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面诊脏腑分属理论的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五官对应五脏,中医究竟是怎样察五官辩五脏疾病的?

五官对应五脏,中医究竟是怎样察五官辩五脏疾病的?

五官对应五脏,中医究竟是怎样察五官辩五脏疾病的?
五官对五脏,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肝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眼;脾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唇;肺主气,主皮毛,开窍于鼻;肾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1.心的疾病反应在舌尖上。

舌尖红代表心肺火旺。

舌诊还要看舌苔的变化,也可了解五脏的虚实和病邪寒热轻重与变化。

中医把又舌分三部分。

舌尖:反映心、肺病变;
舌中:反应脾、胃病变;根部:反映肾病变;两旁:反映肝、胆病变。

2.肝的疾病反应在眼。

眼出现干涩、流泪、生疮、痒、视力减退、巩膜发黄、说明肝血不足、肝湿热、肝肾阴虚、肝炎。

3.脾的疾病反应在唇,唇色淡白无光泽,说明脾虚血液生化少、营养不良;唇色青紫为瘀血凝滞,色淡红而暗黑为寒症,多见心、脏
不全,缺氧、堵塞等;唇糜烂是脾胃有热、唇干燥开裂往往是津液不足。

4.肺的疾病反应在鼻,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鼻流浊涕多是处感风热;长期流浊涕而味腥臭多是鼻渊(鼻窦炎)。

5.肾的疾病反应在耳,当听力下降、耳聋、耳鸣、耳痒、耳生疮都和肾有关系。

耳打皱折则是心血少、睡眠不足、劳累也可能是冠心病早期症状。

耳颜色晦暗、焦色是肾功能衰退的表现。

中医认为五脏的疾病会反应在五官上,日常多观察自己的五官,会发现很多疾病蛛丝马迹,后对身体进行调理、治疗,把疾病及时掐断。

以上个人看法,如有补充讨论或留言。

关注我,你会懂得更多的实用养生知识!。

面部内脏反射区

面部内脏反射区

现代面诊的脏腑对应分布,与古代面部脏腑对应分布全然不同,它如同一个倒置的人体内脏器官在面部的缩影。

如额头正中近发际处为子宫、膀胱;额中线两侧为输尿管;输尿管近子宫,膀胱处两侧为左右卵巢;额中部为小肠;额中两侧右为升结肠,左为降结肠;前额眉骨上为横结肠;两眼上下胞为左右肾;两眼之间(即山根处)为胰腺;鼻端为十二指肠;鼻端两侧为左右肾上腺;鼻头为胃;左颧处为脾;右颧处为肝;人中处为食道;鼻唇沟处为膈膜;口唇处为心脏;下唇下为甲状腺;下颏处为咽喉;两颊为左右肺;支气管位于唇角两侧至下颏(见图2-3)。

大致上能从脸面上看出的毛病肺区:额头中央位置。

若毛孔粗大证明肺热,另外肺热的人易过敏,脸色苍白,易感冒。

肺火旺的人喜辛辣食物。

肺热的人应少吃辛辣食物。

肝区:太阳穴位置。

若其上有斑,则证明最近压力过大。

肝功能不好的人眼睛灰暗无光,面色发青,发黄,无光泽,喜酸的食物。

肝功能不好的人应少吃酸的食物。

胆区:下眼睑位置。

有黑眼圈,眼袋的人肝功能不好。

应注意晚上不要喝太多水,尽量防止辐射的损伤。

肝胆相照,肝功能不好的人,亦会影响到胆,同样胆不好的人,亦会影响肝功能。

心区:眉心双眼中间,鼻梁之上位置。

所谓舌为心之苗,舌苔发白的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额际发暗,长痘痘亦为同样症状。

