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详解
肇庆端州的一些历史故事

肇庆端州的一些历史故事
摘要:
一、肇庆端州的历史背景
二、砚州与包公的故事
三、肇庆博物馆:千年城墙与粤语起源
四、肇庆端州的教师编制情况
正文:
肇庆端州,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一些关于肇庆端州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一起探讨。
一、肇庆端州的历史背景
肇庆端州,古称端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州府。
早在唐代,这里便设有端州总管府,管辖着周边的州县。
宋代时,端州升格为肇庆府,自此,肇庆端州成为了广东省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
二、砚州与包公的故事
砚州是肇庆端州的一个地名,因产端砚而闻名于世。
端砚是历代文人最为迷恋和追捧的砚台,就连宋代大文豪苏轼都曾为得到一方精美的端砚而煞费心思。
关于砚州,还有一个与包拯(包公)相关的故事。
传说包拯曾在砚州为官,他为官清廉,秉公执法,深得百姓的爱戴。
三、肇庆博物馆:千年城墙与粤语起源
肇庆博物馆位于肇庆市端州区,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展示了肇庆端州千年的历史变迁。
在博物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千年城墙的遗址,这是肇庆
端州古城的见证。
此外,肇庆博物馆还展示了粤语的起源,让我们了解到这一方言的历史渊源。
四、肇庆端州的教师编制情况
肇庆端州的教育事业历来较为发达,教师编制情况也相对稳定。
根据一位在肇庆端州任教的教师表示,他的月收入约为5800 元(基本工资3800 元,房补900 元,绩效1100 元),公积金约为1800 元。
此外,肇庆端州的教师享有午休和晚修时间,工作强度适中。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3
肇庆市政府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 为本次调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研究问题和目的
研究问题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特点、价值和保护传承中存在 的问题是什么?
研究目的
通过对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调查和梳理,为保护和传 承这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
调查范围和方法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覆盖肇庆市全域,重点调查市区、县城、乡镇以及具有历史文 化价值的重要村落和景点。
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艺
01
肇庆市的传统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如端砚制作技艺、肇庆草席
制作技艺等。
民间音乐舞蹈
02
肇庆市的民间音乐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舞龙舞狮、八
音锣鼓等。
民间曲艺
03
肇庆市的民间曲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白话小说说书、木
鱼歌等。
03
调查结果与分析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01
保护和利用现状不均衡
肇庆市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地区和
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而部分地区和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02
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入,肇庆市居民的保护意
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中来。
03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肇庆市政府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逐渐重视,但是政策
支持和资金投入仍然不足。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1 2 3
开发程度较低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大 部分资源尚处于原始状态或者开发程度较低。
开发方式单一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相对单一,主 要以旅游观光为主,缺少多元化和深层次的文 化体验。
肇庆介绍

大家好~今天我带大家走进旅游胜地、历史名城——肇庆。
而我最主要介绍的是肇庆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今天要讲的五个方面,一是古城肇庆篇,二是文化艺术篇,三是名人名事篇,四是宗教文化篇,五是书香学府篇。
首先,古城肇庆篇。
肇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在肇庆还保存很多古迹和古村落。
1、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
大约5000前年,肇庆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
2、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而端州古城是肇庆历史文化的见证。
3、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广府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粤语的发祥地。
史称“岭南名郡”。
肇庆广信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发祥地。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吧?原来我们今天所讲的粤语发源于肇庆的!下面,看一段视频。
肇庆的历史悠久还体现在它的古迹古村落上!肇庆的古村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山水生态型,就例如怀集的黑岩村等。
二是古建筑文化型,例如高要的黎槎村和封开的杨池村等,三是民间传统工艺型,例如端州白石村和四会的扶利村,四是名人故居型。
下面,我以一些比较出名的村里作为例子。
1、封开——岭南最早的人类繁衍生息地。
封开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在封开发现的垌中岩人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被专家称为“岭南历史的揭幕人”。
播放视频。
2、杨池古村被称为岭南第一村。
是一个具有38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人人都姓“叶”,而且还有“杨池八景”,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风景优美的古村落。
播放视频。
3、白石村是中国的端砚文化村。
白石村村民世代以制砚为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现在,这条村里仍有90%以上的家庭从事制砚,听说如果白石村的男人不会制砚的话会被人取笑的。
同学们看这几张图片,白石村里男女老少都是制砚高手。
因为村民勤劳工作,因此经济发展迅速,现在的白石村更加现代化了。
下面,看一段视频。
肇庆地方文化ppt课件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看到了………… 景观的毁坏 环境破坏 乱扔垃圾 Xxx到此一游
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短时间 内很难恢复。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文明旅游、生态旅游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讨论:同学们想一想,游客可以给肇
庆带来了什么?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肇庆人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想体验一 下肇庆人的日常生活!
