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如何评价武则天
宋朝的武则天

弟诏, 严惩 不 贷 。不少大 臣对 此耿 耿于
怀, 但这一 政策深得 民心 , 取得 了天下信
任。
真 宗选 择刘 氏的原 因似 乎很 简单 ,
刘 氏 漂 亮 活 泼 , 自民 间 , 有 贵 族 家 庭 来 没
刘太后 生活也非 常清廉 , 衣着简朴 , 请 客吃饭 , 不使用 皇家 器皿 。在 她 的 从 影响下 , 仁宗 皇帝也丝毫不敢 贪图享受 , 而是兢兢业业做好分 内的事。 刘太后 在仁宗皇帝 登基后仍垂 帘听 政 , 间长达 1 年 , 时 1 直到 她去世 , 宗才 仁
奉 真 宗 为 太 上 皇 , 黜 刘 皇 后 。 其 问 周 罢 怀 政 联 合 寇 准 企 图杀 权 臣 丁 谓 而 复 寇 准 相 职 , 料 此 事 又 泄 , 怀 政 被 杀 , 准 不 周 寇
再 次遭 贬 。
帘 听政后 , 北宋 的政局 稳步 向前 , 后世史 家对刘太后 的作用大都持肯定态度 。
闱 , 号 令 严 明 , 威 加 天 下 。 而 恩 ”
摄 政 时 期 的 宰相 裴 炎 的言 行 很相 像 ) 。 刘 太后 十分 不满 , 遣张景宗 、 雷允恭宣谕
丁谓 , 问他别御 殿是怎么一 回事 , 质 丁谓
真宗 第一 任皇 后 郭皇后 病 逝后 , 皇
后 一 位 空 缺 。宫 中候 选 人 有 两 个 : 是 一 宰 相 沈 伦 的 孙 女 沈 才 人 , 一 个 是 出 身 另
决 。宰相寇 准 、 迪认 为 自古 皇后 干政 李 是 国家 的 大忌 , 以谋 划让 太 子 监 国 。 所
结 果 太 子 还 未 掌 权 , 准 与 李 迪 二 人 反 寇
寒微 的刘娥 。
不 忠的雷允恭 , 吕夷 简 、 任 鲁政道参知政 事 , 曾同平章事 。至此 , 王 刘太后完全统 揽 了朝 中 、 宫中的大权。
武则天一个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说的奇女子

武则天:一个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说的奇女子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自人类有了统治与阶级意识后,人便被划分为了三六九等,有高低贵贱之分。
犹记得最早的时候是从夏朝开始,尧舜禹的禅让制开始了中国漫长的阶级统治道路,直到清朝灭亡,这样的局面才算结束。
但是,从夏朝到清朝,统治者即皇帝无不都是男性,但是在唐朝时却有了一个例外,因为唐朝的皇帝中有一位是女性,她便是武则天,一位功过是非留予后人说的奇女子。
自古以来,女人的地位都是非常低的,她们只许负责家务事,从来都不能干涉朝政之事,而她们也从小就被教育要相夫教子,一切都要听丈夫的,在古代,女子一般都是平平凡凡地过完了她们的一生。
而对于武则天来说,她的一生从她进去宫里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不平凡了。
宫廷篇她14岁便进了宫,被唐太宗封为才人,因其长得倾国倾城,便赐予她“武媚”的称号,所以后人也称她为武媚娘。
一个入了后宫的女人,本该安安静静地做唐太宗的妃子,奈何其天性聪颖,聪明伶俐,能言善辩,连唐太宗都夸其伶俐剔透,称其有志气。
然而,她却并未得到过唐太宗的宠爱,所以她的地位也一直不曾提高,始终都只是个才人。
太宗病逝后,她没有孩子,理应如寺为尼。
你也许会说,她的一生不就这样结束了吗?然而并不是这样的,在她在宫廷期间,她与太子李治产生了感情,并在她入寺后依然与李治有联系。
后来李治将她纳入后宫,李治非常宠爱武媚娘,此时的她一时风光无限。
而武则天也非常善于工于心计,她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排除万难坐上了皇后的位置。
临朝篇在李治患病后,因为武则天通读史书,博采众长,他便让武则天替他处理朝堂之事,后来,她便与李治一起上朝,开始了临朝听政之路。
在此期间,她上书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建议,都被李治采纳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武则天的聪明以及野心。
李治驾崩后,立太子李显为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而武则天又废除了太子,令其四子继承皇位。
由此可见,在宫廷中,亲情与权力相比,显得丝毫微不足道,竟能让她废了自己的亲儿子,而武则天的这份狠辣也最终让她成为了一代女皇。
武则天介绍及历史评价

武则天介绍及历史评价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后唐中宗恢复唐朝,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李唐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
武则天,女,唐朝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字“曌”(zhào,含义是日月当空,“曌”是武则天为自己发明的字),故也称武曌.武氏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
关于武则天的生辰和出生地一直扑朔迷离,相传唐高祖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根据现代万年历相关软件推测,624年正月二十三为阳历的2月17日,亦有2月21日、2月25日之说,资料仅供参考)生于长安(亦有利州之说,即四川省广元市);其父武士彠家境殷实。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与其结识。
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所以唐朝建立以后,武士彠因“元从功臣”出任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后来历任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都督、荆州都督等职,贞观中,改封应国公。
武氏为唐都督武士彠次女。
武士彠掌握数州的军政大权,但他终究只是山西平民出生的木材商,只是靠战乱平步青云。
所以,骆宾王在《讨武氏檄》中说武媚娘“地实寒微”。
