis C,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 epidemiolog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of hepatitis C,laboratory detection method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HCV nfec­tion,as we ll a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o as to provide help for the pre-ventonofhepattsChealthcare-assocated nfecton.[Keywords]hepatitis C;hepatitis;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guidelin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的以肝损伤为主的传染性疾病。

(优选)中国丙型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

(优选)中国丙型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
性传播
母婴传播
在医院感染中,临床医务人员也是HCV感染 的高危人群。我国针对北方5所医院共310个 科室进行的调查发现,医务人员HCV的总感 染率为2.5%,以外科及妇产科为主,其中516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3.2%,远远高于 普通人群的感染率0.43%。
日前虽然尚无有效的丙型肝炎疫苗问世,但 其仍属于可防可治的疾病。加强HCV的筛查 ,针对丙型肝炎患者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 是阻断HCV医源性传播的重要措施
2、筛查方法:
(1)抗-HCV的检测:丙型肝炎的筛查须用 第3或第4代的酶联免疫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方法(enzyme或chemiluminescent immuno assay EIA或CIA)检测抗-HCV。
(2) HCV RNA的检测:敏感的分子生物学(P CR法)技术检测HCV RNA。
前有输血或应用血制品者; b)曾经或正在注射毒品者,包括仅注射1次而
不认为自己是药瘾者;
c)接受实体器官移植者或捐献实体器官或血 液,包括血液成分捐献者,未进行过丙型肝 炎筛查者;
d)丙型肝炎患者的性伴侣或与其有共用牙刷 、剃须刀、指甲刀等的家庭成员;
e)有破损皮肤、黏膜被HCV感染者伤口的血 、血迹、棉球或其他用具等污染者;
(2)医务人员:医疗操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如 明确暴露源为丙型肝炎患者,4周内进行HCV RNA检测,HCV RNA阳性者建议进行抗病毒 治疗;HCV RNA阴性者分别于暴露后12周和 24周重复检测抗HCV和ALT,进行跟踪管理 。
2、医务人员岗位调整:若HCV RNA阳性, 则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并暂时避免和调离 与有创操作相关的临床工作,直到HCV RNA 转阴,并且6个月后复查依然为HCV RNA阴 性者方可恢复临床工作,建议定期进行肝功 能和HCV RNA的检测。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丙型肝炎的病原学(一)HCV特点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1a、2b、3c等)。

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

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quasispecies)。

(二)HCV基因组结构特点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框(ORF),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NS5B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

(三)HCV灭活方法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5min或60℃10h、高压蒸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病毒。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一)世界丙型肝炎流行状况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二)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状况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

各地抗-HCV阳性率有一定差异,以长江为界,北方(3.6%)高于南方(2.9%),西南、华东、华北、西北、中南和东北分别为2.5%、2.7%、3.2%、3.3%、3.8%和4.6%。

丙肝防控交流发言稿

丙肝防控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丙肝防控工作。

在此,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我国丙肝防控工作者,就我国丙肝防控工作做一简要发言。

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丙肝防控工作的历程。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丙肝防控工作,将丙肝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大投入,不断完善防控策略。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我国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较低,这是导致丙肝传播的重要原因。

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知是防控丙肝的关键。

我们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媒体平台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丙肝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二、实施早筛、早诊、早治丙肝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因此,实施早筛、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我们加大了丙肝筛查力度,将筛查纳入健康体检和常规医疗工作中,提高早诊率。

同时,推广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应用,提高治愈率,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三、加强高危人群管理针对丙肝的高危人群,如共用针具静脉吸毒者、多性伴侣等,我们加强了管理措施。

通过开展戒毒、性病防治等工作,降低高危人群的感染风险。

同时,对感染丙肝病毒的母亲生下的孩子、有过器官移植及长期血液透析者等特殊人群,实施重点防控。

四、推进科研创新,提高防治水平我国在丙肝防治领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我们积极推进科研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防治水平。

例如,李兰娟院士团队研发的人工肝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患者提供了治疗希望。

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丙肝疫情丙肝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丙肝防治合作,分享防治经验,共同推动全球丙肝防治事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丙肝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加强防控措施,提高防治水平,为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浅谈病毒性丙型肝炎防治的三级预防策略

浅谈病毒性丙型肝炎防治的三级预防策略

浅谈病毒性丙型肝炎防治的三级预防策略【摘要】病毒性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炎病毒感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毒性丙型肝炎,三级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一级预防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病毒感染源的控制;二级预防策略主要是病毒性丙型肝炎的疫苗接种;而三级预防策略则是针对已经感染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通过制定科学的三级预防策略,可以有效减少病毒性丙型肝炎的传播,降低疫情风险。

