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在贻训诂学

合集下载

郭在贻训诂学读书笔记

郭在贻训诂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郭在贻训诂学读书笔记篇一:《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训诂学》复习要点整理一、训诂和训诂学1.”训诂”的提出首先提出“”这个名称,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文字小学音韵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训诂在这三方面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文字方面首推《说文解字》——同时它也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训诂方面比较早的是《尔雅》,音韵方面的《切韵》《广韵》等等。

学界对于汉语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的我们知道,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这些研究更多的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古代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与西方的研究接轨。

名称改变的同时,方法理论也进步了。

2.”训诂”的含义训诂学是从从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

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训诂”与“诂训”无别。

到底什么是“训诂”或“诂训”,唐代的训诂学家·周南·关雎》中分别作了解释。

(1)如:《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方言,也用当时的通行语言进行解释,也是“诂”。

比如:《诗经释文》:“楚人名火曰燥,齐人曰毁,吴人曰(hui3).”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一般是用较多的词语去起到疏通文意的作用。

包括对词的具体的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等。

所以它解释的对象不但有词语,还有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字。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业师郭在贻先生1989年因病逝世,逝世前一日弟子们准备了蛋糕,要在第二日为他庆祝50岁诞辰。

没有想到就差一日,竟成永别。

我是郭师临终前唯一守在病榻前者,因为是夜里轮值,别的师兄弟都不在。

郭师临终前没有任何遗言,但是此前为我们写下了遗嘱。

对于这段伤心往事,我一直不大愿意说。

郭师在发病前半年,就说他活不过五十岁。

他是亲口对我说的,而且是先后两次。

我当时很不以为然,还以为他是拿训诂学家黄侃自比。

没有想到事情真会如此,而且就差一天满五十。

虽然郭门弟子很多,不过郭师最后两年里真正接触非常多的也就我与张涌泉师兄,因为我们三人组成了一个合作撰著“敦煌学三书”的课题组。

郭师在最后这两年里,频繁约我们去见他。

我怕影响先生休息,有一次一个多星期没有去,郭师见后就问我为何那么久不去见他,说他有事要跟我谈。

后来每次去,郭师都单独跟我谈治学,一谈就是两三小时。

他说:“我这叫‘金针度人’。

人们一般是不肯‘金针度人’的。

我现在跟你谈的,都是我的真。

”我当时觉得郭先生怎么忽然说这样话,很象禅宗的传授衣钵似的,可是也没有想到他已经预感到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了。

他一次告诉我痰中有血丝,我却安慰他可能是咽喉炎。

现在回想这些事情都特别难过。

如今眼看我自己也奔五十了,虽然没有预感到迈不过这个坎,但是心情确实也比较复杂。

不过更多的回忆,还是留到以后再说吧。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这篇文章,是为纪念郭师而写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一位副总编辑信誓旦旦地跟我签署了合同(此前我发单篇文章还从来没有签约过)。

可是八年过去了,书出版了没有,都从来不曾告诉过我,我写信去问也是石沉大海。

后来我就自己收入在我的论文集中了。

文章的基本内容都是根据郭先生自己的述说写的,没有多少我个人的添油加醋。

搜狐博客开通后,我放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这一篇。

可是我今天想打开修订一下的时候,就是打不开,所以干脆重新发布一篇,而把那边的删除了。

江浙散人黄征 2007-1-13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郭在贻先生是我的恩师,是他一手提携我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

郭在贻_依稀旧梦堪追忆_林怡

郭在贻_依稀旧梦堪追忆_林怡

#阅读学界#编者按:郭在贻先生(1939-1989),山东邹平人。

196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师从姜亮夫、蒋礼鸿等先生。

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为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会副会长。

著有5训诂丛稿6、5训诂学6、5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6、5郭在贻敦煌学论稿6、5敦煌变文集校议6(与张涌泉、黄征合著)等。

其中5楚辞解诂6、5唐代白话诗释词6两篇论文获中国社科院首届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专著5训诂丛稿6获国家教委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和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5敦煌变文集校议6获王力语言学奖三等奖。

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郭先生论著大都收在5郭在贻文集6(中华书局2002年版)。

2009年是1月10日,是其去世二十周年的日子,本刊特发其弟子,如今为福建省委党校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林怡女士的纪念稿,以表追怀。

