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的设备。
它通过利用细胞、酶、抗体、DNA等生物分子特异性识别分析分子,从而实现对特定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
生物传感器由于具有易制备、低成本、高效率、检测稳定和快速响应等特点,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疗诊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分子对特定分子(分析物)的特异性识别作用来进行检测分析的一种传感器。
其基本原理是基于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检测方法,其最主要的两个元素是生物分子(受体)和信号转换器(转换器)。
当分析物与生物分子配对时,生物分子就能够改变原本的电学或光学特性,这种改变可以被转换器转换为可读取的信号输出。
常用的生物分子包括抗体、DNA、RNA和酶等,常用的信号转换器包括电化学和光学传感器等。
1. 抗体与生物传感器抗体生物传感器是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领域的一种传感器。
T原位单抗生物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及环境中分析物测定,能够实现对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
抗体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过程包括两个步骤:生物分子与分析物的特异性识别和信号转换。
由于抗体对于特异性与亲和力非常强,所以可以实现对分析物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
2. DNA生物传感器DNA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高分子生物分子,可以通过特定配对的碱基与其它DNA分子、RNA分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
基于这种特点,发展了大量的DNA生物传感器。
DNA生物传感器的优点在于其对于寡核苷酸寡肽的特异性识别及其大量、容易制备的DNA库。
同时,DNA的亲和力最适pH值稳定,而且对温度不敏感,这使得DNA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过程具有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3. 酶生物传感器酶生物传感器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对特定底物进行检测分析的一种生物传感器。
酶催化过程伴随着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添加或消耗分子等变化,这些变化能够通过电化学或光学方法检测和分析。
酶传感器

食品添加剂
蔬果表面的化学物
酶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酶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包括食品成分、食品添加剂、 有害毒物、残留农药兽药等的测定分析。
酶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酶传感器在食品工业中用于食品成分分 析,主要是葡萄糖的测定,葡萄糖含量是衡 量水果成熟度和贮藏寿命的一个重要指标。
还可用来分析白酒、苹果 汁、果酱和蜂器
酶传感器
什么是酶传感器?
酶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的 一种,是利用生化反应所产生的 或消耗的物质的量,通过电化学 装置转换成电信号,进而选择性 地测定出某种成分的器件。
酶传感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把催化反 应中底物 或产物的 变量转换 成电信号
电 信 号
被检测物质
固定化酶膜
选择性地识别被检测的物 质,并且催化被识别出的物 质发生化学反应
酶传感器在监测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机 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方面的 应用,并对电化学酶传感器的发展方向进 行了展望。
检测土中含磷量
亚硫酸盐通常用作食品工业的漂白剂和防腐剂, 用酶传感器可以测定食品中的亚硫酸含量。甚至 还可以测定色素和乳化剂。
可以用乙酰胆碱酯酶类传感器,检测果蔬表面有机磷农药。
磷 污 染
酶传感器在环境安全中的应用
三聚磷酸钠进入环境水体,造成了江 湖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发臭,藻类大 量生长,蚊蝇孽生,有的地方水系水葫芦 在水面生长厚达1米深,给环境造成危害。
酶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血糖仪
食品安全
环境安全
血糖仪
酶传感器在血糖仪中的应用
葡萄糖(被检测物质)经葡萄 糖氧化酶(固定化酶膜)催化氧化 成为葡萄糖内酯同时葡萄糖氧化酶 转化为其还原态。进行一系列的催 化氧化反应,通过血糖仪(变化器), 将化学信号转为电信号,在屏幕上 显示。
酶生物传感器讲述讲解

酶生物传感器是将酶作为生物敏感基元,通过各种物理、化学
,实现对目标物定量测定的分析仪器。与传
,酶生物传感器具有独特的优点:选择性高、 反复多
响应快、体积小、可实现在线监测、成本低,便于推广普及。
酶生物传感器;进展;应用新技术
概述
(Biosensor)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通过各种物理、
,然后将反应的
cardinovascular surgery[J].AnnNYAcad Sc,i 1962, 102: 29.
王建龙,张悦,施汉昌,等.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研
[J].生物技术通报,2000,3:13-18.
武文斌.生物传感器及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评价[J].海军医
,2007,28(4):374-376.
李海虹,严少华,漆德瑶,等.环糊精交联固定酶的生物传感器及
[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25(1):162-166.
王朝瑾,应太林,吴芯芯,等.N-甲基吩嗪为介体辣根过氧化物酶
感器的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
,1998,30(6):641-643.
