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分析 苟建祥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偏头痛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内科偏头痛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内科偏头痛治疗临床效果观察前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效果差异大,且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

本文通过临床实践观察,总结了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和方法,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相关的参考和指导。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方法中医内科认为,偏头痛的发生和气机不畅、肝气郁结、阴阳失衡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偏头痛应该以调理气血、疏肝理气、益气养血为主要治疗方法。

1.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畅通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气滞血瘀是偏头痛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因此,调理气血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基本方法。

常用的调理气血的中药有当归、甘草、枸杞等,其具体组合和用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而定。

2.疏肝理气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偏头痛等头痛疾病的发生。

常用的疏肝理气的中药有柴胡、枳实、香附等,其具体组合和用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而定。

3.益气养血中医认为,气血充足对于预防偏头痛非常重要。

益气养血既可以保证气血的充足,又可以消除气滞血瘀等引起偏头痛的主要病理机制。

常用的益气养血的中药有人参、党参、熟地等,其具体组合和用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而定。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共计5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33例,年龄在18-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岁左右。

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内科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如下:1.显效组治疗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没有再次发作。

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有效率为20%。

2.有效组治疗后头痛症状明显改善,虽然仍有发作,但发作次数和发作强度有所减轻。

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有效率为40%。

3.无效组治疗后头痛症状没有改善或者有所加重。

其中男性5例,女性10例,有效率为50%。

上述结果表明,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有效率约为60%。

其中显效组、有效组的患者多半为年龄较小、病程较短、病情较轻者。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源自头部的慢性疾病,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头痛和其他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针对偏头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中医内科治疗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

本文将就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进行详细分析。

一、偏头痛的病因及症状偏头痛是一种原因多样、如来势不测的慢性头痛,临床症状以反复发作的、一侧头痛为主,常伴随情绪紧张、视力模糊、视物闪烁、听力下降等症状,可在数小时到数天内缓慢发展,也有急骤发作者。

疼痛常为搏动性,随头部活动而加重,伴有呕吐、光过敏、噪声过敏。

这是一种经常发作的神经性头痛。

二、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中医将偏头痛归纳为痰风内动、气血不畅、肝阳上亢等多种病机,主要病机在于五脏失调,气滞血瘀等,中医认为可以通过调理五脏功能,疏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方法来治疗偏头痛。

1. 穴位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平衡阴阳,调理脏腑功能,从而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2. 草药治疗:中医药物多以疏风清热、理气活血为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川芎、当归、熟地黄等,可以调理气血,缓解偏头痛症状。

3. 穴位按摩:重复按摩头部、颈部等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头痛症状。

4. 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改变饮食结构,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以有效地调理气血,改善偏头痛症状。

1. 穴位针灸疗法穴位针灸疗法是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常用方法之一,经过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穴位针灸能够有效地缓解偏头痛的症状,减轻头痛的程度。

穴位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缓解局部的痉挛和炎症,从而起到缓解头痛的作用。

在临床上,穴位针灸疗法常常与草药治疗结合使用,能够获得更好的疗效。

2. 草药治疗草药治疗在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中也有很好的效果,中药具有温通经络、疏散风热、活血化瘀等作用,可以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中药可以有效地降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一2014年6月收治的87例偏头痛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内科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并对病患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与总结。

结果:我院收治的87例偏头痛病患经过中医内科治疗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47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控制率为54%,有19名患者偏头痛治疗已经显效,显效率接近22%,有18名患者治疗有效,有效率接近20%,有3名患者经过治疗之后没有任何效果,无效率接近4%,因此总有效率达到了96%以上。

结论:对于偏头痛病患而言,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有着很好的临尿效果,中医内科治疗属于当前比较理想的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方法,有十分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偏决痛;中医内科治疗;分析偏头痛十分常见,大部分人们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偏头痛,其属于发作性疾病,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病症,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神经血管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了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头痛。

其最重要的临床症状是:不止一次的出现偏侧头痛或者是双侧头痛。

就目前的医学发展程度来看,并没有完全的治疗此种病症,临床上对此种患者进行治疗,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患者减少痛苦,尽可能的延长患者发病的时间。

研究人员为了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选择使用了中医内科治疗方法,效果比较突出,现将研究过程概述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参与此次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分析研究的患者共有87名,这87名患者都属于偏头痛患者,其中有42名是男性患者,有45名是女性患者,最小年龄是19周岁,而最大年龄是72周岁,其中病程时间最短的患者也已经有1年,而有些患者偏头痛已经有1 8年。

