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大全)

合集下载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参考值临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FOBT)是一种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检测人体肠道内是否存在潜在的出血。

这种试验的参考值对于判断结果是否正常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反映了临床上的许多潜在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粪便隐血试验的参考值通常为阴性,即不存在红细胞或血红蛋白。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进行高灵敏度的粪便隐血试验时,可能会检测到极少量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疾病。

一般来说,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即检测到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可能提示以下几种情况:消化道出血:特别是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等。

其他疾病:如口腔溃疡、牙周炎等口腔出血,或鼻腔出血等。

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辅助诊断消化道疾病:对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炎症和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特别是在肠道肿瘤的早期,可能会出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的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肠道肿瘤。

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较严重,或者存在多处出血。

同时,如果粪便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越高,也说明出血量越大,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指导治疗:如果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使用止血药物、调整饮食等。

同时,对于一些需要手术的疾病,如肠癌、胃癌等,粪便隐血试验的结果也可以作为评估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参考。

监测复发和转移:对于已经接受治疗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可以监测疾病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如果试验结果持续阳性,可能提示疾病复发或转移。

鉴别诊断:与其他实验室检查方法相结合,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可以帮助医生鉴别诊断一些难以确定的疾病。

例如,如果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但大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正常,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痔疮等良性疾病引起的出血。

粪便隐血试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其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对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大便常规检查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大便常规检查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大便常规检查的项目及临床意义
1、粪便潜血
正常参考值:阴性;
意义:阳性,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伤寒、溃疡病、肝硬化等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2、粪胆素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和肝性黄疽等;
3、粪便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阻塞性黄疽等;
4、粪便细胞
正常参考值:红细胞:0/HP;白细胞:偶见/HP;
临床意义:红细胞出现和增多,见于痢疾、肠炎、结肠癌、痔疮出血等白细胞增多,见于肠炎、细菌性痢疾;
5、粪便细菌培养加药敏
正常参考值:阴性无致病菌;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结核、急慢性肠炎等;同时可根据药物敏感,选择有效的抗菌素;
6、粪便颜色
正常颜色:成人呈黄褐色,为黄色或金黄色;
临床意义:柏油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红色,见于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陶土色,见了各种原因所致阻塞性黄疽等;绿色,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黄绿色,见于伪膜性肠炎等;
7、粪便形态
正常形态:成形软便;
临床意义:粥样或水样稀便,见于急性胃肠炎、、伪膜性肠炎等;粘液性或脓血性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炎、小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等;凝乳块便,见于婴儿乳汁消化不良等;细条状便,见于结肠癌等所致直肠狭窄;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粪便检查各项目组合临床意义

粪便检查各项目组合临床意义

粪便检查各项目组合临床意义粪便检测各项目组合的临床价值1、粪便常规+fob(常见组合):因粪便常规手工法收费高(2-3元/次),全国绝大部分医院对粪便检查的基本女团为粪便常规+fob,主要意义是通过粪便形态学和粪便镜检试验去筛查消化道与否存有炎症、寄生虫病毒感染以及下消化道病变,辅助临床医生确诊。

在仪器法下,再次定义粪便常规分析女团为“粪常规+寄生虫集卵、镜检、计数+fob”,其中粪寄生虫镜检、集卵、计数就是存有单独的收费标准。

2、粪便常规+fob+转铁蛋白:此女团临床意义是通过粪便形态学和粪便镜检试验去筛查消化道与否存有炎症、寄生虫病毒感染以及消化道病变,辅助临床医生确诊。

fob就是针对下消化道病变检测,特异性弱,灵敏度低;转铁蛋白(tf)针对上消化道病变检测,特异性弱,灵敏度低;fob与转铁蛋白融合就是优势互补型,能完备地筛查消化道病变情况。

3、粪便常规+轮状病毒/腺病毒:此女团临床意义是通过粪便形态学和轮腺病毒试验去筛查消化道与否存有炎症、寄生虫病毒感染以及传染性胃肠炎(婴幼儿呕吐),辅助临床医生确诊。

轮状病毒和腺病毒主要引致婴幼儿传染性胃肠炎,在成年人中也存有辨认出。

≈饕经粪-口传播,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为水样呕吐及咳嗽,病毒感染病人也存有头痛、咳嗽及腹部痉挛(胃痛)。

4、粪便常规+fob+转铁蛋白+hp:粪便常规三联验的临床意义是筛查消化道病变、胃肠道病毒感染、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消化道肿瘤与病变的标定可以做为粪便常规检查的新三项去再次定义,对与消化道肿瘤的防控晚确诊、晚化疗存有积极主动的社会意义,通过促进消化道fob、tf、hp大便常规三标定,能够并使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减少。

粪便常规化验单各项解读

粪便常规化验单各项解读

粪便常规化验单各项解读1.引言粪便常规化验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手段,可以通过检测粪便样本中的各项指标,了解肠道健康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问题或感染性疾病。

