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寄书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寄书》教学建议和教材课后习题解析

寄书(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学习目标1.结合“寄书”的生活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认真计算、善于反思的学习习惯。
编写说明本节课继续以元、角、分为背景,探索并理解一位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科书创设了妙想去邮局寄书的生活情境,自然地引出了计算两包书邮寄总费用和付钱找钱的问题。
引导学生尝试估算小数加法的结果,理解估算的过程,进一步培养估算意识,明确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如果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的道理。
·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初步探索小数加法估算的方法,初步了解如何估计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笑笑和淘气都是选择“元”为估算单位,不同的是:笑笑估的是邮费的下限,淘气估的是邮费的上限。
·算一算,妙想一共要付多少元?探索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科书继续鼓励算法多样化,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其中,第三种算法出现了小数点后面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情况,体现了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内在联系。
·妙想付了15元,应找回多少元?探索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此问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同样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与整数退位减法不同的是:向个位借的“1”表示的是10个0.1元,是10角。
注意:小数点的作用是指出个位的位置,当需要在整数后面补0时,该整数的个位后面必须先添上小数点,如15元=15.0元。
教学建议·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教学时,建议参考以下环节。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2)教师直接出示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估算。
学生在独立思考、估算出结果的基础上,可以先与同伴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和过程。
(3)组织学生集中交流,要说清楚估算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对于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4寄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4 寄书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4 寄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8.4章,主题是“寄书”。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将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熟练地运用这种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2. 能够灵活运用这种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退位减法”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用于展示例题和随堂练习;2. 白色粉笔,用于板书;3. 练习本,供学生随堂练习;4. 答案纸,供学生核对答案。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我要给远方的表弟寄一本书,书的编号是5678,我需要计算出这本书的重量,该如何计算?2. 讲解例题:出示例题5,引导学生观察,发现123比45大,直接相减即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被减数小于减数,该如何计算?引入“退位减法”的概念,并讲解原理。
3. 随堂练习:出示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讲解。
4. 板书设计:板书示例题和随堂练习的题目,以及答案。
5. 作业设计:布置课后作业,题目为“完成练习册第8.4页的题目”,并给出答案。
六、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第8.4页的题目。
答案:略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在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运用“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还不够熟练。
在课后,我将继续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退位减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北师大新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八 认识小数 寄书》_8

第四节寄书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6-87页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了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加法,减法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技能出发,让学生经历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
体验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有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由基础,还学过整数加减法,具有了处理进位和退位问题的经验,所以,“寄书”一课主要是通过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提醒学生小数加减时要注意进位或退位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独立分析和解决小数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法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减法计算过程中需要退位的算法问题。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够用小数加减法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教具:有关去邮局寄书的情境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估一估1 . 课件展示:妙想去邮局寄书,其中一本寄给北京的智慧爷爷,另一本寄给国外的奇思。
叔叔告诉妙想,邮费分别是 1 . 6 元和12 . 8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感知数学、学习数学。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式(只列式,不计算),寄两本书一共需要多少钱?1 . 6 + 12 . 8寄到国外的邮费比寄到北京的邮费贵多少钱?1 2 . 8 — 1 . 6寄到北京的邮费比寄到国外的邮费便宜多少钱?1 2 . 8 — 1 . 6(2)如果不具体计算,你估计寄两本书一共需要多少钱?寄到国外的邮费比寄到北京的邮费大约贵多少钱?寄到北京的邮费比寄到国外的邮费大约便宜多少钱?说说你的理由?【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的过程。
】2 .小组同学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释估算的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4寄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4寄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八章第四节《寄书》。
这一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重量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千克和克来衡量物体的重量,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能够运用千克和克来衡量物体的重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重量单位的图片、换算表格等。
2. 实物:包括书籍、水果等不同重量的物品。
3. 称重工具:电子秤或者杆秤。
4.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拿出一本书,问学生们:“你们知道这本书有多重吗?”然后我会用称重工具称一下这本书,让学生们亲身体验重量单位的概念。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知识点后,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答。
例如,选择题:“一台电脑的重量是2____,一杯水的重量是0.2____。
”填空题:“1千克等于____克,1克等于____千克。
”4.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出一道应用题,例如:“小明有10本书,平均每本书的重量是200克,请问小明一共有多少克的书?”我会带领学生们一起解答这道题,让学生们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5. 小组讨论:然后,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些有关重量单位的问题,例如:“如果你有1千克的书,你认为它会有多厚?它的重量又会有多重?”每个小组讨论后,我会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重量单位千克(kg)克(g)1千克 = 1000克1克 = 0.001千克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选择题:一台电脑的重量是2____,一杯水的重量是0.2____。
(2023秋)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寄书》PPT课件