龚毅,叶蕾,陈洪渊,等.锇-聚乙烯吲哚配合物修饰电极对肾上腺
(β-CDP)为主体,电子媒介体二茂铁为客体,形成稳定的
,制成了葡萄糖、乳糖生物传感器。再如朱邦尚等[10]以电子媒
1,1-二甲基二茂铁为客体与β-CDP形成稳定的主客体包络物。
如马全红等[12]以二茂铁为电子
,将含有丰富酪氨酸酶的蘑菇组织肉浆固定在二茂铁(PVC膜)
L-酪氨酸的线性响应范围为2.0
:在导电单体成膜之前,探讨在合适条件下,向底液中加入改
,通过电化学法有效地控制电极上导电复合材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应用1. 引言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生物学反应转化为可量度的信号的装置,它可以检测和测量生物体内的各种分子、离子和微生物等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农业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各个应用领域的具体案例。
2.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生物传感器根据其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酶传感器酶传感器利用酶对底物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
常见的酶传感器包括葡萄糖传感器、乳酸传感器和胆固醇传感器等。
例如,葡萄糖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2.2 免疫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利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物质。
免疫传感器在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检测病毒、细菌和抗体等。
近年来,免疫传感器也用于食品安全领域,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和有害物质。
2.3 DNA传感器DNA传感器利用DNA分子的特异性互补配对来检测目标物质。
DNA传感器在基因检测和基因表达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DNA传感器可以检测基因突变和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助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2.4 细胞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利用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来检测目标物质。
常见的细胞传感器包括细胞生物传感器和细胞电化学传感器等。
细胞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和生物安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可以检测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污染物。
3.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案例生物传感器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3.1 医学诊断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医学诊断,例如心电图仪检测心电信号、血糖仪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同时,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疾病标志物,帮助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3.2 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利用细胞传感器可以检测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和细菌等。
这有助于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
3.3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酶基传感器 灵敏度低的原因

酶基传感器灵敏度低的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酶基传感器是一种常用于生化检测和分析的传感器,它可以通过检测酶的活性来测量样品中特定物质的含量。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酶基传感器的灵敏度并不高,这会影响到传感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那么,酶基传感器灵敏度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一下可能存在的问题。
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最佳的催化作用。
如果酶的活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就会导致传感器的灵敏度降低。
为了确保传感器的准确性,我们需要对酶的活性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调节。
样品中的干扰物质过多。
在实际应用中,样品中往往会含有各种干扰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到酶的活性,从而降低传感器的灵敏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预处理样品的方法,如使用适当的方法将干扰物质去除或稀释样品,以减少干扰物质对传感器的影响。
酶基传感器的设计和制备也会影响其灵敏度。
如果传感器的设计不合理或制备工艺不规范,就会导致传感器灵敏度低。
我们需要在设计和制备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参数,确保传感器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酶的固定方式也会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
传统的酶固定方法包括物理吸附、共价固定等,然而这些方法可能会导致酶的活性丧失或释放,从而降低传感器的灵敏度。
我们需要寻找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酶固定方法,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酶基传感器灵敏度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涉及到酶的活性、样品中的干扰物质、传感器的设计和制备、以及酶的固定方式等多个因素。
