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气象学近年试题

应用气象学近年试题
应用气象学近年试题

光能利用率光周期现象农业气象学凋萎系数(凋萎含水量或凋萎湿度)

蒸散冷害光饱和点三基点温度

生理辐射作物水分临界期

有效积温

农业气象模式

二氧化碳补偿点

长日植物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光和有效辐射

1、短日植物

2、冻害5、二氧化碳饱和点

6、水分临界点

7、光补偿点

8、蒸腾系数

9、比尔定律10、潜在蒸腾

2004年应用气象学试题

一、何谓光能利用率?影响光能利用率的因素有哪些?

二、试说明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何谓光周期现象?光长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哪些?

四、土壤水分有哪几种类型?试说明各种土壤水分常数的概念和意义。

五、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六、描述影响公路交通的几种天气及其效应,并说明相应的防治措施。

答案:

1、光能利用率是投射到作物表层的太阳光能或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

影响因素: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能力

光合面积主要指叶面积。要提高植物群体的光能利用率,首先要有足够的叶面积以截获更多的日光能,才能使单位面积土地上植物吸收的光能总量增加。如果群体的总叶面积小,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比御闭的群体低。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在一般单作的情况下,群体常采用合理密植的方式来提高光能利用率。要使群体有最大的光能利用率,就应求出最适叶面积系数值。作物群体内,最适叶面积系数还须与适合的叶片开张角和叶片配置方式相结合,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利用率

当植物的环境因素处于最佳状态时,植物的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此外,光合作用也依赖于温度、水分等其他外界因子,所以设法改善这些生境条件,也能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光合时间是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或在全年中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适当延长植物的光合时间,可以增加体内有机物质的积累而提高产量。为了延长光合时间,可以延长叶片的寿命和适当延长植物的生长期。我国的间作套种是增加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从而提高光合效率的有效措施。

2、

a.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积温模式(1,叶龄的积温模式2,分积温模式3,干物质增长的积温模式)

b.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分析、评价与区划

评价地区热量资源优劣;

作物热量条件鉴定;

评价作物产量和品质;

作物引种热量条件分析;

规划种植制度等。

c.农业气象预报

作物发育期预报;

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预报等。

3、光周期现象: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就植物的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长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a.对营养生长的影响

光周期对植物营养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一般先抑制生长而促进叶扩大。光周期对于种子的萌发、温带林木的叶片脱落、树梢休眠也起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条件下,广长影响也伴随着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光合速度随着光照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b.对开花的影响

光周期最明显的作用是对花的诱导效应。临界期不仅在植物种间不同,在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间也不相同。

c.植物感光性

每种作物的不同品种虽属同一类型,但对光照长短的要求仍然有差别,有的甚至对光长的反应已不明显。

4、土壤水分:吸湿水,毛管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

土壤水分常数:

1,吸湿系数(最大吸湿量):土壤吸湿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这种水分被土粒牢固吸持,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2,凋萎系数(凋萎含水量或凋萎湿度)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处于土壤水分不能补偿植物好水量的水分状况,通常把它作为植物可利用水量的下限。

3,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的水膜达到最大厚度时土壤所含的水量、包括全部吸湿水和膜状水。

4,田间持水量(又叫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是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田间出水量是在不受地下水影响的自然条件下所能保存的土壤水分的最大数量指标。党灌水量超出田间持水量时,只能加深土壤的湿润程度,而不能增加土层中含水量的百分数。因此,它是土壤中对植物有效水分的上限和计算灌水定额的依据。

5,毛管断裂含水量:指土壤中的毛管悬着水由于植物的吸收利用和土表的蒸发作用,其数量不断减少,当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其连续状态断裂,从而停止了毛管悬着水的运动,这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含水量,植物虽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但因补给不足,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生长受阻滞,因而又把毛管断裂含水量称为生长阻滞含水量。当土壤水分高于这一数量时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显著提高,并能较迅速地满足植物的需要,因此,毛管断裂含水量一般可视为水分对植物有效性的一个转折点。毛管断裂含水量因土壤质地、结构和孔隙状况不同而异同。

6,毛管蓄水量(又称最大毛管水量):土壤毛管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上升水。

7,全蓄水量(又称全持水量或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所以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当土壤水分近于或等于全蓄水量时,土壤通气性变差,对植物生长发育不利。

不同类型土壤的水分常数不同,主要决定于土壤质地和结构。质地和结构相近的土壤,其水

分常数大体相近,而不同质地和结构的土壤达到某一水分常数时,其含水量则不同(但被土壤所保持的力是相同的).

5、、直接影响:1,提高植物光饱和点2,增加生长量和产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对绝大多数作物都有增加生长量和产量的效果3,对叶片的影响

间接影响:1,对热量状况的影响“温室效应”2,对水分状况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内陆地区降水减少,蒸发加大

6,

2005年应用气象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气象学

2、光能利用率

3、凋萎湿度

4、蒸散

5、冷害

6、光饱和点

7、三基点温度

8、光周期现象

9、生理辐射10、作物水分临界期

二、问答题(仅回答要点):

1、造成积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有哪几种土壤水分类型?植物可利用的程度如何?

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4、写出比尔(Beer)定律(或门司左伯)公式,并解释公式中的各个因子。P50

5、植物的需水量包括哪几个部分?影响植物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二氧化碳增加对植物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7、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有些什么特征?