各位导游们,你会介绍游客去哪 里感受呢?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坚决抵制不文明的旅游行为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 发展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在了解肇庆的历史的时候,发现肇庆其 实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
肇庆人文历史景区

1.肇庆古城墙,蜿蜒2800多米,巍然屹立,位于城墙西北段最高处的披云楼高高耸立。
青砖垒成的斑驳城墙和钻出墙缝的顽强小草,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和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
肇庆古城墙是一座体现宋代汉族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建筑。
位于肇庆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
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
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
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故又称为肇庆宋城墙。
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有肇庆小万里长城之称。
它是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披云楼,位于端州区人民中路以西的端州古城墙上,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8年),楼高三层,当时是作为瞭望台而建造的,它由披云楼和炮台两部分组成,因楼矗立在城墙西段最高处常有云雾缭绕,因此得名。
如今的披云楼是1989年重建的,楼高19.3米,其外形是仿照江西的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和山西飞云楼而设计的,内部结构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穿门式门拱三层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十字脊结构,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
登斯楼,望城内外,景致尽收眼底。
现楼内设有两组蜡像。
楼下一组系“包公出巡”;二楼塑有“南明永历帝在肇庆”,人物造形逼真,呼之欲出。
3.阅江楼,又名嵩台书院。
位于肇庆市正东路尾,江滨堤内的石头岗上。
楼筑于高约8米的山岗上。
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古建筑。
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院庭面积248平方米。
楼高两层,分南、北、东、西4座。
其中北(后)楼比南(前)楼高,东、西两楼等高。
4座楼通过4座耳楼衔接通连。
南北两楼为歇山顶,屋脊上均饰有鳌鱼宝珠。
东西两侧楼为卷篷顶。
院内设水池、假山,植米兰、葵树,清幽雅静。
南门前石阶下置石狮1对。
北楼地下大厅原有清康熙两广总督郭世隆所建立的康熙御书碑6块,现存5块。
肇庆简介

七星岩景区主要包括了星湖和七座山峰, 它们似北斗七星散落湖中,因而得名;星湖 烟波浩瀚,总面积达649万平方米,湖堤长 达20多公里,串起数个翠绿的小岛,景色十 分宜人,国家体委在该湖建有划船基地。七 星岩与鼎湖山合称为星湖风景名胜区。 在肇庆市北郊七星岩,是全国少有的庞 大摩崖石刻群之一。七星岩的七座山岩,方 圆不足两平方公里。然而就在这七座山岩的 岩壁上,却镌刻着上至唐朝下至现代的石刻 共523则,另外志书有载而至今仍未发现者 计37则。它们分布密集、保存完整、文体齐 全、字体纷繁、中外兼备,以精美峻秀的书 法艺术和雕刻艺术吸引着一批批游人。
民间传说——仙女乳血育嘉禾 传说很久以前,神农氏有个曾孙女,从远方来到了七星岩,住在辟支岩畔。她把神 农氏的稻种,分给附近村民种植。种子好禾苗壮,有的禾杆长得高过屋,一大片禾田抽 穗扬花了。 谁料过了几天,禾穗未及灌浆,禾苗就渐渐枯死了。神农氏的曾孙女,原是种稻的 能手,这时也弄不清是什么原因。大家也只好叹息着,把禾秆割下,堆放在辟支岩边。 第二年同样是禾穗未灌浆,禾苗又逐渐干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了。 第三年,新种的禾苗又快抽穗了。人们在辟支岩边搭起彩楼,唱起歌谣祈求丰收。 那时,神农氏的曾孙女刚分娩不久,她躺在床上,彻夜难眠。 她背着不满月的孩子,走到田间。眼间禾苗又要枯死,她心似火烧,慌忙蹲在田边, 拨弄禾穗,仔细观察,直到孩子饿到哇哇大哭,她才急忙给孩子吃奶。一滴乳汁偶然掉 下,稻田里顿时出现了奇迹:眼前的禾穗立即灌了浆。 神农氏的曾孙女高兴极了,放下孩子,把乳汁遍洒田间。乳汁将尽,渗出血水,她 仍然不断地挤出带血水的乳汁,继续洒向田间。她一面洒,一面不停地向前走,最终, 不知走到哪里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天亮了,人们不见了神农氏的曾孙女,却见田头放着她的婴儿。牛马经过时,都绕 道而去小鸟飞下来展开翅膀,为他挡住太阳。人们到了田里,发现乳汁洒过之处,禾穗 都结了白米;血水洒过之处,禾穗都结了红米。大家又高兴又感动,争着把弃儿抱回村 去精心抚养。后来弃儿长大了,生得聪明伶俐,十分英俊,成了耕作能手。 为了纪念神农氏曾孙女,人们在辟支岩前建了一座禾花仙女祠,把辟支岩改称为禾 婆岩,后人又把禾婆岩叫成了阿坡岩。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做端州书院主讲时,曾根据这个传说写了一首诗:辟支岩下有 仙娃,管领三农岁满车,便应姜嫄祠下配,长潴沥水灌禾花。
介绍肇庆

景点:七星岩、鼎湖山、牌坊、音乐喷泉、龙母庙、包
公庙,紫云谷,盘龙峡 等等
地方特产:端砚、裹蒸、肇实、德庆贡柑、鸡蛋花、何首乌、七
星剑花
