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的设备。
它通过利用细胞、酶、抗体、DNA等生物分子特异性识别分析分子,从而实现对特定分子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
生物传感器由于具有易制备、低成本、高效率、检测稳定和快速响应等特点,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疗诊断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分子对特定分子(分析物)的特异性识别作用来进行检测分析的一种传感器。
其基本原理是基于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检测方法,其最主要的两个元素是生物分子(受体)和信号转换器(转换器)。
当分析物与生物分子配对时,生物分子就能够改变原本的电学或光学特性,这种改变可以被转换器转换为可读取的信号输出。
常用的生物分子包括抗体、DNA、RNA和酶等,常用的信号转换器包括电化学和光学传感器等。
1. 抗体与生物传感器抗体生物传感器是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领域的一种传感器。
T原位单抗生物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及环境中分析物测定,能够实现对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
抗体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过程包括两个步骤:生物分子与分析物的特异性识别和信号转换。
由于抗体对于特异性与亲和力非常强,所以可以实现对分析物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
2. DNA生物传感器DNA是一种具有适应性的高分子生物分子,可以通过特定配对的碱基与其它DNA分子、RNA分子、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
基于这种特点,发展了大量的DNA生物传感器。
DNA生物传感器的优点在于其对于寡核苷酸寡肽的特异性识别及其大量、容易制备的DNA库。
同时,DNA的亲和力最适pH值稳定,而且对温度不敏感,这使得DNA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过程具有高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3. 酶生物传感器酶生物传感器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对特定底物进行检测分析的一种生物传感器。
酶催化过程伴随着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添加或消耗分子等变化,这些变化能够通过电化学或光学方法检测和分析。
酶传感器

食品添加剂
蔬果表面的化学物
酶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酶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包括食品成分、食品添加剂、 有害毒物、残留农药兽药等的测定分析。
酶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酶传感器在食品工业中用于食品成分分 析,主要是葡萄糖的测定,葡萄糖含量是衡 量水果成熟度和贮藏寿命的一个重要指标。
还可用来分析白酒、苹果 汁、果酱和蜂器
酶传感器
什么是酶传感器?
酶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的 一种,是利用生化反应所产生的 或消耗的物质的量,通过电化学 装置转换成电信号,进而选择性 地测定出某种成分的器件。
酶传感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把催化反 应中底物 或产物的 变量转换 成电信号
电 信 号
被检测物质
固定化酶膜
选择性地识别被检测的物 质,并且催化被识别出的物 质发生化学反应
酶传感器在监测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机 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方面的 应用,并对电化学酶传感器的发展方向进 行了展望。
检测土中含磷量
亚硫酸盐通常用作食品工业的漂白剂和防腐剂, 用酶传感器可以测定食品中的亚硫酸含量。甚至 还可以测定色素和乳化剂。
可以用乙酰胆碱酯酶类传感器,检测果蔬表面有机磷农药。
磷 污 染
酶传感器在环境安全中的应用
三聚磷酸钠进入环境水体,造成了江 湖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发臭,藻类大 量生长,蚊蝇孽生,有的地方水系水葫芦 在水面生长厚达1米深,给环境造成危害。
酶传感器的实际应用
血糖仪
食品安全
环境安全
血糖仪
酶传感器在血糖仪中的应用
葡萄糖(被检测物质)经葡萄 糖氧化酶(固定化酶膜)催化氧化 成为葡萄糖内酯同时葡萄糖氧化酶 转化为其还原态。进行一系列的催 化氧化反应,通过血糖仪(变化器), 将化学信号转为电信号,在屏幕上 显示。
酶生物传感器讲述讲解

酶生物传感器是将酶作为生物敏感基元,通过各种物理、化学
,实现对目标物定量测定的分析仪器。与传
,酶生物传感器具有独特的优点:选择性高、 反复多
响应快、体积小、可实现在线监测、成本低,便于推广普及。
酶生物传感器;进展;应用新技术
概述
(Biosensor)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通过各种物理、
,然后将反应的
cardinovascular surgery[J].AnnNYAcad Sc,i 1962, 102: 29.
王建龙,张悦,施汉昌,等.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研
[J].生物技术通报,2000,3:13-18.
