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诊断、报告标准及疫情管理要求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的上报新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病例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丙肝的病例包
括以下情况:
- 有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感染病毒。
- 有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病毒RNA或抗体。
- 有丙肝相关临床表现的患者,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2. 实验室检测:对于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按照新标准应包括以
下内容:
- 病毒RNA检测: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如RT-PCR或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病毒RNA。
- 抗体检测:采用ELISA或免疫层析试纸法,检测患者血液中的丙
肝抗体。
3. 报告内容:根据新标准,丙肝的上报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
-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 丙肝感染情况:包括病毒RNA和抗体检测结果、感染途径等。
- 相关临床信息:包括肝功能指标、肝脏病变情况等。
- 医疗措施:包括是否接受治疗、治疗方案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丙肝上报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以上内容仅代表一般情况,具体以当地相关机构的规定为准。
XXXX88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20%ALT正常,血清HCV RNA 持续阳性,抗 HCV水平较高并持续较长时间;40%-60%发展 为慢性肝炎。 慢性HCV感染有两种生化模式:1、HCV持续或间 歇的病毒血症,ALT水平正常;2、伴有ALT 升高 的慢性丙型肝炎。
隐匿杀手首次现形
1989年,由Michael Houghton领导 的研究组首次克隆、鉴定丙肝病毒基 因序列
(单股正链RNA,NS3有强免疫原性)
RNA基因组
衣壳
丙肝病毒模式图
病毒颗粒 (核心)蛋白
HCV 的特性
黄病毒科 有包膜 单股正链 RNA (9.6 kb) 3000 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 RNA 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 - 准种(quasi-S) T½ : 2.7 小时 每日复制量:10 兆 (1012) 病毒颗粒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
基因1-3型呈全球性分布,其中1a和1b占所有HCV感染 的60%以上。
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流行株以1型和2型为主;3型主要 流行于东南亚地区;4型主要流行于中东地区;南非以5 型和6型为主。
我国以1b和2a基因型较为常见,但以1b型为主;某些地 区有1a、2b、3b和6a型的报道。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HCV血清学试验
EIA检测抗HCV、 Immunoblot assay
HCV-RNA定性试验 PCR、TMA
HCV-RNA定量试验PCR、 bDNA
诊断、监测 方法
基因分型
ALT
肝活检
肝纤维化非损伤试验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Statement: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2002-June 10-12,2002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一、诊断要求:
1、血清抗-HCV阳性。
2、血清ALT或AST升高(大于40)。
3、肝硬化症状。
4、慢性丙肝症状。
5、急性丙肝症状。
6、流行病学史:
1)有输血史或其他人体组织治疗,或器官移植;
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消毒不严的有创操作史或静脉吸毒史;
3)职业供血者;
4)与HIV性接触史,或HIV感染者所生婴儿。
流行病学史中有任何一条既支持流行病学史成立。
1+2、3、4、5、6中任何一条,既按临床诊断病例上报基本公共卫生科(目前白玉辉负责)。
二、分型
1、急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小于6个月。
2、慢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大于6个月。
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
年月日。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包括以下步骤:
1. 初筛实验:通常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肝病毒的抗体。
如果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则需要进行复检。
2. 复检实验:使用更为敏感的检测方法,如化学发光法,再次检测丙肝病毒的抗体。
如果复检结果仍为阳性,则可以确诊感染丙肝病毒。
3. 确认实验:为了排除假阳性结果,需要进行确认实验。
确认实验通常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丙肝病毒的核酸。
如果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以确诊感染丙肝病毒。
4. 报告标准:确诊感染丙肝病毒后,需要按照国家或地区的报告标准进行报告。