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称端州,有2100多年的 历史,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明清时期是西江流域政治、 经济网站、文化、军事中心,180多年的两广总督府所在 地;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入唐留 学僧荣睿、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沟通中西 文化第一人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众多历史名人都 在肇庆留下足迹,全市有360多处有历史科学研究价值的 文物景点。当前,肇庆正以宋文化、包公文化、广信文化、 生态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科普文化为重点,积极 打造和建设文化名市;弘扬中华文化之瑰宝,树立端砚文 化品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休闲生态文化,以创 造历史文化的新辉煌。
端 砚
鼎 湖 山 个 鼎
七 星 岩五德庆龙母庙炸狮-----炸狮ing
饱受“摧残”的醒狮
德庆龙母庙
盘龙峡-----熏衣园
怡 人 的 薰 衣 世 界
城市的异样风貌
星 湖 精 灵
封开石山
11酒店林建汉 学号:30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全面梳理肇庆市的历史文化资 源,掌握资源的特点、价值和 分布情况。
分析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不 足,为制定保护和传承措施提 供参考。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加强区域文化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与传承。
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加强肇庆市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吸收其他地区的优秀文 化元素,丰富本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教育和 培训等工作,提高保护与传承的水平。
为肇庆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议,促进肇 庆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调查范围
肇庆市全市范围内,包括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 、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等区域。
调查对象包括历史建筑、文化习俗、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 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
02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肇庆市历史概述
作。
未来需要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 保护措施,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
传承和利用。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 标题: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作者:张三、李四、王五
THANKS
04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保护意识
完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01
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范围和责任,加大对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一、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肇庆这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
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府建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今年上半年,组织了全市文化系统的有关部门、专家,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调查摸底,统计核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94万,现辖端州,鼎湖2区,德庆、封开、广宁、怀集4县,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
既毗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又连接祖国的西南地区,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在实施“泛珠三角”战略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
肇庆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特色鲜明。
形成了浓郁的系列文化,多型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以沉厚文化为支撑的风景名胜景区。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富的文物古迹。
肇庆,古称端州,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
封开峒中岩、罗沙岩的人牙化石和黄岩洞的颅骨化石及近千件石器遗存表明,1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肇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鼎湖区蚬壳洲(屈肢葬墓群)遗址、封开乌骚岭(二次葬墓群)遗址、高要茅岗(水上)建筑遗址的实物显示,四五千年前,肇庆已有种植、饲养、编织、制陶、建筑业。
史前文化、民族、风俗已明显形成;市郊北岭松山、四会鸟蛋山等多处春秋战国古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
境内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表明,肇庆在先秦是岭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高要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高要郡置端州。