武文斌.生物传感器及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评价[J].海军医
,2007,28(4):374-376.
李海虹,严少华,漆德瑶,等.环糊精交联固定酶的生物传感器及
[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25(1):162-166.
王朝瑾,应太林,吴芯芯,等.N-甲基吩嗪为介体辣根过氧化物酶
感器的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
,1998,30(6):641-643.
龚毅,叶蕾,陈洪渊,等.锇-聚乙烯吲哚配合物修饰电极对肾上腺
(β-CDP)为主体,电子媒介体二茂铁为客体,形成稳定的
,制成了葡萄糖、乳糖生物传感器。再如朱邦尚等[10]以电子媒
1,1-二甲基二茂铁为客体与β-CDP形成稳定的主客体包络物。
如马全红等[12]以二茂铁为电子
,将含有丰富酪氨酸酶的蘑菇组织肉浆固定在二茂铁(PVC膜)
L-酪氨酸的线性响应范围为2.0
:在导电单体成膜之前,探讨在合适条件下,向底液中加入改
,通过电化学法有效地控制电极上导电复合材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应用1. 引言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生物学反应转化为可量度的信号的装置,它可以检测和测量生物体内的各种分子、离子和微生物等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农业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各个应用领域的具体案例。
2.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生物传感器根据其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酶传感器酶传感器利用酶对底物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
常见的酶传感器包括葡萄糖传感器、乳酸传感器和胆固醇传感器等。
例如,葡萄糖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2.2 免疫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利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物质。
免疫传感器在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检测病毒、细菌和抗体等。
近年来,免疫传感器也用于食品安全领域,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和有害物质。
2.3 DNA传感器DNA传感器利用DNA分子的特异性互补配对来检测目标物质。
DNA传感器在基因检测和基因表达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DNA传感器可以检测基因突变和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助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2.4 细胞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利用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来检测目标物质。
常见的细胞传感器包括细胞生物传感器和细胞电化学传感器等。
细胞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和生物安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可以检测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污染物。
3.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案例生物传感器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3.1 医学诊断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医学诊断,例如心电图仪检测心电信号、血糖仪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同时,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疾病标志物,帮助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3.2 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利用细胞传感器可以检测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和细菌等。
这有助于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
3.3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酶生物传感器

分析化学
李蕊
A
1
目录
一、电化学酶生物传பைடு நூலகம்器的概念
二、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发展历程
(1)第一代酶生物传感器
(2)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
(3)第三代酶生物传感器
三、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1)金属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2)半导体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3)碳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A
15