研究人员通过对上述患者的检查,将其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淤阻脑络型有29名,第二种是肝郁气滞类型有24名,第三种是风阳上扰型15名,第四种是肝肾阳虚型有12名。

2、方法上述四种类型的偏头痛患者都选择使用中医内科治疗的方法。

中医内科疗法在临床偏头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医内科疗法在临床偏头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医内科疗法在临床偏头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目的积极探讨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对临床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从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偏头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临床相关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而采取相应的中医内科治疗法,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均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有25例患者临床治愈,其总治疗有效率高达96.36%。

结论积极采用中医内科疗法对众多偏头痛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将能明显改善患者因长期偏头痛而给身体与心理带来的疼痛,效果比较显著,可在乡镇卫生院中广泛推广与应用。

标签:偏头痛;中医内科;瘀阻脑络型;肝郁气滞型偏头痛属于临床中医内科中一种比较多见的病症类型,多为突发性的疼痛暴作,且程度逐渐加剧,且多为半侧的头痛,或右或左,有时甚至是牵连到严齿,而疼痛表现主要为胀痛、跳痛或是刺痛,易反复发作,且久治不愈,加之该病症多由于情绪的波动或是疲劳过度而诱发,故同肝经风火上扰与肝阳偏亢有着很大的关系[1]。

故文章抽取我院从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偏头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来具体探讨该疗法的应用与效果,并作如下分析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从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偏头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且均符合临床上关于偏頭痛病症的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30例,女25例,患者年龄在21~71岁,平均年龄为(37±3)岁,患者的偏头痛病程在1~19年,平均病程为(6±5)年。

其中,偏头痛的临床诊断标准有[2]:①长期疲劳、精神紧张,或是情绪波动较大、睡眠质量差,在特定季节发病,而女性则多在经期发病;②部分发病之前有先兆症状,如视线模糊,有暗点、闪光,偏盲,或是出现肢体异常、运动障碍等,一般持续30 s后消失;③头痛的部位多在眼眶与前额的周围,且多局限在一侧;而少部分为双侧疼痛,并呈现出搏动痛或是钻顶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且反复发作;④多伴肠胃功能障碍与自主神经症状,比如腹胀、流泪与呕吐、心跳不正常以及脸色苍白等。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疗效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疗效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疗效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偏头痛患者运用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 2014年 9 月~ 2015 年 9 月一年间收治的偏头痛患者25例,对其实施中药治疗,观察并分析其疗效。

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分析,经过1个疗程的中医内科治疗,同时进行半年的跟踪随访,本文所选的患者中,5例治愈,12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7.10%。

结论:对偏头痛患者实施中医治疗能够获取到极佳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偏头痛治疗方式。

【关键词】中医;偏头痛;疗效前言: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发作性头痛疾病,主要由人体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所致,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偏侧或双侧头痛。

偏头痛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是,目前临床尚未发现任何可以彻底根治该疾病的方法,临床治疗多以缓解疼痛,控制病情为主。

将我院25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就诊经验,观察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为中医内科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 年 9 月~ 2015 年 9 月一年间收治的偏头痛患者25例,纳入标准:患者近期或长期表现为乏力、精神萎靡、失眠多梦等;头疼呈周期性或季节性发作,部分患者发作前有短时间的视觉异常等先兆;偏头痛发作部位多位于前额、眼眶,单侧发作。

其中10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为38.5岁,患病时间5个月一16年。

1.2方法患者治疗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根据患者个人疾病类型,采取对应方式进行治疗,详情为:瘀阻脑络型:该类型患者共有10例,中医治疗选用血府逐瘀汤,益气活血,促进脉络舒通,该药方成分主要包括:生牡蛎、生龙骨与丹参各20g牛膝桃仁、佛手、红花各5g。

肝郁气滞型:该类型患者共有9例,中医治疗选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减轻疼痛,该药方成分主要包括:珍珠母25g芍、醋元胡、柴胡各15g、丹参各10g与炒枳壳各5g阳上扰型:该类型患者共有2例,中医治疗选用天麻钩藤汤,用于疏通脉络,平肝潜阳,药方成分主要包括:生牡蛎、石决明各25g片、川牛膝、钩藤各15g芍、蝎末各8g肾阳虚型:该类型患者共有4例,疗选用滋补肝肾汤,滋补肝肾。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分析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痛,多伴有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针对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偏头痛是由于气血郁滞、肝风内动、肝肾阴虚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肾主生发,肝肾不足易生风,气血不畅易生痛,肝风内动易致头痛。