心火旺的人,舌头上火易溃烂。

而面部显不正常红润,则说明心供血过量,易导致高血压。

心脏不好的人面色苍白,发黄,无血色。

睡觉时忌用被子蒙头,尽量少做大量的剧烈的运动,少吃苦的食物。

用手掌掌缘按揉背部心区(背部和胸口心脏部位正对的位置)会酸痛,可起保健作用。

脾区:鼻梁上部位置。

若发黄,发暗,有斑(黄带黑色),则脾脏不太好,脾不好的人鼻头易长螨,嘴唇干裂、起皮,唇发白,爱皱眉,多思,中指指甲长白斑、有横纹。

应少吃甜食。

胃区:鼻梁两侧位置。

若发暗,用指腹按揉发疼则证明胃不好。

有口臭,便秘的人胃不好。

胃不好的人应尽量少吃刺激性食物,不要用冷水冲澡,可按揉胃区保健。

中医面诊面部反映身体健康

中医面诊面部反映身体健康

中医面诊面部反映身体健康中医面诊是中医传统诊断的独特技术之一。

通过观察面部的外部表现,中医师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面部被视为身体内脏系统的“镜子”,通过面诊可以发现身体健康问题的蛛丝马迹。

本文将探讨中医面诊面部反映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面部反映症状。

一、中医面诊的原理中医面诊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经络学说。

中医相信,人体的内脏脏腑与面部有密切的关联。

通过观察面部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细节,可以判断出身体的阴阳平衡状况、五行系统的运行情况以及经络的畅通程度。

中医面诊也包括观察面部表情、眼神等细节,因为情绪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二、常见的面部反映症状1. 面色:中医认为面色可反映气血运行状况和机体的阴阳平衡。

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而红润可能表示阴虚火旺。

黄色可能是脾胃不好或肝胆功能紊乱的表现,而青紫色可能表示气血不畅或气滞血瘀。

2. 纹理和斑点:中医相信面部的纹理和斑点可以反映肝脏和脾胃的健康状况。

例如,额头上的痤疮可能与肝气郁结有关,而颧骨上的淡纹可能表示脾胃虚弱。

3. 眼睛:眼睛是心脏的外在表现。

眼部的黑眼圈、眼白的颜色和纹理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状况。

例如,心火旺盛可能导致眼睛发红,心脏气血不足则可能导致眼白发黄。

4. 嘴唇和舌头:上唇和下唇的颜色、形状和湿润程度可以反映肺和胃的功能。

舌头的颜色、形态和苔色可以反映全身的机能状态。

例如,干燥的嘴唇可能暗示肺热,舌苔厚腻可能暗示脾胃湿热。

5. 鼻子:鼻部的形态、色泽以及鼻孔的大小可以反映肺部的状况。

如果鼻子发红或者鼻孔肿胀,可能与肺热有关。

三、调整身体健康的方法中医面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身体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下面是一些改善身体健康的常见方法:1. 饮食调理:根据面部反映的问题,调整饮食结构。

例如,面部出现痤疮可能与油腻食物过多有关,建议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

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可以适当增加食用补血食物。

面诊-新版.pdf

面诊-新版.pdf

第一节面诊的理论依据[日期:2009-02-28]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作者:[字体:大中小]面部的变化与内脏的疾病息息相关,当内脏发生病变,即在面部有所反映。

因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面部络脉丰富,气血充盛,加之面部皮肤薄嫩,故色泽变化易于显露于外。

《望诊遵经·五色相应提纲》说:“尝考《内经》望法,以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

故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对气血之扰乱,都会在面部有所反映。

从面部的望诊,不仅能诊察出面部本身病变,而且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深浅,推测病情的进退顺逆,确定其预后。

因此,面诊在诊断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面部与脏腑对应分布[日期:2009-02-28]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作者:[字体:大中小]面部反映整体各部位生理信息,使面部成为整体完整的缩影。

面部的各部分属不同的脏腑,是面部望诊的基础。

古今面部分属则有所不同。

传统的面部脏腑是在《内经》有关脏象、气血、经络分布的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

现代面部各部分属,是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它在面部呈现一个倒置内脏图形,亦就是整体内脏在面部的缩影。

