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众角度论影视译制片的翻译-2019年精选文档
影视字幕翻译论文:从中外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中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

影视字幕翻译论文:从中外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中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影视字幕翻译论文:从中外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中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应用【中文摘要】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跨文化交流的使命。
影视作品的译制和传播不仅为加强各国家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对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以及价值观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是对两种翻译策略的称谓。
按照Schuttleworth和Cowie编写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给出的定义,归化是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少译语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指刻意打破语的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语言特色的翻译策略。
为了处理好源语文化和文化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译者通常需要在两种基本翻译策略中做出选择。
本文通过对中外影视剧的分析来解读和探讨字幕翻译是如何运用这两种翻译策略的。
通过分析影视作品的具体翻译过程,作者得出结论,为了完成其具体翻译,在字幕翻译中应根据作者的意图、翻译的、文本类型以及读者因素等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运用。
本文在研究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影视翻译现象进行描述分析的过程中,选取恰当的实例加以解释或说明。
所选例子均经过认真思考和筛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避免主观和个人随感性的论述。
本研究中的实例为笔者本人在观看时根据屏幕下的中文或英文字幕如实记录而成,未经个人的改动,所选影视作品均来自官方机构正式发行或播出的译制作品。
本研究侧重对所采集的语料进行辨证性的分析和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比单凭感性抽取一些实例更具有说服力。
除了引言和结论部分,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是文献综述部分。
这一章分为三小节。
第一节论述了影视翻译在国外的研究情况、成果及代表人物。
西方学者的研究起步较早,无论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一些值得我国学者思考和借鉴的经验。
英语影视作品中的翻译要点分析

设计Design◎李梦瑞英语影视作品中的翻译要点分析摘要:翻译属于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都离不开翻译。
而随着各国经济交流的加速,各国文化交流也愈加密切。
影视是各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影视翻译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英美影片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同时中英、中美的文化差异也能够在影视作品中体现出来,在英语影视作品翻译中如何让中国观众清楚的体会到西方的价值观,将影视作品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观众,是当前英语影视作品翻译的工作重点。
通过分析影视作品翻译的特点,对翻译要点进行讲解,希望能够为英语影视作品更加精准的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影视作品;翻译;要点一、引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文化交流也愈加的密切。
影视作品能够使人以最快的方式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与文化。
对英语影视作品的翻译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加深对英、美等国家文化的认识,有利于中美、中英两国文化的交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了娱乐全球化的环境,这加速了各国影视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影视文化的竞争,而影视翻译在影视作品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目前英文影片在我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但是很多作品中都存在着英文翻译的错误,而这不但降低了影片的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大众的观感。
所以英语影片作品的翻译需要向着更加标准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掌握英语影视作品翻译的要点。
二、影视作品翻译的特点(一)瞬时性影视作品的重点是影视画面,翻译是为了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影视内容。
所以翻译的语句在整个荧幕上占的空间非常小,并且影片是一帧一帧的非常快,所以字幕的显示也非常快,一闪而过。
它和书本的翻译不一样,除非暂停不然没有办法反回去重新看,而暂停在影院中不存在。
所以影视作品的翻译需要简洁。
(二)通俗性影视属于大众艺术,它的受众群体非常的广泛,各个阶层都有。
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要大众化,通俗意懂,不然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效果。
