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合集下载

新中国治淮历次规划与实施历程

新中国治淮历次规划与实施历程
( ) 一 步加 大监 督检 查 力度 二 进


步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的重点工作 否准确反映了设计意图, 作为设计后续服
是 建立健全治淮工程 诚信体系 , 做 务的重要 内容 , 推行动态设计 , 更好地 配
( ) 好 建 设 领 域 突 出 问题 专 项 治 五 抓
当前工程建设 中有法不依 、有章 好与水利部信用平 台的衔接 ,在水利 合和 服务 于 工程施 工 。
安全投入 , 不能为省一点投资 , 而给安

线监管人员有关法律法规 、 技术标准 、
项 淮河流域各省已经陆续开展信用 全生产和运行留下隐患。 目实施过程 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着力提高 提升队伍素质一 体系建设 ,有些省 已将信用评价结果 中,设计单位要认真做好后续服务 , 严 业务水平 ,
企 业 诚信 挂 钩 。对 于 不 重视 质 量 安 全 ( ) 抓 源 头 , 实提 高 工 程 勘 四 狠 切
问题 , 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和安全 。
( ) 强 宣传 培 训 活 动 , 高 队伍 六 加 提
工作 、 质量 、 安全管理 混乱 、 理不到 察设 计 质 量 水 平 管 位的生产经 营企业 , 严格执法 , 并作为
计 思路 , 方案 比选和 实施 中要 充 分考 虑 列流域 内的培训教育 活动 ,重点抓好对
要坚持安全发展 的设 部 门密切配合 , 加强宣传培训 , 组织一 系 工程检查 中发现的问题 ,加大督促整 动力和约束机制 。
改 力 度 , 到 有 检查 , 落实 。 做 有 ( ) 一 步健 全诚 信 体 系建 设 三 进
素质
治淮工程下阶段要制订和落实勘
治淮工程设 面广 量大 ,参建单 位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二○○四年十二月前言淮河流域防洪规划范围包括淮河流域的淮河水系、沂沭泗河水系和山东半岛。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暴雨洪水频繁,平原广阔,人口密集。

淮河流域国土面积占全国3.4%,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2%,人口占全国的15.7%,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0.5%,GDP占全国的15.7%,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特殊条件,且因受黄河长期夺淮影响,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水事复杂,治理困难。

新中国成立后,淮委多次组织编制淮河流域综合规划。

1950年淮河发生洪水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治淮会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淮委于次年编制了《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

1954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水,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淮河治理的需要,针对这次洪水暴露的问题,淮委于1956年编制了《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1957年编制了《沂沭泗流域规划报告(初稿)》,这是两个对防洪、除涝、灌溉、航运、水产、水电和水土保持进行全面安排的综合规划。

1971年国务院治淮规划小组提出《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的报告》,规划要修建一批战略性骨干工程。

1984年淮委编制完成以恢复、巩固、发挥现有工程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淮河流域修订规划第一步规划报告》;1985年淮委根据国务院在合肥召开的治淮会议的要求,编制完成了《治淮规划建议(初稿)》;1991年淮委编制完成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

1991年江淮发生洪水,国务院召开治淮治太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

200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水利部《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近期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础上,增加行蓄洪区调整等其它7项工程建设任务。

淮河历史故事

淮河历史故事

淮河历史故事
淮河,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七大河之一,全长约1000 公里,流域面积广泛。

以下是关于淮河的一些历史故事:
1. 秦始皇凿渠: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发现此地有王气,于是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

这个传说成为了秦淮河得名的由来。

2.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下令开凿大运河。

其中,淮河段成为了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南北方经济的交流。

3. 淮安水利枢纽:淮安水利枢纽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

始建于北宋,历经多次扩建和修复,发挥了重要的灌溉、航运作用。

4. 淝水之战:公元383 年,东晋与前秦在淝水(淮河支流)之地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5. 淮河治理:自古以来,淮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给两岸百姓带来极大的困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1951 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

6. 水利建设:治淮工程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经过多次扩建和修复,使得淮河流域的水利设施逐渐完善,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
还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这些历史故事见证了淮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展示了我国人民与自然斗争的智慧和勇气。

今天的淮河流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经济发展区域。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1.03.27•【文号】国办发[2011]15号•【施行日期】2011.03.2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1]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二0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关于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展改革委、水利部)1991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全面加快治淮工作进度,淮河治理取得重大进展,19项骨干工程全面建成,防洪能力明显提高,防洪减灾效益显著,为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不完善,行蓄洪区人口众多和建设滞后、平原洼地排涝能力偏低、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并存、水利管理薄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继续巩固治淮建设成果,构建更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现就切实做好进一步治理淮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蓄泄兼筹”治淮方针,从淮河流域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兴利与除害并重,统筹解决好防洪排涝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问题,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为淮河流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把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行蓄洪区群众安全居住、平原洼地防洪排涝、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25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25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2005年08月06日(1995年8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83号公布自1995年8月8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水质,保障人体健康和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第四条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有关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并行使国务院授予的其他职权。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第五条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以下简称四省)人民政府各对本省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负责,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任务分解到有关市(地)、县,签订目标责任书,限期完成,并将该项工作作为考核有关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行政区域内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第七条国家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第八条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妥善做好淮河流域关、停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

第九条国家对淮河流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下简称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计划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商四省人民政府,根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拟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经由领导小组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模拟试卷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023.2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是崧泽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中有东、西两处墓地群。

东区都是些小墓,西区主要是规模较大、随葬品较多的大中型墓,大墓随葬品包括玉石饰件、石钺、凿、锛等。

此考古发现表明,当时已出现()A. 等级森严的丧葬礼制B. 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C.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D. 早期奴隶制国家机器2. 关于李悝变法,《史记》多处记述为:“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