本文将就粪便常规化验单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检验结果。

2.检验指标解读2.1颜色粪便颜色可以反映肠道内消化和吸收功能的情况。

常见的颜色有黄色、黄褐色、棕色等。

本项指标主要用于初步判断肠道消化功能是否正常。

2.2p H值粪便pH值反映了肠道内的酸碱平衡状况,正常情况下会呈弱酸性或中性。

异常的p H值可能与肠道感染、消化问题等有关。

2.3饱和度饱和度是指粪便中脂肪的含量,可以反映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情况。

异常的饱和度可能与胆道疾病或胰腺问题相关。

2.4食物残渣粪便中的食物残渣可以反映肠道内的排空情况和消化功能。

异常的食物残渣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或消化不良有关。

2.5隐血隐血检测可以帮助发现消化道出血或感染。

阳性结果可能与胃肠道溃疡、息肉、炎症等疾病相关。

2.6白细胞白细胞检测可以反映肠道炎症情况。

异常的白细胞计数可能与感染、炎症性肠病等有关。

2.7干化程度粪便的干化程度可以反映排便频率和水分摄入情况。

密度高的粪便可能与便秘有关,而稀烂的粪便可能与腹泻有关。

3.结论通过对粪便常规化验单中各项指标的解读,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肠道健康情况,并对可能存在的消化道问题或感染性疾病进行初步判断。

但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的检验结果并不能完全确定具体疾病,仍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若有异常的检验结果,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的医生进行进一步诊疗。

以上就是粪便常规化验单各项指标的解读,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1]颜色对大便检查的影响通常反映了胃肠道的某些情况,严格而言,尤其是大便小便,不能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成型,因为它不如呕吐来得直接。

颜色对大便检查有什么意义?亦可参照XL S X文档可以读人真心讲解。

[2]饱和度检测。

引用的英文资料是最新的大便X光机的成果,通常需要我们大便通过这么一个过程来检查有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

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解读

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解读

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解读大便常规检查是指根据大便的外观、性状、成分和病原体检测等项目对大便进行的一系列检测分析。

通过大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肠道内部的状况,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疗效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读一份关于大便常规检查的报告单。

大便常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项目:1. 外观和性状:包括大便的颜色、形状、质地、气味等,通过观察大便的外观和性状可以初步了解肠道消化功能、水分吸收情况、胃肠道功能等。

2. 隐血检测:隐血是指不可见于肉眼的血液,通过隐血试验可以检测大便中是否存在隐血,有助于排除或确诊消化道出血、溃疡、息肉等疾病。

3. 粪便常规镜检: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脂肪球、原虫、寄生虫等的检测,可以了解大便中是否存在炎症、出血、寄生虫等情况。

4. 寄生虫检测:可从大便中检测寄生虫的卵囊或幼虫,帮助诊断肠道寄生虫病。

5. 菌落计数和细菌培养:通过培养技术检测大便中的细菌数量和种类,有助于诊断肠道感染性疾病。

下面为您详细解读一份大便常规检查报告单:报告单编号:XXXXX姓名:XXX 性别:XX 年龄:XX岁检查时间:XXXX 年 X 月 XX 日项目解读及参考范围:1. 外观和性状:大便呈黄色/褐色,形状正常,质地软,无特殊气味。

结论:正常。

参考范围:大便颜色正常为黄褐色,形状软,无明显异味。

2. 隐血检测:隐血试验结果为阴性。

结论:阴性。

参考范围:阴性表示大便中无隐血,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或其他疾病。

3. 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 <5/HP,红细胞阴性,脂肪球阴性,未观察到寄生虫或原虫。

结论:未见异常。

参考范围:正常人群的白细胞数一般不超过每个高倍视野5个。

4. 寄生虫检测:未检测到寄生虫卵囊或幼虫。

结论:未见寄生虫感染。

参考范围:正常。

5. 菌落计数和细菌培养:细菌计数为X * 10^6CFU/g,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

结论:菌落计数正常,未见细菌培养的阳性结果。

参考范围:正常值范围为X * 10^6CFU/g。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检查粪便样本中的各种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消化系统是否存在炎症、感染、出血等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检查目的:粪便常规检查旨在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

二、检查方法:1. 收集粪便样本:在患者排便后,使用无菌容器收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避免将尿液、水或其他杂质混入样本中。

2. 样本处理:将粪便样本送至实验室后,实验室技术人员会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包括样本离心、稀释、染色等。

3. 检测指标:粪便常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指标的检测:- 外观:观察粪便的颜色、质地、形状等特征。

- pH值:评估粪便的酸碱度,正常范围为5.5-7.5。

- 隐血试验: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隐血,用于筛查消化系统出血情况。

- 糖类检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糖类,用于评估消化系统对糖类的吸收情况。

- 脂肪检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脂肪,用于评估消化系统对脂肪的吸收情况。

- 寄生虫检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或寄生虫片段,用于诊断寄生虫感染。

- 细菌培养:将粪便样本进行培养,检测是否存在致病菌感染。

三、检查结果解读: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查结果及其可能的解释:1. 外观异常:如颜色异常(如黑色、红色等)、质地异常(如稀便、硬便等)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2. pH值异常:酸碱度异常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酸减少等问题有关。

