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棉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性和聚类分析
作物育种学-棉花-山西农业大学

生态抗性:指环境因素影响产生的抗虫性,如早熟品种可避开后期棉铃虫危害。 拒虫性:即棉花的化学或形态特征使害虫不能取食、产卵或栖息。 抗生性:指棉花对取食害虫的存活、发育、繁殖等方面有不利的作用或影响。 耐虫性:指棉花遭受害虫危害后,有足够的补偿能力,使产量、品质不致降低。 彩色棉:又称有色棉、生态棉,是一种纤维本身具有天然色泽,不需经过印染工艺,可直接织成具有天然色彩纺织物的 棉花。 芽黄:棉花幼苗期最初几片真叶的叶绿素含量少,呈黄绿色,之后恢复正常绿色。
41.棉花抗虫机制主要包括形态抗虫、生化抗虫。抗虫性状的抗虫效果受到遗传背景的影响。 42.棉花抗虫性包括生态抗性和遗传抗性。遗传抗性包括三个方面:拒虫性、抗生性、耐虫性。棉花的遗传性状就是这 三类抗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43.棉花抗虫育种技术: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选育转基因抗虫棉。 44.彩色棉遗传基础:显性主效基因;修饰基因;不完全显性基因。 45.为了获得优良品种的优良种子,在棉花良种繁育过程中,要进行品种鉴定和种子检验。 46.品种退化的直接表现是纯度下降,群体中出现各种不符合品种典型性的个体。 47.棉花的产量、纤维品质和早熟性等主要育种目标性状均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48.棉花纤维品质的主要指标是细度、长度、强度。 49.陆地棉的染色体组是 AADD(2 个)。 50.棉花的产量性状主要有铃数、铃重、衣分。 51.棉花的栽培种是陆地棉、海岛棉。当前我国栽培的棉花品种属于陆地棉。 52.棉花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上。 53.获得棉花单倍体的主要途径是半融合生殖。 54.测定棉花花粉活力最好用测定花柱中的花粉管数量。
1.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棉籽是重要的蛋白资源和油料资源。 2.20 世纪初,世界五大产棉国或地区:中国、美国、中亚、印度、巴基斯坦。 3.新疆棉区(西北内陆棉区)是我国唯一的长绒棉基地,也是陆地棉品质最好地区。 4.棉花是常异花授粉作物,授粉媒介为昆虫,天然异交率为 2%-10%。 5.引种能否成功取决于引种地区生态条件的适应:首先必须注意引种地区间气候条件的相似性,其次,引种必须注意 品种生态类型在不同棉区的适应性。 6.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异是系统育种法进行选择的基础。 7.遗传变异的来源:(1)天然杂交;(2)基因突变;(3)剩余变异及潜伏纯合基因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显现 8.四倍体棉花主要栽培种有陆地棉和海岛棉;二倍体的棉花栽培种亚洲棉和非洲棉。 9.棉花是喜温作物。按照熟性划分: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晚熟品种;按照纤维长度划分: 短绒棉、中短绒棉、中长绒棉、长绒棉、超级长绒棉。 10.短季棉分三类:北部特早熟生态型;长江流域生态型;黄河流域生态型。 11.产量的决定因素为单位面积的皮棉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单位面积的铃数,每铃子棉重,衣分。 12.棉花育种方法:引种、系统育种法、杂交育种法、其他育种方法(棉花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育种、 高新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13.高新技术有:组织培养(胚珠培养、体细胞培养、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外源基因导入。 14.杂交育种法类型:品种间杂交、种属间杂交(远缘杂交)。 15.常用的杂交方式:单交、复交、回交、杂种品系间互交。 16.棉花杂种后代处理方法常用的有系谱法和混合法。 17.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目前正在应用和继续进行研究的制种方法有以下五种:人工去雄杂交、应用指示性状制种、 化学杀雄、两系法(隐性核不育系)、三系法。 18.育成优良品种特性的改进,主要表现在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的综合提高方面。 19.当前我国自育棉花品种突出的缺点是纤维强力较差、细度偏粗、不抗黄萎病。 20.在植物分类学上,所有野生和栽培的棉种都属于被子植物的锦葵目、锦葵科、棉族、棉属。 21.一般认为棉属包括 51 个种,除 4 个栽培种外,其余均为野生种。4 个栽培种为:草棉、亚洲棉、陆地棉和海岛棉。 栽培最广泛的是陆地棉, 22.高产是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产量是植棉效益的基础。 23.从技术角度看, 提高单位面积皮棉产量,主要是从选育高产新品种和改革栽培技术入手。 24.单位面积皮棉产量=单位面积生物学产量×经济系数×衣分。 25.单位面积皮棉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4 个产量构成因素) 26.单株结铃数主要是决定于单株花数和脱落率。 27.单株花数的影响因素:品种;生态因素;单株果枝数和每枝花数。 28.脱落率的影响因素:品种遗传特性(大铃品种脱落率高);环境因素。 29.苗期对低温和病害的抵抗力、种壳外面有无茸毛(毛籽或光籽)等都与出苗及立苗的好坏有关。 30.就棉株而言,棉铃是棉株一生中最强的库。棉株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利用养料的主库是不同的:苗期——根;蕾、 花期——主茎、分枝的顶芽和根;结铃以后——铃。 31.棉花纤维的长度、细度、强度等品质直接和棉纱的品质有关。 32.纤维长度主要是由棉种和品种的遗传性所决定的。纤维长度:海岛棉>陆地棉>中棉、草棉。 33.同一棉株上,下部棉铃的纤维最短,中部棉铃的最长,上部棉铃的次之。(中>上>下) 34.在所有影响纤维长度的环境因素中,要以纤维发育初期水分的影响最为明显。 35.衡量纤维细度的指标:麦克隆值;特克斯。 36.栽培的普通棉花品种的植株上各个器官均有色素腺体,腺体中含有一些有毒物质,主要成分是棉酚。 37.棉酚的化学组成:腺体的内含物是多种色素物质的混合物。属萜烯类化合物。 38.棉酚存在形式:腺体中的棉酚有自由棉酚和结合棉酚两种。 39.我国自 70 年代开始全面开展抗虫棉品种的培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危害较严重的棉蚜、棉铃虫、棉红蜘蛛和棉红铃 虫等四种主要棉花害虫。 40.国内外(抗虫)棉花育种的主要途径是:利用有抗虫作用的形态性状和棉株组织中对害虫具有抗性的生化物质,通过 杂交、回交及多代定向选择,培育抗虫品种。