答案:

1、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应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的实用性科学。

2、光能利用率:投射到作物表层的光和有效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

3、凋萎湿度: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4、蒸散:植物生长期内叶面散发量(蒸腾)和棵间土壤蒸发量之和

5、冷害:指在农作物生长季节,温度在0℃以上,有时甚至在20℃左右的条件下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

6、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之后,光合作用不再相应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近线,这个现象称为光饱和点。

7、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8、光周期现象: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就植物的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9、生理辐射: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

10、水分临界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或过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1、积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a.积温学说的假定(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的假定在自然条件下难以满足;发育速度—温度的线性关系是在其他条件适宜且在适宜温度范围才成立,否则为非线性关系;)

b.作物本身的影响(作物对光温影响的反应即感光性和感温性的问题;作物的个性差异;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的适应能力)

c.人为造成的误差(作物发育期的观测误差;温度资料的来源不同及作物发育期观测的代表性问题,离温度测站远近问题;计算积温时选取的上下限温度与作物实际的上下限温度的差异;采用日平均气温计算,而不考虑气温日变化带来的误差)

2、土壤水分类型:

吸湿水:指烘干的土壤从含有饱和水蒸气的空气中由吸附力吸附于土粒表面的水分。

对植物无效;大部分都保持在土壤胶体之中。

毛管水:是被表面张力以水膜形式吸附于土粒周围,由毛管水面凹曲产生的力所保持的水分。分为薄膜水和毛管悬着水

薄膜水为难有效水,毛管悬着水为最有效水。

植物需要这种水,大部分是有效水;对土壤养分起溶解作用,为植物提供矿物养分。

重力水:因重力而排出的水,不能保持在土壤中。重力水具有一般液态水的性质,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是,由于受重力作用,不易保存在土壤上层,绝大多数没有机会被植物吸收利用,因而重力水直接对植物的好处不大。相反,对旱作物来说,重力水多,造成水、气矛盾,反而对作物生育不利。

对植物无益,过多时则产生缺氧条件,需排水;会淋溶掉土壤中的养分。

3、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a.增加植物对太阳能的吸收比例,减少投射、反射和漏射损失(增加群体中光合作用面积,即增加吸收太阳光能的叶面积;造成群体中多层立体配置;)

b.增加农作物生长的日数,高效地利用全年太阳能进行光合生产

c.改善水、肥、热、气等外界条件,增加光合能力

f.减少呼吸消耗,增加净光合生产率

e.提高经济系数

5、作物需水量组成:

a.光合作用所需水量和植物体内所含水分比例很小

b.蒸腾耗水,占作物需水量的绝大部分

c.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

影响因素:作物需水量同作物、品种、生育进程、气象条件、土壤条件、田块大小、产量高低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的不同而波动

6、直接影响:

a.提高植物光饱和点

b.增加生产量和产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对绝大多数作物都有增加生长量和产量的效果

c.对叶片的影响,近二氧化碳施肥能够形成较厚、内含物较充实且叶面积较大的叶片,叶片上气孔的体积以及单位叶面积的气孔数也随之增多,单位叶面积的干物质增长率也有提高;此外,经二氧化碳施肥,对植物体内成分,如氮、磷、钾及叶绿素、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等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间接影响:

a.对热量状况的影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引起“温室效应”,气温上升,使无霜期和作物生长季延长、农作物种植界限和耕作制度发生变化。中纬度地区,温度往往是影响作物生育、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子,增温效应可减弱低温的胁迫作用,使产量和质量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害处是可能使害虫数量大幅度增加,危害期延长。同时高温有可能加速农药和肥料的分解,降低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效率;

b.对水分状况的影响: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海陆面积发生变化,这对水分循环产生一定影响。北冰洋由于温度升高,水面蒸发增加,高低纬间温差减小,经向环流和海洋向大陆的水汽输送强度减弱,使沿海地区的降水将有明显增加,而大陆中心降水减少。这样一种温度高,蒸发大而降水少的后果对于欧亚大陆中心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将会带来威胁。尤其是高纬度地区,会促使农田更加干燥,容易引起土壤沙漠化。另一方面,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会使植物的水分利用率随之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植物蒸腾的抑制作用有可能对全球的水分平衡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由于这种效应,减少植物的水分需求量,有可能普遍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这对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将产生积极作用。

7、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特征:a.系统和外界环境的复杂性(系统复杂性,系统所处外界环境复杂性)b.系统的非定常性(是指系统对外界环境条件做出反应的性质在实践上的变化。系统的非定常性是由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的。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对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的反应时呈规律性变化的,在发育期间其重要生理过程的基本点不是固定不变的)c.系统的惯性(如叶面积、根系大小、土壤根层含水量等,另一些生物学惯性因素)d.系统的非线性性(决定着作物生产力的所有生物学过程与外界环境因子的关系是非线性的)e.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行为的适应性)

2006年应用气象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光和有效辐射

2、水分临界期

3、光周期现象

4、有效积温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6、二氧化碳补偿点

7、农业气象模式8三基点温度

9、光饱和点10、长日植物

二、论述题(仅回答要点):

1、阐述积温学说三个基本论点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2土壤水分类型有哪几种?各自对植物的可利用程度如何?

3、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分别有哪些?

4、作物需水量包括哪几部分?影响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

5、写出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并解释各分量的意义。

6、综合论述光、温、水、气要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7、说明建立农业气象模式的主要步骤。

8、写出比尔(Beer)定律(或门司左伯)公式,并解释公式中的各个因子,绘出相关的变化曲线图并进行分析。

1、光和有效辐射:使得光合作用进行的光谱区辐射,简称PAR

2、水分临界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或过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3、光周期现象: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就植物的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4、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为有效温度。作物在某时段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Ae

5、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吸放水时,土壤水分含量与对应的能态指标所成的相关曲线

6、二氧化碳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补偿点

7、农业气象模式:表征农业气象系统各种复杂过程特征及变化规律的文字或数学表达式,是农业气象系统的高度抽象和简化。

8、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9、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之后,光合作用不再相应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近线,这个现象称为光饱和点。

10、长日植物:光照长度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开花,否则停留在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

1、积温学说三个基本论点:a.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主导作用,且“发育速度—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b.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而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发育还存在上限问题c.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

在农业上的应用:

a.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积温模式(1,叶龄的积温模式2,分积温模式3,干物质增长的积温模式)

b.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分析、评价与区划

评价地区热量资源优劣;

作物热量条件鉴定;

评价作物产量和品质;

作物引种热量条件分析;

规划种植制度等。

c.农业气象预报

作物发育期预报;

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预报等。

2、土壤水分类型:

吸湿水:固态水性质,对植物来说无效水

毛管水:分为薄膜水和毛管悬着水

薄膜水为难有效水,毛管悬着水为最有效水

重力水:绝大多数没有机会被植被吸收利用,对旱作物来讲,多则不利

3、直接影响:1,提高植物光饱和点2,增加生长量和产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对绝大多数作物都有增加生长量和产量的效果3,对叶片的影响

间接影响:1,对热量状况的影响“温室效应”2,对水分状况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内陆地区降水减少,蒸发加大

4、作物需水量组成:

a.光合作用所需水量和植物体内所含水分比例很小

b.蒸腾耗水,占作物需水量的绝大部分

c.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

影响因素:作物需水量同作物、品种、生育进程、气象条件、土壤条件、田块大小、产量高低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的不同而波动

5、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

(R+Sg+K)-(Es+Ep+q1+q2)+Wh-Wk=0

某时期内的降水量

毛管水上升量

该时期内灌溉量

土壤蒸发量

植物蒸腾量

地表径流量

地下径流量

开始时土壤水分贮存量

该时期终止时土壤水分贮存量

Es+Ep:植物蒸散量

6、光对植物影响的主要方式:光长,光强,光质

光长:

a.对营养生长的影响:一般先抑制茎生长而促进叶扩大,在实际条件下,光长也伴随着其他因素的影响

b.对开花的影响:光周期最明显的作用是对花的诱导效应

c.植物感光性:每种作物的不同品种虽属同一类型,但对光照长短的要求仍有差别,有的甚至对光长的反应已不明显。

光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对光和作用强度的影响来体现的

光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弱光下,叶片薄,叶面积增长快;

光强不足,茎的生长加速,植株伸得很长,并将影响根系的发育;

黄化现象;

不同生长期光强不同,影响的植物器官不同,不同的品种对光强反应不同;

总体上说,光强不足,光合积累少,导致产量降低

光强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光强过强,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少,会阻碍植物的发育速度,以延至开花结果;

光强过弱,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积累不足,导致花芽发育不良,致使花芽早期退化或死亡,引起作物产物下降

光质:光谱

温度:1、温度强度是通过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进而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

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对主要生命过程的影响基本上服从范霍夫定律,即温度每升高10 ℃,反应速度增加一倍;

3、不同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与温度的关系不完全相同,但各种作物的“光合作用—温度”曲

线的一般形状是基本一致的;且“光合作用—温度”曲线和“呼吸作用—温度”曲线的变化趋势近似。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有它们的三基点温度,但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5、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值降低。

6、作物有机物质的增加,取决于其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质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差。

7、温度还通过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及植物对无机养分的吸收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表)

8、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还与作物本身的生理机能有关。C3植物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25℃,而C4植物适宜的温度范围是30~35℃,这分别与其各自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相一致。因此C4植物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有限。

9、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还和其前期的温度条件(前期温度锻炼)密切相关。

土壤水分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的需水量;

大气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直接影响:1,提高植物光饱和点2,增加生长量和产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对绝大多数作物都有增加生长量和产量的效果3,对叶片的影响

间接影响:1,对热量状况的影响“温室效应”2,对水分状况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内陆地区降水减少,蒸发加大

7、农业气象模式的主要步骤:

1,明确建立模式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搞清楚要解决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在许多有关问题中应该首先处理哪一个问题

2.,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和数据,由此对系统本身的属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应注意收集的材料和数据是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析资料的取样误差和实验误差,如误差不确定,则用其算术平均数。

3,形成概念模式。在收集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设想出所要建立的模式形式,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必须注意到建立模式的过程,要遵循哪些基本原理和原则。

4,以设想的函数为基础,建立具体的模式

5,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计算方法,最好是逐步的计算方法,为编程序做好准备。

6,核对算法。检查算法,确认算法无误。

7,以适合的语言编制模式程序。

8,由最有效的资料或关系密切的资料估算必要的参数

9,调式程序,确认无误,并在量纲上或逻辑上没有矛盾。

10,检验模式对各种参数和因素的敏感性,特别注意那些不肯定的、高度变化的或者在自然界要加以控制的参数和因素,因为我们所建立的模式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必须要求模式对参数的变化不能过于敏感。

11,设计并进行模式实验,检查其结果。若有缺点或要增加新的运动和预测功能时,修改或重新建立模式。

12,分析实验数据,并与在自然界特别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式。确定:a.是否每个工作细节无误b.原假定是否合理c.根据一般的经验,结果有无反常现象;

若结果不符合实际,就要提出如下问题:a.是否没有考虑某主要因素b.是否包含了某个干扰因素以致混淆了结果c.是否建立函数关系时有错误d.是否估算参数时有错误

13,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总的来说,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从子系统的细节模拟开始,然后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全面的模式;另一种是从整个系统的总体模式出发,然后在子系统中处理细节。事实上,在实践中必须采用这两种方法对待模式的不同部位,即交错进行直到模拟的细节和整体概括都合乎要求为止。

2007年应用气象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短日植物

2、冻害

3、凋萎湿度

4、光能利用率

5、二氧化碳饱和点

6、水分临界点

7、光补偿点

8、蒸腾系数

9、比尔定律10、潜在蒸腾

二、问答题:

1、简述积温学说,造成积温不稳定的原因有哪些?

2、什么是光合有效辐射和生理辐射?比较二者的差异。

3、从植物可利用程度出发,阐述几种主要土壤水分类型。

4、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有些什么特征?