母亲杨氏,本名不详。
据说武则天祖籍山西文水,12岁父亲去世,她和母亲受到族兄的虐待。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在长安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正五品),唐太宗最初非常宠爱她,赐名“武媚”,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
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
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

古代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以女性身份,先后以皇后、皇太后和女皇帝的名义,参与政治,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现象。
在她身前身后,她的功过是非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
有人说她倒行逆施,荒淫残暴;有人说她知人善任,忧劳天下;有人说她昏庸无道,有人说她明察善断。
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一、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早可以追溯到武则天在世的时候。
武则天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声讨她“杀姐屠兄,弑君鸠母”“娥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
当时李唐宗室及封建秩序的维护者,坚决反对武则天的统治,认为是伪政权;诸武集团及一些政治投机者则坚决拥护,还有一些人则隐忍不发。
武则天死后,对武则天的评价发生了一些变化。
神龙二年(706)五月,中宗给武则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国子司业崔融在所撰《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说她“沉潜刚克”、“惠心泉塞”、“仗义当责”、“忘躯济厄”、“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为国家民族立下不朽的“鸿业大勋”,高度评价其历史功绩。
玄宗时,不满于中宗所修《则天实录》,命刘知己、吴兢重修为30卷。
同年,太常卿蒋皎和礼官陈贞节又以封建礼仪为准则,上表正名分,说:太庙中武则天配高宗,题为“天皇圣帝武氏”,“若使帝号长存,恐非圣朝通典”,请改为“则天皇后武氏”,玄宗采纳。
后玄宗认为武则天的施政纲领不错,加之武惠妃得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旧怨,玄宗基本上肯定了武则天。
盛唐以后的统治者对武则天还是尊重的,把她绘进了《历代圣贤图》,春耕时节,让人进献武则天时所撰写的《兆人本业记》,效法武则天进行劝农。
但唐朝官方对于人们如何看待武则天的地位,并未做强制规定,文献中也没有总的评价。
主要集中在改朝换代和纳谏用人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多有异议,如德宗时,左拾遗、史馆编修沈既济就吴兢把武则天的事情列于《国史》本纪一事上书反对,说武则天“牝司燕啄之踪,难于备述”;对于后者则多持赞扬态度,如德宗贞元八年(792),名相陆贽上书谈到人才问题时说:“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多拔擢,弘委托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

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624年-705年),本名武曌,唐朝第二位女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她在位的时间长达15年,堪称唐朝的女性统治者。
对于武则天的评价自古有诸多争议,人们对她的看法多种多样。
一方面,武则天被视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她的登上皇位对于唐朝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武则天智慧聪明、勤政爱民,她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
首先,她在位期间积极推进了科举制度,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更加顺畅,人才选拔更加公正。
其次,她强调民生政策,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同时,她大力提倡文化教育,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她统治时期,政务高效有序,社会治安稳定,国家边疆安宁,政权威信得以巩固,唐朝的疆域版图也扩展了许多。
武则天作为唐朝的女皇帝,她以其非凡的才智和睿智的决策,实现了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扎实而有突破性的贡献。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武则天持有消极的评价。
一些人认为她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登上皇位,以权谋私,残害政敌。
他们认为她篡夺了唐高宗和唐中宗的政权,将自己推上了皇位。
在位期间,她通过残忍地镇压政治敌手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种种不稳定因素。
同时,武则天也以她的放纵、妖艳、深情狡黠形象出现在后世人们眼中,被一些史书和文学作品渲染成一个权力欲望旺盛、贪婪奸诈的女性形象,这让人们对她的评价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多元化的。
她的历史地位与她的建树和功过是分不开的。
