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二)

合集下载

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2024年高三年级第二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

艺术家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生活中可能有的人、事为基础创造艺术真实。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想象、联想、夸张、象征、推理等方式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的过程,旨在更深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生活。

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艺术家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在艺术虚构中创造出艺术真实。

那么,艺术创作是如何借助艺术虚构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呢?艺术创作始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要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必须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发生一定的联系。

而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所形成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所爆发的火花,这火花就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虚构的开端。

在艺术虚构的过程中,艺术家调动全部生活积累,使这火花变得越来越明亮,直到融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真实之中。

艺术虚构受艺术家自觉的理性制约,经过艺术虚构进入艺术真实之中的,不只是艺术家的真实思想。

还有艺术家的真实情感。

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是对作为表现对象的客观生活事件所蕴含的社会内容的认识和提炼。

如果这种认识和提炼是正确的,如果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是与人民相遇的,那么,这个作品就符合了艺术真实的部分要求。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是辩证统一的。

江西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卷说明:(1)本试题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案须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得在本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美学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具特色的美学。

这里所说的中国美学,包括中国古代美学、中国近代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

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传统形态的美学,中国近代美学是一种过渡形态的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则是一种开放形态的美学。

三者虽有各自的特点,但又有一脉贯穿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

西方美学与我们不同,它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上的。

这种差异不是由美学决定的,而是由不同的文化决定的。

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农业文化。

中国文人与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情缘。

他们认为,大自然是朋友,是最美的事物,是可以怡情悦性的审美场所。

中国传统美学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原点建构起来的。

诸如“情景”“意象”“意境”“物色”等美学范畴,又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与物游”“感物动心”和“借彼物理,抒我心胸”等美学思想,都是人与自然的亲密交往、对话和融合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中国美学的一种特色。

西方美学重在求“本质”,中国美学则重在求“神韵”。

在中国美学中,“神韵”是一个很难思定的概念。

南北朝时,“神韵”一词只是用在对于人的审美评价中,指人的气质美和风度美;后来也用在对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中,前者指神态美,后者指韵味美。

无论是人的神韵,还是自然的神韵和艺术的神韵,都是指审美对象内在的生命、精神和意蕴。

它是通过外在形式如“形”或“象”表现出来的。

但是,它与西方美学的“思想”“情感”和“意义”又不相同。

西方艺术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中国艺术的“神韵”则是用语言难以表达的。

中国美学家谈论“美”的问题,大多是结合着生活、实用和功利一起谈的。

2020年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淄博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古籍汗牛充栋,阅读应该从何入手呢?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 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大庆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大庆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XX省XX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18.04注意事项:1.本试卷所有题均为必答题。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XX、XX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根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传统农耕文明与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

中国人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无不休现出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中国士人推崇“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中国诗抒情言志不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与精神境界之中。

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出发点奏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不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

一代之精神气质影响其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

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

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却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

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

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材料一: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

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

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

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

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

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

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5月半期考试试题(含解析)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 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 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 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限定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缩小招生数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而不仅仅是招生。
新的强基计划鼓励支持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并与原有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统筹考虑,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同时也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重点技术攻关单位吸纳这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究,探索建立一种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D项,文内文外关联错误。“这种看法与本文论述的重点基本相同”错误,刘克庄的话重在揭示实现“不求工而自工”的条件,即要有“大气魄、大能量”;而本文论述的重点是“无意于佳"为何能得到佳作,即揭示原因。

重庆市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150分钟2.试题总分150分3.试卷页数12页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尚在过程之中,实现“中国梦”有若干前提条件,其中之一是要认识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色,见仁见智。

综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文化精神的六大特质:和而不同,厚德载物。

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

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

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

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

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

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5月综合模拟(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5月综合模拟(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5月综合模拟(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共9分)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性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

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长歌可
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
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
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
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
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
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
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
育意识。

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
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
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
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

中国传统的“人文”
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
文明形态的人。

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
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容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
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
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
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
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
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

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
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
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
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做了不同的回答。

儒家的中和为
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
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⑥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
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它在形态上
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

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
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
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这
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
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
寻人性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
接表现。

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
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

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
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
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
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
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

【解析】选D。

曲解原意。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错,原文第③段所说“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
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并无排斥宗教的意思。

A、B、C项的阅读区间分
别在第②、①、④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
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
是审美价值的尺度。

B.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
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
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C.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
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
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容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
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解析】选C。

该项张冠李戴。

“生生之谓易”体现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而“长歌可以当哭,远
望可以当归”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
的基本价值观念。

A、B、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⑤、⑥、④段。

【误区警示】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陷阱的角度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原因与结果(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已然与未然(“既成事实”转述为尚未发生)、或然与必然(“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或反之)、言此与言彼(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以及偷换概念)、肯定与否定、无中生有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
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
识的思想家。

B.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

C.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D.中国古代美学主张以审美体验为中介,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

【解析】选B。

范围夸大。

在⑥段中说“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并非“永恒的人文底蕴”。

A、C、D项的阅读区间分别在第⑤、②、③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