5、说明作物需水量的组成,并阐述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6、阐述建立农业气象模式的主要步骤。

7、简述二氧化碳增加引起全球变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答案:

1、短日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一定临界值开花的植物

2、冻害:越冬作物和果木在越冬期间由于0℃以下低温或剧烈变温所造成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3、凋萎湿度: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包括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4、光能利用率:投射到作物表层的光和有效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

5、二氧化碳饱和点:在辐射能充分满足的条件下,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

6、水分临界点: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由于水分缺乏或过多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

7、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8、蒸腾系数:作物在生育期内,每合成1克干物质所蒸腾的水分克数。

9、比尔定律:假定叶层是均匀的介质,光在群体中的分布,平均辐射量随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而递减。I(F)=I0exp(-kF)

10、平坦地面被矮秆绿色作物全部遮蔽,土壤充分湿润情况下的蒸散量称为蒸散势。

1、积温学说三个基本论点:a.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温度对作物的发育起主导作用,且“发育速度—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b.作物开始发育要求一定的下限温度;而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高温季节发育还存在上限问题c.作物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

积温不稳定的原因:

a.积温学说的假定(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的假定在自然条件下难以满足;发育速度—温度的线性关系是在其他条件适宜且在适宜温度范围才成立,否则为非线性关系;)

b.作物本身的影响(作物对光温影响的反应即感光性和感温性的问题;作物的个性差异;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的适应能力)

c.人为造成的误差(作物发育期的观测误差;温度资料的来源不同及作物发育期观测的代表性问题,离温度测站远近问题;计算积温时选取的上下限温度与作物实际的上下限温度的差异;采用日平均气温计算,而不考虑气温日变化带来的误差)

2、决定着最重要的植物生理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植物生理现象)的光谱区称之为辐射的生理有效区,或称为生理辐射。在这个波长范围内,量子的能量能使叶绿素分子处于激发状态,并将自己的能量消耗在形成处于还原形式的有机化合物上,这段光谱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光和有效辐射的波段大体在可见光(400-760nm)范围以内,即400-700nm380-710nm的范围。太阳光谱中引起植物生理变化的生理辐射,其光谱范围比可见光谱广泛一些。

4、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特征:a.系统和外界环境的复杂性(系统复杂性,系统所处外界环境复杂性)b.系统的非定常性(是指系统对外界环境条件做出反应的性质在实践上的变化。

系统的非定常性是由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的。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作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和对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的反应时呈规律性变化的,在发育期间其重要生理过程的基本点不是固定不变的)c.系统的惯性(如叶面积、根系大小、土壤根层含水量等,另一些生物学惯性因素)d.系统的非线性性(决定着作物生产力的所有生物学过程与外界环境因子的关系是非线性的)e.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行为的适应性)

5、作物需水量组成:

a.光合作用所需水量和植物体内所含水分比例很小

b.蒸腾耗水,占作物需水量的绝大部分

c.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

影响因素:作物需水量同作物、品种、生育进程、气象条件、土壤条件、田块大小、产量高低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的不同而波动。

作物一生中的需水量随着生育进程变化的,也随气象条件的变化而波动,但大致符合少—多—少的规律,一般在生长发育盛期,特别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作物一方面要大量水分供应光合作用形成合理的群体,另一方面生殖器官对于水分特别敏感,需水量要少。

6、阐述建立农业气象模式的主要步骤:

1,明确建立模式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搞清楚要解决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在许多有关问题中应该首先处理哪一个问题

2.,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和数据,由此对系统本身的属性进行深入的了解。应注意收集的材料和数据是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析资料的取样误差和实验误差,如误差不确定,则用其算术平均数。

3,形成概念模式。在收集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设想出所要建立的模式形式,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必须注意到建立模式的过程,要遵循哪些基本原理和原则。

4,以设想的函数为基础,建立具体的模式

5,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计算方法,最好是逐步的计算方法,为编程序做好准备。

6,核对算法。检查算法,确认算法无误。

7,以适合的语言编制模式程序。

8,由最有效的资料或关系密切的资料估算必要的参数

9,调式程序,确认无误,并在量纲上或逻辑上没有矛盾。

10,检验模式对各种参数和因素的敏感性,特别注意那些不肯定的、高度变化的或者在自然界要加以控制的参数和因素,因为我们所建立的模式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必须要求模式对参数的变化不能过于敏感。

11,设计并进行模式实验,检查其结果。若有缺点或要增加新的运动和预测功能时,修改或重新建立模式。

12,分析实验数据,并与在自然界特别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式。确定:a.是否每个工作细节无误b.原假定是否合理c.根据一般的经验,结果有无反常现象;

若结果不符合实际,就要提出如下问题:a.是否没有考虑某主要因素b.是否包含了某个干扰因素以致混淆了结果c.是否建立函数关系时有错误d.是否估算参数时有错误

13,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总的来说,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从子系统的细节模拟开始,然后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全面的模式;另一种是从整个系统的总体模式出发,然后在子系统中处理细节。事实上,在实践中必须采用这两种方法对待模式的不同部位,即交错进行直到模拟的细节和整体概括都合乎要求为止。

7、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引起“温室效应”,气温上升,使无霜期和作物生长季延长、农作物种植界限和耕作制度发生变化。中纬度地区,温度往往是影响作物生育、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子,增温效应可减弱低温的胁迫作用,使产量和质量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害处是可

能使害虫数量大幅度增加,危害期延长。同时高温有可能加速农药和肥料的分解,降低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效率;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海陆面积发生变化,这对水分循环产生一定影响。北冰洋由于温度升高,水面蒸发增加,高低纬间温差减小,经向环流和海洋向大陆的水汽输送强度减弱,使沿海地区的降水将有明显增加,而大陆中心降水减少。这样一种温度高,蒸发大而降水少的后果对于欧亚大陆中心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将会带来威胁。尤其是高纬度地区,会促使农田更加干燥,容易引起土壤沙漠化。另一方面,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会使植物的水分利用率随之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植物蒸腾的抑制作用有可能对全球的水分平衡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由于这种效应,减少植物的水分需求量,有可能普遍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这对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将产生积极作用。

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a. 气温升高可导致热量增加,无霜期延长,在不考虑水分缺乏的前提下,可使现行的作物种植北界北移,复种指数可望提高,粮食总产可望增加。也可使现有主要作物品种生育期缩短,高温危害加剧,病虫害危害程度增强,产量降低。

b. 气候变暖会导致内陆地区降水减少、蒸发加大,使作物产量降低。还将加剧内陆地区的干旱化趋势,使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农牧过渡带南移。

