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课堂实录——《《氓》微课实录
高中语文优秀课堂实录——《《氓》微课实录

细微人称变化蕴含情感波澜——《氓》教学节录在《氓》的教学过程中,分析婚恋的不同阶段反映女主人公不同的性格情感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文中有一些有意味的形式或细节,你能发现并赏析其妙处吗?提出这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三处写到淇水的句子,以及写桑叶、斑鸠的句子。
但是,有一个学生的答案,完全在笔者的预设之外。
他说:“老师,我有个疑问,在这首不算很长的诗歌中,女主人公对负心汉的称谓就有很多个,比如第一段是‘氓’‘子’,第二段是‘尔’,第三段是‘士’,后三段有‘尔’也有‘士’。
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教学意外”,追问、品读、探究,让我们生成了一段师生都很有收获的教学内容。
师:哦,这个发现有道理啊!我先前也没有注意到。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找出有这些人称代词的句子,读读、议议,看看有没有能说服人心或者让我们恍恍然大悟的结论。
(学生和教师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诵读。
)生:注解说,“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第一段是男女主人公相识继而相恋期间,在那个期间,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值得尊敬的,所以用“子”。
生:那我“恍然大悟”了!第二段为什么用“尔”不用“子”,一读就感觉出来了。
第二段是男女主人公热恋期间,仍然用“子”就太不亲切了,有点高高在上。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尔”就是“你”,读起来,这几句就有热恋期间两个人亲昵对话的感觉。
师:的确如此。
第二段,他们由热恋而结婚,耳鬓厮磨,说话当然不用客套了,“尔”这个第二人称就很符合这里的语境。
那么,第三段为什么要用“士”?生: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总结,“士”是对男子的通称。
生:如果说第二段是热恋期,我觉得第三段像是“冷遇期”。
岁月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再加上其他原因,总之两人的感情渐渐冷漠了,关系也疏远了。
女主人公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感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用“士”字冷静、客观。
师:嗯,说服大家了吗?(学生纷纷点头。
氓教学实录-人教课标版

《氓》教学实录【教学过程】师: 同学们, 童话中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结婚了, 往往是故事的结束。
而在现实生活中, 结婚才刚是故事的开始。
那么今天, 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看看婚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我们该怎样来看待这些问题。
请同学齐读课文。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叙事情节。
生(齐读)师: 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教师出示投影上的问题)生: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女子被丈夫抛弃的故事。
生: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分手的全过程。
师: 这名同学说得很好。
(教师在投影上出示答案)这首诗叙述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决裂的全过程。
请同学分别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节结构。
生: 婚前、婚后。
生: 婚前、婚后、分手。
生: 恋爱、结婚、分手。
师: 看来从结婚到分手这一段同学们不知该怎么说。
一个人变心了该怎么说?生: 该叫“情变”。
(同学笑)生: 该叫“婚变”。
(同学笑)师: 那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可以这样概括(师生共同说)结婚婚变决裂。
我们概括出了情节, 那我们应怎样读每一节诗呢?为什么要这样读?生:、节应读的欢快些, 因为这一节写的是主人公由恋爱到结婚的过程, 她的心情应该是较快乐、兴奋。
生: 、节的情感应由平顺到欢快, 女主人公由开始回忆到回忆渐深, 逐渐沉浸在热恋时的甜蜜之中。
(同学鼓掌)生: 、节应读的低沉些, 因为主人公的心情悲哀。
生: 我也觉得、节应读出主人公的忧伤、哀怨。
师:是这样吗, 同学们?我们要尽量去贴近主人公的心情。
也曾是窈窕美少女, 爱听关雎声;也有过“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的相思;有过“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誓言与深情……可如今, 这些美丽的日子哪里去了?一旦“红颜未老恩先断”, 悔耶?怨耶?恨耶?(学生陷入沉思)生: 又怨又恨。
生: 又悔又恨。
师: 那怎么读才能读出主人公的这种心情呢?生:我觉得、节应读的高亢些, 因为主人公的心情变得特别激动和愤怒。
氓优质课课堂实录

