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案例
地理六年级下册世界的地震与火山案例分析

地理六年级下册世界的地震与火山案例分析在世界地理中,地震和火山活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它们对地球表面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两个世界上著名的地震与火山案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自然灾害。
一、地震案例分析:阿拉斯加1964年地震1964年3月27日,阿拉斯加地震发生,是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案例之一。
该地震达到了里氏9.2级,震源深度为25公里。
地震引发了强烈的破坏,造成了许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阿拉斯加地震是由压缩构造造成的。
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产生了强大的地壳应力,最终导致了板块之间的断层滑动。
地震引发了海啸和土地沉降等其他次生灾害,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这次地震的影响凸显了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需要我们采取合适的防灾准备措施,以减少对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二、火山案例分析:帕劳鲁,海克特火山帕劳是一个小岛国,位于西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地区。
该地区有一个非常活跃的火山,名为海克特火山。
这个火山是一个喷发口,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
海克特火山曾多次出现爆发,其中最著名的是1986年和1996年的爆发。
这些爆发造成了火山灰和岩石的喷发,并且火山口附近的居民被迫撤离。
火山喷发对帕劳鲁岛的居民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喷发期间,火山灰和有毒气体会对农作物、水源和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此外,火山喷发还会破坏附近的生态系统,并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经济造成直接的破坏。
对火山活动的监测和预警非常重要。
帕劳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建立监测站和警报系统,以及制定紧急撤离计划来保护居民。
结论地震和火山是地球上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通过分析地震和火山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自然灾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生命和财产。
在防灾准备方面,应该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建立紧急撤离计划,并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
对于火山活动,需要进行监测和警报,并制定适当的疏散计划。
地区滑坡案例

地区滑坡案例地区滑坡是指由于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人类开发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和岩石的大规模滑动现象。
地区滑坡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地区滑坡案例,以期引起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重视和防范意识。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四川省汶川县的地区滑坡案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引发了汶川县大面积的地区滑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地区滑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地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变化,导致了土壤和岩石的松动和滑动。
在这次地震中,汶川县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其次,我们来看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地区滑坡案例。
加利福尼亚州位于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地区滑坡也较为常见。
1994年1月17日,加利福尼亚州北岸发生了一次规模为6.7级的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区滑坡。
这次地区滑坡造成了57人死亡,8000人受伤,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尼泊尔的地区滑坡案例。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地势陡峭,地震频发,地区滑坡也较为常见。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一次规模为7.8级的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区滑坡。
这次地区滑坡造成了数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通过以上几个典型的地区滑坡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地区滑坡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减少地区滑坡带来的损失。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减少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地震波的传播及其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震波的传播及其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地震波是指地震时发生的产生震动的波形,具有很高的能量,可以在地球的内部和表面传播。
地震波是地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规律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三种类型。
其中,P波是最快传播的波,可以穿透固体、液体和气体,它是一种纵波,具有压缩和折射的特点;S波是次快传播的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它是一种横波,具有扭曲的特点;表面波是传播速度最慢的波,只能沿着表面扩散,它包括瑞利波和洛仑兹波两种类型。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球内部的材质和结构、地震波源的位置和规模、地表的形态和地下水的分布等多个因素。
因此,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衍射等现象,导致波形发生变形和衰减。
二、地震波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特性,使其具有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地震波在地质灾害中的三个应用案例。
1.地震波在地震预警中的应用地震波在地震预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快,而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规律也能提供给我们关于地震源的许多信息。
利用地震波的这些特点,可以建立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主要根据P波和S波的到达时间,预测地震的强度和震中位置。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有用的时间窗口,使得地区内的公众和相关机构在地震发生前,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避难和应急处理。
2.地震波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利用地震波,可以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勘探。
