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PPT课件
三圈环流ppt

极地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
高空北上气流 右偏成西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 成西风,气流无法北 上在此堆积
高空 低地面
南风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赤道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极
锋
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
1、单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是
D ( )
A.摩擦力
B.地形的障碍
C.地转偏向力
D.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
2、有关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
A.分布在南北纬30°附近
B.是热力作用形成的暖性高压
C.是动力作用形成的冷性高压
D.其两侧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
3、
2、下图中所示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下列
盛行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1、全球气压带和风 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1、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
2、气压带高低相间
3、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复习热力环流。
高
低
低
受热
高
遇冷
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假设条件: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③地球不自转 (无地转偏向力)
单圈环流
高压 极地低压
高压 赤道低压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PPT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9
小结 三圈环流的全过程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20
小结
三圈环流
北风近地面平面图
北纬90° 北 风
东 北 风 北纬60°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16
60°N地区: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气垂直流动方向:上升
成因: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60°N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
气流。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N
盛行西风带
30°N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南风近地面平面图
北纬60°
西
南
南
风
风
北纬30°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12
北极地区:
大气垂直流动方向:下沉
原因:北极及其附近接收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收 缩 下 沉
90°N 冷却
60°N
盛行西风带Leabharlann 30°N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22
2.2三圈环流课件(优秀版)

(一)三圈环流
学习目标
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特性、成因及作用。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绘制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 单圈环流模式。 3.绘制低、中、高纬三圈环流模式图,简要描述三圈环 流的形成过程。(重点、难点)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模式图,归纳全球气压带和风 带的名称、位置及分布规律。(重点)
开心听故事
在南、北纬30度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 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航海的商人。因为 他们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大陆的马匹放 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 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 亡,大量马匹也只能命丧大海。人们因此 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 怪的名字—马纬度。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B.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 D.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2、单圈环流
北极
热力因素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赤道
赤道
南极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这个单圈环流能不能维持下去? 不能,因为地球Hale Waihona Puke 表面是不均匀 的而且地球在不停的自转
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大气又是如何 运动的呢?
在赤道与极地间,形成低纬、中纬、 高纬三个环流圈——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 )
乙: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
丙: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温暖气流(极地东风)
三圈环流的形成

极 地
冷 高压
北半球单圈环流模式 热 低压 热 低压 赤道
北半球热力环流(单圈)
③
极地高气压带
60°N
30°N
90°N
② ①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低纬上空
赤道低气压带
0°
北半球三圈环流
90°N
极地高气压带
全 球 气 压 带 风 带 模 式 图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带
60°N
30°N 0°
② ① ④
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0°
30°S 60°S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什共 、 帐如 么同 南 篷果 方点 北 的到 向和 半 时北 ?不 球 候极 同的 应去 点西 避考 ?风 免带 察 门有 , 口我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带
60°N
30°N 0° 30°S 60°S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90°S
看
演示
,找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七月,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 一月,——————————南半球。
90°N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N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90°S
夏季风、台风
0°
30°S 60°S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课件

东风带
在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 高压带之间,由于气压差 形成东风带。
02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与特点
分布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 亚、非洲中部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
特点
具有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季 节性降水差异大等特征。
形成原因
0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运动密切相关。
04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与特点
分布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南北纬10°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高 原和亚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中部等地最为典型。
气候特点
热带草原气候的年降水量较少,干、湿季分明,其中干季的气温较高,湿度较小, 风力较大;湿季则相反,气温较低,湿度较大,风力较小。
形成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冬季 多雨,夏季少雨。
形成原因
01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 沉,气候炎热干燥;
02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气候温和多雨。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影响
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有利于水果和蔬菜的干燥和收割;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有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不利影响
高气压带
由于地面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高压带。
低气压带
由于地面受热,空气上升形成 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由于极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由于赤道受热,空气上升形成 低压带。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01
02
03
信风带
在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 由于受热上升的空气向两 极流动,形成信风带。
【精选】14.11.27-三圈环流解析幻灯片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预备知识:气团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
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 上各种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团空气。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锋面及锋面附近天气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暖气团
锋面附近常伴有云、 冷气团
雨、大风等天气冷气团在Fra bibliotek,暖气团在上①锋面是如何形成? ②锋的结构? ③锋面特点? ④说出冷、暖气团的位置特点。 ⑤锋面附近的天气又将如何?
较小 在锋前,雨区宽
影响我国的锋面系统
主 夏季:暴雨 要 是 春季和冬季:沙尘暴 冷 冬季:寒潮 锋
• 思考:为什么会一场春雨一场暖?
•
为什么会一场秋雨一场寒?
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 北方夏季的暴雨 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 贵阳冬半年“天无三日晴”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本章学习目标:
Photoshop CS3图像处理案例教程 高职高专 ppt 课件
1)掌握利用“选框工具”和“套索工具”等创建选区的各种方法和 技巧。 2)掌握利用“渐变工具”和“油漆桶工具”填充选区的方法。 3)掌握“魔棒工具”和“快速选择工具”的使用方法。 4)掌握“填充选区”、“修改选区”等菜单命令的使用方法。 5)学会“自定形状工具”和“文字工具”的使用方法。
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气压 带风带的移动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源地 亚洲高压 太平洋 亚洲内陆 印度洋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湿润 温暖、干燥 炎热、湿润
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PPT课件