氓优质课课堂实录氓优质课课堂实录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
诗歌,也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得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春秋时代编成的《诗经》,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氓优质课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师:来,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做了哪几件事?(生七嘴八舌说做档案,做预习等。
)师:是的,我们做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档案。
昨天,我认真地看了每一个同学写的答案,有很多话都让我感动。
尤其是“我看语文”这一栏目,(随手翻档案)有个同学说:“语文是我们精神的火炬。
”说得多好,比喻妥帖,切中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如果我能教到高三,我一定会让各位的精神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学生中有的静默,有的凄凉,事后知道他们前任老师是被他们的不信任投票换下来的,如我进年未能跟进高三的原因一样)如果我只教大家一年,我也将让每个人都获得进步。
哪怕我只教你们一天,我也会努力使你们学有所得,得即为用!(这是我即兴发挥的,说后觉得自己狂了一点,然后谦虚一下)我也相信,能和大家呆一天,我也将从你们这里获得进步。
(再翻)这个同学说:“语文是用来调节的课,做作业累了,那就上语文来轻松一下。
”我很欣赏她对语文的精神治疗的精彩阐述,但是我也要提醒除了调节功能外,它还能让我们学会高级思维,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还有同学说:“我平时不太重视语文,语文成绩也不稳定,对语文有点无奈。
”说到成绩了,我想表达我个人意见,如果语文是拿成绩精确衡量的话,那语文就死了。
我认为,语文实实在在地提高我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敲门砖,帮我们敲开一扇又一扇的功利之门。
好,同学们还有很多心里话,以后我们再慢慢聊。
(教师板书:任务:将《卫风·氓》改写成现代民歌。
学生惊讶:啊!?)师: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将《卫风·氓》改写成现代民歌。
说到任务,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部美国大片,叫《谍中谍》,这是一种翻译方式,我看到盗版碟片上的中文译名叫《无法完成的任务》或《无法完成的使命》。
名师教学实录:《卫风·氓》教学案例

名师教学实录:《卫风·氓》教学案例《卫风·氓》教学案例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马丽钧[课例导读]从下面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该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能力以及执教者的综合素质、教学机智都非常出色。
但细读之后也许还可以发现,本案例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无法模仿的,它与其它各区县的案例一样,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
本案例除了关注情感教育、关注文化熏染、重视预习、点拨引导得法等优点之外,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本案例的一大特色,也是很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在于马老师采取文艺批评中“以诗解诗”的方法,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重对话中尝试探究学习的新途径。
一、课堂实录(一)第一环节:初读感受以及叙事特点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可见《诗经》在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卫风”——《氓》。
它是一首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叙事诗,讲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整个过程。
下面我们先听听同学们读了它之后的感受。
(演示幻灯片。
)师:这是李小薇同学的感受——“在古代,女子的爱情总是很轻贱的吧,也许就像那几尺飘落到杨玉环脚下沾满尘土的白绫吧。
”这是李琪同学的——“心痛有许多种。
浅的,稍纵即逝;深的,刻骨铭心。
然而,我想,只有《氓》之痛会从心底由内而外地肆意蔓延,如无数枝细小的藤,一寸一寸爬满整个心灵,一滴一滴耗尽心灵的养分,直到枯萎。
”师:她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生:(沉吟)我觉得主要是比喻。
比如把古代女子的爱情比作杨玉环脚下沾满尘土的白绫,把《氓》之痛比作无数枝细小的藤。
生:反复,“一寸一寸”,“一滴一滴”,强化伤痛的感觉。
师:李琪同学在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还用了对偶、衬托等手段,从而很好地表达了自己阅读的感受。
师:这两位同学选择了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自己读完《氓》之后的内心感受。
大家想想,他们是设计好、经营好要用比喻、对偶……表达;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生:(自发地)自然而然地。
2021年诗经氓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封面范本)课题名称:诗经氓教学实录学科: 学校: 授课教师:日期:二〇年月日(内容范本)诗经氓教学实录《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下面是笔者为你带来的诗经《氓》课堂实录,欢迎大家来阅读。
1、导入新课师:今天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接下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下句是什么?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师:很好,那么有谁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呢?生A: 《诗经》。
师:对,这句是《诗经》的开篇《周南.关雎》中的诗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三大类,其中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通过预习,已知《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诗。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卫风.氓》,看看女主人公是如何叙述自己的辛酸历程的。
2、请同学们朗读《卫风.氓》,要求:正音本诗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可老师领读,示范朗读全诗,培养学生正确诵读习惯,及语感。
3、研读课文《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回忆追述,用对比的手法来叙事。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第一部分(1、2)翻译师: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生B:讲述了女主人公和氓约定婚期。
师:不错,这一部分追述了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
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生C: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可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温柔的姑娘。
生D:‘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热情。
师:很好,很明显,女主人公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这一部分虽然没有直接写氓,但是‘将子无怒,反面衬托出了男主人公氓的狡黠。
从这一部分的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的:热情、幸福。
《氓》课堂教学实录