这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地下水勘探和矿产资源勘探中非常重要。
地震勘探使用的地震波通常是由地震仪器产生的低强度震动。
利用测量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振幅的变化,可以描绘地下地质的轮廓,判断不同地质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
这对于勘探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中、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留存情况以及判断水土不稳定地带的稳定性等都具有很大的帮助。
3.地震波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地震波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等特性,来研究地下岩层结构和物理性质,提高对于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度和及时性。
自然灾害普查典型案例

自然灾害普查典型案例1. 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了里氏9.1级的强烈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影响了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
海啸造成了超过23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和失去家园。
这次灾害震撼了全球,并引发了对灾害预警系统的改进。
2. 2010年海地地震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了里氏7.0级的地震,震中位于首都太子港附近。
这次地震造成了大约23万人死亡,30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由于海地的基础设施薄弱,救援工作困难重重,这次地震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海地重建的关注。
3. 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8月29日,飓风卡特里娜袭击了美国的新奥尔良市和周边地区。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超过1800人死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卡特里娜飓风暴露了美国对于自然灾害的准备不足,引发了对于灾害应对能力的广泛讨论。
4. 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和福岛核灾难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
地震和海啸导致了 1.5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失去家园。
此外,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导致核泄漏和辐射污染。
这次灾难震撼了全球,并引发了对核能安全的重新评估。
5. 1970年秘鲁安达斯地震1970年5月31日,秘鲁南部地区发生了里氏7.9级的地震,该地震导致了25,000-70,000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这次地震震惊了世界,也引发了对于发展中国家地震准备能力的重视。
6. 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了近8.7万人死亡,超过37万人受伤,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中国政府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救援和重建工作,这次地震引发了对于中国灾害应对能力的关注。
7. 1991年菲律宾南部苏禄地震1991年8月17日,菲律宾南部苏禄群岛发生了里氏7.8级的地震,造成了超过7,000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地震引发火灾案例分析报告

地震引发火灾案例分析报告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经常发生在全球各地。
由于地震的瞬时能量释放和地壳运动导致的损害,往往会引发其他次生灾害,其中包括火灾。
本文将分析两个地震引发火灾的案例,并探讨相关原因和应对措施。
一、日本东北地区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沿海发生了9.0级的巨大地震,随后引发了严重的海啸。
这场地震不仅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还导致了多起火灾事故。
首先,在福岛核电站附近的福岛县浦梁内部署有多个核电机组。
此次大地震造成核电站受损意外关闭,并引爆了数座核反应堆,导致剧烈爆炸与排放出大量核辐射物质。
辐射物质进入空气、水源等环境中,并通过风向扩散到周边城市和乡村。
这些辐射物质与火源相结合,迅速引发了可怕的火灾。
其次,地震造成了许多建筑物倒塌和破碎,导致天然气管道和油罐受损,释放出大量可燃气体。
这些可燃气体与弥漫在空气中的火星相互作用,在高温下引发了大规模燃烧和爆炸。
这些火灾无序蔓延,难以控制。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来减轻火灾带来的影响。
首先,他们迅速派出救援队伍并封锁核电站周边区域,采取紧急排除辐射并关闭消防设备等手段,以防止事态恶化。
同时,在受到风险威胁的区域进行强制撤离,并给予居民必要的喘息时间和安置。
二、美国旧金山地震1906年4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发生了7.8级地震。
这次地震不仅令城市遭受严重摧毁和人员伤亡,还引发了大规模的火灾。
旧金山市当时主要依靠煤气灯照明,然而,地震导致了大面积天然气管道破裂,释放出大量可燃气体。
这些可燃气体在弥漫的火星的作用下引发了数万处火灾点。
与此同时,由于地震摧毁了供水系统,消防队无法及时获得足够水源进行扑救。
面对严峻形势,当地政府和社区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首先,他们组织志愿者和警察力量来保护财产,并确保市民安全撤离。
其次,在城市废墟上建立了临时供水装置和消防站点,用以补充缺乏的资源。
最后,他们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呼吁援助并接收捐款救济物资。
关于“地震灾害”的案例分析

• 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 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现象,如 从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 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地形、地质、 水文条件的变化)等方面来判断。因此, 地震烈度是表示某一区域范围内地面和各 种建筑物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的 一个指标。一次地震的震级只有一个,地 面的烈度则是因地而异的,随着距震中的 远近更有明显的差异。
人,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 亡24.2万人。
•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 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
•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 南中西部;
•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 宁夏、天山南北麓;
•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 谷、阴山-燕山一带、 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 震级与伤亡的关
• (1)5.0-5.9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者占24%。 而仅引起人员死亡的地震更少,只占11.5%。 一次5级多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为117人, 而死亡29人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夜间。 (2)6.0-6.9级地震有43%造成人员伤亡, 而只有人员死亡仅占35%,一次地震死亡 人数最多为600人.
