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关于智能穿戴设备的调研报告

关于智能穿戴技术的调研摘要通过对当前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分析,指出只出典型方案、关键技术、主要参数指标,对产品提出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方案,关键技术,参数指标一、引言对于紧跟信息化发展浪潮的普通人群来说,“谷歌眼镜(Google Glass)”的正式发布让“智能穿戴技术”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
智能穿戴技术也称之为“可穿戴技术(Wearable Technology)”。
所谓的智能穿戴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和先进的电子技术,将时尚的电子设备作为服装和服装的附件或依附于身体的物品,以实现各种实用功能的高科技信息技术。
它通常是由传感器、驱动器、显示器和计算机等部件组成的,这些部件无缝嵌入生活使用的物件之中,能够完成多项任务的操作,它伴随着人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娱乐并随时提供帮助。
在谷歌眼镜、苹果iWatch及三星智能手表的“明星效应”下,智能穿戴的概念得到广泛普及。
英特尔、索尼等公司竞相涌入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国内百度、盛大、中兴、华为、联想、小米等企业也纷纷宣布其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上市计划。
二、智能穿戴设备现状头戴式:谷歌眼镜特点:①可以在用户自然视野中显示信息;②可利用骨传导或耳机发送声音或信号;③与用户的视野和头部运动关系高度密切。
凭借创新性与争议性,谷歌眼镜成为当下最令人瞩目的智能穿戴设备产品。
其功能已经广为人知:通过眼睛、手势以及其他动作,配合语音,谷歌眼镜可以实现获取和分享信息的丰富功能。
追求产品性能的攀升并不是研发的根本目的。
归根结底,工具只是帮助人类提高自身能力的途径。
谷歌眼镜可以更完美地结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实现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功能,免去人们携带并频繁取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的麻烦。
用户可以通过谷歌眼镜控制各种设备,依托视觉识别、射频、红外线、蓝牙甚至二维码来让设备识别指令,全面加强人机互动。
理论上,只要解决指令识别的问题,以谷歌眼镜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就可以成为各种设备的控制终端。
但是高昂的售价让很多人望而止步。
智能运动手环的发展现状分析

谢谢观看
一、智能运动手环的概述
智能运动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它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和芯片来监测用户 的运动状态、健康状况以及睡眠质量等信息。智能运动手环不仅可以对用户的 日常运动进行跟踪记录,还能为用户量身定制运动计划,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 自己的身体状况,提高健康水平。
二、智能运动手环的发展历程
自2000年代初以来,智能运动手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3、人机交互:智能运动手环需要有良好的人机交互设计,使得用户可以方便 地与手环进行交互,例如查看数据、调整设置等。
六、智能运动手环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运动手环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与 医疗健康机构的合作,智能运动手环可以帮助用户实时监测身体状况,为预防 和治疗疾病提供帮助;通过与体育训练机构的合作,智能运动手环可以为专业 运动员提供更精确的训练数据和建议。此外,随着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发展,智 能运动手环将有可能与更多的设备进行互联互通,例如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
七、结论
总的来说,智能运动手环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 部分用户对隐私问题的担忧、数据准确性的提高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等。未来,智能运动手环行业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创新化,将会在更多领域 得到应用和推广。竞争也将变得更加激烈,各大品牌需要在产品质量、功能创 新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不断优化和提升。
三、智能运动手环的功能特点
1、传感技术:智能运动手环内置有多种传感器,如加速度计、心率传感器等, 可以监测用户的运动轨迹、消耗的卡路里以及心率等指标。
2、运动模式:智能运动手环支持多种运动模式,例如步数统计、距离计算、 卡路里消耗等,可以让用户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运动状态。
3、健康管理:智能运动手环还可以监测用户的睡眠质量、疲劳度和精神状态 等,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数据采集与应用指南

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数据采集与应用指南第一章: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概述 (3)1.1 设备简介 (3)1.2 发展历程 (3)1.3 发展趋势 (3)第二章:可穿戴设备数据采集原理 (4)2.1 数据采集方式 (4)2.2 数据采集流程 (4)2.3 数据采集注意事项 (5)第三章: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5)3.1 数据预处理方法 (5)3.1.1 数据整合 (5)3.1.2 数据转换 (5)3.1.3 数据填充 (6)3.1.4 数据降维 (6)3.2 数据清洗策略 (6)3.2.1 错误数据清洗 (6)3.2.2 重复数据清洗 (6)3.2.3 异常数据清洗 (6)3.3 数据预处理与清洗工具 (6)3.3.1 Python库 (7)3.3.2 R语言 (7)3.3.3 SQL (7)3.3.4 Excel (7)第四章: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7)4.1 机器学习算法 (7)4.2 深度学习算法 (8)4.3 自然语言处理 (8)第五章:可穿戴设备数据存储与管理 (9)5.1 