西方影视翻译的语言艺术赏析-2019年精选文档

西方影视翻译的语言艺术赏析当福尔摩斯的名字飘浮在所有侦探电影爱好者的心中,当迈克俊俏沉默的面孔深深地埋在《越狱》迷的脑海,当所有的电影爱好者身上都开始流淌着蓝色的“阿凡达之血”,蓦然回首,我们终于发现,西方影视作为一种视觉盛宴,正在入侵人们的精神生活。
电影在全世界文化传播的轨迹中无疑是最闪亮的一幕风景,“如果电影是一场梦,那就让我醉生梦死”,这句话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笔者的QQ签名。
电影的变革我们历历在目,从最初的无声、黑白的“卓别林式幽默时代”——粗糙的黑白有声电影——声音色彩画面俱全的彩色电影——3D电影时代——5D电影横空出世,在这些电影变革流程中,电影语言的变革,像是衬托红花的绿叶,成为不可或缺的变革章节,语言作为文化传播里面最强有力的支撑系统,对文化的发展、传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影视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担负起传播人类文化的重任,当岁月的章节翻到华丽的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这些概念像浪花一样四处翻飞,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际的影视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一部通过翻译工作者精心翻译的外国影视作品,就像长着翅膀的使者,双翅携带着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在世界之间传播着人类文化。
纵观现今影视翻译,不难看出,与普遍的书本翻译、音译迥然,电影翻译无论是从其翻译规律或者翻译的语言艺术上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属性。
一、影视语言翻译的理论基础语言翻译历史悠久,中国最著名的翻译理论是大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所谓“信、达、雅”指的是在翻译的时候一要“信于原文”,即翻译要与原文原意相符;二要“达于原文”,即翻译时表达要顺畅;三要“雅于原文”,即翻译时译文要有文采要优美。
严复的翻译理论很大程度上适用于文本翻译,因为一个成功的影视翻译,需要不只是台词即影视脚本文字的“信达雅”,还需要考虑影片其他非文字因素的翻译,比如影视演员的情感表达、影视图像信息的传达、不同国家语言表达的差异性等,影视翻译翻译的不是文字,而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影片,它或许是由风格迥异的图像、南辕北辙的声音、代表不同文化的文字构成的一个预期向观众传达海量情感信息的多符号载体,是一个信息量丰富的整体。
影视作品翻译浅析

影视作品翻译浅析摘要影视作品作为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的一种重要传媒表现形式,其相关作品的翻译往往会成为一时间的文化“热词”。
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文字原本意义的表达,同时又要兼顾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结合当下在青少年人群中颇具影响力的动漫作品,及其中衍生出的“突っ込み——吐槽”一词,就影视作品的翻译问题试做浅析。
关键词影视翻译;文化背景;吐槽;词义变化现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而在这一各种文化,各国语言相互交融的过程中,翻译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部影视作品的台词、标题的翻译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内受众对该作品内涵乃至该国文化背景的理解。
结合当下在青少年人群中颇具影响力的动漫作品,以及其主要配音语种日语,就影视作品的翻译问题试做浅析。
动漫作为深入青少年乃至更广大群体的一种传媒表现形式,其相关作品的翻译往往会成为一时间的文化“热词”。
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文字原本意义的表达,同时又要兼顾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故而就产生了大量音译,意译词,也有的译者使用方言或者赋予某些中文中已经存在的“旧词”以“新意”,使其重新进入全国范围的常用词。
诸如“仙贝”,“乱入”,“写真”等等,屡见不鲜。
时下,“吐槽”便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但“吐槽”又有与其他译词的不同之处。
“吐槽”一词在日语中为突っ込み,与我们现在所表述意义有直接关联的一个义项为『漫才で、ボケに対して話を中心になって進める役』。
即指在日本漫才中与捧哏相配合,掌握语流进度,增加相声喜剧效果的角色。
如此,便又牵涉到了日本的漫才文化。
所谓漫才是日本民间艺能的一种,最早起源于新年里艺人们挨家挨户边歌舞边道贺的拜年仪式。
艺人们多为两人一组,头戴乌纱,身着礼服,模仿唐朝的踏歌舞,相互配合,用风趣吉祥的语言向人们道贺。
在镰仓,室町时代形成了千秋万岁的表演模式,通过江户时代的发展,到明治时代,艺人们将传统的《三曲万才》和《御殿万岁》相糅合,并由园辰在1887年将其作为舞台艺术搬上剧场。
从目的论角度下看电影片名的翻译-文档资料

从目的论角度下看电影片名的翻译、引言在一味追求商业利益的今天,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层出不穷。
好的片名不仅直接关系受众情况,而且具有审美艺术和文化价值,故对其研究值得我们重视。
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在其理论框架中,翻译对象即译者心中的接受者是影响翻译目的重要因素之一,翻译就是“在目标语情境中为某一目的及目标受众而制作的文本”。
现在对其翻译研究多数是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总结,以传统的“对等”理论为指导理论,虽然在形式上将翻译解放了出来,但并没有使片名翻译完全摆脱“等值”的枷锁,所以现有的很多研究很难有效的指导片名的翻译实践。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对片名的翻译做进一步的研究,通过目的论的原则和策略分析翻译片名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技巧。
二、翻译目的论及原则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奠基人之一汉斯?弗米尔(H.J.Vermeer)曾这样表述过她的目的性原则 (Skopos rule )的:“每种语篇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目的,并服务于这一目的。