于板块间垂直运动而非水平运动,因此触
发海啸,对日本一些海岸造成严重破坏,
给整个太平洋沿岸带来威胁。这次强震使 日本本州岛向东移动大约3.6米,使地球
• 自转加快1.6微秒,地轴移动6微米。这次地 震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形成,板 块的挤压会使岩层发生隆起,地下的岩层 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着破 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状态。此次地震及 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3232人死亡、 14554人失踪。
唐山市开滦煤矿救护楼,为砖混结构人字木 屋架的三层楼房,墙倒顶塌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于四川省汶川一带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浅源逆冲型地震[1],断裂带长达240km,宽约30km。
断层错动持时达100s~120s。
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
9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
超越6度区的面积合计达44万平方公里[2]。
导致震区桥梁损毁的因素很多,有桥位处的烈度、地面运动加速度、强震持时、频域特征、距震源的距离、断裂带情况、场地土特征、桥梁自身的结构特性等。
但在本次地震中,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如滑坡、落石、地基液化等也给震区桥梁造成不小的损害。
本文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及相关资料,选择了断裂带附近的3座梁桥和3座拱桥,详细地描述了其桥位、结构及震害情况,初步分析了桥梁倒塌或损伤的原因。
最后,对震区桥梁的一般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从抗震设防标准、结构的易损性、构造细节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讨论了汶川地震对桥梁工程的启示。
桥梁震害案例分析汶川大地震共造成24条高速公路受损,161条国省干线受损,8618条乡村公路受损,6140座桥梁受损(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2008年6月19日)。
震区桥梁的破坏形式多样,这里结合现场考察并参考相关报道,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中6座严重损毁的桥梁进行破坏形态描述和简要分析。
其中都江堰市庙子坪大桥、汶川县百花大桥和绵竹市回澜立交桥为混凝土梁桥;彭州市小鱼洞大桥、什邡市红东大桥和青川县井田坝大桥为混凝土拱桥。
其桥位见图1。
庙子坪大桥庙子坪岷江大桥位于建设中的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上(国道317线),跨越紫坪铺水库,为东南-西北走向。
2003年动工.地震发生时已接近完工。
桥梁全长1436m,主跨为(125+220+125)m连续刚构,墩顶梁高13.5m,跨中及边跨直线段梁高4m。
地震预报成功案例

中国地震预报成功案例1975年海城地震的预报1976年龙陵地震的成功预报1976唐山青龙县地震的成功预报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的成功预报1994年2月共和地震的预报95年7月云南孟连7. 3级地震预报云南丽江96年2月7.0级地震预报新疆1996年,1997年间的伽师地震预报1998年云南宁蒗6.2级地震预报1999年辽宁岫岩一海城5.4级地震预报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区6.8级地震的预报2003年云南大姚6.1级地震预报2005年3月甘肃山丹民乐6.1级地震2007年6月3日 宁洱6.4级地震预报损失房屋共损坏500万平方米,公共设施共毁165万平方米,农村房屋1740万平方米”最后因为死亡人数为98人,伤2442人,地震使42000间房屋倒塌,毁坏公路 620公里 ,交通中断7天,破坏水房屋损坏十八万多间,其中倒塌七千三百多间,但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一人耕地被毁十几万公顷,粮食损失达500万公斤,牲畜死亡2000余头。
人员伤亡为800余人,其中轻伤600余人。
多数是由震直接经济损失约1889万元人民币,30余人受轻伤,无人员死亡地震造成11人死亡,136人受伤因房屋倒塌造成不能居住的无家可归者32万人,地震造成伤亡17366人,其中死亡309人,重伤一共撤出了15万人 这个地震倒了九千间房子,但是没有一个伤亡的,震中大部分房屋受损,其中毁坏约14337m2,严重破坏约355443 m2,死亡5人,包括四川盐源重伤和轻总直接经济损失8488.8万元,1629户房屋发生严重破坏,5734人无家可归,由于震前进行了成功的预死亡317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元3人死亡、15人重伤、42人轻伤;直接经济总损失41 560万元伤亡人数共计52人。