2012农气初试

一,积温订正的原因和方法;二,光合有效辐射和生理辐射的定义,区别;三,SPAS系统的特征;四,干热风的定义及分类;五,建立农业气象模式的步骤;六,利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阐诉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名词解释十个:霜冻,凋萎系数,寒害,蒸腾系数,蒸散,光饱和点,二氧化碳补偿点,比尔定律……

上海天气学原理和方法试题(有答案)

简答题(上海): 1、大气运动系统的分类与特征尺度?(p25) 2、我国境内冬夏两季气团活动特点。(p62) 3、影响锋生锋消的因素主要有哪些?(p105-106) 4、我国有利锋生的天气形势有哪些?(p104) 5、东亚气旋再生的形式有哪几种?(p130) 6、简叙北半球对流层中部(500hpa )夏季与冬季平均环流特点? 7、简叙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8、简叙经典统计预报法、PP 法、MOS 法及异同点? 9、简述“p ”坐标中的垂直涡度方程中等号右端三大项的物理意义。 )()()() (y v x u y v x u f p v x p u y dt f d ??+??-??+??-????-????=+ξωωξ 10、简叙横槽转竖前常有的特征? 11、阐述飑线和锋面的区别。(P415) 12、SR 风暴的特征是什么?(P406) 13、低空西风急流对暴雨的作用如何?(P400) 14、台风移动路径客观预报动力学方法的两类基本模式是什么?(P533) 填空题: 1、高空锋区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显著的质量交换区。 2、气旋的活动和能量过程主要集中在(行星边界层)和(对流层)上部。 3、大气运动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 配。(p1) 4、气压梯度力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p2) 5、地转偏向力处在(纬圈)平面内,它只能改变气快的(运动方向)。对于水平 运动而言,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运动向(右)偏,并且地转偏向力的大小 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比例。(p9) 5、大气运动系统按水平尺度可分为(行星)尺度、(天气或大)尺度、(中)尺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集及答案解析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2、干洁大气: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3、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4、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个系统,以及系统内各子系统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统称为气候系统。 5、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6、黑体:对于投射到该物体上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7、深厚系统:温压场对称的天气系统,如暖高压和冷低压。。 8、大气窗:大气中对地面长波辐射在8-12微米的吸收几乎为零,地面辐射直接透过大气层进入宇宙中。 9、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氧化亚氮、氯氟烃等温室气体成分的存在,使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亦称花房效应。 10、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 11、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2、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13、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14、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的那部分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5、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16、地面辐射差额: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7、大气稳定度:处在静力平衡状态中的空气块因受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称之为大气稳定度。 18、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作垂直升降运动时,既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又没有发生水相变化的过程。 19、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 20、逆温: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的反常现象。 2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的逆温。 22、阳伞效应:大气中云和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强烈散射和反射作用,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23、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但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热,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对地表有保温效应。 24、气温年较差:一年中的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与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之差。 25、虚温: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26、露点:湿空气在水汽含量不变条件下,等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27、位温:气块循着干绝热过程移动到同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 28、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 29、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从水面或冰面进入空气中的水分子数与从空气中进入水面或冰面的水分子数相等时的水汽压。 30、位势高度:是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抬升到某一高度克服重力所作的功。 3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仅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气象(meteor): ●气象学(meteorology)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发生于大气中一切物理性质、物理现 象和物理过程的大气学科。 ●气象学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1)大气一般的组成、范围、结构及各种要素等; ●(2)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来源; ●(3)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4)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 ●气候:某地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下,某时段内(一 般指30年以上)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 ●天气与气候简析。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 1.气候和天气关系密切,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个不同概念: ● a. 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态。 ●例如:三亚市某日的最高气温30°C,最低气温20°C ,午后有雷阵雨 ● ● b. 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7月较为闷热;北方地区1月和2月多严寒天气;某市年平均气温为25°C, 昆明四季如春,这些都属于气候现象。 ● ●气候学研究任务: ●气候系统及其组成: ●大气的物质组成:(1)干洁空气、(2)水汽、(3)固态、液态颗粒

●什么是气溶胶(Aerosols),其分布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大气的圈层组成及各圈层特点 ●饱和水汽压(E)与温度(t)按指数规律变化。 ●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 ●比湿(q) ●混合比(γ) ●露点(T d)当 ●风(wind) ●云: ●降水变率 ●空气状态方程: ●虚温:T v, ●思考题: 1.某气象台站测得某日某时f=40%,t=15℃,p=1000hPa, 求该时段的e、d、a、q、γ值。 2.北纬30°处有一座海拔1000m高的山,试分析该山地坡麓与山顶在上、下午不同时间各气象要素(T、p、 e、E、 f、t d)的分布及山南与山北的差别。 3.简介大气主要成分在大气层中的作用及微量气体(CO2、O3)影响气温垂直分布的原因及机制。 4.人类用什么方法来限制大气系统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 臭氧层遭到破坏? 5.对流层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存自然环 境有何影响? 6.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7.说明状态方程物理意义. 8.说明各气象要素定义及单位. 9.干湿空气哪个重,为什么? 10.一块湿空气,P=1000hpa,e=23.4hpa,t=20°, 求该湿空气密度. 一、填空题: 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用()表示。 2.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的()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学习帮手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 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 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

试题--2(天气分析和天气学原理 单项选择答案)

天气预报竞赛测试题(二) (天气分析与天气学理论) 姓名得分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100分) 1.在对流层中,通常位温是随高度( A )。 A 升高的 B 降低的 C 不变的 2.在时间垂直剖面图上,时间坐标的方向通常是( C )。 A 从左向右 B 从右向左 C 根据天气系统的移动方向而定 3.地面图上有气压槽的地方( B )。 A 一定有锋面存在 B 不一定有锋面存在 C 一定没有锋面存在 4.在我国南方,地面锋线位于高空切变线的( A )。 A 南侧 B 北侧 C 正下方 5.由于地形的影响,夏季青藏高原的北缘等压面图上经常有一个等温线 密集带,这种等温线密集带( B )。 A 一定是锋区 B 不一定是锋区 C 一定不是锋区 6.在我国,锋生过程多伴随( B )而出现。 A 高压脊的加强 B 低压槽的加强 C 有利于湿度增大 7.当等压面图上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时( A )。 A 有利于锋生