数据存储方式 (9)5.1.1 本地存储 (9)5.1.2 云端存储 (9)5.2 数据管理策略 (9)5.2.1 数据分类 (9)5.2.2 数据清洗 (9)5.2.3 数据加密 (10)5.2.4 数据分析 (10)5.3 数据安全性 (10)5.3.1 设备认证 (10)5.3.2 用户认证 (10)5.3.3 数据加密 (10)5.3.4 数据备份 (10)5.3.5 安全审计 (10)第六章:数据挖掘与分析 (10)6.1 数据挖掘方法 (10)6.1.1 分类方法 (10)6.1.2 聚类方法 (10)6.1.3 关联规则挖掘 (11)6.1.4 序列模式挖掘 (11)6.2 数据分析技术 (11)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1)6.2.2 可视化分析 (11)6.2.3 相关性分析 (11)6.2.4 因子分析 (11)6.3 数据挖掘与分析工具 (11)6.3.1 R语言 (11)6.3.2 Python (11)6.3.3 SQL (12)6.3.4 Tableau (12)6.3.5 Hadoop (12)第七章:人工智能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12)7.1 心率监测 (12)7.2 血压监测 (12)7.3 睡眠监测 (12)第八章:人工智能在运动辅助中的应用 (13)8.1 运动数据分析 (13)8.2 运动建议与指导 (13)8.3 运动辅助工具 (14)第九章:人工智能在情感识别中的应用 (14)9.1 情感识别技术 (14)9.2 情感分析应用 (15)9.3 情感识别工具 (15)第十章:人工智能在智能交互中的应用 (15)10.1 语音识别 (15)10.2 手势识别 (16)10.3 智能 (16)第十一章:可穿戴设备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7)11.1 数据安全策略 (17)11.2 隐私保护技术 (17)11.3 法律法规与政策 (18)第十二章: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18)12.1 发展前景 (18)12.2 技术挑战 (19)12.3 产业挑战 (19)第一章: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概述1.1 设备简介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各种穿戴设备中,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和交互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
2024年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调查报告引言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快速发展为医疗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是一种结合了医疗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的创新产品,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医疗机构进行分析和处理。
本报告将对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
市场概述近年来,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医疗,对监测自身的生理数据有了更高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更加强大和多样化。
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在病患监测、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市场驱动因素1. 人口老龄化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
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老年人监测健康状况,及时预警潜在风险。
2. 健康意识提升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方便地监测生理参数,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3. 科技发展推动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传感技术的发展,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不断得到增强。
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数据,并通过手机或云端进行数据传输和分析。
市场挑战和机遇1.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涉及到患者的敏感健康数据,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厂商需要加强设备的安全性,同时加强隐私保护措施,确保用户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2. 技术标准和合规性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技术标准和合规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相关政府机构需要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设备的数据准确性和安全性。
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1. 市场前景广阔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保健、病患监测和健康管理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渗透,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 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是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的关键。
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可穿戴技术研究

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可穿戴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穿戴设备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在健身、医疗、车载、家居等领域,智能穿戴设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可穿戴技术作为其中的关键技术,更是备受瞩目。