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传感器的性能。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酶基传感器在生化检测和分析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共计609字】第二篇示例:酶基传感器是一种利用酶作为生物元素的传感器,通过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来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
在生物传感器中,酶基传感器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类型,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酶基传感器的灵敏度并不理想,无法满足我们对检测灵敏度的要求。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近年来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具有快速、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便携性等优点,可以对生物分子进行检测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原理、分类、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原理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基于生体过程或生物材料与物理信号或化学信号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一种检测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生物识别元件(如抗体、酶、核酸等)与物理或化学传感元件(如电极、有机分子等)之间的作用。
通过生物识别元件与待测物质之间的特异性反应,产生信号变化,进而被物理或化学传感元件检测到并转化为可量化的电信号。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分类根据生物识别元件的类型,生物传感器技术可分为抗体传感器、酶传感器、核酸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等。
抗体传感器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发生免疫反应,实现对抗原的检测和分析。
酶传感器则是利用酶与底物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和分析底物的存在和浓度。
核酸传感器通过测定DNA或RNA的序列或特定结构来实现对目标核酸的检测。
细胞传感器则基于细胞活性和代谢产物的变化来检测和分析生物分子。
三、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血糖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实现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监测和调控。
DNA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进行遗传病的早期诊断。
此外,生物传感器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如检测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和种类,以及水质、空气质量等的监测。
在食品安全方面,生物传感器可以大大提高食品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四、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性能和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生物传感器技术可能出现以下发展趋势:首先,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以检测到更低浓度的物质。
其次,传感器将变得更加小型化和便携化,方便实时检测和现场应用。
此外,多功能和多参数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也将成为发展的趋势,实现复合分析和全面监测。
酶传感器

酶传感器摘要:酶传感器是近几年来研究最多、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类生物传感器。
本文综述了酶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关键词:酶传感器;酶特异性;研究现状酶传感器具有测定过程简单,体积小、响应快、成本低、携带方便、便于野外现场检测,样品用量少,可反复多次使用和联机操作等特点,在环境监测、医疗诊断、食品发酵以及军事等领域应用广泛,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酶传感器及原理传感器可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1】。
酶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中最早被研究和应用的一类,它由信号转换器和固定化的生物活性物质酶两部分组成。
根据信号的转换器不同,酶传感器又可分为酶电极传感器、热敏电阻酶传感器、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酶传感器和光纤酶传感器等几类。
目前生物传感技术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机相酶传感器是从溶剂体系的角度分类的【2】。
酶传感器的原理即是,酶能催化底物反应,从而使特定物质的量发生变化,用能把这种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与固定化的酶组合,就可构成酶传感器。
常用的这类信号转换装置有氢离子电极、过氧化氢电极、氨气敏电极、二氧化碳气敏电极、其他离子选择性电极、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等。
采用乙酰胆碱酯酶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实验底物氯化乙酰硫代胆碱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水解为乙酸和巯基胆碱,巯基胆碱具有电活性。
在外加电势的作用下,pt、玻碳等基础电极就会表面氧化,产生的氧化电流强度反映出它在电极表面的浓度。
当乙酰胆碱酯酶被农药毒死蜱抑制时,该氧化电流的大小能准确地反应出酶被抑制的程度,从而检测出农药残留的浓度【3】。
酶的特异性是指酶对它所催化的反应以及底物结构有严格选择性,一种酶只对一种物质或一类结构相似的物质起作用。
酶比一般催化剂特异性强,因酶是一种蛋白质,结构复杂,在其精细的空间构象中,存在一个特殊部分“活性部位”,能专一地与对应的底物结合,体现酶的特异性。
酶的特异性有效地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2.酶传感器的特点及研究现状酶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手段,与传统的分析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4】.(1)测定过程简单生物传感器是由选择性好的生物材料构成的分子识别元件,因此一般不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它利用优异的选择性把样品中被测组分的分离和检测统一为一体,除了缓冲液之外,测定时一般不需另加其它试剂。