B 有利于锋消 C 有利于湿度增大 8.如果与锋面配合的高空槽在减弱,则锋面将( A )。 A 随之减弱 B 迅速加强 C 迅速南移 9.一般南支槽带来充沛的水汽和潜热,遇有北支槽携带冷空气侵入南 支扰动,( C )。 A 有利于气旋发展 B 不能诱生气旋 C 多能诱生气旋 10.在我国,每一次寒潮过程都是一次( A )的重建过程。 A 东亚大槽 B 副热带高压 C 南支西风带 11.如果孟加拉湾有强大而稳定的南支槽,受槽前西南气流阻挡,则向南 爆发的寒潮有可能( B )。 A 迅速南移 B 转向东去 C 出现锋消 12.夏季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脊是( A )的一部分。 A 太平洋高压 B 南亚高压 C 南海高压 13.副热带高压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高压,它是一个( B )。 A 冷性的深厚系统 B 暖性的深厚系统 C 冷性的浅薄系统 D 暖性的浅薄系统 14.对台风移动路径影响最大的天气系统是( B )。 A 高空槽 B 副热带高压 C 冷锋 15.江淮流域的梅雨期一般是在( A )。 A 6月中旬到7月中旬

第四章习题-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研究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形式、状况和大气环流。大气运动是气压分布的不均匀所造成的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重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气压带、全球的行星风带、平均经圈环流、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大气活动中心构成了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名词解释] 静力方程:gdZ dP ρ=-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等压线: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等压面: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 Z 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位势高度 位势米:重力位势的单位,是表示能量的单位,1 位势米定义为1 kg 空气上升1 m 时,克服重力作了9.8 J 的功,也就是获得9.8 J/kg 的位势能,即1位势米= 9.8J/kg 低压槽:是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方突出的部分 高压脊:是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方突出的部分 气压系统:在天气图上,用等压线表示的高、低气压或槽、脊系统 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 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 地转偏向力: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看来,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惯性离心力:是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地转风: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旋衡风:在低纬度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则可出现旋衡风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哈德莱环流圈:低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正环流圈),又称哈得莱环流圈 费雷尔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是间接热力环流圈(逆环流圈),又称费雷尔环流圈 极地环流圈:高纬环流圈,又称极地环流圈,也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是三个环流圈中环流强度最弱的一个 沃克环流圈:由于赤道地区存在着大尺度的东西向热力差异引起的 急流:急流是指风速30 m/s 以上的狭窄强风带 环流指数:经向环流型,即500hPa 西风带上发展出深槽大脊,能引起强烈的冷、暖空气活动。纬向型和经向型环流经常交替出现,其交替周期大约2—6周。这种交替演变规律一般用环流指数来表示。环流指数分纬向环流指数(IZ )和经向环流指数(IM )两种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 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 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 平均每上升100米, 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2015年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答案---cuit

第一章 引论 1、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天气性的,哪些是气候性的。 (1)室外棒球赛因雨而被取消; (2)今天下午最高气温25℃ (3)我要移居昆明了,那里阳光明媚,四季如春。 (4)本站历史最高温度为43摄氏度; (5)成都明天天气阴有阵雨。 答:天气与气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1)概念不同 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某一地区多年间 大气的一般状况,既包括大气的平均状况,也包括极端状况。 (2)变化周期不同 天气:变化快,周期短;气候:变化慢,周期长。 联系: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结和概括。 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 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 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判断:属于天气的为(1、2、5),属于气候的为(3、4) 2、(1)某一中纬度城市的海平面气温为10℃,探空资料显示大气温度直减率为6.5℃/km ,对流层顶部气温为-55℃,试问其对流层顶的高度是多少? (2)同一天赤道地区某地的气温是25℃,探空资料给出大气温度直减率为6.5℃/km ,对流层顶高16km ,那么对流层顶部的气温是多少? 答:(1)已知:T 0=10℃, γ=6.5℃/km ,T=-55℃, 根据T= T 0 +γZ → Z=10km (2)已知:T 0=25℃, γ=6.5℃/km ,Z=16km , 根据T= T 0 +γZ → T=-79℃ 3、已知在0℃、10℃、20℃、30℃和40℃时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6.1hPa 、12.3 hPa 、23.9 hPa 、42.3 hPa 、73.9 hPa 。假设一教室内气温为30℃,经测定其露点温度为10℃,那么该教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是多少? 答: 4、已知空气温度在13.4℃时,饱和差为4.2hPa ,那么空气要冷却到多少度时才达饱和? 答:已知t=13.4℃ 5、已知相对湿度f=40%,气温为15℃,大气压为p=1000hPa ,求实际水汽压e 、比湿q 和水汽混合比γ。 答: 6、某湿空气气块的P=1000hPa ,e=25hPa , t=32℃,其中干空气为3000g ,试问: 17.2717.2713.4237.313.4237.36.11 6.1115.4t t s e e e hPa ????? ? ?++????=?=?=12.342.3 100%29.1%a s e RH e = = ?=s a a s d e e e e d hPa =- ? =- = 15.4-4.2=11.217.276.11exp()8.63237.3a t e hPa t t =11.2=? ? =+℃17.271540% 6.11exp() 6.8215237.3a a s s e RH e RH e e ?= ? =?=?? =+hPa 36.820.6220.622 4.2410/1000a e q g g P - = ==?36.820.6220.622 4.2710/1000 6.82a a e g g P e γ- = ==?--

(整理)天气分析和天气学原理答案.