通常需要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医疗机构报告,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感染时间、传播途径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因此,预防丙肝的关键是避免接触感染源、采取安全的性行为、接种丙肝疫苗等措施。
丙肝诊断标准及上报流程

丙肝诊断标准及上报流程
丙肝诊断标准:
1.实验室检测:检测丙肝病毒抗体和RNA
2.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取样肝组织,通过病理学背景可以确定是否为丙肝。
3.临床表现:慢性丙型肝炎的病人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疲劳、肝大、肝区压痛、黄疸等。
丙肝上报流程:
1.医疗机构:按照传染病报告制度,对已诊断为丙肝的患者进行上报。
2.卫生监督部门:查验患者报告并进行登记,定期汇报给上级卫生监督机构。
3.疾控中心: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型肝炎诊断、报告标准及疫情管理要求

慢性HCV感染有两种生化模式:1、HCV持续或间歇 的病毒血症,ALT水平正常;2、伴有ALT 升高的慢 性丙型肝炎。
我国HCV流行特点
既往有偿卖血人群的HC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 HIV阳性者中合并较高的HCV感染率。
基因1-3型呈全球性分布,其I 中1a和1b占所有HCV感染的60%以 上。
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流行株以1型和2型为主;3型主要流行于东 南亚地区;4型主要流行于中东地区;南非以5型和6型为主。
我国以1b和2a基因型较为常见,但以1b型为主;某些地区有1a 2b、3b和6a型的报道。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2011年 乙肝
肺结核 丙肝 梅毒 痢疾
艾滋病 甲肝 淋病
2012年 乙肝
肺结核 丙肝 梅毒 痢疾
艾滋病 淋病 布病
肝炎(未 9 分型)
梅毒
淋病
淋 病 艾滋病 淋 病
猩红热
甲肝
10 梅 毒
肝炎(未 分型)
肝炎(未 分型)
艾滋病
淋病
肝炎 (未分 型)
布病
肝炎(未 分型)
丙肝抗体比较敏感,阳性率高。抗-HCV有IgM和IgG之 分,IgM阳性提示HCV复制,IgG阳性提示正处于感染或 既往感染,需结合HCV-RNA检测,加以区分。抗-HCV 阳性,HCV -RNA 阴性说明机体已经清除了丙肝病毒, 只需定期随访观察。
HCV血清学试验
EIA检测抗HCV、 Immunoblot assay
HCV-RNA定性试验 PCR、TMA
HCV-RNA定量试验PCR、 bDNA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传播途径,为诊断方法的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03
快速、便携式诊断设备
随着便携式设备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开发出更加快速、便携的丙肝诊断
设备,便于在基层医疗单位和偏远地区开展筛查和诊断工作。
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
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 ,增强预防意识。包括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和 定期检测等方面的知识普及。
05
丙肝诊断报告内容与 格式
丙肝诊断报告基本内容
01
02
03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就诊 科室、就诊日期等。
病史回顾
询问患者是否有丙肝相关 病史、家族史和生活习惯 等。
临床表现
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以 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
丙肝诊断报告基本内容
01
02
03
04
诊断依据
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测 (HCV RNA检测)、肝脏超
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丙肝 的挑战。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分享经验 、技术和资源,协同开展研究和技术创新。
规范报告制度
推动各国建立规范的丙肝报告制度,及时掌 握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趋势和疫情动态。同时 ,加强跨国合作,共同打击丙肝相关的非法 活动,如非法药品交易、血液制品流通等。
THANK YOU
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查体未见黄疸、肝 掌、蜘蛛痣等体征。实验室检查:ALT 45 U/L(正常值0-40 U/L),AST 38 U/L(正常值0-35 U/L),HCV RNA阳性 。
丙肝诊断报告模板与示例
诊断依据 1. 肝功能检查异常,ALT和AST高于正常值; 2. HCV RNA阳性,提示存在丙肝病毒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丙肝基本常识及疫情现状 丙肝病例诊断标准 目前病例报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规范管理 丙肝暴露后处置
丙肝病毒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被发现 曾被称为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因子 是第一个在没有看到病毒颗粒条件下确认的人类病毒
隐匿杀手首次现形
高危人群
既往药物滥用者 1992年以前接受过输血和器官移植者 1987年前接受凝血因子者 曾经接受长期透析者 HC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 医疗卫生部门曾针刺、粘膜等暴露HCV阳性血液的 工作人员 确诊的慢性肝病患者