60°N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4
60°N-90°N地区: 形成风带:极地东风带 成因: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N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2
北极地区: 形成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成因:近地面空气增多,气压升高。
气压降低
90°N
气压升高 极地高气压带
60°N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3
北极地区: 流出气流: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北风)
高压 90°N 极地高气压带
高
地转偏向力
压
6
30°N地区:
大气垂直流动方向:下沉 原因: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
90°N
60°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0°N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7
30°N地区:
形成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成因:空气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
90°N
60°N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地理必修1 2.2气压带和风带
1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假设条件:
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太阳直射赤道 3.考虑地球自转
三圈环流课件

气压带.风带及三圈环流一、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2)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3)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地球不自转,引发和引起大气环流的唯一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时所形成的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简单的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形式,即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概念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时,所形成的大气环流,由于它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部分组成,所以称之为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便在赤道和北纬30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上升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形成中纬和高纬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N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 压
5
0°-30°N地区上空:
风向变化:北纬30°上空偏转成西风 成因: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90°N 60°N
南风高空平面图
西
北纬30°上空
风
西
南 风
南 风
30°N
赤道上空
0°
赤道低气压带
水平气压梯度力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南风近地面平面图
北纬60°
西
南
南
风
风
北纬30°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11
北极地区:
大气垂直流动方向:下沉
原因:北极及其附近接收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
收 缩 下 沉
90°N 冷却
60°N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16
60°N地区:
形成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成因:副极地气流上升致使近地面气压降低。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7
30°-90°N地区上空:
气流流动方向: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
低纬度环流圈:赤道到南北纬30°之间 中纬度环流圈:南北纬30°到南北纬60°之间 高纬度环流圈:南北纬60°到南北纬90°之间
90°N 60°N
高纬环流
中纬 环流
30°N
低纬 环流
0°
20
小结
气压带和风带
数量: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90°N
60°N
30°N 0° 以北半球为例
受 膨胀上升 热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
赤道地区:
形成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成因:近地面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90°N
60°N
30°N
气
0°
赤道低气压带
压 降
低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气 压 升 高
4
赤道地区上空:
流出气流: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动(南风)
90°N 60°N
8
30°N地区: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流出气流:从副高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北风),向北的一支流向较高纬
度(南风)。
90°N 60°N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9
0°-30°N地区:
形成风带:东北信风带 成因: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形成东北风。
90°N 60°N
北风近地面平面图
北纬90° 北 风
东 北 风 北纬60°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15
60°N地区: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气垂直流动方向:上升
成因: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60°N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
气流。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N
盛行西风带
30°N
60°N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4
60°N-90°N地区: 形成风带:极地东风带 成因: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N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
地转偏向力
压
6
30°N地区:
大气垂直流动方向:下沉 原因: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
90°N
60°N
30°N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7
30°N地区:
形成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成因:空气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
90°N
60°N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地理必修1 2.2气压带和风带
1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假设条件:
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太阳直射赤道 3.考虑地球自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
1.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2.地转偏向力
2
赤道地区:
大气垂直流动方向:上升 原因: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30°N
副热带
低 压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北风近地面平面图
北纬30° 北 风
东 北 风 赤道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10
30°N-60°N地区:
形成风带:盛行西风带 成因: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南风逐渐右偏形成西南风。
90°N
60°N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21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2
北极地区: 形成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成因:近地面空气增多,气压升高。
气压降低
90°N
气压升高 极地高气压带
60°N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3
北极地区: 流出气流: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北风)
高压 90°N 极地高气压带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18
小结 三圈环流的全过程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带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0°
赤道低气压带
19
小结
三圈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