第七部分天气分析与天气学原理答案 填空题 1. 基本天气图辅助天气图 2. 气象要素天气和天气系统 3. 地面辅助天气图高空辅助天气图 4. 极射赤面投影麦卡托圆柱型投影兰勃脱正圆锥投影 5. 天气和地面天气系统未来天气变化 6. 高空气压系统空间结构 7. 等值线分析 8. 2.5 4 9. 均匀平滑的 10. 数值相等 11. 风场风向 12. 15 30 摩擦力 13. 气旋性弯曲突增高压 14. 地形等压线 15. 冷平行 16. 天山祁连山长白山台湾 17. 过去3小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 18. 风向成正比 19. mm 微量 20. 风的来向 4 2 21. 黑色实线兰色虚线 22. 暖空气冷空气 23. 兰〇红● 24. 兰红 25. 正北方纬线 26. 兰G 红 D 黑 27. 4或8 28. 黑、红 29. 兰L红N 30. 时间垂直剖面图空间垂直剖面图 31. 时间 32. 加强减弱减弱加强 33. 冷区暖区 34. 矢线相切 35. 定量化动力气象学 36. 正方形网格经纬度网格 37. 系统误差偶然性误差 38. 1-2

39. 暖冷1个纬距 40. 气旋性低压槽 41. 较少较多 42. 低压槽暖 43. 正负负正 44. 冷 45. 锋面逆温 46. 一条巨大的云带 47. 云底云顶 48. 气压场平均温度场 49. 1/4 50. 高空引导气流 51. 爆发 52. 西西伯利亚蒙古 53. 高空冷中心强度 54. 流场 55. 暖性高压下沉运动 56. 588 晴空区 57. 东撤南退西伸北抬 58. 两次向北跃进和一次南退 59. 水汽含量的多少空气饱和程度 60. 水汽垂直运动云滴增长水汽垂直运动 61. 5 62. 外部 63. 南海印度洋太平洋 64. 微量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65. 充分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较长的持续时间 66. 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67. 天气现象和天气过程 68. 大气 69. 天气过程 70. 天气图 71. 几百公里至一、二千公里3-4 72. 10000 1000 100 10 73. 连续分布 74. 标量矢量 75. 不均匀旋转 76. 相反 77. 垂直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对速度的大小 78. 气压 79. 右左

气象学与气候学题库

答案:1、简述干洁空气的概念及其主要成分。(答案) 1、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2、虚温含义,它可直接测量吗? (答案) 2、在等压条件下,当干空气具湿空气密度时之温度即称为虚温,由此可知其代表干空气的温度,一般由Tv表示。定义虚温的用意在于,湿空气的分子量会随环境水气量改变而改变,使气体常数(R)成为变数,而较难正确计算出来。为使计算方便,所以利用干空气的气体常数来计算,因此定义虚温来代替湿空气的温度,如此就不用考虑变动的气体常数了,亦即可以处理掉复杂的水气效应,由此可知,虚温为水气的函数。因为实际观测环境大气所得的温度为湿空气温度,而所使用的气体常数为干空气气体常数(R),所以实际上状态方程(P=ρRT)(其中R=R*/md) 并不成立(因为其使用干空气气体常数(R),而温度却用湿空气的),所以为使其成立需使用虚温(即干空气之温度),如此才可使R与T均为干空气之值。由于虚温与实际观测之温度误差不算大(仍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因此目前大多数的人仍直接利用实际观测之温度来代替虚温。 Tv=T+W/6。其中T为实际大气温度,W为饱和混合比值。表示虚温与实际温度之差距,等于露点温度所在的饱和混合比数值的六分之一。 6、当气温为25 ℃,气压为 1080hPa,相对湿度f=65%时,求e(水汽压)、E(饱和水汽压)、d (饱和差)、a(绝对湿度)、q(比湿)。 (答案) 6、25℃时,饱和水汽压E=31.668,f=e/E,则e=fE=65%*31.668=20.5842 d=E-e=31.668-20.5834=11.0838, a=289*e/T=289*20.5834/(25+273)=19.9625 q=0.622*e/P=0.0119 7、若相对湿度f,气压p不变,增温时,绝对湿度a和比湿q前后是否相同? (答案) 7、当温度升高时,饱和水汽压E要增大,而f不变,所以水汽压e也要增大,q是比湿,q=0.622e\P,P不变,e增大,所以q要增大。a是绝对湿度。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量,也是增大的。 8、对流层的特征如何,为什么? (答案) 8、对流层有三个基本特征: (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山常年积雪,高空的云多为冰晶组成,就是这一特征的明显表现。 (2)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情况是: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因此对流层的厚度从赤道向两极减小。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很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异,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9、臭氧层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怎样? (答案) 9、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ozone layer)是指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层次。一般指高度在 10-50km之间的大气层,也有指20-30km之间臭氧浓度最大的大气层。即使在浓度最大处,臭氧对空气的体积比也只有百万分之几,因此它在大气中是痕量成分。将它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为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重要说明:复习应该扎实全面进行,此复习题只作为复习的重要线索和提示,并非考试的围。 一、名词解释 1.天气:某地短时间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表现。 2.风压定律: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3.小气候:在一个大围的气候区域,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植被、土壤性质、建筑群等以及人或生物活动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小围的特殊气候。如农田、城市、住宅区的气候。 4.对流层:大气垂直分层的最下层,平均厚度13-14千米左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5.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的水平分量。是一个向量,其方向与等压面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等于作用于单位质量空气上的力。 6.地转风:自由大气中运动的空气,当G、A这两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地转风。 7.气团:在水平方向上物理属性相对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 8.气候分类:在对全球气候形成因素综合分析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对全球气候进行类型划分,使全球复杂的气候简单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分类的结果是把全球气候划为若干气候带和气候型,目的是便于气候研究和气候应用。 9.热成风原理:热成风与等温线平行,在北半球背热成风方向而立,高温在右,低温在左。南半球相反。10.高地气候:高原山地的气候,由于随着高度的变化水热组合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具有明显垂直带性的气候,叫高地气候。 11.气象学: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并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12.露点(温度):是当时条件下,使空气达到饱和时应有的界限温度。 13.寒潮:强冷空气活动所产生的大围的剧烈大风、降温、霜冻和降雪等灾害性天气。 14.天气:某地短时间气象要素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表现。 15.风压定律: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16.小气候:在一个大围的气候区域,由于局部地区地形、植被、土壤性质、建筑群等以及人或生物活动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小围的特殊气候。如农田、城市、住宅区的气候。 17、饱和水汽压: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达到最大值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 18、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它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1、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由太阳喷焰中发射的高能粒子与高层大气中的空气分子相撞,使之电离,并在地球磁场作下偏于两极上空形成,这种现象称为极光-。 3、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谱。 4、暖气团温度高于所经过地区温度,暖气团使所经过地区变暖,气团底部失热、冷却、气温直减率减小,气层趋于稳定。 5、气团形成的条件是(1、大围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2、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 6、锋两侧的温度、湿度、稳定度以及云、风、气压等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原理试题1_3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20分) 1、质量通量散度。 2、冷式锢囚锋。 3、气旋族。 4、大气活动中心。 5、热成风涡度平流。 二、填空:(36分) 1、连续方程根据------------------原理求得,P 坐标中的连续方程------------------------。 2、固定点温度变化由---------------------------------------------------------------------- -------------------------决定。 3、推导马格拉斯锋面坡度公式假设锋为---------------------------面,其动力学边界条件为---------------------------------------------------。 4、一型冷锋与二型冷锋区别是------------------------------------------------------------ 5、在中、高纬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通常固定点涡度增加(减小)和该固定点等压面位势高度降低(升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赖以存在的根据是------------------------------------------------------------------。 6、用ω方程诊断上升及下沉运动是由-----------------------------------------------------项决定。 7、控制大气环------------------------------------------------------------ 8.任一层风速可用T v A +=表示,它能成立的条件是------------------------------------------------------------ --------若为地面风速,则A 取---------------------(填:1,0,0-=<>) 9.我国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急流相对应,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急流相对应。 三、综合题。(44分) 1、从力的平衡观点说明为什么在北半球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高压内空气作顺时针旋转?(8分) 2、解释在稳定大气中,冷锋上山(爬坡),此锋是加强还是减弱?(8分) 3、请写出位势倾向方程: ()g g f v f t p f ζφσ+??-=?????? ????+?2222??? ????-???? ??????-??+dt dQ p R p c f p v p f p g σφσ22右端各项的名称,并用此方程定性解释图中槽的变化(图中波长L<3000KM,,实线为hPa 500图上等高线,虚线为等温线,闭合D G ,为地面高低压中心)(14分) 4、请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及地面形势预报方程物理解 释上图中槽及温带气旋变化?(14分)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风由山谷吹向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增温慢,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