金属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金纳米粒子在生物传感器中主要用做探针载体和信 号分子,这是由于: (1)金纳米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这和绝大部分生物分子尺寸 接近,利用金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等性质和生物分子结合在一起, 释放氧化还原中心,并且在生物分子内部形成输电通道,减少生物 活性中心和电极之间的距离,提高电子迁移速度 (2)金纳米粒子能与生物分子内的氢硫基、氰基等基团产生共价键 合,形成分子探针 (3)金纳米粒子有相对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髙的化学活性等优点,在 固载和标记生物蛋白质常常选金纳米粒子作为载体 (4)可以方便通过调节由四氯合金酸和柠檬酸钠反应物质比例来调 控金纳米粒子的尺寸。
TiO2是一种有效的半导体纳米材料,其表面富含羟 基,具有比表面积大、化学性质稳定、对大多数生物分子无害等 优点,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中被广泛的用于在电极表面固 定酶和蛋白质。
A
19
示例1
Hong C.L.等利用微乳化方法在纳米二氧化硅外 面包裹了一层环戊二稀基铁,修饰到电极表面后成功制备了一种 新型的无试剂电流型免疫传感器 。外面包裹了环戊二稀基铁的 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固定到电极表面后,有效的在电极表面固载了 氧化还原探针环戊二稀基铁,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可逆的氧化还 原活性。这种经过处理的二氧化硅微小颗粒均匀稳定的覆盖在电 极表面,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表面反应活性的优秀特性可以 使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将CA 15-3抗体蛋白牢牢固定在表面。
酶基传感器 灵敏度低的原因

酶基传感器灵敏度低的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酶基传感器是一种常用于生化检测和分析的传感器,它可以通过检测酶的活性来测量样品中特定物质的含量。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酶基传感器的灵敏度并不高,这会影响到传感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那么,酶基传感器灵敏度低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一下可能存在的问题。
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最佳的催化作用。
如果酶的活性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就会导致传感器的灵敏度降低。
为了确保传感器的准确性,我们需要对酶的活性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调节。
样品中的干扰物质过多。
在实际应用中,样品中往往会含有各种干扰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到酶的活性,从而降低传感器的灵敏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预处理样品的方法,如使用适当的方法将干扰物质去除或稀释样品,以减少干扰物质对传感器的影响。
酶基传感器的设计和制备也会影响其灵敏度。
如果传感器的设计不合理或制备工艺不规范,就会导致传感器灵敏度低。
我们需要在设计和制备过程中严格控制各项参数,确保传感器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酶的固定方式也会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
传统的酶固定方法包括物理吸附、共价固定等,然而这些方法可能会导致酶的活性丧失或释放,从而降低传感器的灵敏度。
我们需要寻找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酶固定方法,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酶基传感器灵敏度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涉及到酶的活性、样品中的干扰物质、传感器的设计和制备、以及酶的固定方式等多个因素。
为了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传感器的性能。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酶基传感器在生化检测和分析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共计609字】第二篇示例:酶基传感器是一种利用酶作为生物元素的传感器,通过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来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
在生物传感器中,酶基传感器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类型,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酶基传感器的灵敏度并不理想,无法满足我们对检测灵敏度的要求。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近年来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具有快速、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便携性等优点,可以对生物分子进行检测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原理、分类、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原理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基于生体过程或生物材料与物理信号或化学信号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一种检测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生物识别元件(如抗体、酶、核酸等)与物理或化学传感元件(如电极、有机分子等)之间的作用。