郭在贻:/依稀旧梦堪追忆0林怡(福建省委党校,福建福州350001)1989年1月10日。

郭在贻先生以差一天五十周岁的英年永远离开了我们。

二十年来,这个日子始终烙印在我心深处。

我很不愿意去惊动它,它却时常经意不经意间涌上心头,勾起我的痛楚,一任泪流满面。

这个日子痛着、却又清明着我的心性,使我不敢懈怠、不敢沉沦,惕励着努力前行。

一、/衣带渐宽终不悔01983年9月,我入读西子湖畔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

1987年6月,我本科毕业。

由于我在本科期间,专业成绩排名为年级第一,经中文系研究决定,由郭在贻、祝鸿熹和曾华强三先生联合推荐,保送我入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攻读文献学硕士学位。

从1983年9月到1988年11月郭先生一病不起,六年期间,郭先生为我们讲授了六门专业课,其中5训诂学6、5楚辞6研究专题、5史记65汉书6研究专题、5俗语词研究6四个专题是为我们本科班讲授的;5说文段注6研究专题和5俗语词与敦煌变文研究6专题是为古籍所和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起开设的。

训诂学书目——精选推荐

训诂学书目——精选推荐

郭在贻.训诂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赵振铎.训诂学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湖北大学出版社,1987黄建中.训诂学教程[M].武汉:荆楚书社,1988程俊英、梁永昌.应用训诂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陈绂.训诂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6訓詁學專著簡目胡樸安《中國訓詁學史》商務印書館(初印本約在20世紀30年代)何仲英《訓詁學引論》(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小叢書》,民國閒排印本)齊佩瑢《訓詁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4(初印本約在民國三十年後)(以上三種均收入《民國叢書》)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2002陸宗達《訓詁淺談》,1964(為《語文小叢書》之一種)陸宗達等《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0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王寧《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周大璞《訓詁學要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984第二版周大璞《訓詁學初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洪誠《訓詁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郭在貽《訓詁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張永言《訓詁學簡論》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趙振鐸《訓詁學綱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趙振鐸《訓詁學史略》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白兆麟《簡明訓詁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陳新雄《訓詁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訓詁學簡論》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黃建中《訓詁學教程》武漢:荊楚書社,1988程俊英、梁永昌《應用訓詁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陳紱《訓詁學基礎》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劉又辛、李茂康《訓詁學新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饒尚寬《訓詁學通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徐啓庭《訓詁學概要》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1宋金蘭《訓詁學新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周信炎《訓詁學史話》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孫永選等《訓詁學綱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黃靈庚,張繼定《訓詁學與語文教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孫雍長《訓詁原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路廣正《訓詁學通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柳長華《訓詁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張廣飛《訓詁學與中學文言文教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陳煥良《訓詁學概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劉成德《簡明訓詁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齊沖天《訓詁學教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周復綱等《訓詁學基礎教程》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黃大榮《訓詁學基礎》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黃典誠《訓詁學概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許威漢《訓詁學導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楊端志《訓詁學》殷煥先校訂,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吳孟復《訓詁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馮浩菲《中國訓詁學》,1995黎千駒《訓詁方法與實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趙振鐸:《古代辭書史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訓詁學綱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訓詁學史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辭書學綱要》(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張永言:《詞彙學簡論》(華中工學院出版社)、《訓詁學簡論》(同前)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山西人民出版社)。