《氓》课堂教学实录..授课人:李玉山时间:2021年8月18日地点:北师大天津附中高二2班第一课时师:上课之前有个同学问我,课本把《氓》放在第一课,究竟想让我们学习哪些学问呢?莫非就是让我们知道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次凄惨的爱情悲剧么?这个问题还真把我难住了。
哪个同学能替我给这个同学做个解答呢?(缄默片刻,一生怯怯地)生1:应当是积累一些古代的词语,还有文学常识;再就是得学会自己读古诗。
生2:通过读诗,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生3:每年高考都要考古诗鉴赏,没方法,必需得学。
(生笑)师:你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
为了考试得分,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无可厚非;为了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这是“进展”的需要。
对于你们来说,“文学素养”唯恐或多或少地与你们这一生相伴,也是做到“诗意的栖居”必不行少的要素。
而进行文学鉴赏包括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是需要有肯定的语言学问与文学常识的积累的。
我还要表扬这个同学,他喜爱提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盼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思索的前提下发觉问题,做到擅长提问,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且,他似乎已经读过课文了,盼望大家向他学习,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
请大家拿起笔,小声读这首诗,读不准的字看注解,查字典,在这个字的上面注音。
(生读约3分钟)师:请大家齐读这首诗,读准节拍和字音。
(生齐读)师:节奏比较精确,这是一首四言诗,节拍基本是“二/二”式的,同学们很聪慧,没用我提示就找到节拍了。
而且大家都留意到了“于”“说”等通假字的读音。
有几个字音要留意:是“zǎi笑zǎi言”还是“zài笑zài言”?生4:zài 笑zài言,跟“载歌载舞”一样。
师:对。
课时刚才有一部分都成了zǎi。
多音字是依据用法和意义确定读音的,平常要养成习惯,多查字典。
人们的一些习惯读音有些是不太精确的。
“渐车帏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读作cháng。
在《秦风·无衣》中我们还要学到。
《氓》的精彩课堂实录

《氓》精彩片段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表明这个女子很美丽,像桑叶一样娇嫩,像葡萄一样水灵。
生:“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表明这个女子很勤劳。
师:这个女子天天养鸡喂猪,纺纱织布,洗衣做饭。
她物质生活清贫,家务繁多,每天都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
“三岁食贫”中的“三”,教材将其解释为“虚指多年”。
可见,这个女子常年都在遭受苦难。
同学们能从书中找出这样解释的理由吗?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年老色衰需要一段时间。
师:能不能解释为“三年”呢?生:可以!氓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天天喝酒,繁重的家务都压在这个女子身上,于是三年就把这个美丽的少女折磨成了一个黄脸婆。
这样理解还能说明氓变心很快。
师:照这样理解,再过三年这个美丽的少女就该由黄脸婆变为木乃伊了!(生笑。
)生:这个女子很无助,很可怜。
她日夜操劳,年老色衰后不仅被丈夫抛弃,还被哥哥逼迫,甚至连一个可以倾诉的人都没有。
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哥哥也很凶——“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诉说是人排解痛苦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弱者无奈于命运后的终极需求。
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向周围的人诉说丧子的痛苦都出自此。
这个女子婚变后,她的亲哥哥对她冷淡如冰。
人情如纸,世态炎凉,让人寒心啊!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说明这个女子很果断。
因为,她很坚决地结束了这桩不幸的婚姻。
师:当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信誓旦旦;如今,氓全不念当日恩情。
氓前后情感的巨大反差,使她彻底失望与绝望,使她彻底抛弃了幻想,与氓一刀两断。
这与其说是不幸婚姻的结束,还不如说是她人生的新起点。
她终于以女性少有的觉醒与坚强,从这桩不幸的婚姻泥潭中解脱出来,迈向了新的人生,这就使悲剧主题蕴含了积极的人生意义。
师:大家再讨论一下,这个女子是主动离开还是被氓赶回了家?大家从诗歌中寻找答案。
(生讨论交流。
)生:“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
氓课堂实录