下面分两部分介绍。

一、古代面部分属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藩,耳门称为蔽(见图2—1)。

图中各部分与五脏相关位置是:庭为首面,阙上为咽喉;阙中(印堂)为肺;阙下(下极、山根)为心;下极之下(年寿)为肝,肝部左右为胆;肝下(准头)为脾;方上(脾两旁)为胃;中央(颧下)为大肠;挟大肠为肾;明堂(鼻端)以上为小肠,明堂以下为膀胱、子处(见图2—2)。

此外《素问·刺热篇》把五脏与面部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为肝,右颊为肺,额为心,颏为肾,鼻为脾。

中医面相学:五官、五脏、面相疾病总诀,通过面相精准看人健康【一点资讯】

中医面相学:五官、五脏、面相疾病总诀,通过面相精准看人健康【一点资讯】

中医面相学:五官、五脏、面相疾病总诀,通过面相精准看人健康【一点资讯】古语说得好,“相由心生,命由心造,”,就是说人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有什么样的面貌。

但在我看来,人的面貌不仅由心生,还与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关系。

美国总统林肯说:“人要为自己四十岁以后的相貌负责。

”这可以解释为,人能主宰内心的想法和追求,从而改变自己的相貌;而面相更会影响到一个人运势的好坏。

面相学中有一部分便是从中医学中衍发出来的。

人体各部分以五腑为中心,通过经脉、气血、津液与人体皮肤、五官、须发、四肢九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相貌、仪表乃至神志、体形等,都是脏腑、经络、气血等反映于外的现象。

脏腑气血旺盛则肤色红润有光泽,肌肉坚实丰满,皮毛荣润等。

故中医学非常重视脏腑气血在面相学中的作用,通过滋润五脏、补益气血,使身体健康。

一、五官与疾病五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与身体的五脏是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

如果五官感觉不舒服,五脏也正逐步地发生功能衰弱,从而产生了疾病。

1、眼睛忽然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

这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如果按一按肝脏的四周,就会有发胀的感觉。

这时除了及时就医外,还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让眼睛太疲劳,有时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

2、耳朵老是嗡嗡作响,声音也听不太清。

这是肾功能在逐步衰退的信号,有时还会伴随着脚痛、腰痛、尿频等症状,工作过于劳累的人尤其是要注意,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少饮酒、少吃姜、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3、嗅觉不灵敏,经常咳嗽,有时甚至呼吸困难。

这是肺脏功能逐步衰弱的标志,病人首先要注意饮食,戒烟或者控制吸烟量,也不要和经常吸烟的人在一起。

多吃新鲜瓜果和蔬菜,加强体质锻炼,防止肺部合并症发生。

4、嘴唇感觉麻木,饮食减少,身体日见消瘦,这是胰脏功能在逐步衰减,这主要是由于饮食失调,饥饱不当所致,由于胰脏不好,便殃及胃,当胃受到损害时,嘴唇就会明显地变得干燥欲裂,麻木无味。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中医里的脏腑辨证

02
脏腑辨证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肺与大肠腑的辨证
肺热炽盛
发热、口渴、咳嗽、气喘、鼻煽、喉痹、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 洪数。
寒邪客肺
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
肝与胆腑的辨证
肝火上炎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胁肋灼痛、耳 聋耳肿、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细。
胆郁痰扰
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眩晕耳鸣。舌 质红苔黄腻,脉弦细。
心与小肠腑的辨证
心火亢盛
心烦失眠、面赤口渴、溲赤便结、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或兼见小便短赤涩 痛。
寒伤心阳
形寒肢冷、心悸气短、恶寒喜暖、脘腹冷痛。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脾与胃腑的辨证
脾不健运
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
胃热炽盛
消谷善饥、渴喜冷饮、齿龈肿痛、衄血吐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肾与膀胱腑的辨证
1 2
肾阴虚证
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早泄、舌红脉细。
肾阳虚证
腰膝冷痛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弱。
3
膀胱湿热证
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尿黄短赤或尿血。舌 红苔黄脉滑数小便短赤涩痛。
03
脏腑辨证的常见证候及处理
胆郁痰扰
惊悸失眠、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痰多色黄。治疗:清胆化痰,用温胆汤等 方剂。
心与小肠腑的常见证候及处理
心火亢盛
心烦失眠、口舌溃疡、尿少色赤。治疗: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等方剂。
小肠实热
尿血、尿道灼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治疗:清热利尿,用小蓟饮子等方剂。
脾与胃腑的常见证候及处理
脾虚气滞