训诂学 :第四章 训诂的范畴与术语

训诂学 :第四章 训诂的范畴与术语

其实,形训、声训、义训等用语,是对训诂 解释活动的一种形式分类与概括,应属于训 诂范畴问题。何谓“范畴”?《现代汉语词 典》解释,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 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比范畴稍小的则是训 诂术语。何谓“术语”?《现代汉语词典》 解释,术语是指某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
必须承认,训诂范畴和训诂术语有时很难区 分,我们的处理原则是,抽象性比较高的归 入训诂范畴,如形训、声训、义训、引申、 假借等;训诂实践与训诂研究中含义比较稳 定明确的词语或固定结构,如古今字、如字、 浑言、析言、语转、声转、一声之转、连类 而及等,归为训诂术语。当然了,像传、注、 笺、集解等词语,也是常用的训诂术语,前 面两章多有涉及,此处则从略。
孙永选、阚景忠主编《训诂学纲要》第二章为 “训诂方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 “声训”,第三节“直训”,第四节“境 训”,该书没有关于“训诂条例”的章节。
目前,有关著作和工具书对训诂术语的确立和 解说,也多有不统一、不规范、不严谨之处, 王宁先生对这种现象曾加以指正。王宁主编 《训诂学》卷首专文《建立有利于初学者入 门的训诂学教学体系》说:
杨剑桥《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
【未闻】训诂学术语。也叫“未详”。表 示对诠释对象不了解,不强为之解。如《诗 经·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 旒。”毛传:“球,玉;缀,表;旒,章 也。”郑笺:“缀,犹结也。旒,旌旗之垂 者也。”孔颖达疏:“缀之为表,其训未 闻。”(《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228页)
周大璞主编《古代汉语教学辞典》:
某,某也 训诂术语。亦作“某者,某也”、 “某也者,某也”。以判断句的形式解释词 的意义。被训释的词语与训释的词语为同义 或近义的关系。如《诗·周南·关雎》:“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 《诗·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郑笺:“在前上处者,在前上列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礼 记·杂记》:“子贡观于蜡。”郑玄注:“蜡 也者,索也。”(《古代汉语教学辞典》115 页)

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中若干疏瑕

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中若干疏瑕

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中若干疏瑕甲、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云“ '《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先看'少益’,如果按照'少,稍稍;益,更加’的训释来串讲'少益耆食’,便是'稍微更加喜欢吃东西’。

这是不合汉语的语言习惯的,稍微与更加相剌谬,二者不能并立。

问题出在对益字的词义缺乏正确的诠解,其实益字在这裹并非更加之意,而是稍的意思,'少益’是同义并列复合词,亦作稍益,益亦稍也。

……再看和字,注家训'和於身’为'使身体舒适’,似乎讲得通,但是根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漠墓出土的帛书,和字在这裹原是一个误字,帛书原文作'智於身’,智通知,《方言》三:'知,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知。

’ '知於身’是说有益於身体。

”浩按:“ '知於身’是说有益於身体”一说甚是。

由“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智于身。

”可见其因“今者殊不欲食”所以“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因“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所以“少益耆食,智于身”,“少”训“稍”,“耆”训“喜”皆无疑问,而“益”当训为“助”。

即因“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所以稍助喜食。

“益”训为“助”,如《吕氏春秋·光识览·观世》“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

乙、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云“《触龙说赵太后》:'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其中郄字,各种选本都注为疲惫、不舒适,是对的。

但是何以郄字会有疲惫、不舒适之义?这就需要运用训诂知识加以考察:首先,我们知道郄是郁的异体字,而郁作疲惫解,则又是的假借。

《说文》:',劳也。

’《广雅·释诂》:'困、疲、羸、券、,极也。

’《方言》:'、,倦也。

’劳也,极也,倦也,都是疲惫之义。

而疲倦之义与不舒适是相通的”。

浩按:此处“郄”不当解为“疲倦”。

《左传》姓名中“之”字用法初探

《左传》姓名中“之”字用法初探

摘要:在古代的文言文里,姓名之中存在“之”字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如“烛之武、宫之奇”等。

针对姓名之中“之”字的具体用法,后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但时至今日,人们在古代文言学习中仍有误解。

本文将主要分析评述前人所做的研究成果,同时运用训诂学知识,以《左传》中出现的姓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姓名中“之”字的用法做出正确判断。

关键词:“之”;姓名;助词为了能够较好地理解古语姓名中“之”的用法,首先需要得知其全部义项。

在现代学生常用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词典》中查阅“之”字解释,可以发现,“之”应用于姓名之中的意义并没有相关例证及相应解释,这必然会导致人们在翻阅古书之时对此种用法的意义保留疑问。

对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古语姓名中“之”字的用法做出相关研究,为更好地修订编纂古代汉语工具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通过统计发现,《左传》中此类“之”在人名中共应用了38次,较具有代表性。

因此,我们以《左传》中的姓名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

一、认为“之”字为结构助词从现有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有部分人认为“之”字为结构助词,以《国语辞典》为例,《国语辞典》将这个“之”注为:古人用于名氏间助词,可译为“的”。