因此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关键是疏肝理气、清肝平肝、养阴平肝等方面。

二、草药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临床上常用的草药有桑菊饮、龙牡丹汤、柴胡桂枝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平肝潜阳等功效,对偏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比如桑菊饮中的桑叶、菊花、荆芥、白芷等药物具有祛风散寒、疏散风热、行气止痛的作用,对缓解偏头痛症状有显著效果。

龙牡丹汤中的当归、白芍、人参等药物能调和气血、活血祛瘀、缓解头痛。

柴胡桂枝汤中的柴胡、桂枝、芍药等药物能疏肝理气、和解肝肝、调畅气血,对偏头痛也有良好的疗效。

三、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针灸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用的穴位有风池、太阳、合谷、曲池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够调和气血、平肝潜阳、缓解头痛。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明显,尤其适合于慢性偏头痛、复发性偏头痛等顽固性疾病。

五、艾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艾灸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热量渗透皮肤,达到温经活络、平肝潜阳、调和气血等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常采用艾条、艾绒等进行局部灸治,对偏头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草药、针灸、推拿、艾灸等方法在治疗偏头痛中均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适合于慢性偏头痛、复发性偏头痛等顽固性疾病。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是肯定的,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临床实践中还需密切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偏头痛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在2019年10月开始,在2020年10月结束,由两组组成,西药治疗患者共计25例,为参照组,添加中医方剂治疗组患者共计25例,为研究组,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

对于治疗后的疼痛评分,研究组是(1.89±0.65),参照组是(3.09±0.57),P<0.05。

结论偏头痛患者实施中医内科治疗,有效消除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治疗效果;配穴规律;偏头痛即原发性头痛,在临床较为常见,为内科疾病之一,多数患者伴随搏动样重度头痛,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降低生活质量。

有学者提出,偏头痛患者在发病后,可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对健康产生影响,且头痛发作时,受到强光、声音等刺激,头痛情况加重[1]。

偏头痛的病因尚未明确,且缺乏有效根治方式,主要采用镇痛、对症处理等,西药治疗为常用治疗方式,取得一定效果。

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中医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研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内科治疗,取得显著效果。

本文将以5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偏头痛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在2019年10月开始,在2020年10月结束。

参照组,14例男性,11例女性;年龄是23-52岁(40.98±4.34)。

研究组,15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是24-51岁(40.87±4.21)岁。

本研究经过伦理协会批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与西医诊断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药物过敏;器官功能障碍;依从性差。

参照组、研究组资料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参照组应用西药治疗:口服尼莫地平(H14022821;生产厂家: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每天3次,每次30mg。

中医内科偏头痛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内科偏头痛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关键词:中医内科;辩证治疗;效果观察偏头痛是常见头痛疾病的一种,该病症表现为单侧或两侧头痛,常伴随呕吐、恶心等症状。

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的血管、神经受损,导致组织阻塞[1]。

文章探究了我院接纳的偏头痛患者58例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门诊接纳的偏头痛患者58例,使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

常规组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11例,年龄19~41岁,平均(35.42±2.69)岁;研究组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9例,年龄20~39岁,平均(34.26±2.55)岁。

两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妊娠和有精神性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价值(P>0.05),可对比。

1.2治疗方法1.2.1常规组对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中医治疗方法,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药剂用料8mg/次,频率为早晚各1次,用药周期90d,同时向患者介绍用药注意事项,要求患者注意饮食。

1.2.2研究组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症给予相应的治疗方式,所有患者的治疗周期为90天。

①肝肾阴虚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耳聋、多梦,舌苔处泛红的情况。

此类患者应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法治疗。

药方为:土茯苓24g、丹皮9g、菊花9g、天麻10g、熟地16g、枸杞子15g、川穹14g。

②风阳上扰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耳鸣、周期性头痛以及舌苔泛红的情况,此类患者应用天麻钩藤汤加减法治疗。

药方为:石决明28g、全蝎末6g、麦芽28g、炒栀子12g、川牛膝10g、天麻10g、生白芍6g。

③肝郁气滞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胀痛以及舌苔丹红的情况,此类患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法治疗。

药方为:珍珠母28g、柴胡6g、郁金11g、白芍14g、紫丹参16g、白蒺藜10g[3]。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定标准结合《中药新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患者分为痊愈、有效、无效三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分析苟建祥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间收治的
患有偏头痛的患者8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2组,即中医组和
西医组。