美国CDC在《国家丙型肝炎综合防治策略》
诊断丙肝感染者和现患病人的最佳实验室方法
急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模式 与复苏
血清学模式的急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进展慢性感染
传染病:病原体,传染性,流行 感染性疾病:病原体 病原体(pathogen) :微生物,寄生虫进入人体开 始感染 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形感染为主 主动免疫:注射疫苗,自然感染 被动免疫:母体,免疫球蛋白 显性感染:麻疹,水痘 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不洁注射
生活方式相关 (文身、美 容、美甲、修脚)
J Viral Hepat. 2006 Nov;13(11):775
创伤性操作可能导致丙肝感染率明显上升
患者比例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P=0.027
HCV(+)组 对照组
60%
P<0.0001
36%
28 位患者
28 位患者
国际上公认的HCV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母婴传播 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
经血传播:经血液传播是HCV传播的主要途径。 其他肠道外途径
– 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确实存在 –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不能排除 – 孕妇携带HCV可能感染其新生儿,但概率小于
6%,对人群感染率影响不大。 不经食物、水传播,也不经呼吸道传播。蚊虫叮
急性丙肝的转归:10%-30%为自限型;10%20%ALT正常,血清HCV RNA 持续阳性,抗HCV水 平较高并持续较长时间;40%-60%发展为慢性肝炎。
43%
P=0.007
18%
153/42136/74
7
9
消化道内
镜检查
P=0.025
15%
7%
62/42755/749
流产
257/42319/74
7
9
肌注
P=0.027 P=0.006 24%
16%
7%
68/42754/74 9
静注
15%
8%
62/42762/74 9
美容
14%
104/42101/74
HCV有严格的宿主限制性,只感染人和黑猩猩。
由于相对低的复制水平HCV在细胞培养时病毒产量很低。
HCV主要复制部位在肝脏:
吸附-进入-脱壳-内质网合成前体多肽( NS5B复制酶)-
负链RNA-病毒基因组
合成前体多肽
装配新病毒颗粒
病毒的致病机理
按病程划分为急性和慢性肝炎。
急性丙肝病程一般是7-8周,但变化范围可为2-26周, 潜伏期短,临床过程无显著特征。
HCV病毒的基因结构及免疫诊断资源
core E1
E2
NS2
NS3
NS4
NS5
各种基因产物作为免疫诊断的特异性:
NS3 > core > NS4 > NS5
病毒的基因型及其分布
依据基因序列的差异,可将HCV分为6个主要基因型及不同亚型 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 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1a、2b、3c等)。
HCV血清学试验
EIA检测抗HCV、 Immunoblot assay
HCV-RNA定性试验 PCR、TMA
HCV-RNA定量试验PCR、 bDNA
诊断、监测 方法
基因分型
ALT
肝纤维化非损伤试验
肝活检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Statement: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2002-June 10-12,2002
咬传播未被证实。
目前丙肝的传播途径较以往发生了变化
传统认为的丙肝传播模式
➢ 输血 ➢ 吸毒者混用注射器
60%
其他形式的HCV暴露—— 10%
➢ (职业暴露、透析、家庭传播、 性接触)
未知形式的HCV传播模 式 —— 20-40%
必须引起重视的丙肝传播 途径
医源性感染 (牙科器械、 内窥镜、介入性操作、外 科手术)
1989年,由Michael Houghton领导的 研究组首次克隆、鉴定丙肝病毒基因序 列 (单股正链RNA,NS3有强免疫原性)
RNA基因组
Hale Waihona Puke 衣壳丙肝病毒模式图病毒颗粒 (核心)蛋白
HCV 的特性
黄病毒科 有包膜 单股正链 RNA (9.6 kb) 3000 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 RNA 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 - 准种(quasi-S) T½ : 2.7 小时 每日复制量:10 兆 (1012) 病毒颗粒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
基因1-3型呈全球性分布,其I 中1a和1b占所有HCV感染的60%以 上。
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流行株以1型和2型为主;3型主要流行于东 南亚地区;4型主要流行于中东地区;南非以5型和6型为主。
我国以1b和2a基因型较为常见,但以1b型为主;某些地区有1a 2b、3b和6a型的报道。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HCV 感染的预后
100 位 HCV 急性感染
20% 痊愈
80% 持续感染
20 位患者
80 位患者
30% 稳定,慢性, 无进展
40% 有不同 程度的进展
30% 呈严重进展
24 位患者
32 位患者
24 位患者
肝脏疾病终末期,肝 细胞癌,肝脏移植,
死亡
56 位患者接受 抗病毒治疗
治疗失败 (50%)
持久性应答 (50%)
7
9
美甲、修脚
J Viral Hepat. 2006 Nov;13(11):775
人群易感性
人对HCV普遍易感。
各年龄组丙肝感染率均很低,故人群易感性无明 显年龄差别。
感染主要集中在高危人群中,如吸毒者、血友病 病人、血液透析病人、多次接受输血或使用血液 制品者、同性或异性性混乱者及其他经各种途径 经常暴露于污染的血或体液的人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