“佚之狐”即佚氏的狐,“烛之武”即烛氏的武,春秋时期的贵族在命名时习惯在氏与名之间加助词“之”,目的是强调某一个姓氏。

学界中部分人因此而认为这种说法与古代的“采邑为氏”相关。

古代的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因此,学界中部分人即认为“烛之武、介之推”等姓名表示的是某地的某人,“烛、宫、佚”等为所受封邑的地名,“之”即译为“的”。

考察发现,这种解释有失偏颇。

因为在古代所受封邑之人皆为贵族,而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中有云:“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

我们可以得知,烛之武在当时称不上贵族,亦没有封地。

在《介之推不言禄》中有云:“言,身之文也。

当代训诂学

当代训诂学

当代训诂学内容摘要:《新编训诂学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书社出版,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具有以下较为鲜明的特点:纲目清晰,简明切要;重点突出,有所创新;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

关键词:训诂学直训境训反训《新编训诂学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07年12月由齐鲁书社出版,该书是曲阜师范大学孙永选、阚景忠两位教授在1996年的《训诂学纲要》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而成,集中反映了他们近十年来在训诂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该书梳理了训诂的发展历史,总结了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初步建立了训诂学的理论体系,使读者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门传统学科在当代的语文教学、文献阅读、文献整理和辞书编纂等方面的实用价值。

本书表现了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且把金针度与人”的良苦用心一总体来说,《纲要》一书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具有以下较为鲜明的特点。

一、纲目清晰,简明切要训诂学是一门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我国古代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两汉,经过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数朝的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著作。

学者们以自己的训诂实践既传承和发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不断发展完善和创造了许多的训诂理论。

二、重点突出。

有所创新《纲要》一书既有训诂发展史的介绍,又有训诂理论方法的分析。

内容如此丰富,涉及到训诂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却并不让人感觉到是面面俱到、止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分析,恰恰相反,本书在论述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阐释深入。

训诂方法是训诂学的重点,著名学者郭在贻也认为:“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纲要》以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在传统训诂学中常用的形训和声训,同时根据当前学术发展的实际指出,一般训诂学著作中沿袭使用的“义训”法的“名称过于宽泛,其涵义实际上涵盖了形训、声训和其他方法,把它与形训、声训并列起来时不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一、古注的类型❖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说文》:“训,说教也。

”说释而教之,解释客观事物,道形貌。

❖《说文》:“诂,训故言也。

”故言者,旧言也。

❖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传、笺、注❖《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说文》:“笺,表识书也。

”❖《说文》:“注,灌也。

”2.章句体❖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句体兴于汉,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

3.义疏体❖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其体例“引取众说,以示广闻” 。

❖唐人“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因而义疏在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

❖《说文》:“疏,通也。

”❖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十三经注疏》❖《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4.集解体❖集解体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自己意见的—种注释。

它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名为“集解”,但它只是将《春秋经》和《左氏传》聚集在一起进行注解,杜预在《春秋序》中解释说,他编这本书是“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 5.补注体、音义体❖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

如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疏》。

❖音义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注释的代表作。

二、古注的体例❖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三、训诂学简史❖1、先秦:训诂的萌芽和形成时期❖《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对后代的训诂学起了开创作用,兴起雅学。

❖它共分十九篇,前三篇是一般词语,即释诂、释言、释训。

后十六篇为各种名物,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2、两汉:训诂的初步兴盛时期❖《尔雅》、《说文解字》、《方言》、《释名》❖毛亨《诗故训传》、郑玄《诗经笺》、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注《论语》,孔安国传《尚书》、马融传《周易》、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注《吕氏春秋》、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南北朝:训诂的继续发展时期❖魏·王弼、韩康伯注《周易》,魏·何晏《论语集解》,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晋·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王肃遍注全经。

❖王弼注《老子》,郭象注《庄子》,曹操注《孙子兵法》,郭璞注《山海经》,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水经》,韦昭注《国语》。

❖三国·魏·张揖《广雅》,梁·顾野王《玉篇》。

4、隋唐:训诂的保守期❖《十三经注疏》中有九种都是唐朝人做的疏。

❖隋·陆法言《切韵》❖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简称《释文》。

❖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又称《大藏音义》、《慧琳音义》,共100卷,是一部外来语词典。

5、宋元明:训诂的中落期❖北宋·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

❖北宋·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仪礼经传通释》《四书章句集注》。

❖宋出现了两本重要韵书《广韵》、《集韵》。

❖明·朱谋玮《骈雅》,研究联绵词。

❖明·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

6、清代:训诂的全盛时期❖乾嘉学派分为:吴派:惠栋、江声、钱大昕❖皖派:戴震、段玉裁、王念孙❖“高邮王氏四种”: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郝懿行《尔雅义疏》、邵晋涵《尔雅正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