一、可穿戴技术的定义可穿戴技术,指的是将计算机和人体相结合,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与电子设备互动的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
包括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鞋等各种智能穿戴设备。
二、可穿戴技术的应用场景1. 在健身领域,可穿戴技术可以用于记录运动数据、监测身体指标和提供健身建议等方面。
例如,Fitbit手环、Garmin手表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心率、步数、卡路里消耗等指标,并将数据同步到手机App上,随时随地监测身体状况。
2. 在医疗领域,可穿戴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实时监测病人的病情和生理状态,提高医疗效率。
例如,心律失常患者可以佩戴智能手表进行心率监测,医生可以通过云端平台实时查看病人的心率变化情况,以便提供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3. 在车载领域,可穿戴技术可以用于车主身体状况监测、车载娱乐等方面。
例如,Tesla Model S车载系统支持Apple Watch的无钥匙进入、车辆控制等功能,车主可以通过手表控制车窗、车锁等,提高车主的使用体验。
4. 在家居领域,可穿戴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实现智能家居控制、家庭成员健康监测等方面。
例如,苹果公司的HomeKit智能家居平台支持通过Apple Watch控制灯光、窗帘等,而Fitbit手环则可以为家庭提供睡眠监测和健康建议等功能。
三、可穿戴技术的发展现状可穿戴技术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关键技术,其发展目前已经相当成熟。
早期的可穿戴设备主要以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为主,功能以计步、测量身体指标为主。
随着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已经可以实现语音交互、智能识别等更高级的功能。
例如,苹果公司的AirPods Pro耳机支持主动噪音消除和空间音效等技术,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沉浸在音乐或声音中。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与开发

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与开发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智能可穿戴设备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还是智能健康手环等,这些设备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乐趣。
本文将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与开发为主题,探讨其中的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技术原理1.感知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感知人体的各种信号,例如心率、血压、体温等。
这些信号由传感器采集,并通过特定的算法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通过设备上的显示屏或者与手机等移动设备连接的应用程序展示给用户。
2.数据处理与分析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将采集到的生理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
通过内置的处理器和算法,可穿戴设备能够计算出用户的运动步数、消耗的卡路里等数据,并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
同时,设备还能将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挖掘,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健康管理和运动指导。
三、应用场景1.健康管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与开发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健康管理工具。
用户可以通过手环或者手表等设备进行心率、血压以及睡眠等生理信息的实时监测和记录。
同时,设备还能根据用户的运动数据和身体指标给出相应的健康建议和运动计划,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2.运动训练智能可穿戴设备在运动训练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感知技术和数据处理,设备能够准确地记录用户的运动数据,例如步数、速度、距离等。
用户还可以使用设备上的运动模式进行特定目标的训练,例如跑步、骑行等。
同时,设备还能根据用户的运动数据和身体状况进行智能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和建议。
四、未来发展方向1.智能化与个性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体差异和生理数据,设备可以给出更加精确的健康建议和运动指导,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2.功能多样化与融合性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可能会融合更多的功能,例如语音识别、虚拟现实等。
物联网应用中的可穿戴设备设计与优化

物联网应用中的可穿戴设备设计与优化近年来,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作为重要的物联网终端设备之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和优化对于提高用户体验、改善健康管理、增强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以及优化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可穿戴设备设计原理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原理主要涉及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在硬件方面,设计人员需要考虑设备的形状、材料、传感器的选择、电源管理等因素。