《汉书》亦言:“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上述史料可用于印证()A. 魏国力量的崛起与衰落B. 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变革C. 君主集权的理论与实践D. 李悝变法的内容与成效3. 右图为隋代敦煌壁画《天宫伎乐飞天》,其中的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期粗犷的西域式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有的束双髻,有的披袈裟,有的着中原大袍。

伎乐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A. 亚欧民族的迁徙历程B. 三教合一的时代特征C. 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D. 佛教本土化程度加深4. 五代时期,房产税在一些地方已成正式税种,名为“屋税”。

赵宋立国后,将“屋税”定为正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

后来,随着实际情形的日趋复杂,城郭赋税的征收出现了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

上述文化源于()A. 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B. 城市功能的弱化C. 重农抑商政策的质变D. 城镇经济的发展5. 王阳明认为:“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这表明心学思想()A. 提倡追求个性自由B. 强调探究客观世界C. 激励人们奋发进取D. 引导人们学以致用6. 1900年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奏:“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国而不敢先发,英亦虑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戒心。

新中国治淮60年十件大事

新中国治淮60年十件大事
场 和 东 线 济 平 干 渠 、宝 应 站 施 工 现 场 同 时 举 行 。 该 工 程 东 、 线 分 别 途 经 淮 河 流 域 东 部 和 西 部 , 线 一 期 工 程 抽 中 东 长 江 水 流 量 5 0I , 胶 东 半 岛 流 量 5 n/ . 黄 河 流 0 l/ 进 ls 0i 过 3

河 防 总充 分 履 行 统 一 指 挥 、 织协 调 职 能 , 取 “ 、 、 组 采 拦 泄 蓄 、 、 、 ” 综 合 措施 , 水 调 度更 加 科 学 , 涝 灾 害 分 行 排 等 洪 洪
损 失 大 幅 减 少 ,实 现 了 由 控 制 洪 水 向 洪 水 管 理 的 转 变 , 在 我 国防汛抗 洪史 上 写下 了光辉 篇 章 。 19 9 9年 1 0月 , 淮 河 人 海 水 道 近 期 工 程 正 式 开 工 , 20 0 3年 6月 建 成 通 水 . 束 了 淮 河 长 达 8 0多 年 没 有 直 接 结 0 人 海 出 路 的 历 史 。工 程 先 后 荣 获 中 国 水 利 工 程 优 质 ( 禹 ) 大
15 年 5月 . 毛 泽 东 主 席 发 出 “ 定 要 把 淮 河 修 91 一
好 ” 伟大 号召 。是 年 5月 , 的 由邵 力子 任 团长 的中 央治淮 视 察团, “ 将 一定 要 把淮 河修 好 ” 旗 , 别 授予 淮 委 及河 南 、 锦 分 安徽 、 苏 三省治 淮机 构 , 江 并发 表《 告淮 河 流域 同胞 书》 。在 毛泽 东 主席 的伟 大号 召指 引 下 , 掀起 了新 中 国第 ~次 大 规
要 讲 话 。 求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科 学 发 展 观 , 续 坚 持 “ 泄 兼 要 继 蓄 筹 ” 治 淮 方 针 , 持 以 人 为 本 、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 淮 的 坚 人 从 河 流 域 水 情 和 流 域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对 水 利 的 需 求 出 发 , 力 着 解 决 好 洪 涝 干 旱 等 突 出 问 题 , 淮 河 流 域 经 济 社 会 又 好 又 为

中国治水战略

中国治水战略

中国治水战略2012-06-22中国农业问世以来,就与治水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是一个水利大国,也是一个水利古国。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治河史。

每年夏天都将是中国国家领导人最急切的时刻,防汛减灾,确保人民财产安全、确保城市安全,无疑是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水利中国就是治水如治国的生命框架,在这个前提下完成中国的治水大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为汹涌澎湃的水害,不再为干涸难熬的旱灾,不再为有河皆污的现实担忧。

确立“三条红线”保障国家水安全我国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为艰巨复杂的国家。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不少地方水资源开发已超出承载能力。

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现阶段在我国集中显现出来。

发达国家在经济高度发达后花几十年解决的水问题,我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文件强调,到2020年,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灌溉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水利发展的阶段性指标——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全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左右,全国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全国重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一号文件明确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就是要全社会像重视18亿亩耕地一样,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法规类别】水利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政务院(已变更)
【发布日期】1950.10.14
【实施日期】1950.10.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一九五0年十月十四日)
今年淮河流域,因洪水特大,造成严重水灾,豫皖境内受灾面积,约略估计达四千余万亩,灾民一千三百万人。

遵照毛主席根治淮河的指示,由水利部召集华东区与中南区水利部,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及河南、皖北、苏北三省区负责干部,分析水情,反复研讨,拟定治理淮河方针及一九五一年应办的工程,经向本院汇报
后,决定如下:
(一)关于治理淮河的方针,应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

上游应筹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目前则应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在照顾中下游的原则下,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

中游蓄泄并重,按照最大洪水来量,一方面利用湖泊洼地,拦蓄干支洪水,一方面整理河槽,承泄拦蓄以外
的全部洪水。

下游开辟入海水道,以利宣泄,同时巩固运河堤防,以策安全。

洪泽湖仍作为中下游调节水量之用。

淮河流域,内涝成灾,亦至严重,应同时注意防止,并列为今冬明春施工重点之一,首先保障明年的麦收。

(二)根据上述的方针,一九五一年应先行举办下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