其中造成直接死亡7人,间接死亡2人,重伤6人,轻伤37人,牲畜死伤近3000头3人死亡562人受伤,逾百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
米”最后因为地震而死亡的只有1300多人,而如果没有地震预报,这个死亡数字估计至少也是交通中断7天,破坏水库127座,毁坏农田4万余亩,经济损失达24.4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24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在非频散介质中,波包形状只与波的 频率差有关,群速度等于相速度;但在存 在频散的情况下,群速度小于相速度。
群速度和相速度的关系可以用电钻钻 孔做形象的比喻:利用电钻钻孔,视觉看 到钻头螺纹飞速旋转,但实际钻孔的深入 很慢;钻头螺纹旋转好比相速度,电钻推 进的速度则为群速度。
频率和圆频率
周期的倒数 f=1/T 称 为频率;单位为赫兹,表示 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振动循 环次数。
圆频率 2 f
page5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波速V、视波速C和波数k
• 波速V取决于波动传播介质的力学特性(密 度和弹性模量等)。
• 观察或测量波动时往往并不 沿着波动的传播方向,这时
page3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波长λ和周期T
正弦波两个相邻波峰间
的距离称为波长λ, 行进这一
距离所需时间称为周期 T;亦 即质点振动完成一个循回所经 历的时间。
page4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作业:求P波反射角c1和Sv波折射角b
page19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界面波
波动入射至界面,还会发生更复杂的
转换现象。例如,当折射波或反射波的波 速大于入射波波速时,折射角或反射角将 大于入射角,90°的折射角或反射角对应 的入射角称为临界入射角。当入射角大于 临界入射角时,将生成沿界面传播的能量 集中于界面附近的非均匀平面波,称为界 面波,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中称其为面波。 地震面波有瑞利波、拉夫波和斯通利波三 种。
2020/3/22
浅源近震P波的传播
page29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反射后的体波震相
体波传至地球表面的过程中可发生一次 或多次反射,在反射时如不改变其波的性质, 则反射后的震相分别用PP、PPP、SS、SSS 等表示。
反射后,波的性质也可能发生转换,如 SP、PPS等,SP震相表示入射到地表面时为 S波,经反射后转换为P波。
2020/3/22
地震波
断层破裂激发地震波,引起地震动。 地震波是地震学和工程地震学研究的基 本现象。主要依据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 人类了解了地球内部构造并确定地震发 生位置和地震震级;基于强地震动的观 测和研究,得以确定工程结构的地震动 输入。
page11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体波的反射和折射
斯奈尔定律
svp i1 nsvp i1 nsvpi2 nsvsi 1 n vsvsi2 vn
page18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已知:Sv波入射角a=30 求:P波的折射角b1 Sv波的临界入射角
解:4/Sin30=5/Sin(b1) b1=38.7 临界角a1(P波折射角为90) 4/Sin(a1)=5/Sin90 a1=53.1 临界角a2(P波反射角为90) 4/Sin(a2)=6/Sin90 a2=41.8
page25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page26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地震波序列
由于不同类型地震波的速度不同,地震中各种波的传播形成一组 序列。记录仪器可记录到地震波序列传播过程中地面质点的振动状态。
斯通利波是在水平成层介质界面上产生的 P-SV型面波,上下层介质波速相当接近是产生 斯通利波的条件;此种波可视为瑞利波的特例, 但尚未在实测中被观察到。
page22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面波的频散
面波有不同的频率成分,其重 要特性是频散。地球结构是成层 的,各层介质的力学特性不同, 这将导致不同频率波的传播速度 发生变化,某些频率的波相对其 他频率的波行进较快,造成地震 波波形的变化,这一现象称为频 散;频散规律c=c(ω)称为频散曲 线,c为波速,ω为圆频率。波速 随波长增大而增加的频散现象称 为正常频散,如实测勒夫波的 “长波快”(即波长较大的波比 波长小的波行进更快)现象。