形状和材料的选择需要兼顾美观性和舒适性,确保设备能够贴合用户身体,并且能够经受日常活动中的冲击和压力。
同时,传感器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搭载不同的传感器,例如心率传感器、运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另外,电源管理技术也是一项关键技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如何提供足够的能源供应,同时确保设备的体积和重量不过大。
在软件方面,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原理主要涉及数据处理和用户界面设计。
数据处理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功能之一,设计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处理器和算法,以保证设备能够高效地处理感测到的数据,并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和存储。
另外,用户界面设计关系到用户对设备的使用体验。
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设备上的显示屏、按键等交互方式,以简单直观的方式向用户展示信息,并提供友好的交互方式。
二、关键技术1. 低功耗技术:可穿戴设备通常需要长时间佩戴,因此对电池寿命的要求很高。
设计人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降低设备的功耗,延长电池的续航时间。
这可以通过优化硬件电路、选择低功耗芯片以及开发高效的软件算法来实现。
2. 传感器技术: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负责采集各种生理参数和运动信息。
设计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优化其性能,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此外,为了提高传感器的舒适度,还需要考虑传感器的大小和材料。
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应用

.18中国医疗器械信息|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专题・智慧医疗Thematic Forum ・ Medical Wisdom智能可穿戴设备是一种可以穿在身上或贴近身体并能发送和传递信息的计算设备,它可以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接入移动互联网,实现人与物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
智能可穿戴设备分为生活健康、信息咨询和体感控制类设备。
其中,生活健康类的设备有运动、体侧腕带及智能手环;信息资讯类的设备包括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体感控制类的设备包括Kinect 、Leap Motion 等体感控制器[1,2,3]。
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应用谢俊祥1张琳21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20)2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北京 100089)内容提要: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可以直接作为配件穿戴在身上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在软件支持下感知、记录、分析生命特征,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各类应用软件紧密结合,成为其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种类、技术、市场发展、优势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史种类技术临床应用研发动向The Review and Applications of Smart and Wearable DevicesXIE Jun-xiang1ZHANG Lin21 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CAM & PUMC (Beijing 100020)2 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s, Library (Beijing 100089)Abstract: Smart and wearable devices are the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the sport of the software, the smart and wearable devices can sense, record and analysis the constant,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our lif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orts, technology, marke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smart and wearable devices.Key words: smart and surgical robots, history, structure, technology, application文章编号:1006-6586(2015)03-0018-06 中图分类号:TP212.3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5-02-250.前言1.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种类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规划出不同的类型[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穿戴设备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2018/7/17对智能穿戴设备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传感技术、显示技术、芯片技术、操作系统、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提高续航时间技术等。
展望了智能穿戴设备在市场、产业链方面与相关技术的融合、安全性及相关应用的发展趋势。