目的性原则是这样表述的:“无论笔译,口译,讲话或写作所产生的语篇/译文,都要能在对方的语境中对想要使用该语篇/ 译文的人确切地发挥它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翻译最高法则都是“目的原则”,一种翻译的行为由行为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
因此翻译时必须考虑文本的接受者,了解文化背景,期待与感受性等。
目的论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则: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 )和忠诚原则(Loyalty rule )。
前者指译文必须符合篇内一致的要求,保证译文内容能够让译入语者理解,达到交际的意义。
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应符合篇际一致的要求,译者在考虑译入语的同时,必须充分理解和尊重原文。
但“忠诚原则”必须首先服从“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也就是说在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忠诚的程度需根据译者对原文理解的程度和翻译所要达到的最终交际目的。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看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字幕翻译-2019年精选文档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看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字幕翻译电影,作为受众最广、最受重视的影视作品形式,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自从1929年,当全世界观众看到第一部有声电影时,字幕和配音就成为最主要的两种电影翻译方式[1]P244。
随着当前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国外影视作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影视急需推向国外。
字幕翻译,由于其保留源语言,有翻译效率高、制作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影视观众和制作公司的青睐,在影视翻译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字幕翻译及其特点电影字幕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部分,其根本任务与其他文本形态的翻译一致:把源语的意思用译语表达出来。
然而,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的翻译形式,与其他文本翻译的主要区别在于译者必须把电影中人物的话语转换为“书面”字幕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下方,目标语观众通过阅读字幕来了解影片情节。
字幕翻译的过程是由源语言向目标语、源语文化向目标语文化的转换过程,译者在处理两种语言的转换时,需要考虑因其特殊性而受到的诸多特定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时空制约和无注解。
首先是时间制约,字幕是将电影里的话语转化为读的形式,一般来说,人们说话的速度要比读的速度快,而字幕必须在和源语言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完成信息传递;其次是空间制约,每一个屏幕画面上的字幕最多不能超过两行,而每一行的字数也要受到屏幕宽度的限制[2]P34;最后是无注解工具,有时中国电影里出现的文化专有词、历史典故、民间俗语等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又不能在字幕上加脚注,因此给译者带来困难。
这些制约因素决定了字幕翻译要采用有别于其他文本形式的翻译策略。
本文结合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对影片里一些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汇的字幕翻译进行评析,具体分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二、电影《泰囧》简介2012年贺岁喜剧电影《泰囧》讲述的是商务男士徐朗争夺一份授权书来到泰国,路上碰到王宝——一个卖葱油饼的小商贩,两人之间展开一段荒谬、搞笑又带有关怀的故事。
从多元角度看电影字幕翻译-文档资料

从多元角度看电影字幕翻译、引言影视作品有着它自身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影视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相比较,必须体现口语化、大众化、人物的个性化和情感化等特点。
本文作者将目光放在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上,以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目的论和翻译行为理论为指导,尝试性探讨影响字幕翻译策略的各种因素。
二、电影字幕翻译的概述字幕有两种: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
通常所说的电影字幕翻译是指语际字幕的翻译。
它是指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
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
它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对白和其他相关信息的一种解释性的补充说明.而且提供更多的信息量,有助于听力或智力有障碍的人能够看懂或理解电影的内容。
所以字幕翻译的显著特点是:1.广泛的简化和浓缩;2.语篇从口语转换为书面语:3.字幕的语言信息呈递进式推进。
字幕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传输和移植的过程。
电影具有文化传媒的特殊性,还决定了它对字幕译文有诸多特殊要求和限制。
字幕是闪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限制,牵涉到时间、空间、情节内容与人物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字幕翻译的评价标准就在于能否在有限的时空内配合画面和声音最有效地提供相关性最强的信息。