通过生物识别元件与待测物质之间的特异性反应,产生信号变化,进而被物理或化学传感元件检测到并转化为可量化的电信号。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分类根据生物识别元件的类型,生物传感器技术可分为抗体传感器、酶传感器、核酸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等。
抗体传感器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发生免疫反应,实现对抗原的检测和分析。
酶传感器则是利用酶与底物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和分析底物的存在和浓度。
核酸传感器通过测定DNA或RNA的序列或特定结构来实现对目标核酸的检测。
细胞传感器则基于细胞活性和代谢产物的变化来检测和分析生物分子。
三、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血糖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实现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监测和调控。
DNA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进行遗传病的早期诊断。
此外,生物传感器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如检测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和种类,以及水质、空气质量等的监测。
在食品安全方面,生物传感器可以大大提高食品中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四、生物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性能和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生物传感器技术可能出现以下发展趋势:首先,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可以检测到更低浓度的物质。
其次,传感器将变得更加小型化和便携化,方便实时检测和现场应用。
此外,多功能和多参数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也将成为发展的趋势,实现复合分析和全面监测。
酶传感器

酶传感器摘要:酶传感器是近几年来研究最多、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类生物传感器。
本文综述了酶传感器的原理、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关键词:酶传感器;酶特异性;研究现状酶传感器具有测定过程简单,体积小、响应快、成本低、携带方便、便于野外现场检测,样品用量少,可反复多次使用和联机操作等特点,在环境监测、医疗诊断、食品发酵以及军事等领域应用广泛,并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酶传感器及原理传感器可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1】。
酶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中最早被研究和应用的一类,它由信号转换器和固定化的生物活性物质酶两部分组成。
根据信号的转换器不同,酶传感器又可分为酶电极传感器、热敏电阻酶传感器、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酶传感器和光纤酶传感器等几类。
目前生物传感技术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有机相酶传感器是从溶剂体系的角度分类的【2】。
酶传感器的原理即是,酶能催化底物反应,从而使特定物质的量发生变化,用能把这种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与固定化的酶组合,就可构成酶传感器。
常用的这类信号转换装置有氢离子电极、过氧化氢电极、氨气敏电极、二氧化碳气敏电极、其他离子选择性电极、离子敏场效应晶体管等。
采用乙酰胆碱酯酶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实验底物氯化乙酰硫代胆碱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水解为乙酸和巯基胆碱,巯基胆碱具有电活性。
在外加电势的作用下,pt、玻碳等基础电极就会表面氧化,产生的氧化电流强度反映出它在电极表面的浓度。
当乙酰胆碱酯酶被农药毒死蜱抑制时,该氧化电流的大小能准确地反应出酶被抑制的程度,从而检测出农药残留的浓度【3】。
酶的特异性是指酶对它所催化的反应以及底物结构有严格选择性,一种酶只对一种物质或一类结构相似的物质起作用。
酶比一般催化剂特异性强,因酶是一种蛋白质,结构复杂,在其精细的空间构象中,存在一个特殊部分“活性部位”,能专一地与对应的底物结合,体现酶的特异性。
酶的特异性有效地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2.酶传感器的特点及研究现状酶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手段,与传统的分析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4】.(1)测定过程简单生物传感器是由选择性好的生物材料构成的分子识别元件,因此一般不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它利用优异的选择性把样品中被测组分的分离和检测统一为一体,除了缓冲液之外,测定时一般不需另加其它试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生物传感器得应用进展摘要:酶生物传感器就是将酶作为生物敏感基元,通过各种物理、化学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与敏感基元之间得反应所产生得与目标物浓度成比例关系得可测信号,实现对目标物定量测定得分析仪器。