1 引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传统互联网已经在向移动互联网迁移,智能穿戴设备近年来发展的非常迅速,成为一个热点行业。
智能穿戴产品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从眼镜、娱乐、儿童监护、健康、智能家居、智能服饰到通信等领域,可以加入拍照、语音识别、镜片导航、体重监测等各种功能。
可以认为智能穿戴设备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特点的智能终端,其展现形式不是手机,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可穿戴物品。
它过借助传感器,与人体进行信息交互,是一种在新理念下诞生的智能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并能够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升级。
智能穿戴设备在提高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生活方式智能化方面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智能穿戴设备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2 智能穿戴设备发展现状按照主要功能的不同,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运动健康类、体感交互类、信息资讯类、医疗健康类和综合功能类等,每类设备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和消费人群。
运动和医疗健康类的设备有运动、体侧腕带及智能手环,主要消费人群为大众消费者;体感控制和综合功能类的设备有智能眼镜等,消费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信息咨询类的设备有智能手表,主要消费人群为大众消费者。
从目前来看,医疗和运动健康类设备使用的用户较多。
随着智能穿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产品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类只具备单一功能的智能硬件纷纷开始与其他智能硬件寻求合作。
在未来,随着单一领域的智能穿戴产品技术日渐成熟,不同领域和功能诉求的产品会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在功能上实现互补,从而带来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体验,发展方向也会日渐明确和多元化。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穿戴产品主要有手环类产品、手表类产品、眼镜类产品和便携医疗设备类产品等,如三星、索尼、华为、小米的智能手环,苹果、三星的智能手表,谷歌的智能眼镜等。
此外,还有一些珠宝、纽扣类、饰品类以及可放入口袋或嵌入服装内的产品等,如施华洛世奇推出的SwarovskiShine太阳能可穿戴设备系列,Opening Ceremony推出的MICA智能手镯。
3 智能穿戴设备关键技术智能穿戴设备产业涉及的技术范围较广,包括传感技术、显示技术、芯片技术、操作系统、无线通信技术、数据计算处理技术、提高续航时间技术、数据交互技术等。
3.1 传感技术传感技术主要完成语音控制、眼球追踪、手势辨别、生理监控(包括心跳、血压、睡眠质量等)、环境感知(如温度、湿度、位置和压力等)等。
目前,应用较多的传感器类型有骨传导、音源感测、肌电感测、重力感测、影像感测、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方向感测、线性加速度感测、光体积讯号变化感测模组、心电图脑波感测模组、眼球追踪感测等。
3.2 显示技术目前应用在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常见显示技术包括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主动式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有机发光二极体、发光二极体与电子纸等。
除此之外,目前主要的3种穿戴式显示技术是:(1)微型显示:如硅基液晶,微机电系统/数位光源处理、镭射扫描等。
(2)柔性显示:目前,日本半导体实验室、苹果、三星、LG、Philips、诺基亚等巨头正积极开发并推进可弯曲的柔性屏幕、电池和人机界面系统并进行专利布局。
现阶段主流柔性显示技术的研发瓶颈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1)显示技术所用核心光电材料及相关功能材料性能的改进、提高,包括新材料的研发等;2)器件封装基板及相关封装材料的研发;3)更高显示性能参数和效率的显示器件结构设计和优化;4)低功耗、高效率驱动电路的设计和优化;5)低成本材料、制作工艺研发及产业化等。
(3)透明面板:透明显示已开始应用于公共看板与橱窗等,如果应用于个人穿戴,需再提升穿透率与解析度。
3.3 芯片智能穿戴设备芯片可以分为3类:(1)以现有手机处理器为核心的芯片:如三星Galaxy Gear采用的Exynos 4212,Google Glass采用的OMAP 4430,其优点是有效利用已有平台加速开发且功能强大。
(2)基于单片机(MCU)的产品:如Pebble手表、FitBit One手环都是基于ARM Cortex-M结构的MCU产品。
(3)专门针对智能穿戴设备的芯片:英特尔推出的针对穿戴式设备芯片方案Intel Edison是双核芯片,一部分支持安卓系统,另一部分则支持实时操作系统;高通推出的Toq处理器,为可穿戴设备专门定制产品,采用ARM Cortex-M3架构;博通推出的BCM4771处理器,集成定位功能;国内北京君正的芯片JZ4775,集成了CPU、Flash、LPDDR、Wi-Fi、Bluetooth、FM、NFC和压力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所有器件。
3.4 操作系统智能穿戴设备采用的操作系统主要有3类:(1)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具有功耗低、任务单一的特点。
如三星智能腕带Gear Fit采用的实时操作系统。
(2)基于Android平台进行修改的操作系统。
如三星第二代智能手表Gear 2和Gear 2 Neo搭载的Tizen操作系统。
(3)专有操作系统:谷歌推出的Android Wear,北京君正推出的Newton平台等。
3.5 无线通信技术对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而言,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更适合智能穿戴用户之间、智能穿戴设备与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和信息共享。
目前智能穿戴设备与终端的通信大部分是基于W L A N 、蓝牙、NFC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数据的同步采用私有协议。