尽管她在登上皇位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不道德的手段,但她的统治促进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对唐朝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同样,她也在一定程度上滥用权力,打压异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应该是一个相对客观和全面的角度,充分认识她的建树和过错,并将其放置在历史的背景和文化环境中进行审视。
无论如何评价,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存在和所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她的故事值得被铭记和研究。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武则天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她从一个普通的女子成为唐太宗的才人,继而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再成为“大周”的皇帝,先后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将近半个世纪,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千二百多年以来,她的是非功过,始终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
有人说她倒行逆施,荒淫残暴;有人说她知人善任,优劳天下;有人说她昏暗无道;有人说她明察善断。
时至今日,仍然是众说纷纭,毁誉不一。
本文拟谈谈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供大家在研究武则天时参考。
一、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古代人对武则天的评价,最早可以追溯到武则天在世的时候。
据文献记载,武则天临朝称制时,骆宾王曾代表徐敬业攻击武则天,骂她是“秽乱春宫”的淫徒妖女,“掩袖工谗”的奸债小人,“包藏祸心”的杀人恶魔,“窃窥神器”的江洋大盗①。
武则天改唐为周后,王公百官、四夷酋长、远近百姓则把武则天视为顺天应人的明君,甚至在洛阳树立巨大的“天枢”,以歌颂武则天的功德②。
武则夭死后,唐人对武则夭的评价曾发生过一些变化。
神龙二年(706)五月,唐中宗给武则天举行隆重的葬礼。
国子司业崔融在所撰《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全面总结了武则夭的一生,说她“沉潜刚克”,“惠心泉塞”,“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察朔”,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不朽的“鸿业大勋”,认为武则天具有超乎常人的“英才远略”,高度评价了她的历史功绩③。
但睿宗即位后,却采取了贬低武则天的措施:“复则天大圣皇后号曰天后”。
虽然不久又“迫号夭后曰大圣天后”,“天后圣帝”,但对武则天的评价明显降低④。
玄宗以其母昭成皇后窦氏为武则夭所杀,一开始也对武则天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先夭二年(713)“令毁天枢”。
开元四年(716)降武则天“圣后”之称,改为“则天皇后”,同时改题高宗庙内“天后圣帝”神主为“则天皇后武氏”⑤。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朝臣揣时希旨,甚至公开上书,说武则天篡国夺权,应予以贬斥⑥。
历史眼中的武则天

历史眼中的武则天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
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虽然,早在贞观年间就提出过“劝农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
因此,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
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
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
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
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
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
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
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
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
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
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
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
”“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历史趣谈:武则天是个怎样的人物?如何走上最高统治位置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武则天是个怎样的人物?如何走上最高统治位置
的
导语:女皇武则天是她那个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
她一辈子当中嫁了两个皇帝,那是一对父子,唐太宗和唐高宗;她生了两个皇帝,那是一对...