宋重和元年(1118)改称肇庆府,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
元为路治,明、清为府治。
肇庆历为西江流域政治中心。
南越时,赵佗在封溪(封开)一带建苍梧国,统岭南。
南朝时高要设广州都督府,辖岭南13州。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为两广总督府驻地。
1646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称永历帝。
清时肇庆亦多为道府所在地。
大革命时期以来曾出现过著名西江农民运动及其领袖周其鉴,还有邓发故居、蔡廷锴故居、叶挺独立团团部等革命旧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肇庆的古文化璀璨夺目。
汉代《左传》研究专家陈钦、陈元,中国最早的佛教学者牟融,三国东吴交趾太守、著名政治家土燮,以及唐大中五年(851)成为岭南第一状元的17岁少年莫宣卿,均为今封开人,他们对肇庆古文化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宋时,西江各县办官学,建学宫。
名臣包拯执政端州3年间创办的星岩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
明万历年间创办的端溪书院,至清初发展成为岭南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乾、嘉学派鼻祖全祖望等10多名全国名流曾在该书院掌教。
清代,肇庆城内书院达20多间。
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雅士文人驻足咏叹。
仅唐代就有15位宰相到过肇庆。
唐宋以来,李邕、李绅、杨衡、宋之问、包拯、郭祥正、俞大猷、陈献章、汤显祖、屈大均、袁枚、张之洞、黄遵宪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肇庆兴利除弊,设学堂,赋诗作文,加速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肇庆是中国佛教传播重地之一。
唐禅宗六祖惠能(新兴人)开创的禅宗南派,在中国思想史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六祖弟子陈希迁(高要人)所著《参同契》为日本曹洞宗和尚必读经书,其肉身至今仍供奉在日本横滨总持寺。
肇庆与海外文化交往始于唐。
日本留学僧荣睿随鉴真五次东渡未果,于748年辗转到端州,染病圆寂于龙兴寺。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肇庆6年,建起了中国大陆第一间天主教堂“仙花寺”,主编了中国首部葡华字典《平常问答字义》,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大革命时期以来曾出现过著名西江农民运动及其领袖周其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肇庆留下足迹。
还有邓发故居、蔡廷锴故居、叶挺独立团团部等革命旧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肇庆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遗留下大量珍贵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和近现代重要性史迹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古民居(村落)。
这是肇庆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历史文明的遗珍。
据不完全统计,在肇庆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古遗址和古墓葬300多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290多处。
公布为国家、省级、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56处。
其中肇庆市城区的古城墙、梅庵、七星岩摩崖石刻、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等5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城区的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阅江楼)、崇禧塔、包公井、肇庆府学宫、七星岩石峒古庙、鼎湖区蚬壳洲遗址、荣睿纪念碑、文明塔、高要金利茅岗建筑遗址、端石老坑洞遗址、德庆三元塔、龙山宫、封开黄岩洞遗址、泰新桥、广宁周其鉴故居、广宁县农民协会旧址等22处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有城区元魁塔、白沙龙母庙、余汉谋图书馆、三朝古墓遗址、高要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文天祥祖墓、德庆惠积街、横街古民居、德庆金林村祠堂群、封开杨池古村落等114处为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还有众多建筑形式、布局、风格独特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如广宁江屯隆里、北市仁善里客家大屋、高要沙浦振威将军府、广利砚洲励刚家塾和高要砚岗、回龙黎槎、槎塘等地的古民居、古村落在申报县、市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城区城中路、正东路特色骑楼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已列入名城保护规划。
肇庆众多的文物资源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古遗址年代久远,规模大,价值高。
如封开洞中岩遗址发现距今14万年的人类牙齿化石是岭南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生活遗址。
高要金利茅岗遗址是广东发现规模最大的“干栏式”水上木构建筑群。
肇庆、四会、怀集、封开、广宁、德庆等地发现的一批春秋战国墓遗址、墓葬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约占全省迄今发现的一千一百多种青铜器的半数以上,在本省乃至岭南地区青铜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