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酶生物传感器具有独特得优点:选择性高、反复多次使用、响应快、体积小、可实现在线监测、成本低,便于推广普及。
本文主要论述生物酶传感器得特征、发展及酶传感器中应用得新技术。
关键词:酶生物传感器;进展;应用新技术1概述生物传感器(Biosensor)就是一类特殊得化学传感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型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与敏感基元之间得反应,然后将反应得程度用离散或连续得信号表达出来,从而得出被测物得浓度[1]。
自1962年Clark[2]等人提出把酶与电极结合来测定酶底物得设想后,1967年Updike与Hicks[3]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葡萄糖氧化酶电极[2],用于定量检测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此后,酶生物传感器引起了各领域科学家得高度重视与广泛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酶生物传感器就是将酶作为生物敏感基元,通过各种物理、化学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与敏感基元之间得反应所产生得与目标物浓度成比例关系得可测信号,实现对目标物定量测定得分析仪器、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酶生物传感辑就是由固定化得生物敏感膜与与之密切结合得换能系统组成,它把固化酶与电化学传感器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独特得优点:(1)它既有不溶性酶体系得优点,又具有电化学电极得高灵敏度;(2)由于酶得专属反应性,使其具有高得选择性,能够直接在复杂试样中进行测定、因此,酶生物传感器在生物传感器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得地位、生物传感器具有多样性、无试剂分析、操作简便、灵敏、快速、价廉、可重复连续使用等特点,已在食品发酵工业、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军事科学等领域展现出十分广阔得应用前景[4-9]。
2酶生物传感器得基本结构酶生物传感器得基本结构单元就是由物质识别元件(固定化酶膜)与信号转换器(基体电极)组成、当酶膜上发生酶促反应时,产生得电活性物质由基体电极对其响应、基体电极得作用就是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从而加以检测,基体电极可采用碳质电极(石噩电板、玻碳电极、碳棚电极)、R电极及相应得修饰电极、3酶生物传感器得分类生物传感器按换能方式可分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光化学生物传感器2种。
3、1电化学酶传感器基于电子媒介体得葡萄糖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寿命长、抗干扰性能好等优点,尤为受到重视。
二茂铁由于有不溶于水、氧化还原可逆性好、电子传递速率高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得研究与应用。
目前研究得重点就是防止二茂铁等电子媒介体得流失,从而提高生物传感器得稳定性与寿命。
提高传感器稳定性得主要方法就是利用环糊精作为载体,形成主客体结构。
如孙康等[10]以β-环糊精与戊二醛缩合而成得聚合物(β-CDP)为主体,电子媒介体二茂铁为客体,形成稳定得包络物,制成了葡萄糖、乳糖生物传感器。
再如朱邦尚等[10]以电子媒介体1,1-二甲基二茂铁为客体与β-CDP形成稳定得主客体包络物。
利用二茂铁也可以制成组织传感器。
如马全红等[12]以二茂铁为电子媒介体,将含有丰富酪氨酸酶得蘑菇组织肉浆固定在二茂铁(PVC膜)修饰石墨电极上制成酶电极。
其对L-酪氨酸得线性响应范围为2、0×10-4~4、5×10-3mol/L,响应时间小于5 min,电极寿命至少30 d,可用于实际样品分析。
提高传感器稳定性得另一种方法就是在电极表面覆盖一层Nafion 膜。
如贾能勤等[13]以基于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得碳糊电极为基底电极,用二茂铁为电子媒介体,Nafion修饰厚膜碳糊电极制成了葡萄糖传感器。
Nafion膜既可以防止二茂铁得流失,又可以防止抗坏血酸、尿酸得干扰,具有防污能力。
该传感器得检测上限可达18 mmol/L,响应时间小于60s。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对抗坏血酸具有催化作用,易受抗坏血酸得干扰。
而N-甲基吩嗪则可以消除抗坏血酸等得干扰。
李海虹等[14]通过交联方式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固定在Eastman-AQ—N-甲基吩嗪修饰电极上,制成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将它与GOD与半乳糖苷酶结合,制成双酶与三酶体系得生物传感器,用于葡萄糖与乳糖得测定。
王朝瑾[15]利用N-甲基吩嗪作为媒介体,通过牛血清白蛋白与戊二醛使其结合到玻碳电极上制成了HRP生物传感器。
该酶电极对H2O2有良好得响应,对H2O2得线性范围为1×10-6~5×10-4mol/L,检出限为10-7mol/L,响应时间小于10 s。
锇配合物也就是一种有效得电子媒介体。
龚毅等[16]研究了锇-聚乙烯吲哚[Os(bpy)2(PVI)10Cl]Cl配位聚合物与Nafion双层膜修饰玻碳电极得电化学特性,该膜对肾上腺素得电化学氧化有催化作用,对肾上腺素得线性范围为1、0×10-6~8、6×10-5mol/L,相关系数为0、9987。