2020/3/22
近震震相
• 持续时间为3~5分, 随震级增加。
• 主震相为Pg、Sg、 P11、S11、Pn、Sn, Sg、 Sn往往
难以识别。
• 周期较地方震明显
增加,可达数秒。
• 短周期面波出现。
page34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远震震相
• P波和S波统称体波。P波波 速大于S波波速
page14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page15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page16
S波的偏振状态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page27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P震相和S震相
在震中距为 105°的范围以内,P 震相是地震图上的初 至震相。其后是S震 相,其振幅、周期都 比P震相大,质点运 动垂直于传播方向。
page28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page36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面波震相
面波震相一般用L表示,LR、Lq分别表示 瑞利波和勒夫波。LR波质点只在入射面内运动, 其运动轨迹在地表为逆进椭圆,既有垂直分量 也有水平分量。Lq波质点运动垂直于入射面, 本质上属于SH波,其速度比S波小,但比LR波 大。
page21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勒夫波和斯通利波
勒夫波是在水平成层介质界面上产生的SH 型面波,勒夫波能量主要集中于界面上的覆盖层 中,在下卧岩层中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该波 沿水平方向传播,波速介于上下层的S波速之间。 传播勒夫波的介质质点在水平面内垂直于传播方 向振动,因振幅很大而具破坏性,俗称蛇形波。
page23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相速度、波包和群速度
前面所述的波速是对
应某一频率波的波速,称为 相速度。地震波是多种频率 的波的叠加,其能量不能由 单一频率的波决定。为描述 地震能量的传播可引入群速 度的概念。群速度是地震波 包的传播速度。将两个频率 接近的正弦波相加,可以得 到连串的形状不变的波包, 某一观测点的振动依波包起 伏,从一个波包中心到另一 个相邻波包中心的行进速度 称为群速度。
page30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核震相
穿过地核又回到 地面的体波称为地核穿 透波,相应的震相称为 核震相。外核只能传播 纵波,以K表示在外核中 传播的波。PKP(简写 为P’)、SKS(简写为 S′)、PKS、SKP分别 表示4种不同的地核穿 透波。
page31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核震相
地球的内核既能传 播纵波,也能传播横波。 在内核内部的纵波用I表 示,内核内部的横波用J 表示。PKIKP表示在传 播中没有改变性质而入 射到地球表面的P波; PKJKP则表示地震波是 以横波形式穿过内核的。
波的干涉
page8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波的绕射(衍射)
page9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地震波
• 地震波 是照亮 地球内 部的一 盏明灯
page10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第二章地震及地震波
Page 1
2020/3/22
2.2 地震波
➢ 波的特点 ➢ 地震波的特点 ➢ 波形转换 ➢ 斯奈尔定律 ➢ 面波的特点 ➢ 频散现象 ➢ 地震波序列:震相
page2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波动
介质质点围绕平 衡位置做往复运动, 一个质点的振动将带 动相邻质点振动,振 动随之向远端传播, 形成了波。波动方程 描述介质各质点在不 同时刻的状态,振动 方程则描述某个(或 某些)质点在不同时 刻的状态。
page32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2020/3/22
地方震震相
• 持续时间短
• 震相简单,主震相 为Pg、Sg和P11、 S11
• 地震波周期短,为 0.3~0.6秒
• 分辨of Disaster Prevention
象;能量汇集形成驻波 • 弹性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边缘或孔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