哪一位上 的数相加 满十,就 向前一位
进一。
元角 1.6
+ 1 21. 8 14 4
与估算结果对比,13元<14.4元<15元,完全符合。
答:妙想一共要付14.4元。
妙想一共要付14.4元。 妙想付了15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4.4=
15-14.4= 0.6(元)
15元-14元=1元 1元=10角 10角-4角=6角 6角就是0.6元。
1 44 144角也就是14.4元。
答:妙想一共要付14.4元。
1.6+12.8= 14.4(元) 元角 1.6
+ 121.8 14 4
答:妙想一共要付14.4元。
妙想付了15元,应找回多少元?
15-14.4= 0.6(元)
15元-14元=1元 1元=10角
10角-4角=6角 6角也就是0.6元。
答:一袋果冻比一盒薯片贵1.70元。
4.
(3)奇思想买一袋面包和一袋果冻,他只有8元,够吗? 1.20+6.50=7.70(元) 7.70元<8元 答:够了。
4.
(4)妙想有5元,可以买哪两种食物?请给出两种买法。
3.80元 3.80元
1.20元 0.80元
(答案不唯一)
5.00元 0元 4.60元 0.40元
课堂练习
1.奇思想买这两本书,35元够
吗?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元?
提示:先计算出儿童故事和动物世界两本书一共 多少元。
21.8+14.5=36.3(元) 36.3元>35元 答:35元不够。
2. 5.3 15 . 0
提示:满
十进一;
4.1
不够减时, 向前一位
借一当十。
1.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4节寄书∣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4节寄书∣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4节寄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的第4节寄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寄书"问题,掌握"寄书"问题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寄书"问题,掌握"寄书"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寄书"问题,并掌握解题方法。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寄书"问题,掌握"寄书"问题的解题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寄书的故事,引出"寄书"问题。
2. 讲解例题:出示一道"寄书"问题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条件,并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寄书"问题的解题方法。
3.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与"寄书"问题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寄书"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寄书问题条件:解题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例题的变式练习。
(2)与"寄书"问题相关的习题。
2. 作业答案:(1)例题的变式练习答案。
(2)与"寄书"问题相关的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些与"寄书"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寄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寄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寄书》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交流。
本课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以及如何通过信件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初步接触和了解信件的基本构成,学会书写信件,并能够读懂他人的信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书信这种沟通方式,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于信件的格式和书写方式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书写信件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学会书写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实践,掌握书写信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书信交流的乐趣,增强与人沟通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信件的基本格式,书写信件的方法。
2.难点:信件格式的运用,书写信件的流畅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书写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信件格式和书写方法的图片、示例。
2.教学素材:信纸、信封、笔等书写工具。
3.小组活动准备:分组牌、计时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封完整的信件,引导学生观察信件的格式,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信件有哪些部分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信件的基本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2.呈现(5分钟)展示信件书写的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了解信件的书写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信件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信件,互相阅读,找出其中的错误,并进行修改。
5.拓展(5分钟)让学生尝试写一封给朋友的信,可以是问候、分享生活、请教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寄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寄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寄书》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解决寄书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乘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将乘法运用其中。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自主探索乘法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表内乘法。
2.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乘法运用到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分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快递员送快递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快递员如何快速准确地分发快递。
让学生思考:快递员是如何做到快速准确地分发快递的呢?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邮递员小王要给5个班的学生寄书,每个班有30名学生,一共需要寄多少本书?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然后引入乘法的概念,解释乘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一个水果摊上有苹果、香蕉和橙子,苹果每斤3元,香蕉每斤2元,橙子每斤4元,如果小明买了2斤苹果、3斤香蕉和4斤橙子,他需要支付多少钱?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评并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个别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妙想一共要付14.4元。
1.
1.8+3.5= 5.3 8.3+6.7= 15.0
1
5 .3
11
15. 0
15-14.4= 0.6(元)
·元 角 15 0 -1 4 . 4
06
答:应找回0.6元。
2.
7.4-5.9 =1.5 13.2-9.1= 4.1
·
·
1·5
4·1
1. ⑴ 奇思想买这两本书,35
课前三分钟:
1.口算。 2.4+3.4= 5.8 1.2+2.4= 3.6 2.2+1.7=3.9
2.竖式计算
12.4+23.4= 35.8
37.5-13.3= 24.2
1 2 .4 +2 3 . 4
35 .8
37.5 -1 3 . 3
24 .2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也就 是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再按照整数 加减法的方法计算。
到13元,不会超过15元。
1.6+12.8= 14.4(元)
1元+12元=13元 6角+8角=14角=1元4角
13元+1元4角=14元4角
1.6元=16角 12.8元=128角
16 + 1 218
144
元角
1
1.6
+ 1 21. 8
2
14 4
3
14元4角也就是14.4元。 144角也就是14.4元。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认识小数
1.结合“寄书”的现实生活情境,探索 并掌握一位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 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1.6+12.8=
1.6元是1元多,12.8元是
12元多,一定比13元多。
1.6元不到2元,12.8元不
元够吗? (估一估) ⑵ 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元?
21.8+14.5= 36.3(元) 2 1 .8
+ 14.5 1 36.3 答:实际需要3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