所以,电影字幕翻译的目的是: 1.通过字幕更加鲜活地展现影片中人物的个性, 从而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影片: 2.帮助传播国外的文化,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异国文化, 使目的语观众能够享有与源语观众相似 的体会和感受。
三、电影字幕翻译中运用的理论1 功能对等理论 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在他的等值翻译理论中利用信息论原理,从读者接受原文信息的角度, 阐明了动态对等原理――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即译文读者 奈达将“动态对等”修改为“功能对等”, 指出翻译就是从语义 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源语信 息,翻译追求自然而贴近的等值而非同一,翻译的首要之点.是 翻译信息的内容兼顾信息的语体, 功能对等优于形式对等。
从大众传播角度探讨影视作品的英译汉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大众传播角度探讨影视作品的英译汉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40401摘要英文电影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影视翻译因此不可或缺。
而据笔者2003年所做的调查,有89.2%的观众都对影视翻译流露出不满情绪。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昕双频的大众传播艺术。
所以,影视翻译较之文学翻译,有着更为复杂的特点。
而由于种种原因,影视翻译的探究在国内外又被忽视。
本文立足大众传播理论,尝试性地提出了影视翻译的过程模式,探讨影视对白的英译汉,提出了“译制片译者是自然说话入”(thedubbingtraIlslatorasnativespeaker)和“字幕片译者是节俭主义者”(thesubtitling仃aIlslatoraseconomist)两个观点,旨在强调影视翻译应当坚持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借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描绘出大众传播过程,并分析了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然后详细分析大众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传者守门人理论。
”(指出传播者应当致力于使这两个理论并驾齐驱来指导大众传播过程,传播者在实现自己的传播目的时应以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为中心,受众的使用是传播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章论证了大众传播理论运用于影视翻译的可行性并描绘出影视翻译过程模式,分析影视翻译过程,详细分析了影视语言、中国观众的特点。
笫三章理论结合实践,探讨影视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提出影视翻译的总原则,即受众本位原则。
从影视翻译较之文学翻译的不同点,大众传播以受众为中心的观点以及翻译理论中的“受众设计”三个方面论证影视翻译应当以受众为中心。
提出并详细分析了其分原则:译者把握观众、对影片形成“格式塔”意象后,本着易懂原则、口语化原则来进行操作。
在讨论易懂原则时,从语言学和文化两个层面分析了影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作者主张,影视翻译在语言学层面上采取归化法:在文化层面上归化或异化则依据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距离,受众的接受程度而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受众角度论影视译制片的翻译
i=r
外国电影、电视剧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观看外国影视几乎成了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片中陌生的风土人情、迥异的生活方式、特别的价值观念和新颖的表现手法深深吸引着国人。
影视翻译因此而变得不可或缺。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影视翻译的现状却不十分令人满意。
据笔者去年对102 人做的调查,有91 人(占
89.2%)对影视翻译流露出不满情绪。
影视翻译大体分为译制片
翻译和字幕翻译两种。
本文站在传播学中受众的角度探讨译制片的翻译。
、译制片翻译过程的特点
译制片就是经过翻译和对口型配音后播出的电影和电视剧
赵化勇,2000:115)。
译制片不仅要求把台词译成目的语,
而且还需要配音演员对准口型进行配音。
它包括语言翻译和语言配音,是“译”和“制”两个连续的阶段。
“译”既是“制”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制”的内容。
所以,翻译在译制片的制作过程中举足轻重。
译制片的翻译过程较之普通翻译过程又有其特殊性。
依据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丹尼斯,1997:55)和德
国学者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贝尔,1989 :19),笔者绘制出一个简单的译制片翻译的过程模式如下:
图1 译制片翻译过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译制片译者接受原语的渠道不只是书面的,还必须另外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接受原语信息。
也就是说,译制片译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还要受限于影视画面和声音(对白),其操作成果必须与影视画面和声音(对白)相协调。
其实,这就给本来就“带着脚镣跳舞的”译制片译者又加上了“手镣”。
因为,影视观众接受译者成果
的同时也在欣赏画面。
如果观众发现听到的对白(即译文)与画面中演员的口型不吻合,就会感觉很别扭,不真实,从而影响他们欣赏影片的情绪。
二、译制片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原则
Hatim & Mason (1997:82)指出,屏幕上的演员说话让人
感觉很逼真,可是作为剧本的编剧,他们是为观众而写的剧本。
A. Bell (1984:177 )也指出,大众传播过程中广大受众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译制片译者也应当将观众作为最优考虑对象,即以受众为中心。
译者反复观看影片阅读剧本,对整个影片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格式塔”意象后方能开始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受众的现状、受众的期待始终放在第一位。