面诊基础:面与脏腑的分属,找出你的面部特征,认出你的脏腑病症

面诊基础:面与脏腑的分属,找出你的面部特征,认出你的脏腑病症

面诊基础:面与脏腑的分属,找出你的面部特征,认出你的脏腑病症《素问·刺热篇》有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由此可见,面部各部分属不同的身体脏腑。

《灵枢·五色篇》也将整个面部分为五个部分:鼻——主脾;眉间——主肺;额——主咽喉;颊侧——主大肠;耳门——主肾。

心理压力区反射区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

▲精确找位:将眉毛至发际的区域分三等份,最上面区域即是。

面色诊断诊断①:如果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此处与面部颜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大。

诊断②:如果此处长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头面区反射区在额头正中点。

▲精确找位:在两太阳穴之间画线,与鼻梁中线交叉处即是。

面色诊断诊断:如果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部分发红的话,说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有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佳、心悸、烦躁等疾病。

肺区反射区在两眉端连线的中点。

▲精确找位:在两眉毛之间画线,与鼻梁中线交叉处即是。

面色诊断诊断①:若此处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明此人肺部有疾病。

诊断②: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说明此人有咽喉炎、扁桃体炎,胸闷气短,或肺有病。

胸乳区反射区在眼内眦稍上。

▲精确找位:眼内眦垂直向上,至眉毛之间的位置即是。

面色诊断诊断:如果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患有胸膜炎;如果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患有乳腺增生。

肝区反射区在外耳道连线与鼻梁中线交叉处。

▲精确找位:外耳道连线,与鼻中线交叉点即是。

面色诊断诊断①:如果此处有青春痘(疙瘩),说明此人肝火旺。

诊断②:如果此处有痣,且眼球发黄,面色非常黄,说明此人患有乙肝。

胆区反射区在肝区的外侧。

▲精确找位:肝区的平行线两侧,鼻的边缘处就是。

面色诊断诊断①:如果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发苦,说明胆部有了轻微炎症。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它主要包括五脏和六
腑的辨证。

五脏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
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水液。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是五脏之外的器官,承担着
运化、排泄等功能。

胆主疏泄,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分清浊,大肠主传导粪便,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水液。

脏腑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和诊断的方法。

根据
辨证的结果,医生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舌苔颜色来判断肺脏功能的健康状态。