用户可以通过NFC技术将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相连,不需要其他复杂的设置;用户可以通过蓝牙和WLAN技术从可穿戴设备中获取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智能手机或云端,同时又不会消耗太多电量;用户还可以借助WLAN直连技术直接将2个Wi-Fi设备连接在一起,无需设置接入点。
此外,智能穿戴设备也可以通过3G、LTE等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或分享。
3.6 数据计算处理技术人机交互输出界面或回馈包括文字显示、数据分析、语音反馈、动态或虚拟影像等,所有这些输出界面的呈现都必须透过内容运算系统分析,如扩增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AR结合VR的混合现实(MixedReality)、立体投影等各种现实内容计算和环境感知分析以及各种测量分析计算如血压、血氧、心率、脉搏、体温等。
此外,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将智能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及时、准确地发送到后台,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可以为用户提供合理的建议。
3.7 提高续航时间技术在智能穿戴技术里,如何提高设备的续航时间是关注的重点,也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主要的解决方法有3种:一是从操作系统、芯片、屏幕以及终互联等方面来减少功耗,在性能与功耗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增加电池容量,如弯曲电池技术可在缩小电池体积的同时增加电池容量;三是通过无线充电、极速充电、太阳能和生物充电等技术缓解该问题,但这些充电技术大多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大规模商用。
3.8 数据交互技术智能穿戴设备的价值不仅是简单的硬件功能,还包括依托于硬件的软件和数据服务。
但是目前很多厂商的应用和云服务封闭,存在数据孤岛,不能与其他设备共享数据,缺乏开放产业生态环境。
因此需要开放并统一智能穿戴设备、手机、云服务之间的接口,推动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消除数据孤岛,为用户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智能穿戴设备与云平台的交互方式,按照通信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2种:一类是智能穿戴设备具备通信能力,能够直接与云平台交互;另一类是可穿戴设备不具备通信能力,需要通过手机与云平台交互。
4 智能穿戴设备发展展望4.1 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在2014年的爆发,2015年随着苹果的Apple Watch正式推出,华为的Huawei Watch、HTC的Grip健身手环和虚拟现实头戴设备Vive等新产品的发布,智能穿戴产品将会变得更加时尚、智能,种类将更加丰富。
据IHS预计,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在2018年将达300亿美元。
IDC预计2018年全球出货量将达到1.119亿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8.4%。
4.2 产业链各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可穿戴设备市场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行业应用、社交平台、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环节。
目前可穿戴设备产业还不够成熟,不同厂家的产品彼此独立封闭缺少合作,数据缺乏有效共享。
同时每个可穿戴设备都开发自己的应用以及数据业务平台。
这种端到端的研发模式投入大而且风险高,同时人力资源分散,难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优势。
未来智能穿戴设备产业链上各方将会加强合作,共同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4.3 智能穿戴设备与相关技术进一步融合并标准化通过标准化可以促进产业分工以及加强不同领域企业间的互通合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使得产业链中各方加强创新,打造出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可穿戴设备与手机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接口标准化,便于实现多种可穿戴设备整合,降低第三方开发应用的复杂度,多数据融合和共享标准化,便于用户统一管理和拓展生态链。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的扩大,智能穿戴设备与生命健康、移动互联网技术将进一步融合,可穿戴设备低功耗设计和研发水平将进一步得到提高,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及产品应用将会得到发展。
在低功耗与高效能的微处理器、智能人机交互、柔性可拉伸器件、微型化供能、短距离无线通信等关键技术得到进一步突破之后,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4.4 智能穿戴设备安全性进一步加强大部分智能穿戴设备采用开放式操作系统,且与外部通信采用无线连接方式。
而且现阶段产品开发更多注重的是功能的实现,对于设备本身安全性关注并不高,导致存在诸多安全风险。
智能穿戴设备面临的主要信息安全风险来自于2个方面:内部漏洞和外部攻击。
部分具备虚拟现实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使用户在使用时会分散注意力,影响用户人身安全。
GoogleGlass使用户眼睛长时间聚焦,这可能会对原来人的生理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所有电子设备都会产生辐射,而智能穿戴设备长期与人体贴身接触,特别是眼镜、头盔等头戴式设备,所以对智能穿戴设备的辐射进控制、要求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部分与皮肤长期接触的可穿戴设备造成使用者皮肤产生不适或过敏反应,需要防止可穿戴设备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安全性将会受到更多关注,其安全性将会得到逐步提高。
4.5 相关应用越来越丰富目前,面向智能穿戴设备开发的应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