小麦高代新品系农艺性状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小麦高代新品系农艺性状相关性及聚类分析作者:燕鹏陈三乐孙军仓王敬昌来源:《寒旱农业科学》2022年第10期摘要:小麦高代品系的农艺性状分析有利于育种材料的综合评价。
为明确试验材料遗传差异和特点,辅助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改良,以自育的20个小麦高代新品系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各品系的返青期分蘖数、抽穗期、成穗数等10个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了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相关性,并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成穗数(CV为15.3%)、不孕小穗数(CV为13.0%)变异范围较大,具有较大的改良潜力。
同时可看出,各农艺性状相关性的较为复杂,越冬期分蘖数与返青期分蘖数、株高、成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返青期分蘖数与成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将20份参试材料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在欧式距离水平上聚类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Ⅲ类材料株高较高,综合性状好,产量三要素协调,分别为BH171870-2-1、B151124-1-2、秦农168(CK)、B110719-1-1-2、B150317-2-1、B150336-1-2,其中以B110719-1-1-2与对照材料秦农168最为接近,综合表现较优,可作为下年陕西省冬小麦区域试验或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材料。
关键词:小麦;高代品系;农艺性状;相关性;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2)01-0040-05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2.01.008Correl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Agronomic Traitsof 20 Advanced New Wheat LinesYANG Peng, CHEN Sanle, SUN Juncang, WANG Jingchang(Baoj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oji, 721000, China)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advanced wheat lines is beneficial 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breeding materials,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the auxiliary breeding and improvement of wheat varieties. Ten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such as spring stem, heading date and ear number per mu, were tested in field with 20 advanced wheat lines selected by our research group in recent years, the variation degree and correlation of agronomic traits were analyzed and cluster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 range of panicle number per mu(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15.3%) and sterile spikelets per mu(13.0%) was larg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ach character was complex,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ring stem and panicle number per mu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The 20 material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by cluster analysis. The third material, with high plant height, good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and coordinated yield, was the most close to the control, and strain 13 could be used as the test material for the next year. Increasing 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reducing plant height are effective ways to increase yield in wheat breeding.Key words: Wheat;Advanced lines; Agronomic traits; Cluster analysis新品系的鉴定和筛选是小麦育种环节中一个重要部分。
黄淮麦区180_个小麦品种的6_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摘要:对黄淮麦区小麦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类、筛选农艺性状优异品种,可为拓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及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提供基础材料。