中医组的患者治疗主要使用的是中医内科的方法,西医组主要使用的是
西药方法进行患者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
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的症状均有所改善,且中医组的患者效果更为明显,
中医组患者中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有38例,总有效率为95%,西医组患者中得
到有效治疗的患者有30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的差异在统计
学上具有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对偏头痛的患者进行
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间收治的患有偏头痛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将其平均分为
2组,即中医组和西医组。

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类,肝肾阴虚型、肝阳上亢型、肝郁气滞型、瘀阻脑络型的患者分别为:10、15、26、29。

中医组患者男女人数分别为17、23,年龄的范围控制在22—59岁,病程1—10年,平均年龄(38.23士1.34岁),平均病程(5.4土1.2年)。

观察组中患者男女人数分别为:18、22,年龄的范围控制在24—62岁,病程1—11年,平均年龄(47.23士1.28岁),平均病程(6.2士0.3年)。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的患者都经过相应的诊断并确诊
为患有偏头痛的症状。

纳入标准:排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肾、肝等功
能严重缺损的患者。

1.2、方法
西医组患者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10mg,每晚口服一次,尼莫地平进行口服,用量20mg,每天3次,连续治疗一个月。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
上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组主要是适应中药方中有:酸枣仁30g、黄芪30g、丹参30g、菊花15g、地龙15g、当归15g、熟地15g、川芎12g、防风12g、白术10g、天麻10g、合欢
皮10g、甘草6g、远志6g。

患者的临床症状的不同可以将药物进行适当的增减,
如果患者的头痛偏左或者是偏右就可以加黄芩12g、柴胡12g;如果是前额痛可
以加葛根10g、白芷10g;后枕部疼痛可加蔓荆子10g、羌活10g;如果患者时巅
顶痛就可以选择加吴茱萸5g等。

所有药物进行熬制,反复两次后将其混合。


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连续服药1个疗程(20天)。

1.3、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全部患者干预治疗
状况应用t检验,质量评分比较采用X2进行检验,结果差异明显,P<0.05,差异
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的症状均有所改善,且主要表现为中医组的患
者有更加明显的改善效果,中医组患者中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有38例,总有效
率为95%,西医组患者中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有30例,总有效率为75%。

两组
患者对比结果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3、讨论
偏头痛患者的主要发病群体是女性,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较大的
影响。

在现阶段研究中,尚未有根治偏头痛的有效方法,只能对头痛症状进行缓解。

导致头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紧张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以及
偏头痛,局部五官科疾病同样也有可能会造成偏头痛。

因此,需要结合脑电图、
脑血流图以及病史等综合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能结合于机体脑血管平滑肌所在位置的
高异性位点,从而能够让细胞膜去极化,对前列腺素导致的血管收缩现象进行抑制,最终达到止痛的效果。

但该药物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还可能会损伤到
患者的神经。

而在中医领域中,偏头痛属于“头风”范畴,头痛主要受到肝、肾、
脾等器官的影响,通常因这些器官的虚、瘀、痰、火、风等因素引起,从而导致
静脉受阻、脑部缺氧,不通则痛。

通过中医辩证分型,将偏头痛分为四大类型:
第一,肝郁气滞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舌苔暗红、两胁胀满、脉弦有力、胸闷不
适等;第二,肝肾阴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烦失眠、口干舌燥、耳聋耳鸣、腰
膝酸软、多梦、脉弦细数等;第三,肝阳上亢型,临床表现为面红目赤、头痛欲裂、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脉弦有力等;第四,瘀阻脑络型,主要表现为脉弦涩、头痛部位固定、舌苔暗红等。

针对不同证型,以不同的治疗理念为主,采用不同
的中药组方治疗,能有效增加机体脑循环血量,降低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从而
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进行改善,维持其脑部血液通畅,达到有效缓解头痛的目的。

诸药联合应用,能进一步发挥出活血止痛、疏肝解郁、滋补肝肾的功效。


文通过使用对比的方法,及对患者分别进行中医内科和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
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偏头痛的症
状均有所改善,中医组患者中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有38例,总有效率为95%,
西医组患者中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有30例,总有效率为75%,从结果中可以知
道采用中医内科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取得更加有效的临床效果。

总之,对于偏头痛的患者采用中医对其进行辨证施治疗效显著,且治疗费用低,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生的认可,在临床上可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万利.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15(77):94+108.
[2]王俊.浅谈偏头痛在中医内科治疗中的一些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1):136.
[3]刘正君.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方案选择及效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09):86-87.
[4]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