实施方法包括建立健全的诊疗网络和监测系统,加强医疗机构的病毒性丙型肝炎管理能力。

评估三级预防策略的效果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防治工作,提高预防控制效果。

三级预防策略的重要性和前景不容忽视,需要加大推广力度,提升社会对病毒性丙型肝炎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关键词】病毒性丙型肝炎、防治、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实施方法、效果评估、重要性、前景、推广。

1. 引言1.1 病毒性丙型肝炎的危害病毒性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感染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黄染等症状。

长期慢性感染会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丙型肝炎病毒具有很高的传染性,且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愈,因此对其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除了对个人的危害外,丙型肝炎病毒还会对整个社会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感染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会受到限制,治疗费用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丙型肝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也会大大降低,给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加强病毒性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尤其是三级预防策略的落实,是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只有充分认识到病毒性丙型肝炎的危害性,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1.2 三级预防的重要性三级预防在病毒性丙型肝炎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毒性丙型肝炎是一种潜伏期长、易复发、易慢性化的传染病,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而三级预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三级预防可以有效减少病毒性丙型肝炎的传播。

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解读

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解读
APASL consensus statements and management algorithms for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Hepatol Int.2012.
丙肝患者有较高比例曾接受有创操作
100
90
接受有创操作的患者比例 (%)
80
P=0.027
7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中国卫生部公告. 庄辉. 2012世界肝炎日全国丙肝专题会议.
部分地区丙肝报告率甚至超过乙肝
广东省广州市
辽宁省建平县
丙肝病例/病毒性肝炎总数(%)
90 70
80
60
70 发病率(/10万) 丙肝
50
60
40
50
30
40
30
20
乙肝
20
10
10
干扰素+利 巴韦林的标
准化治疗
HCV RNA数周后复查
HCV RNA-
已自愈
HCV RNA+
HCV RNA+
确诊为丙肝患者
门诊患者:建议患者在本次治疗结束后转 至专科治疗
住院患者:请专科会诊并进行规范治疗
对医护人员及其他患者做好防护 见预防血源性感染章节
针对医务人员的筛查人群及时间
被含有丙肝病毒的血液或体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或 其他利器刺伤的医务人员、粘膜暴露于丙肝阳性血 液的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抗-HCV检测。 拟从事明确有经血传播风险操作工作(如大型外科 手术)的医务人员,入职或岗前应进行抗-HCV筛 查,建议在定期体检中进行该项目复查。
东港丙肝感染暴发事件调查
开诊99天,120人接受大隐静脉曲张介入治疗,99人感染 。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毒( H B V ) 感染、 嗜酒( 5 0 g / d 以上) 、 非酒精性脂肪肝( N A S H ) 、 肝脏高铁载量、 合并血吸虫感染、 肝毒性药物和环境污染所致的有毒
物质等也可促进疾病进展。

万方数据
H C V相关的H C ( 一 发生率在感染 3 0 年后为 1 %-3 %, 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 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 H C C的 年发生率为 1 %- 7 %。上述促进丙型肝炎进展的因素以及糖尿病等均可促进 H C C的发生。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H C C发生率 相对较高。发生肝硬化和 H C C 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下降。 肝硬化和 H C C : 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 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为最主要。有报道, 一旦发生肝硬化, 1 0 年存活率约为 8 0 %, 如出现失代偿, 1 0 年的存活率仅为2 5 %。干扰素( I F N a ) 治疗后完全应答者( 包括完全应答后复发者) 的H C C发生率较低, 但 无应答者的 H C C发生率较高。 四、 H C V传播的预防 ( 一) 丙型肝炎疫苗预防 目 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 ( 二) 严格筛选献血员 严格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 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 一 H C V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 L T ) , 严格筛选献血员。应 发展 H C V抗原的检测方法, 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 三) 经皮和薪膜途径传播的预防 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 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 理咨询和安全教育, 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 理发用具、 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 四) 性传播的预防 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 , 加强管理。建议 H C 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 五) 母婴传播的预防 对H C V R N A阳性的孕妇, 应避免羊膜腔穿刺, 尽量缩短分娩时间, 保证胎盘的完整性, 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丙型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1、概述(一)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院内感染现状丙型肝炎是一种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较大的疾病,50%-80%的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将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丙型肝炎的新发人数逐年上升,且多地已出现丙型肝炎疫情的暴发。