以黄淮麦区已审定的180个小麦品种为研究群体,对其6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株高的变异系数(CV )最小(5.76%),说明参试品种株高差异较小,株高改良到了瓶颈期,已经没有多少下降的空间;不育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41.58%),改良空间较大,改良后可有效改善结实性。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穗长与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 分别为0.546和0.323),每穗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 =0.338),小麦株高与不育小穗数呈显著负相关(r =-0.213),每穗小穗数与单株有效分蘖数呈显著负相关(r =-0.242),不育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 =-0.361),穗粒数与单株有效分蘖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 =-0.364)。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0份试材分为五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57个品种,其平均穗长和穗粒数最高,6个农艺性状CV 的平均值为15.5%;第二类群包括25个品种,其平均穗长、每穗小穗数、不育小穗数和单株有效分蘖均最低,6个农艺性状CV 的平均值为12.87%;第三类群包括54个品种,其平均株高最大、穗粒数最低,6个农艺性状CV 的平均值为12.66%;第四类群包括34个品种,其平均单株有效分蘖数最高,6个农艺性状CV 的平均值为10.39%;第五类群包括10个品种,其平均每穗小穗数和不育小穗数最高,6个农艺性状CV 的平均值为15.51%。
180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第一类群有57个小麦品种,其农艺性状最优良,在小麦育种中结合育种目标可以作为骨干亲本材料;其他4个类群共123个小麦品种,个别农艺性状优良,可以作为改良另一育种材料某个欠优性状的供体亲本材料。
66个广西审定丝苗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多样性鉴定与聚类分析

66个广西审定丝苗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多样性鉴定与聚类分析王强;李炜;罗同平;唐梅;孙富;陈雷;何彰杰;莫海玲;何聪;卢宏琮【期刊名称】《中国稻米》【年(卷),期】2024(30)2【摘要】为了明确广西审定水稻丝苗品种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差异与趋同程度,选用2017—2023年广西审定的66个丝苗品种为材料,对18个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鉴定、表型多样性分析和品种间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这66个品种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多样性丰富;基于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的品种间欧氏距离聚类,可分为5类,包含29个品种的类群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表现趋同,此类群包含两系杂交稻品种、三系杂交稻品种和常规稻品种;两系杂交稻品种表型多样性最高,分布于各个类群中,常规稻最低,基本被聚在同一大类中。
类群间农艺性状表型和品质性状差异明显,具有相同母本或相同父本的品种基本聚归同类,品种间欧氏距离短。
育种组配间会出现亲缘关系较远、农艺和品质性状接近的趋同情况。
结果可为广西丝苗型水稻品种的组配选育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总页数】5页(P82-86)【作者】王强;李炜;罗同平;唐梅;孙富;陈雷;何彰杰;莫海玲;何聪;卢宏琮【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西水稻优质化育种研究人才小高地;广西轻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相关文献】1.广西春大豆地方品种农艺性状鉴定及聚类分析2.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3.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4.青海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5.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个花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及相关和回归分析

花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油料与经济作 物袁也是重要的植物油脂和蛋白质来源咱员暂遥 作为我国 四大油料作物之一袁 花生种植历史长达数百年袁产 量居世界首位袁是我国为数不多具有国际市场竞争 力的出口创汇型大宗农作物之一咱圆暂遥 我国花生生产 区域范围十分广泛袁目前除青海尧宁夏两省渊区冤外 都有种植咱猿暂遥 花生产量的形成袁除受外界环境因素的 影响外袁还与其农艺性状密切相关袁因而弄清主要 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互关系袁有助于为花生育种 提供选育指标和高产栽培确定主攻方向咱源暂遥 花生产 量的提高最根本的还要依赖于单株产量的提高袁以 花生单株产量代替小区产量袁避免了因小区株数不 同而人为造成的小区产量误差遥 研究选用 猿 个花生 品种开农 缘远尧濮花 圆愿 和中花 员远袁对其单株产量及
3951
肥渊晕尧孕尧运 比例均为 员苑豫冤圆 噪早袁员园豫甲拌窑辛粉剂拌 种袁每公顷用 远 噪早袁盖土后喷洒精异丙甲草胺除草剂遥 员援猿 性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猿 个品种于成熟期每小区取 员园 个单株进行室 内考种袁调查单株产量尧饱果重尧主茎高尧侧枝长尧有 效分枝长尧总分枝数尧结果枝数尧荚果数尧饱果数袁以 每个品种取样单株的平均值作为各单株性状的数 据遥 所采集的数据采用 杂孕杂杂 员怨援园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遥
粤遭泽贼则葬糟贼院栽澡藻 皂葬蚤灶 葬早则燥灶燥皂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泽 燥枣 贼澡则藻藻 责藻葬灶怎贼 增葬则蚤藻贼蚤藻泽 渊运葬蚤造燥灶早缘远袁 孕怎澡怎葬圆愿 葬灶凿 在澡燥灶早澡怎葬员远冤 憎藻则藻 糟燥皂责葬则藻凿 葬灶凿
. A葬灶l葬造l赠扎藻凿Ri蚤灶g贼h澡蚤t泽 s泽贼怎凿R赠e援 s栽澡e藻r则v藻泽e怎造d贼泽.泽澡燥憎藻凿 贼澡葬贼 贼澡藻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糟藻泽 蚤灶 赠蚤藻造凿 责藻则 责造葬灶贼袁 皂葬蚤灶 泽贼藻皂 澡藻蚤早澡贼袁 泽蚤凿藻 遭则葬灶糟澡藻泽 造藻灶早贼澡袁
7个陆地棉品种(系)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比较试验