酶传感器_百替生物

传感器种类繁多,应用广阔。按检测对象(被测量)划分,基本上可分为物理传感器和化学传感 器两大类。物理传感器是检测热、光、磁、力等物理量的传感器,它们开发较早,也比较成熟,早已 有商品供应。化学传感器则是能检测化学量的传感器。第一个化学传感器就是由 Gremer 在 20 世纪初 首先研制的 pH 玻璃电极。事实上高等动物的感觉器官就是一套完美的传感系统,通过眼、耳、皮肤 来感知外界的光、声、温度等物理信息,由鼻、舌感知气味和味道等化学信息。生物传感器(biosenors) 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这类传感器的诞生以第一个酶电极——葡萄糖电极的出现为标志,它是由 Updike 和 Hicks 根据 Clark 等 1962 年最先提出的酶电极的设想,于 1967 年制造出的;经过几十年的 发展,已形成独立的门类,而且仍在不断飞速发展,以至于有些学者把生物传感器与物理和化学传感 器并列起来,看作是传感器的第三个类别。
第一节 概 述
传感器(sensor/transducer)是一种信息获取与处理的装置。在新韦氏大词典中的定义为:“从一个 系统接受功率,通常以另一种形式将功率送到第二个系统中的器件”。由此可知,传感器的作用是将一 种能量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形式,所以又有“换能器”的别称。我国国家标准(GB7665-87)对传感器 的定义为: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它通常由敏 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其中,敏感元件是指能直接感测或响应被测量的部件,转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件是指传感器 中能将敏感元件感测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可用的输出信号(通常是电信号)的部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
李蕊
A
1
目录
一、电化学酶生物传பைடு நூலகம்器的概念
二、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发展历程
(1)第一代酶生物传感器
(2)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
(3)第三代酶生物传感器
三、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1)金属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2)半导体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3)碳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A
15
金属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金纳米粒子在生物传感器中主要用做探针载体和信 号分子,这是由于: (1)金纳米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这和绝大部分生物分子尺寸 接近,利用金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等性质和生物分子结合在一起, 释放氧化还原中心,并且在生物分子内部形成输电通道,减少生物 活性中心和电极之间的距离,提高电子迁移速度 (2)金纳米粒子能与生物分子内的氢硫基、氰基等基团产生共价键 合,形成分子探针 (3)金纳米粒子有相对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髙的化学活性等优点,在 固载和标记生物蛋白质常常选金纳米粒子作为载体 (4)可以方便通过调节由四氯合金酸和柠檬酸钠反应物质比例来调 控金纳米粒子的尺寸。
TiO2是一种有效的半导体纳米材料,其表面富含羟 基,具有比表面积大、化学性质稳定、对大多数生物分子无害等 优点,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中被广泛的用于在电极表面固 定酶和蛋白质。
A
19
示例1
Hong C.L.等利用微乳化方法在纳米二氧化硅外 面包裹了一层环戊二稀基铁,修饰到电极表面后成功制备了一种 新型的无试剂电流型免疫传感器 。外面包裹了环戊二稀基铁的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固定到电极表面后,有效的在电极表面固载了 氧化还原探针环戊二稀基铁,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可逆的氧化还 原活性。这种经过处理的二氧化硅微小颗粒均匀稳定的覆盖在电 极表面,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表面反应活性的优秀特性可以 使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将CA 15-3抗体蛋白牢牢固定在表面。
(4)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A
2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的概念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Electrochemical enzyme biosensor) 主要是由固定化酶(分子识别元件)与离子选择电极气敏电极、氧 化还原电极等基础电极(信号转换器)有机结合而成的,如果固定 在分子识别材料膜上的酶发生化学反应,该化学反应会引起电子 在酶和电极之间进行迁移,产生的电子迁移量可以通过基体电极 加以检测。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根据测量电化学性质的不同,可 以分为电压测量(电位型传感器)和电流测量(电流型传感器)两
(f)易于固定在电极表面。
符合上述性质的常用电子媒介体主要包括有
机染料、四硫富瓦稀、二茂铁及其衍生物、醌及其衍
A
8
示例1
Li W. J. _等引入一种新的有机物-芘四甲 酸的胺解产物(PTC-NH2),将普鲁士蓝(PB)固定在GCE的外 表面,然后在其上包裹一层PTC-NH2防止其渗透而污染测试 液,接着采用化学手段把gold/platinum hybrid nanostructure supported on silica nanofibers (GPSNFs)绑定到PTC-NH2和普鲁士蓝组合物外表,用来捕获半 刀豆球蛋白,为了提髙传感器灵敏度将葡萄糖氧化酶(GOD) 通过凝集素-糖蛋白绑定到电极上,制得葡萄糖生物传感 器。
A
7
电子传递媒介体
电子传递媒介体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决定修饰电 极的测量精度和范围。一个性能优良的电子传递媒介 体应具有以下的品质:
(a)与氧不发生反应
(b)氧化态和还原态能稳定存在
(c)具有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并不受pH的影响
(d)呈现可逆的电子转移动力学
(e)能快速的与酶进行电子交换,提高响应电流密度
A
24
碳纳米管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是类石墨片卷曲而成的 纳米级中空管,其微观结构是以碳原子sp2杂化为主,混sp3 杂化构成的碳六元环,被认为是富勒稀分子。