负心郎是怎样炼成的--《氓》第一课时今天早上第二节是一班的课,决定正式开讲《氓》了。
一个单元可以精讲的课文不多,在《诗经三首》与《离骚》中,我选择了这一篇。
我想起了周六回家时受到了几个同学和一个家长的口头表扬,虚荣心发作,还真有些甜蜜蜜呢!我仔细地与桃夭探讨了一下上一学年课程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我自己的课哪些是成功的?我发现,首先,备课不能按部就班,应该强调“悬疑性”,即所谓的智力挑战。
许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强调知识点,这是教师本位,教材本位,但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结果,备出来的课路径清晰,面面俱到,在操作中却死板,学生不喜欢,最终精美的教案却上出失败的课。
而强调一节课设置几个大的问题,(有时候是一个)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高度集中。
他不清楚最后的答案,甚至没有唯一答案,这时候学生的潜能会被激发,思考力会受到锻练。
其次,课堂要以学生为主,学生一旦感觉到自己像木偶,像风筝被人牵着,就会丧失主动性,课堂就会转为静态,慢慢地失去生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对话便失掉了,变成了一言堂。
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这样课堂才会焕发生机,才会有更多生成的东西,才会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再次,课堂能不能体现了青少年存在的流行元素?课堂教学能不能更注重当下性,更为生活化?能不能也富有现代气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考虑了《氓》的上法,最终决定舍弃琐屑的字词讲解,把课上得大气一些,一节课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而这个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有难度,而且事关全局。
字词怎么办?我发现,如果学生认真地把《氓》的注释读完,就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如果学生不认真地读注释,你讲了他也记不住,还不如不讲!这样一想,胆子就大起来了,大不了以后再设计单元作业,把我认为重点的字词融进去,不照样解决问题了?而且,还没讲呢,已经有一部分学生把《氓》背下来了,他们的状态相当不错,这几天让他们读,故事应该比较熟悉了。
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愉快地相互问好,然后我问:“《氓》预习过了没有?”“预习了!”“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叫几个同学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微人称变化蕴含情感波澜
——《氓》教学节录
在《氓》的教学过程中,分析婚恋的不同阶段反映女主人公不同的性格情感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文中有一些有意味的形式或细节,你能发现并赏析其妙处吗?提出这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三处写到淇水的句子,以及写桑叶、斑鸠的句子。
但是,有一个学生的答案,完全在笔者的预设之外。
他说:“老师,我有个疑问,在这首不算很长的诗歌中,女主人公对负心汉的称谓就有很多个,比如第一段是‘氓’‘子’,第二段是‘尔’,第三段是‘士’,后三段有‘尔’也有‘士’。
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个“教学意外”,追问、品读、探究,让我们生成了一段师生都很有收获的教学内容。
师:哦,这个发现有道理啊!我先前也没有注意到。
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找出有这些人称代词的句子,读读、议议,看看有没有能说服人心或者让我们恍恍然大悟的结论。
(学生和教师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诵读。
)
生:注解说,“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第一段是男女主人公相识继而相恋期间,在那个期间,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值得尊敬的,所以用“子”。
生:那我“恍然大悟”了!第二段为什么用“尔”不用“子”,一读就感觉出来了。
第二段是男女主人公热恋期间,仍然用“子”就太不亲切了,有点高高在上。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尔”就是“你”,读起来,这几句就有热恋期间两个人亲昵对话的感觉。
师:的确如此。
第二段,他们由热恋而结婚,耳鬓厮磨,说话当然不用客套了,“尔”这个第二人称就很符合这里的语境。
那么,第三段为什么要用“士”?
生: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总结,“士”是对男子的通称。
生:如果说第二段是热恋期,我觉得第三段像是“冷遇期”。
岁月流逝,女主人公年老色衰,再加上其他原因,总之两人的感情渐渐冷漠了,关系也疏远了。
女主人公反思自己的婚姻生活,感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
说也!”用“士”字冷静、客观。
师:嗯,说服大家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
师:细微的人称变化,原来蕴含着女主人公内心的不同情感。
我们再看后三段,除了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尔”“士”这两个人称代词以外,我发现还有一个。
生:哦,还有“其”。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的“其”就指男主人公。
生:“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其”也是。
师:为什么这里的人称代词变成了“其”?从表示对男子的尊称的“子”,到亲昵的“尔”——你,再是客观的对男子的通称——“士”,再是“其”,读一读这几句,说说“其”包含怎样的情感。
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说的是婚后女子勤劳持家,毫无过错,男子却有二心,行为有偏差。
这里的“士”和“其”字都是女子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就事论事,不再饱含感情。
师:有道理。
就文字而言,读起来,代词“其”,比“尔”在距离上远,指代“那个”。
生:我觉得不仅是没有了亲昵,产生了距离,还应该是多了愤怒、怨恨的情绪。
尤其是这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男子婚后“二三其德”,就是三心二意,移情别恋,对女子由厌弃而虐待,“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这样一个渣男,让女主人公既怨恨(“老使我怨”),又鄙视。
所以,在人称上用“其”,指代“他”——那个人,那个负心汉!
生:仔细阅读,从距离上说,“其”字比其他几个人称代词远得多;从感情上说,“其”字比其他几个也“无情”得多,女主人公不再留恋,不再拖泥带水,所以才用“其”!
师:真好!从一个“其”字读出了冷静与反思,愤怒与怨恨,还有决绝之情!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
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
我们的先人,在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遣词炼字,真实了不得!
2016/5/22,庄平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