ZUOWUZAIPEI作物栽培沒/7个陆地棉品种(系)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比较试验>李慧琴,吉光鹏,蔡志平,马丽,郝全有,胡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图木舒克843900)摘要:对7个陆地棉品种(系)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特 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棉花品种(系)中H121060 (YZ- 1$的纤维品质表现较好,纤维长度达33.02 mm、断裂比 强度34.50 cN/tex,但干物质累积和叶面积系数较低,籽棉单 产不高,仅为370.4kg/667m2;419 (Y Z-6)的纤维长度为 29.04 mm、断裂比强度27.80cN/tex、衣分41.1%,但籽棉单产较 高,为450.4 k;667 m2。
供试棉花品系中C9(YZ- 3)平均绒长 30.48 mm,断裂比强度 32.70 cN/tex,籽棉单产 426.7 kg/667 m2,综合性状相对较好。
关键词%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光合特性;比较试验收稿日期:2017—11一081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16年在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 地进行。
试验地前茬作物棉花,土壤类型为壤土,质 地为盐碱土,肥力中等。
1.2供试材料参试棉花品种(系)7个,分别为:H121060(Y Z- 1)、渝棉 1 号(Y Z - 2)、C9(Y Z - 3)、中 190(Y Z - 4)、中棉49号(-.-5)、419(-.-6)、新陆中61号(Y Z-7)。
1.3 试验设计表3参试谷子品种(系)产量及方差分析品种(系)谷子产量(kg/hm2)5%显著性1%比CK#(%)品种(系)小米产量(kg/hm2)5%显著性1%比CK#(%)晋谷21号 2 436.2e E-60.5晋谷 21 号1 668.8g E-56.6吨谷1号 6 268.5BC 1.6吨 谷 1 号 4 384.8c B14.0清香谷子 6 444.8ab AB 4.5清香谷子 4 788.5bc AB24.5 8757 5 662.4c C-8.28757 3 380.5e C-12.1张杂谷13号 6 984.2a A13.2张杂谷13号 5 280.0a A37.3张杂谷10号 3 444.7d D-44.1张杂谷10号 2 400.9f D-37.6安 6178 6 083.5bc BC-1.4安 6178 5 164.9ab A34.3豫谷18号(CK) 6 167.3bc BC0.0豫谷 18 号(CK) 3 845.3d C0.0kg/hm2,清香谷子居第二,达6 444.8kg/hm2,吨谷1号 居第三,为 6 268.5 kg/hm2。
三个花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及相关和回归分析
三个花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及相关和回归分析摘要:通过对3个花生品种开农56、濮花28和中花16主要农艺性状比较得出,在单株产量、主茎高、侧枝长、有效分枝长和总分枝数这5个方面,两个或者3个品种间具有显著差异,其他性状则没有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分别与饱果重(r=0.984**)、荚果数(r=0.903**)、饱果数(r=0.897**)、侧枝长(r=0.557**)、主茎高(r=0.539**)相关性较好。
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因变量单株产量与饱果重、荚果数和饱果数3个自变量的回归方程。
关键词:花生品种;单株产量;农艺性状;相关分析;回归分析)abstract:themainagronomiccharactersofthreepeanutvarieties(kailong56,puhua28andzhonghua16)werecomparedandanalyzedinthisstudy.theresultsshowedthatthedifferencesinyieldperplant,mainstemheight,sidebrancheslength,effectivebrancheslength,totalbranchesnumbersweresignificantbetweentwovarietiesoramongthreevarietiesofpeanut, other characteristics had no obvious difference.theyieldperplanthadobviouscorrelationswithplumpfruitweight,podnumber,plumpfruitnumber,sidebrancheslength,andmainstemheight,thecorrelationcoefficientsofthemwere0.984,0.903,0.897,0.557and0.539respectively.andtheregressionequationsofyieldperplantwithplumpfruitweight,podnumber,andplumpfruitnumberwereobtained.keywords:peanut varieties;yieldperplant;agronomiccharacter;correlationanalysis;regressiveanalysis花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油料与经济作物,也是重要的植物油脂和蛋白质来源[1]。
晋北地区不同大豆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晋北地区不同大豆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王桂梅;邢宝龙
【期刊名称】《农业与技术》
【年(卷),期】2022(42)13
【摘要】以2021年北方春大豆中晚熟组提供的17份大豆新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性分析。
结果表明:底荚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5.28%,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65%。
对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产量与有效分枝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单株有效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负相关。
对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通径分析,对大豆产量的直接贡献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有效分枝数>单株粒重>主茎节数>株高>百粒重>生育期>底荚高度。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王桂梅;邢宝龙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1