由于丙型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使用未经规范消毒的内镜、牙科器械、注射器、针头、血液透析机,以及医务人员在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导致的职业暴露均为医院HCV传播的重要途径。

Hep-Net(The German Network of excellence for viral hepaLitis)急性丙型肝炎数据库资料显示:15%的急性HCV感染是由医疗操作所导致,另外的13%则因针刺而引起。

在医院感染中,临床医务人员也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我国针对北方5所医院共310个科室进行的调查发现,医务人员HCV的总感染率为2.5%,以外科及妇产科为主,其中51-6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3.2%,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的感染率0.43%。

日前虽然尚无有效的丙型肝炎疫苗问世,但其仍属于可防可治的疾病。

加强HCV的筛查,针对丙型肝炎患者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是阻断HCV医源性传播的重要措施。

本指南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组织有关专家根据我国的现状、同时参照国内外最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及研究成果所制定,旨在切断HCV在医院内的传播途径,降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保护。

(一)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1、丙型肝炎的诊断(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可出现脾肿大,少数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上述①+②+③或②+③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抗HCV和HCV RNA阳性。

2、丙型肝炎的治疗:(1)急性丙型肝炎:IFNa治疗能显著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性化率。

在感染后8- 16周,可开始IFNa单药治疗,基因1型治疗时间为24周,基因2型或3型的治疗时间为12周。

对于接受PEG-IFNa或IFNa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来说,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并不能增加SVR。

(SVR:持续病毒学应答)(2)慢性丙型肝炎:①HCV RNA基因为l型,或HCV RNA定量≥2×10^6拷贝/ml者,可采用PEG-IFNa 或IFN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至l2周时检测HCV RNA:a)如HCV RNA下降幅度<2个对数级,则考虑停药;b)如HCV RNA定性检测为阴性,或低于定量法的最低检测限,继续治疗至48周;c)如HCV RNA未转阴,但下降≥2个对数级,则继续治疗到24周,如24周时HCV RNA转阴,可继续治疗到48周;如24周时仍未转阴,则停药观察。

②HCV RNA基因为非l型,和(或)HCV RNA定量<2×l0^6拷贝/ml者,可采用PEG-IFNa或IFN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时间24周。

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一)筛查l、需进行丙型肝炎筛查的人群及筛查时间(l)针对患者的筛查人群及时机①就诊时筛查:a)有输血或血制品应用史者,特别是l993年前有输血或应用血制品者;b)曾经或正在注射毒品者,包括仅注射1次而不认为自己是药瘾者;c)接受实体器官移植者或捐献实体器官或血液,包括血液成分捐献者,未进行过丙型肝炎筛查者;d)丙型肝炎患者的性伴侣或与其有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刀等的家庭成员;e)有破损皮肤、黏膜被HCV感染者伤口的血、血迹、棉球或其他用具等污染者;f) HIV感染者、HIV阳性的伴侣,男性同性恋和有多个性伴侣者;g)有应用不安全针刺疗法、刺纹身、皮肤穿孔史者;h)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者。

②进行外科于术及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在进行操作前筛查抗-HCV。

③血液透析患者首次血液透析前及血透中定期(半年)进行丙型肝炎的筛查。

④母亲是HCV感染者,所生的婴儿应进行丙型肝炎筛查,出生后1个月查HCV RNA。

(2)针对医务人员的筛查人群及时机被含有HCV血液或体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或其他利器刺伤,或粘膜暴露于HCV阳性血液的医务人员、急救人员或公共安全人员等,应及时进行HCV RNA检测,并根据首次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后期跟踪监测。

暴露于HCV的人群有医院传播危险的,如外科医生被污染的针或锐器刺伤,需要2-4周检测HCV RNA,12周和24周查抗-HCV和肝功能。

2、筛查方法:(1)抗-HCV的检测:丙型肝炎的筛查须用第3或第4代的酶联免疫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enzyme或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 EIA或CIA)检测抗-HCV。

(2)HCV RNA的检测:敏感的分子生物学(PCR法)技术检测HCV RNA。

(二)筛查阳性病人及医务人员的管理l、筛查阳性者诊疗程序(1)门诊/住院病人:由医生开单对抗-HCV阳性者进行HCV RNA检测,HCV RNA阳性者宜在本次诊疗结束后转至专科进行抗病毒治疗;对HCV RNA检测阴性者数周后重复检测,若HCV RNA仍为阴性,说明丙型肝炎已自愈。