如果患者
有咳嗽、气促、咳痰等症状,并且舌苔厚重,可能表明肺脏功能受损。

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判断脏腑的阴阳盛衰、寒热虚实等。

例如,肝脏主
疏泄功能,如果肝阳上亢,可能导致头晕、目眩,口苦等症状。

肾脏主水液代谢,如果肾阳不足,可能引起腰膝酸软、畏寒等症状。

总而言之,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辨别患者的症
状和体征来判断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这一理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维护人体健康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和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 :基金项 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00796):基于多种信息处理技术的面色诊信息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Seek Medica l And Ask The Medicine 2 013 年第 11 卷 第 2 期
3 41
自动识别研究;校杏林学者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集注灵枢[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黄帝内经集注素问[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 [4] 清·周学海. 形色外诊简模[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版社.1984 :8. [5] 王鸿谟. 面部色部定位法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5):291- 293. [6] 蔡艺芳,李灿东. 面部望诊二维坐标体系的建立[J ].福建中医学院学
明堂色部是在《灵枢·五阅五使篇》[1]中提出的,规定了脏腑在面部的 分属: “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灵 枢·五色
篇》中也提出“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蔽者,耳门也。” “首面 上于阙庭 ,……,真色以 致,病色不见。”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 ,咽喉 也;……,巨屈者,膝膑也。” 1.3 三停五眼理论
五脏六腑在颜面部都有各自的特定反映区域,这些区域是面部望诊的 基础,通过观察面部不同区域的色泽变化,有助于临床对疾病病位、病性 的判断。对于面部区域的划分及其各自所分候的脏腑,早在《黄帝内经》就 有记载。 1.1 颜面色部
颜面色部的分类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灵枢·五色》[1]划分法, “黄帝 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 另 一种是《 素问·刺 热篇 》[ 2]划分 法,以面 部的 额部 、鼻 部、颐 部、左颊 、右颊, 分属心脾肾肝肺,诊察热病即外感病所在脏腑。颜面色部是中医面诊的基 础,之后一直被历代医家所用,钱乙也在《小儿药证直诀》[3]中指出“左腮为 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1.2 明堂色部
[4] 陈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护理体会[J ].基层医学论坛. 2010(36): 277- 278.
[5] 胡维静,于莉,杨贵凤.121例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指导[J].中外 医疗.2009 (08): 56- 57.
中医面诊脏腑分属理论的研究概况
位 庚 周 睿 李福凤
1
2
2*
(1 .石家 庄医学 高等专 科学校 美视药 系 0 5 00 8 1;
J Acupunct ure, 1985,13(4):305. [9] (日)渡边正.体貌手型识病法[M].魏中海译.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
社, 198 9. [10] 望面诊病.参考消息[N].1985年10月7日第3版.
隔姜灸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体会
罗玉萍
(成都 市温江 区中医 医院内 科 四 川 成 都 6 11 1 30 )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导致血管硬化。 1.3 其他因素
患者年龄较大,血管壁变硬加之有些血管较细,局部静脉反复穿刺导 致静脉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等因素。据临床观察大多输静脉留置针的患者留 置时间过长局部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也较高。 2 静脉炎的病理变化
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受到化学、物理和感染等因素刺激,血管内血液成 分发生改变,诱发炎症介质的释放,继之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壁缺血缺氧, 管壁通透性增大,局部组织液增加,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祖国医学认为,静 脉炎是输液过程中穿刺伤及局部脉络血行不畅导致血瘀阻滞,不通则痛; 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受阻,导致局部胀痛;瘀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 发热 ,脉络 损伤 ,血 溢肌 肤 或血 热内 蕴,则局 部发 红[ 1]。 3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
50-60岁的老年人是急性脑卒中的高发群体,作为一种脑血管常见疾 病,急性脑卒中主要由于脑中血流梗阻引起,并极易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 硬化等并发症。脑缺氧、缺血、水肿、坏死等都是其主要病理表现,主要临床 表现为呕吐、恶心、头晕及认知障碍或弱化等。急性脑卒中发病突然、病情
严重的特点使得其对于早期的治疗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王鸿谟[ 为颜色色部总有一个中心,病色的出现虽有范围大小的不同,但总是围绕 在此中心周围,这样辨认色部较为准确可靠。 2.2 脏腑色部中心坐标定位法
王鸿谟[ 5]在名 堂色部 的基础 上创 立了色 部中 心坐标 定位 法,以坐标 图 的形式标记脏腑色部具体位置。 2.3 五官微诊系统