【相关文献】
1.不同品种复播大豆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九三农垦地区种植密度对不同早熟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不同国家辐射诱变大豆品种在泰国种
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4.南疆地区不同枸杞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及套种效益分析5.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变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数量性状多样性分析
12【研究意义】玉米是山西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其单产和总产量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然而山西省气候多变且地形结构复杂,为推动该省玉米产业的发展,育种专家就需要对山西省不同生态区玉米长势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并选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1-6]。
【前人研究进展】玉米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均属于数量性状,这些性状除了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更是受到多个基因的控制。
郭欢乐等[7]对139个湖南省玉米地方品种进行表型性状鉴定,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类群划分和表型综合评价,最终将所有品种划分为3个类群,并筛选出22个表现优异的地方品种,为湖南玉米种质的创新利用提供重要资源。
韩学琴等[8]为了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生物产量变化与相关农艺性状的关系,以国内收集的25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的方法评价了这些品种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生产潜力,最终发现株高、茎粗、叶长、青叶数等主要农艺性状与生物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选出3个农艺性状优良、抗倒伏倒折、空秆率低的优良青贮玉米品种。
周长军[9]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AMMI模型对15个玉米品种的14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筛选出2个适合在黑龙江省种植的高产稳产型品种。
当前多数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式来进行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上述方法除用在玉米品种上,还被用在油菜[10]、番茄[11]、绿豆[12]、苎麻[13]、大豆[14]、谷子[15]、小麦[16]、粟米[17]等植物。
【本研究切入点】近年来,虽然我国很多学者对玉米数量性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种植环境以及不同的玉米品种,导致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此外,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存在着显著差异,专家学者需要选育出适合不同区域生长的玉米品种。
本文主要对山西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与筛选,积极推动山西省玉米育种工作的开展。
苦荞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李春花,吴 晗,加央多拉,等.苦荞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2):94-100.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22.013苦荞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李春花1,吴 晗1,加央多拉1,黄金亮2,崔 龙3,王春龙1,田 娟1,孙墨可1,郭来春1,魏黎明1,任长忠1(1.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吉林白城137000;2.吉林省敦化市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吉林敦化133700;3.吉林省龙井市老头沟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龙井133400) 摘要:为给高产优质苦荞杂交后代株系选育提供参考,对差异较大的2个苦荞品种杂交后代的1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株粒数和株粒质量的变异系数较大(>60%),籽粒面积、籽粒周长、长宽比、籽粒长、籽粒宽、籽粒圆度、千粒质量的变异系数较小(<10%);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型性状之间、株型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状之间、产量相关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而株型相关性状与籽粒相关性状之间,籽粒相关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状(除千粒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14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即株型因子、籽粒质量因子、籽粒形状因子、产量因子,以上因子提供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80.878%,能概括农艺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14个农艺性状指标,对236株杂交后代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分为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平均值较小的偏长粒形、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平均值为中等的长粒形、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平均值最大的偏短粒形、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平均值为中等的短粒形、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平均值较小的偏短粒形等5类。