若为阳性,建议转至专科进行抗病毒治疗。

(见附录1)(2)医务人员:医疗操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明确暴露源为丙型肝炎患者,4周内进行HCV RNA检测,HCV RNA阳性者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HCV RNA阴性者分别于暴露后12周和24周重复检测抗-HCV和ALT,进行跟踪管理。

(见附录2)2、医务人员岗位调整:若HCV RNA阳性,则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并暂时避免和调离与有创操作相关的临床工作,直到HCV RNA转阴,并且6个月后复查依然为HCV RNA阴性者方可恢复临床工作,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HCV RNA的检测。

3、报告与隐私保护:(1)对于筛查结果为抗-HCV阳性的患者:建议实验室通过LIS系统将患者信息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每日进行信息核对汇总,对抗-HCV阳性却未进行HCV RNA检测的患者,进行督促并及时跟进确诊及治疗情况。

患者的检验报告只可告知患者本人或其合法监护人(该患者为未成年人或无行为能力时),勿将患者的检验结果告知非相关人员。

(2)对于发生职业暴露后HCV RNA阳性的医务人员:建议主动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

检验报告宜告知其本人,建议勿将其检验结果告知非相关人员,当事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对抗-HCV阳性的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隐私保护。

(三)预防血源性感染l、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指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标准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穿戴隔离衣、戴双层手套、面罩、护目镜和口罩,在脱手套和隔离衣后要洗手或用怏速手消毒剂擦手。

在手术操作时采用“免用手”技术,尽可能减少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的机会。

2、关注安全用血HCV在医疗机构中的传播主要为血源性传播。

患者如有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应保障血制品的安全。

3、阻断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HCV传播的重要途径,对HCV RNA阳性的产妇,产时尽可能避免对产妇进行有创检查或损伤婴儿皮肤,减少带病毒的血液污染婴儿的机率。

产后HCV RNA 高病毒载量的母亲尽量避免哺乳等可以有效降低围产期HCV感染。

4、暴露后应急处理程序暴露的黏膜应用大量的水冲洗,包括眼结膜。

如果有刺伤的伤口,暴露发生后,应立即在伤口旁边进行挤压,挤压应从近心端往远心端;然后用流动水冲洗暴露的伤口或非完整的皮肤,但不能用力擦洗,然后用消毒剂(碘伏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暴露者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或相关主管部门(应制定紧急联系电话),并获得进一步的检测及追踪。

5、暴露后的预防措施由于目前尚无HCV疫苗,故建议对发生职业暴露者进行密切的跟踪随访。

6、阳性暴露物品及器械的处理: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后的可复用的物品及器械,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10.2-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处理。

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后废弃的物品,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方法》的要求,进行分类及处置。

(四)教育培训针对当前丙型肝炎的流行现状与严重后果,医疗机构中应对丙型肝炎感染的高危人群、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这也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

1、患者教育:对患者进行丙型肝炎防控的目的是规范高危人群的筛查、促进抗-HCV阳性者进行HCV RNA确诊从而提高丙型肝炎的治疗率,改善丙型肝炎感染者的预后。

(l)公众宣教医院应充分利用侯诊室、病区宣传画廊等空间对就诊患者进行宣传,例如通过海报、宣传彩页、壁挂电视等途径在候诊室定期循环播放HCV感染的危害、传播途径、临床特点、科学防控等知识。

(2)面对面宣教医务人员向抗-HCV阳性患者介绍丙型肝炎的危害、及时HCV RNA检测的重要性及治疗的必要性等知识。

医务人员应向HCV RNA阳性患者介绍丙型肝炎的危害、治疗的必要性等知识。

2、医务人员培训在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中,血源性暴露是主要风险之一。

由于丙型肝炎的隐匿性,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感染HCV的风险显著增加。

为了避免患者及医务人员发生HCV的医源性感染,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源性暴露的培训教育尤其重要。

(1)岗前培训将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预防纳入医疗机构新到岗人员的培训中。

(2)继续教育将相关培训纳入医疗机构员工年度继续教育必修课程,以确保每名员工每年都接受培训。

(3)专题教育举办HCV感染职业暴露为主题的专题培训。

医源性感染是HC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危害不容忽视。

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阻断HCV传播的有效措施。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掌握暴露后应急处理程序,则有可能将HCV 暴露后的危害减少到最低。

我们希望通过该指南的发布,能够提高医务人员对HCV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视,进一步规范高危人群筛查,并对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