示例
Chen S. H.等将多壁碳纳米管(MWNTs)分散于带正电的有机硅 /壳聚糖纳米球(organosilica@chitosan)的悬浮液中, 制备的 organosilica@chitosan/MWNTs复合材料用于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构建了无电子媒介体的过氧化氯生物传感器。有机硅/壳 聚糖纳米球和多壁碳纳米管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提供了好的 生物微环境,有效增大了电极的比表面积,增加了HRP的固载量,制 得的传感器对过氧化氧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A
5
以基于氧为电子传递体的葡萄糖传感器为例,其氧化机理为: 在氧气存在条件下,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氧化葡萄糖生成葡萄
酸内酯和过氧化氧。
C6H12O6 + H2O + O2 葡萄糖氧化酶 H2O2
C6H12O7 +
可以把过氧化氢电极或氧电极作为基础电 极,检测化学反应产物双氧水浓度的变化或氧分子的消耗 量,然后依据上面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葡萄糖的浓度。
在生物传感器的制备过程中,半导体纳米材料因具 有生物相容性好、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毒性低等优点,被广 泛的用作蛋白质和酶的固定载体。其中,以SiO2和TiO2为代表的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应用最为广泛。
SiO2本身具有极高化学活性,在物理上由于其比表面 积大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后其表面包含不饱和的残键以及 不同键合状态的经基,这种结构易于与其他供电子功能基团发生 键合作用。
A
9
示例2
Chen S. H等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将硫堇 (Th)共价键合到牛血清白蛋白(BSA)膜上,进而把纳米 金(nano-Au)及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牢牢绑定在面上, 研制出了灵敏度高、适应能力强的双氧水传感器。
A
10
第三代酶生物传感器
直接电化学酶电极即第三代酶生物传感器,与 第一代和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相比,直接电化学酶电极摆脱了 对中间体(氧气或人工电子媒介体)的依赖,酶和电极之间牢牢 绑定无需任何中间体,此时酶的氧化还原中心就可以和电极无 隔阂的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的结合可以加快电子迁移的
敏度得到明显提高。 A
Fc labeled antiProGRP:二茂铁标记 辅助ProGRP抗体
23
碳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碳纳米材料是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小 于lOOnm的碳材料。目前研究较多的碳纳米材料是碳纳米 管、石墨稀、碳纳米纤维等,它们具有环境友好、比表面 积大以及多项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而在生物传感领 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白质灭活,使传感器达到较高 A
22
示例4
ZhuoY.等制备了基于 Ti02和纳米金的复合 纳米球,并用其固定二 茂铁标记的ProGRP (胃泌素释放肽) 二 抗和葡糖糖氧化酶,以 构建无试剂电流型免 疫传感器。基于二氧 化钛和纳米金大的比 表面积和强的吸附能 力,复合纳米球表面固 定了大量的ProGRP 二 抗和葡糖糖氧化酶,制 得的免疫传感器的灵
种类型。
A
3
电位型传感器和电流型传感器
待测目标物质和酶产生化学反应时,参与化学反应的被 测物质和电极之间的输出电压信号服从Nerst关系,这种通 过电压测量被测物质的的传感器为电位传感器。同时酶促 反应所引起的待测目标物质的变化也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转 变为电流信号,此时电流信号和待测目标物质的浓度之间 服从一定的关系,这种通过电流测量被测物质的的传感器 为电流传感器。
胎蛋白免疫传感器。
(a) fabrication of NafionMWCNT monolayer
(b) absorption of Thi (c) formation of nano-Au (d) absorption of anti-AFP (e) BSA blocking.
A
18
半导体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A
13
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方面主要 发挥以下作用: (1)催化反应 (2)提高电子迁移速度,加强在电极表面氧化还原物质化学反 应的可逆性 (3)固定生物分子 (4)反应控制开关 (5)标记生物分子等。
A
14
纳米材料的引入对酶的影响
在纳米材料的影响下酶蛋白的分子构型会产生根 本性的改变。没有添加纳米材料时氧化还原中心被糖蛋白紧 紧的包围在酶蛋白中心,氧化还原中心很难和电极表面之间进 行电子交换。当纳米材料参与时会同酶蛋白中的疏基或氨基 产生键合,这时酶的分子形状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糖 蛋白将氧化还原活性中心释放出来,而与纳米材料结合在一起, 纳米材料和酶蛋白作用构型变化见图。
A
21
示例3
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Mao L.等合成
Nafion(全氟磺酸)包裹的
TiO2纳米颗粒用来嵌合二抗并
俘获Ru(bpy)32+将RuNafion@Ti02复合纳米颗粒标
记的二抗用于夹心式免疫传感
器的制备 。实验中利用复合
纳米颗粒连接的多重二抗分子
可俘获大量ECL信号探针,有效
避免因多位点标记而造成的蛋
A
16
示例1
Itamar Willner等研制了一种灵敏度、精 度高、稳定性好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这种高精度的传感 器的研制成功主要是因为采用了金纳米粒子及聚苯胺(PAn) 共修饰了电极。
A
17
示例2
Su H.L.等在修饰有硫堇、碳纳米管的玻碳电极 表面吸附纳米金,通过纳米金吸附固定甲胎蛋白抗体,制备甲
A
6
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
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是以电子媒介体修饰为基础的 电催化,该电子媒介体的主要作用是能够代替电子受体氧 分子在酶反应和电极之间进行电子传递,这些媒介体能够 在酶的氧化还原中心和修饰电极的表面建立一个传输通 道,使得电子能够在通道中快速迁移并形成响应电流。引 入这种电子传递媒介体可以建立一个电子迁移的通道,不 但可以提高电子传输速度、排除其它物质干扰,而且可以 降低工作电压。所以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能够有效提高 传感器检测目标物质的准确性并降低检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