本研究结果可为苦荞育种材料的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苦荞;农艺性状;杂交后代;表型相关;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7.0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22-0094-06收稿日期:2022-11-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860412);白城市指导性科技发展计划(编号:202210);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晋棉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差异性和聚类分析 作者:吴翠翠等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第07期
摘要:对23个晋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品种(系)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变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枯萎病病情指数、黄萎病病情指数差异较大,其次是产量性状差异明显。“1106”、“1110”、“1112”在子棉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方面表现较好。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大小顺序为子棉产量>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子指>衣指>株高>第一果枝节位>衣分>生育期;纤维品质性状变异系数均较小,大小顺序为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伸长率>整齐度指数。23个陆地棉品种(系)聚为A、B两个类群,A为产量中等偏下、抗病性较差、品质中等偏上的代表群;B为产量较高、抗病性较强、品质较差的代表群。
关键词: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S562.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55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04 The Diversity of Mai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Cluster Analysis of Jin Cotton Variet WU Cui-cui1,LI Peng-bo1,YANG Liu-liu1,CAO Cai-rong1,CAO Mei-lian1,ZHANG Xian-liang2
(1.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Yuncheng 044000,Shanxi,China;
2. Kaife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Kaifeng 475004, Henan, China) Abstract: Diversity and cluster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on 17 agronomic characters of 23 Jin upland cotton varieties(lin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versity of wilt disease index and verticillium wilt disease index was larger, followed by the yield difference. 1106, 1110 and 1112 were better in seed cotton yield, disease resistance, fiber quality etc.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 of agronomic charact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order of seed cotton yield>fruit spur number>boll number>boll weight>seed index>lint index >plant height>the first fruiting sites>lint percent>period of duration.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 of quality characters was smaller in the order of micronaire>fiber strength>upper half mean length >elongation>uniformity index. 23 upland cotton varieties (lines) were classified as A and B groups. Group A represented low yield, poor disease resistance and better quality. Group B represented higher yield, strong disease resistance and poor quality.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Key words: upland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inn.); agronomic traits; variation coefficient; cluster analysis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inn.)重要的经济性状大都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不利于育种家对优良基因型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异的正确鉴别[1]。学者们[2-4]对棉花的产量及品质等性状的遗传效应及遗传相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给育种家提供了有效的遗传信息进而指导选择育种。