(一)易懂性原则
既然译制片的翻译是为受众服务的,要以受众为中心,那么第一检测标准就是看观众观看影片的同时是否懂了译文的内容。
我们不是满足于普通受众可能理解译文,而是应当确保普通受众不可能误解译文(Nida and Taber ,1969 :1 )。
另外,影视
对白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观众观看影片时既没有充足的时间仔细考虑对白的内容也没有机会要求演员再说一遍,所以易懂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
Cybil : I ' ve got two people to take care of on my
own…
and you make it clear that that was never going to change。
译文1:我得独自养两个人,而你搞的这些好像永远都不
会改变的事实。
(王平,2001)
译文2:我们两母子要生活,我们的关系又无法改变。
(粤蓉,2005)
很明显,译文2要强于译文1。
听完译文1,观众会感觉别
扭因为它不符合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从而平添了观众的负担。
而译文2充分贯彻影片内容,让观众感受不到翻译的痕迹。
二)口语化、生活化原则
译制片的语言主要就是人物对白而人物对白本身就是生活化的口语,还很个性化、句式简洁。
因此,译制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摆脱书面语的束缚,力求译语生活化、口语化。
试比较美国电视剧《亡命追凶》中的一句台词翻译:
Doc: Well ,Simmon's beliefs forbid the use of medicine …Whenhis wife took to bed, I had that hospital send a doctor to her 。
But Joshua held him off with a shotgun 。
译文1:呃,西蒙的信条是禁止使用药物。
他妻子卧病在床
时,我让医院给他派了个医生。
可乔舒亚用枪把他拒之门外。
译文2:呃,西蒙这个人不信药物这一套。
他妻子病了,给
请了个医生,乔舒亚拿着枪把他赶跑了。
可以看出,译文2 较之译文1更像日常生活中的对白,更贴近生
活,更具生活气息。
口语化的译文才不会给观众带来扭捏造作的感觉。
三、译制片翻译的策略
演员对白时间的长短、视觉画面、唇形的开合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语速等,这些都是译制片翻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给译制片翻译提出了挑战。
一)浓缩和添加
由于受到视听双频的限制,配音演员必须与片中演员的话语时间保持一致,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如果屏幕上的演员嘴巴在动,就必须保证观众能听到声音;演员嘴巴已经不动了,耳边就不能还响着说话声。
所以,浓缩与添加就成了译制片翻译的常用手段。
美国电视连续剧Friends (《六人行》)中有一句对白:
Your visa bill is huge 。
译文1:你的银行卡欠账数额很大。
(彭可,2003 )
译文2:卡上欠了很多。
(Sogo,2003 )
对于译制片而言,使用了浓缩译法的译文2比译文1 更为合适。
译制片英汉互译时,如果汉字的数目与英文的音节数相等,或略微少于英文音节数,这种译文就是理想的。
因为,第一,中
国人每说一个汉字就动一次嘴巴,而英语国家的人每读一个音节动一次嘴巴;第二,英语的语速略快于中国人说汉语的语速。
在上例中,英文的音节数是6,而译文1 却有11 个汉字。
也就是说,如果采用译文1,影片中的女演员已经停止说话了,观众却
还听见她的声音。
嘴巴不动却有声音,是不是很滑稽?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He is a university student
译文1:他是个大学生。
译文2:他如今在大学里念书。
(钱绍昌,2000 )
此例中,我们采用译文2。
影片中的台词包含10 个音节,演员的嘴巴动了10 次。
如果按照正常的普通译法,汉语就只有
5 个汉字,即译文1。
那就意味着,观众看见演员的嘴巴动个不
停却听不见声音。
所以,对于这种情况,译者就要采用增添译法,适当添加从而达到视听和谐。
二)词语调整
Hatim & Mason (1997:82)认为,影视翻译中任何只注重
台词翻译而忽视非语言算子的观点,都是值得怀疑的。
非语言算子,如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身体语言等都成为译者选词造句的重要因素。
当然,要求配音演员的口型和影片中演员的口型完全一致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保证配音演员和片中演员每句话的开始和结束时口型吻合是可行的;并且如果做到这一点,基本上
就可以给观众造成真实感, 不会影响他们观看影片的情绪。
因此, 调整词语是译制片译者常用的方法。
例如:
Kimble : Why are you helping me? (The Fugitive)
译文 1:为什么帮助我?
译文 2:为什么帮忙?
我们选择译文 2。
因为原对白和译文 2 中最后一个音节里的 辅音都是鼻音、双唇音 /m/ 。
所以,在发音的口型上,汉语拼音
/mang/ 与英语音节 /mi:/ 更为相似。
再来看一个手势制约翻译的例子:
Old Joy : Your father and I have been friends when you were …this high. (Frie nds
译文2:我和你父亲做朋友时,你还只有……这么高。
影片中,老乔衣在说 “this high ” 之前,停顿了一下,
还做了一个掌心朝下的比划动作。
如果采用译文 1、演员比划高 度的时候,观众听到的却是“朋友”,手势与话语内容不搭配。
采用译文 2、手势与话语内容一致,观众就能理解了。
四、 结 语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译制片的受众, 对于译制片翻译都有着自
本文站在普通受众的立场, 分析了译制片的翻译过程, 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原则, 并分析了其分原则和相应的策略, 旨 在能给目前的译制片翻译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和参考。
总之, 由
于受到视听双频的制约,译制片的翻译显得尤为复杂。
作为译者, 只有在译文 1: 你还只有这么高时, 我和你父亲就是
朋友了。
己的感受。
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与普通观众感同身受,时刻把受众的需求和满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揣摩探索,才能译出精彩的作品,更好地为大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