3. 隐血试验阳性: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消化系统出血,如胃溃疡、结肠癌等。

4. 糖类检测异常:异常结果可能与糖尿病、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等问题相关。

5. 脂肪检测异常:异常结果可能与胰腺疾病、胆囊疾病等问题有关。

6. 寄生虫检测阳性:阳性结果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阿米巴病等。

7. 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结果可能表明存在细菌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沙门菌感染等。

便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概述

便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概述

便常规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概述标签:便常规;检验项目;临床意义;综述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

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以及查虫卵等。

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1]。

1. 粪便性状粪便性状检查,可帮助诊断各种肠道疾病。

粪便俗称大便,人或动物的食物残渣排泄物。

粪便的四分之三是水分,其余大多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脱了水的消化液残余、以及从肠道脱落的细胞和死掉的细菌,还有维生素K、维生素B。

正常值:成形软便。

异常结果:便秘者粪便呈球状硬块。

粥状或水样稀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

米汤样便见于霍乱及副霍乱患者。

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状为远血,多属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

大便下血,色鲜红为近血,为病在大肠或痔疮出血;大便溏泄,纳少腹胀者为脾阳虚;需要检查人群:大便异常,排便异常症状者2. 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检查,常用胃黏膜组织活检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革兰染色镜检及10%CO2分离培养。

正常值:未检出幽门螺杆菌。

临床意义:如果培养阳性即可确诊。

据研究认为该菌与以下疾病有关。

阳性见于消化性溃疡: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分离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7%-85%及86%-96%;慢性胃炎:胃黏膜分离培养阳性率85%;十二指肠炎:分离培养阳性率高,如果在活动期可高达100%。

3.粪便白细胞粪便白细胞检查是粪便常规中的一个项目,可以帮助了解消化与吸收功能,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

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多在带粘液的标本中见到,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肠炎进一般少于15个/HPF,分散存在。

具体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

小肠淡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结肠炎症如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在量白细胞或成堆出现的脓细胞,亦可见到吞有异物不小吞噬细胞。

粪便常规报告单

粪便常规报告单

粪便常规报告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粪便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尽管它可能不是我们喜欢讨论的内容。

然而,粪便常规报告单却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粪便常规报告单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粪便常规报告单通常包含了多个指标,如颜色、质地、气味、pH 值、隐血、有无寄生虫等等。

每个指标都能告诉医生一些关于我们肠道健康的信息,对于及早发现和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颜色这一指标。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颜色应为棕色,这是由于胆色素的存在。

然而,如果粪便呈现出其他颜色,可能表示我们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黄色的粪便可能是由于胆汁排泄不正常,而白色的粪便可能与肝脏疾病有关。

因此,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消化系统和内脏器官功能的线索。

其次,质地也是粪便常规报告单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如果粪便太硬或太软,都可能说明我们的肠道功能存在问题。

坚硬的粪便可能是由于水分不足或消化道蠕动不畅引起的,而软或稀的粪便可能是由于消化不良或感染导致的。

了解粪便的质地有助于我们判断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进一步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气味是另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注意到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粪便会有一定的气味,但如果粪便的气味异常刺鼻或异味较重,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衡或存在感染的迹象。

通过气味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我们肠道中有无异常细菌或寄生虫感染等问题。

pH 值是关于酸碱度的指标,也是粪便常规报告单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 pH 值应在 6.0-7.5 的范围内。

如果 pH 值偏离这个范围,可能是由于消化道酸碱度失衡或胆固醇代谢异常导致的,进一步说明我们的消化系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隐血是指血液在粪便中的检出情况。

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有隐血,医生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隐血的存在不一定意味着肠道出血,还可能是由于贫血、溃疡、息肉等其他因素引起的。

然而,无论何种原因,及早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便常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1、颜色
黄褐色:正常粪便。

灰白色:服钡餐、服硅酸铝、阻塞性黄疸、胆汁减少或缺乏。

绿色:服大量含叶绿素的食物。

红色:下消化道出血、食用西红柿、西瓜等。

柏油样:上消化道出血等。

酱色:阿米巴痢疾、食用大量咖啡和巧克力等。

白色淘米水样:霍乱。

2、性状
成形软便:正常粪便。

球形硬便:便秘。

粘液稀便:肠炎、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等。

粘液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

酱色粘液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米泔水样便:若伴大量肠粘膜脱落,多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3、隐血试验
阳性:见于消化道的溃疡病、恶性肿瘤、结核、寄生虫病、炎症、痔疮等。

4、显微镜检查
正常人粪便:无红、白细胞、无寄生虫卵。

白细胞:见于消化道炎症,细菌性痢疾可伴有大量吞噬细胞。

红细胞: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炎症等。

大量肌纤维、淀粉颗粒、脂肪球等: 见于消化不良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寄生虫卵:见于相应的寄生虫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