学者们[5-11]还对棉花的多个数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由于分析的品种(系)不同及环境差异,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本研究对晋棉品种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育种课题组自育的品系的产量、抗病性和纤维品质等性状进行差异、变异和聚类分析,以期为合理利用优良种质材料和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为晋棉系列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育种课题组自育的共23份陆地棉品种(系),分别为“1101”~“1123”。2011年将供试材料种植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牛家凹农场。田间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4行区,行长6.6 m,小区面积为26.4 m2,田间管理同常规大田。每个小区随机选择生长发育正常的棉株10株,以单株为单位进行田间调查、收花和室内考种,棉样送农业部纤维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HVI900系列测定。考察项目包括子棉产量、铃重、衣分、衣指、子指、株高、果枝始节、果枝节间距、第一果枝节位、果枝数、单株铃数、枯萎病病情指数、黄萎病病情指数、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生育期,共计17个性状。数据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8.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差异分析 从表1可知,“1110”、“1112”和“1106”的子棉产量较高,而“1103”、“1116”、“1122”的子棉产量较低;铃重3.64~7.06 g,其中“1123”最低,为3.64 g,“1120”最高,为7.06 g;衣分29.62%~41.64%,其中“1102”衣分最低,为29.62%,“1117”衣分最高为41.64%;衣指4.95~7.60 g,“1116”的衣指最小,为4.95 g,“1106”和“1117”最大为7.60 g;子指7.85-12.60 g,其中“1122”子指最低为7.85 g,“1119”最高为12.60 g;“1106”、“1119”和“1120”植株较高,“1122”植株较矮,长势弱;第一果枝节位6.55~9.30 cm,“1103”最低,为6.55节,“1107”最高,为9.30节;单株铃数5.25~15.35,“1102”单株铃数最少,为5.25个,“1104”、“1110”、“1116”的单株铃数较多;“1120”、“1121”对枯萎病免疫,而“1117”的枯萎病病情指数为10.90;黄萎病病情指数为2.65~53.37,其中“1120”、“1111”、“1119”的黄萎病指数较低,达到了高抗水平;果枝数差异不大。
2.2 主要性状的变异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表2列出了17个主要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枯萎病病情指数和黄萎病病情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79.70%和67.49%,说明各个品种(系)在感染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程度上差异很大。果枝数和单株铃数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分别是29.93%和19.29%,农艺性状变异的大小顺序为果枝数、单株铃数、株高、第一果枝节位;其产量构成性状中,子棉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13%,最小的是衣分7.06%,大小顺序为子棉产量、铃重、子指、衣指、衣分;纤维品质构成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伸长率、整齐度指数。
2.3 主要性状的聚类分析 用子棉产量等17个性状对23个供试的陆地棉品种(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以产量、病害及纤维品质性状将这23个品种(系)聚为A、B两个类群,其中A又可分为A1、A2亚类。A1亚类有14个品种(系)(占61%),特点是铃重小、矮秆、节位低、果枝数多、生育期较短、纤维品质中等,子棉产量较低的类群,其中第一果枝节位、整齐度、伸长率和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小。A2亚类有5个品种(系)(占22%),特点是节位较高,抗黄萎病,子棉产量中等、纤维品质较好的类群,其中,株高、长度、整齐度、伸长率和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小。B类有4个品种(系)(占17%),特点是铃重大、子指大、高秆、单株铃数多、高抗枯黄萎病、生育期较长、纤维品质较差、子棉产量高的类群,其中第一果枝节位、果枝数、整齐度和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小(表3)。枯萎病病情指数在这3类中都达到了高抗水平,A2类的平均枯萎病病情指数很小,仅为2.59。
3 讨论 供试陆地棉品种(系)属于晋棉品种或者是晋南地区选育出来的品系;铃重3.64~7.06 g;衣分29.62%~41.64%;衣指4.95~7.60 g;子指7.85~12.60 g;果枝数差异不大;除品系“1117”的枯萎病病情指数为10.90外,其余品种(品系)都达到了抗病标准;黄萎病病情指数为2.65~53.37;“1106”、“1110”、“1112”在子棉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方面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枯萎病病情指数和黄萎病病情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79.70%和67.49%;子棉产量的变异系数也达到了37.13%;产量构成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果枝数,为29.93%,最小的是衣分,为7.06%;纤维品质构成性状的变异系数都较小,大小顺序为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纤维上半部分平均长度、伸长率、整齐度指数。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3个陆地棉品种(系)可聚为A、B两个类群,A类群可分为A1、A2亚类,共计19个品种(系)(83%),为产量中等偏下、抗病性较差、品质中等偏上的代表群;B类群有4个品种(系)(17%),为产量较高、抗病性较强、品质较差的代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