❖刘鹗《铁云藏龟》——最早著录甲骨文。

❖孙诒让《契文举例》——最早研究甲骨文。

7、民国以来:训诂的继承和重新发展时期❖章太炎《新方言》、《文始》、《国故论衡》、《小学答问》。

❖刘师培《小学发微》,黄侃《黄侃论学杂著》(黄焯整理),王国维《观堂集林》。

8、当代的训诂学者❖王力《同源字典》、《汉语史稿》❖徐复《后读书杂志》、《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訄书详注》。

❖陆宗达《训诂简论》,王宁《训诂学原理》,赵振铎《训诂学史略》,蒋礼鸿,郭在贻,杨端志,殷孟伦、孙雍长四、古注的内容❖1、解释字词含义❖《尔雅·释诂》:“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尔雅·释言》:“还、复,返也。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何晏注:“循循,次序貌。

”❖《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

”朱熹集注:“保,爱护也。

”2、串讲句子大意❖《楚辞·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逸注:“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

”❖《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王逸注:“女萝,兔丝也。

言山鬼仿佛若人,见于山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

薜荔、兔丝皆无根,缘物而生。

山鬼亦腌忽无形,故衣之以为饰也。

”3、申述篇章旨意❖《周南·汉广》小序:“德广所及也。

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 ❖《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赵注:“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备用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 ❖《召南·采蘩》朱熹注:“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

”4、分析古书句读❖《周礼·天官·宫正》:“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宫中庙中则执烛”郑玄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云‘禁凡邦之事跸’。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

” 《经典释文》:“一读‘以壶飧从’绝句,读‘径’为‘经’,连下句。

”5、讲述天文地理❖《诗经·大雅·桑柔》:“以念穹苍。

”毛传:“穹苍,苍天。

”《尔雅·释天》: “穹苍,苍天也。

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6、提示隐含哲理❖《诗经·周南·关雎》朱熹注引康衡言:“妃匹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7、说明修辞特点❖《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传:“兴也。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

”张晏注:“以鹿喻帝位。

”8、校勘文字错讹❖《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朱熹《诗集传》:“息,吴氏曰,韩诗作思。

”❖《礼记·月令》:“命渔师伐蛟。

”郑玄注:“今《月令》‘渔师’为‘榜人’。

”9、注明难字读音❖1)譬况法❖《吕览·慎行》:“相与私哄。

”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2)“读若”、“读如”法❖《吕氏春秋·至忠》:“非怒王,则疾不可治”。

高诱注:“怒读如强弩之弩。

”❖3)直音法❖《楚辞·离骚》:“霑余露之浪浪。

”洪兴祖补注:“浪,音郎。

”❖4)标注声调法❖《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

”朱熹《诗集传》:“卷,上声。

”❖《楚辞·离骚》:“民好恶其不同兮。

”洪兴祖补注:“好、恶,并去声。

”❖5)反切法❖《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朱熹《集传》:“夭,于骄反。

”10、注明史实典故❖章太炎《国故论衡·明解故》中指出:“故有故训和故事两种,故训用以释义,故事用以记事。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汎汎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

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

❖《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

”毛传:二子伋寿也宣公为伋取于齐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愬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出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汎汎然迅疾而不碍也❖《诗·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

”毛传:“二子,伋、寿也。

宣公为伋取于齐,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

朔与其母愬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

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

伋曰:‘君命出,不可以逃。

’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

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

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汎汎然迅疾而不碍也。

”❖贾谊《吊屈原赋》:“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xiān)。

”❖李善注:“《吴越春秋》曰:干将者与欧冶同师,俱作剑。

阖闾得而宝之,以故使干将造剑二枚,一曰干将,二曰莫邪。

莫邪,干将妻名也。

”11、阐释语法现象❖《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淮南子·精神篇》:“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高诱注:“与,耶,辞也。

”❖《礼记·表记》:“不自大其事。

”孔疏:“大谓夸大。

” ❖《吕氏春秋·长攻》:“有功于此,而无其失,虽王可也。

”高诱注:“此三君有功名,假令无其缺失,虽为王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