王鸿谟[ 5]根 据《灵 枢·五 阅五使 篇》的 描述结 合临床经 验,认 为五 脏藏于 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所以五脏有病常显现于五官,五官作为五脏之 窍,也能候各脏之病变。故提出了五官微诊系统。 2.4 面部二维坐标体系
蔡艺芳[ 6]根据 面部中 具有 几何特 征意 义的点 来作 为分区 时的 依据,建 立面部二维坐标体系。 2.5 颜面投影理论
报.2 008, 18, (1):1 3- 14 . [7] 陈伏兵,陈秀宏,张生亮.模块二维主成分分析—人脸识别新方法[J ].
计算机工程.2006,32 (17):17 9- 183. [8] Tran Van Sen & Leon Jones. Face diagnosis and Cybernet ic t herapy[J]. Am
日本学者[9]面部三区划分法,将眉以上的部位叫上亭,诊断与脑有关 的疾病;从眉以下到鼻下沿叫中亭,诊断与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鼻以下的 部位叫下亭,诊断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哥伦比亚学者[10]对于面部的分 属部位也有一定研究,认为膀胱、子宫区在前额上部的正中处,与发际接 近;右卵巢、右睾丸区在前额的右上部,右眼瞳孔直上,发际一横指处等。 3 展望
高渗性药物如甘露醇,快速输入时局部浓度较高,可造成局部血管壁 脱水、变硬、影响细胞壁功能,从而导致血管变硬,局部皮肤发红,肿痛等静 脉炎症状。乳酸左氧氟杀星氯化钠注射液输入后常发生静脉炎多由于输入 滴注过快,一般要求滴注时间为每100ml至少静脉滴注60分钟,但临床往往 不好控制滴速,大多病人赶时间,会自行放快输液滴速,造成短时间局部血 管内药物浓度较高,血管壁的刺激性加大,血管内皮受损,出现血管刺激症 状。 1.2 疾病因素
2 .上 海中医 药大学 中医四 诊信息 化综合 实验室 2 01 2 03 )
【摘要】 本文对中医面诊脏腑分属理论的古代记载和现代面诊脏腑部位划分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整理。这些划分方法为中医不同病 证面诊信息提取和识别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 关键 词】 面诊 ;脏 腑分属 ;研 究概 况
【中图分类号】R 28 5. 1
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如果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严重的还潜在医疗纠纷的隐患。因此 如何及时有效地治疗输液性静脉炎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静脉炎的病因
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与药物因素、疾病因素、机体因素、温度因素、微粒 因素、技术不良、液体性质等相关。 1.1 药物因素
3 40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Seek Medica l And Ask The Medicine 2 013 年第 11 卷 第 2 期
的进一步渗透和融合。所以说,有必要不断深入研究现代中医护理,以进一 步促进现代中医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5]。在当代中医药学中,中医护理专业 作为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并在中医药学发展的推动下逐步发 展,在结合传统中医护理的基础上不断对护理理论和方法进行丰富和完 善。作为一门传统护理专业,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成为 我国护理工作的典型代表。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中医护理 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中医护理专业的进步 和完善。
[1] 邱秀云,安建敏,纵鲁沙.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护理[J ].实用心脑肺血 管病杂志. 2005(03):257- 258.
[2] 杨传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08): 359- 360.
[3] 赵秀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前康复指导[J]. 内蒙古中医药.2010 (21):1 27- 128.
【文献 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 72-2 523(20 13)0 2-03 40-0 2
中医的望闻问切,最早来源于《难经》的第六十一难,文中记载,“望而 知之谓之神”。中医通过大量的实践,逐渐认识到面部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 切,当内在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可以在人体某些部位反映其疾病信息, 这就是“由表知里”的相关理论。 1 古代面部脏腑分属的文献记载
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协会所颁布的指南中,认为可接受的外周静脉输 液性 静脉炎的 发生率 为5% [2]。目前有 调查显示 ,静脉 注射的 病人 近80%发生 不同 程度 的静 脉炎[ 3]。根据 美国 护理学 会( IN S)所规定 的指 标,将静 脉炎 分 为3度。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度:局 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 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我们应根据静脉炎的分度不同进行不 同的治疗与护理。[4、5] 4 临床资料
【摘要】 阐述了静脉炎的病因及病理变化,及判断标准。作者在临床中应用隔姜灸治疗输液性静脉炎,均产生了较好的疗效,具有既经济又方便,疗 效快, 效果肯定、使用安全,又能及时消除护患纠纷隐患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隔姜 治疗 输液性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 245 .8
【文献 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 2-25 23(201 3)02 -034 1-01
当机体出现病变时,有的气色显现于明堂,有的气色显现于颜面,有的 气色则显现于五官,由于人眼的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光线的影响,而近现代 面部分属理论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使面部分区细化,更加可凸 显人脸的特征,延伸了中医诊断的深度和广度,为临床提供了愈来愈有效 的诊断标准,使中医面诊的客观化、现代化更具有发展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