2004年11月在肇庆城区康乐中路工地发现的三朝古墓遗址,清理古墓葬13座,出土文物300多件(套)。
对研究肇庆乃至岭南地区的历史、农业生产、风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是古建筑工艺精巧,国内罕见。
如宋城墙以科学的营建,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防洪工程;梅庵以独特的宋代木构建筑特色著称,被誉为“国之瑰宝”。
德庆学宫“四柱不顶”,技艺高超,它与“四柱不地”的广西容县真武阁遥相辉映,被誉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
而德庆悦城龙母祖庙集砖雕、石雕、龙雕和壁画艺术于一身,它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是南方古建“三大瑰宝”。
三是摩崖石刻分布广、种类多。
肇庆七星岩、羚羊峡北岸清风阁、德庆回龙镇华表石、九市镇三洲岩、香山、高要莲墉神符岩、怀集县梁村镇花石峰等到地均有摩岩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以七星岩摩崖石刻为代表,被誉为“千年诗廊”。
从调查资料显示,在现有的156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大部分得到妥善的保护,有46处文物古迹得到合理的利用,作为历史文化教育场所和旅游景点向观众开放,占总数的29.5%。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均辟为旅游景点向游客开放;省级文物保单位22处,有13处对外开放,占总数的59%;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有19处对外开放,占总数的20%。
上述对外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较好地展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推动了文化旅游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发展。
(二)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系列文化。
在肇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公文化、宋文化、端砚文化、龙母文化、六祖文化、山水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文化、摩崖石刻文化、广信文化、民俗文化、区域特色文化等系列文化。
其中包公文化内涵最为丰富。
包拯乃北宋名臣,民间称为包公。
他以刚正廉明、嫉恶如仇、扶正祛邪、爱民如子、断案如神流芳百世,被百姓誉为“包青天”。
包拯曾在宋仁宗年间(公元1040年—公元1042年)主政端州三年,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保护砚工权益,减轻百姓负担;筑城池、修水利、挖水井、治瘴疠、建书院、兴教育……包公在端州不仅政绩突出,他撰写的五言律诗《书端州郡斋壁》,充分反映了他“清心”“直道”的性格特征,从政抱负和精神风貌。
这首诗和其他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包公文化”,其核心是“清官文化”。
而宋文化是肇庆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肇庆城区,至今保留着十分丰富的宋代古建筑及遗址。
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的古城墙座落在城区,周长2800多米,现今保存完好,全国罕见。
城区的包公府衙、包公井、丽谯楼、披云楼等古建筑,是宋代建筑文化的见证。
宋代政治名人史迹、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歌赋,以及宋代民俗文化风情等构成肇庆历史文化的核心。
端砚文化是肇庆最具特色的文化。
端砚位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成为中国砚文化的代表。
端砚是融历史文化、雕刻艺术、书画艺术、造型艺术于一体的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艺术品。
端砚文化包括一千多年来,无数帝皇将相、文人墨客留下的端砚的历代著作、诗词、铭,以及“包公不持一砚归”、“包公锁蛟龙”等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
其物质文化是通过端砚的生产制作和销售等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其精神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端砚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
龙母文化是以德庆悦城为中心的地方特色文化。
龙母是母系氏族社会西江流域的部落首领,是西江流域龙的传人的始祖。
在人民群众心目中,龙母始终是有功于国的女中英杰,是有恩于民的良慈圣母,是美的化身,是善的代表,是力量的体现。
崇拜和信仰龙母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肇庆悦城龙母文化包含孝亲、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丰富的主题,它虽是西江流域土生土长的文化,但它的影响所及遍布整个珠江流域、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侨华人居住地,龙母文化是龙文化的延伸,是光辉灿烂的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蕴含着极强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肇庆历史上形成的这一系列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一是地域性强。
以龙母文化为最突出代表。
二是多样性、包容性兼备。
以广信文化、包公文化(宋文化)和摩崖石刻文化等为典型。
当前肇庆十分重视各种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通过举办“端砚文化节”,出版《包公兴端州》、《感悟端砚》、《顿悟禅学》、《中国端砚》等书籍,在博物馆举办《端砚春秋》、在梅庵举办《六祖惠能的故事》陈列、拍摄编演有关电视连续剧、粤剧等形式展示特色文化的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