天气学试题

天气学小试题 1. 在对流层中,通常位温是随高度()。 A升高的 B 降低的 C 不变的 2. 在温度对数压力图上,锋面逆温的特点是逆温层上界面湿度()下界面湿度。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3. 当等压面图上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时()。 A 有利于锋生 B 有利于锋消 C 有利于湿度增大 4. 一般南支槽带来充沛的水汽和潜热,遇有北支槽携带冷空气侵入南支扰动,()。 A 有利于气旋发展 B 不能诱生气旋 C多能诱生气旋 5. 在我国,每一次寒潮过程都是一次()的重建过程。 A东亚大槽 B 副热带高压 C 南支西风带 6. 夏季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脊是()的一部分。 A 太平洋高压 B 南亚高压 C 南海高压 7.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高压,它是一个()。 A 冷性的深厚系统 B暖性的深厚系统 C 冷性的浅薄系统 D 暖性的浅薄系统 8. 江淮流域的梅雨期一般是在()。 A 6月中旬到7月中旬 B 5月下旬到7月上旬 C 6月中上旬

9. 在高原天气分析中,常用()来表示气压系统的活动。 A海平面气压场 B 3小时变压 C 24小时变压 D 天气区 10. 造成我国雨带进退过程中的三个突变期的根本原因是()。 A 西风带环流的三次突变 B 东亚大槽位置的三次突变 C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三次突变 11. 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和大气的运动 B 气压水平分布不均匀 C 气压垂直分布不均匀 12. 锋附近常存在着大规模的系统性的()。 A 水平运动 B垂直运动 C 曲线运动 13. 中国的静止锋一般是由()演变而成的。 A 锢囚锋 B 暖锋 C冷锋 14. 实践表明,()层上的气流对地面的锋面移动有引导作用,故称此气流为引导气流。 A 700百帕和500百帕 B 850百帕和700百帕 C 850百帕和900百帕 15. 地面气旋发展,一般表现为其中心处正涡度随时间()。 A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16. 夏季,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周自由大气是个(),它加强了高原上空大气南侧向北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黄秀英 佳木斯大学理学院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 佳大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黄秀英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 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规律;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 使学生能胜任中学的教学任务,带领中学生开展课外气象活动? 教学任务: 第1-4章:气象学基础理论(讲授54学时,实习20学时) 第5章:天气学基础理论(讲授18学时,实习4学时) 第6-8章: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讲授38学时,实习12学时) *课程安排如下: *试题类型 1.选择题(含多项选择和单项选择)15 - 20 分 2.填空题20 - 25 分 3.判断并改错(找出唯一的一处错词或字并改成正确 15 - 20 分 的) 4.根据要求作图10 - 20 分 5.连线题 5 - 10 分 6.根据要求填图10 - 20 分 7.根据温度、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 5 - 10 分 8.根据所给温度、降水资料回答问题10 - 15 分 9.简答题10 - 20 分

10.读图并回答问题 10 -15 *教学参考书: *教学要点及试题: 绪论 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选择题: 1. ( )是气象学的研究范围 a. 风 b. 雨 c. 冷却 d.台风 e.雪 f. 龙卷 g. 烝发 2. ( )是天气学的研究范围 a. 霜 b. 台风c .凝结d.龙卷e. 温度 3.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关系是() a 气候学包含气象学 b. 气象学是气候学的基础 c. 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独立的 、填空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