此外,常用得媒介体还有苯醌、对苯二酚与甲苯胺兰等。
3、2光化学酶传感器宋正华等将具有分子识别功能得β-葡萄糖甙酶与能进行换能反应得Luminol分别固定在壳质胺与大孔阴离子交换剂得柱中,组成流动注射系统。
苦杏仁甙在β-葡萄糖甙酶催化下分解生成得CN-(分子识别反应)与溶解氧反应生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继而同Luminol反应产生化学反应(换能反应)。
这一新型生物传感器得化学发光强度与苦杏仁甙量在1~200μg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3μg,相对标准偏差为3、1%,并具有良好选择性。
李瑛等首次以碳糊为固定化载体,将GOD固定在碳糊电极上,制成了光导纤维电化学发光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葡萄糖得酶催化反应、鲁米诺得电化学氧化与化学发光反应可以在电极表面同时发生。
该传感器制作简单,响应时间仅为10 s,线性范围宽,葡萄糖浓度在1、0×10-5~2、0×10-2mol/L范围内与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4×10-6mol/L,可应用于市售饮料中葡萄糖得测定。
4酶生物传感器得工作原理当酶电极漫入被测溶液,待测底物进入酶层得内部并参与反应,大部分酶反应都会产生或消耗一种可植电极测定得物质,当反应达到稳态时,电话性物质得浓度可以通过电位或电流模式进行测定、因此,酶生物传、器可分为电位型与电流型两类传感器、电位型传感辑就是指酶电极与参比电极间输出得电位信号,它与被测物质之间服从能斯特关系、而电流型传感器就是以酶促反应所引起得物质量得变化转变成电流信号输出,输出电流大小直接与底物浓度有关、电流型传、器与电位型传感器相比较具有更简单、直观得效果、5酶生物传感器得发展5、1第一代酶生物传感器第一代酶生物传感器就是以氧为中继体得电催化。
缺点就是:(1)响应信号与氧分压或溶解氧关系较大,溶解氧得变化可能引起电极响应得波动;(2)由于氧得糟解度有限,当溶解氧贫乏时,难以对高含量底物进行测定;(3)当由酶促反应产生得过氧化氢以足够高得浓度存在时,可能会使很多酶去活化;(4)需采用较正得电位,抗坏血酸与尿酸等电活性物质也会披氧化,产生干扰信号、5、2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为了改进第一代酶生物传感器得缺点,现在普遍采用得就是第二代酶生物传感器。
第二代生物传感器采用了含有电子媒介体得化学修饰层、此化学修饰层不仅能促进电子传递过程,使得响应得线性范围拓宽,电极得工作电位降低,同时,噪声、背景电流及干扰信号均小,且由于排除了过氧化氢,使得酶生物传感器得工作寿命延长、电子媒介体在近十年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使用得媒介体种类也越不越多。
5、3第三代酶生物传感器第三代酶生物传感器就是酶与电极间进行直接电子传递,就是生物传感器构造中得理想手段、这种传感器与氧或其它电子受体无关,无需媒介体,即所谓无媒介体传感器,但由于酶分子得电话性中心深埋在分子得内部,且在电极表面吸附后易发生变形,使得酶与电极间难以进行直接电子转移,因此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生物传感器有一定难度、到目前为止,只发现过氧化物酶、葡萄糖氧化酶、醋氨酸酶、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黄嘿岭氧化酶、微过氧化物酶等少数物质能在合适得电板上进行直接电催化、6酶传感器中应用得新技术6、1纳米技术固定化酶时引入纳米颗粒能够增加酶得催化活性,提高电极得响应电流值。
首先,纳米颗粒增强GOD在载体表面上得固定作用;其次就是定向作用,分子在定向之后,其功能会有所改善;第三,由于金、铂纳米颗粒具有良好得导电性与宏观隧道效应,可以作为固定化酶之间、固定化酶与电极之间有效得电子媒介体,从而使得GOD得氧化还原中心与铂电极间通过金属颗粒进行电子转移成为可能,酶与电极间可以近似瞧作就是一种导线来联系得。
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传感器得电流响应灵敏度。
孟宪伟等[17]首次研究了二氧化硅与金或铂组成得复合纳米颗粒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电流响应得影响,其效果明显优于这3种纳米颗粒单独使用时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得增强作用。
其原因就是纳米粒子具有吸附浓缩效应、吸附定向与量子尺寸颗粒效应,复合纳米颗粒比单独一种纳米颗粒更易于形成连续势场,降低电子在电极与固定化酶间得迁移阻力,提高电子迁移率,有效地加速了酶得再生过程,因此复合纳米颗粒可以显著增强传感器得电流响应6、2基因重组技术周亚凤等[18]将黑曲霉GOD基因重组进大肠杆菌、酵母穿梭质粒,转化甲基营养酵母,构建出GOD。
GOD力达426、63 u/mg蛋白,就是商品黑曲霉GOD得1、6倍,催化效率更高。
重组酵母GOD得高活力特性可有效提高葡萄糖传感器得线性检测范围。
6、3溶胶-凝胶技术溶胶-凝胶应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具有如下一些优点[19]:(1)基质在可见光区就是透明得,适于光化学生物传感器得制作;(2)基质具有一定得刚性,提高了生物活性物质得热稳定性;(3)基质热稳定性好,并且呈化学惰性,对生物活性物质得失活作用很小,保持了活性;(4)通过溶胶-凝胶制备条件得优化,可控制基质得孔径大小与分布,使酶分子有足够得自由活动空间而又不至于从基质中流失,从而提高传感器得使用寿命;(5)溶胶-凝胶材料还具有生物相容性,为微电极植入人体提供了新得可能性;(6)还可通过对先驱体得功能化赋予溶胶-凝胶新得性能;(7)溶胶-凝胶得制备条件十分温与,生物分子可以在不同得制备阶段加入,并且可以制成不同大小与形状得修饰电极等。
溶胶-凝胶材料作为酶固定化载体,开辟了制备生物传感器得新领域。
以溶胶-凝胶技术固定生物活性物质得生物传感器得基本构型有电极型生物传感器与导波传感器等。
有关溶胶-凝胶法制作生物传感器得文章多见报道,但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
5、4提高传感器综合性能得其她技术提高固定化酶活力得根本方法就是保持酶得空间构象不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