女皇武则天是她那个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
她一辈子当中嫁了两个皇帝,那是一对父子,唐太宗和唐高宗;她生了两个皇帝,那是一对兄弟,唐中宗和唐睿宗;她本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颠覆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和制度设计。
后世对武则天的评价非常复杂。
有人说她篡权、杀人如麻、残忍成性。
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当中,由李唐改为武周,可能是死的人最少的一次革命。
有人说她把社会秩序都搞乱了,实际上,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稳定的时期,武则天的前面是一个“贞观之治”,武则天刚退位没几年,就迎来了一个“开元盛世”。
固然,武则天时代有其非常黑暗的一面,比如“任威刑以禁异议”、“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酷吏当道等,但她同时也重用一批正直有才华的人治理天下。
武则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她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最高统治位置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后滨应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邀请,讲述了武则天的传奇一生。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四个片断。
唐高宗李治即位一年以后,来到了长安城中的感业寺,将一个非常美艳的已经蓄长了头发的尼姑接回到长安的宫中。
高宗的王皇后非但没有吃醋,反而是异常地高兴。
可是,王皇后万万没有想到,没几年,她的身家性命就葬送在了这个女子手里。
可以说,从这个女人踏进宫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可谓奇特女性,历来人们对她褒贬不一,毁誉并至。
在当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历数武氏“罪状”,把武则天说成是秽乱东宫的妖女淫妇,残害忠良的恶魔,偷换江山的强盗。
此文文采飞扬,绚丽多姿。
武则天听完这篇愤怒的檄文之后,一点不生气,还“嘻笑”地问道:“谁为之?”并说:“宰相之过也。
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综观千多年来的评论,大致是:其子孙中宗、睿宗、玄宗在位时,武则天还保持了尊崇的地位,文人李白的《上云天》诗中,“中国有七圣”,武则天仍是其一。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日渐衰微,所谓女祸误国的议论渐兴。
到宋明理学,纲常说教日益泛滥,世人对武则天的评价也就更坏。
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欧阳修等撰成《新唐书》,说“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又“逐嗣帝,改国号”,有莫大之罪。
但仍为武则天列传又立本纪,是谓遵循春秋笔法:“不没其实,所以着其大恶而不隐。
”到朱熹为《资治通鉴》作纲,对武则天已是横加挞伐。
明代思想家李贽将武则天私德与政绩分开,评论独树一帜。
而明人张溥却将“女宠”列为“唐室三大祸”之首。
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愤世嫉俗,将所有的亡国恨迁怒于武则天,骂其是“嗜杀之淫妪”,有“滔天之罪”。
与宋代以降文人对武则天的攻击咒骂截然不同的是,民间老百姓另有一种怀念,这从乾陵“无字碑”和四川广元的则天庙的纪念可见一斑。
则天文学
清朝陆继辂在《崇百药斋文集》中称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文学家,认为其“以文学、书法、著述而论,才调之高,古今更罕有其匹。
”武则天执政期间,提倡赋诗,科举
以文才取士,这是武周时期的特色。
武则天作的诗有《唐享昊天乐章》12首、《唐明堂乐章》12首、《大飨拜洛乐章》15首等。
她的诗作在《全唐诗》中还保存46首。
武则天的文章被编为《垂拱集》100卷,《金轮集》20卷,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
《新唐书》记:上官婉儿“天性陬警,善文章,年十四,武后召见”,受重用,内掌草制多年,尽展才华。
武周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涌现了陈子昂、卢照邻、杨炯、宋之问、杜审言等一大批著名诗人。
他们突破宫体局限,提倡“兴寄”、“风骨”,完善七言、
五言格律。
不只有诗,文章体裁繁多,有赋颂杂咏、公私文牍、碑铭墓表等。
历来史评家认为当时的文坛,已扫了六朝陈旧文风,开了文坛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