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S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1987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年。
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DBS疗法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一、患者的选择(一)PD的诊断原发性PD的诊断符合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或符合2015年国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MDS)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1. 原发性PD,或者遗传性PD、各种基因型PD,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
2. 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或出现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3. 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
4. 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
5. 除外严重的共存疾病:(1)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2)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
(3)有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生存期。
(三)术前评估DBS术前需进行系统评估,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等要素。
(四)手术时机1. 病程:原则上,病程≥5年的PD患者建议行DBS手术治疗。
病程<5年,但符合原发性PD临床确诊标准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明确,建议病程放宽至4年。
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经规范的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经过评估后建议放宽至3年。
2. 病情严重程度:有“开关”现象的症状波动患者,关期的HoehnYahr 分期为2.5~4.0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肌张力障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肌张力障碍危象的识别和处理
• 识别:肌张力障碍危象,又称肌张力障碍风暴或肌张力障碍持续状态,是一种严 重而罕见的运动障碍急症。临床特征包括快速恶化的全身型肌张力障碍,严重的 躯干扭曲或姿势异常,伴发热、大汗、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横纹肌溶解等,可 进展为延髓功能障碍和呼吸衰竭。
• 治疗方法:①寻找诱因并给予相应处理:如治疗感染、恢复以往用药、排除设备 故障或更换脉冲发生器等。②支持性治疗:包括气道保护、镇静和疼痛控制等。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是首选药物,其他常用的药物还包括丙泊酚、巴比妥类药物和 非去极化肌松药如泮库溴铵等。③控制肌张力障碍症状:单独或联合应用口服抗 胆碱能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巴氯芬等,也可以采用鞘内注射巴氯芬治疗。④ 手术治疗:若患者对上述治疗效果欠佳,应及时进行DBS的手术评估。
唑吡坦等。
药物治疗
• 推荐意见: • (1)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可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特别是对于全身型和节段型
患者,对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更为适合。 • (2)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甲氧氯普胺
等引起的急性肌张力障碍,可以应用抗胆碱能药物。 • (3)儿童起病的全身型和节段型肌张力障碍患者治疗应首选多巴胺能药物进行诊
断性治疗。 • (4)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 (5)苯二氮䓬类药物、巴氯芬、抗多巴胺能药物有一定临床用药经验,尚缺乏大
规模对照研究证据。
药物治疗
• (二)肉毒毒素治疗,推荐意见: • (1)肉毒毒素治疗颈部肌张力障碍疗效肯定(A级推荐),是颈部肌张力障碍治疗的一
• 采用制动治疗、感觉训练等治疗方法,对手部肌张力障碍有一定疗效。 • 多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研究发现低频、针对特定皮质如运动前区的多次治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2012年第一版《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发布,对于规范我国DBS的手术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内外相关指南的更新,人们对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于2020年发布。
此版共识是在国家“十三五”课题支持下,由27所医院、5大领域、39位专家共同完成,与旧版相比,新版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
共识正文分为四部分:患者选择: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化;手术治疗:步骤描述更详细具体,增加靶点选择指导;术后管理:涉及药物、程控、康复、护理及患者教育;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增加对DBS相关并发症预防、处理的建议,包括手术、硬件、刺激相关并发症。
此外,第二版专家共识包含3个附录:附录1术前评估:详细介绍评估内容及应用量表,涉及左旋多巴反应性评测、头颅结构的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障碍的整体评估、Hoehn-Yahr分期、运动并发症评估、认知功能评测、神经心理评估、自主神经功能评测、其他非运动症状评估、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服药情况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换算等;附录2手术步骤和靶点精准定位:对术前准备阶段、电极植入阶段、植入延伸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及靶点坐标的影像学定位、入颅点及植入电极的角度轨迹、MER辅助靶点功能定位进行详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外科进行手术;附录3术后药物管理:包括DBS术后不同阶段的药物治疗建议、DBS术后药物治疗与程控关系、DBS术后药物调整次序和原则。
手术治疗1. 手术团队新版专家共识阐述了建立团队的必要性,在神经内外科、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康复科、影像科和麻醉科(必要时)。
(1)为了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定最佳手术靶点,有必要建立一支DBS团队。
(2)团队至少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必要时还应包括内科、心理科、精神科、康复科、影像科及麻醉科医生或相关技术人员等。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Parkinson's disease (PD) XXX characterized by tremors。
muscle rigidity。
slow movements。
and postural balance disorders。
While early drug therapy for PD is effective。
long-term use can lead to XXX(DBS) was introduced in the 1970s and XXX was first used in China in 1998 and has since been XXX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s China'XXX grows。
the number of patients XXX increase.I。
Patient nA。
PD Diagnosis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PD should follow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D in China's 2016 guidelines or the 2015 XXX Disorder Society (MD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rimary PD.B。
XXX1.Primary or ic PD with a good response to levodopa.2.XXX's quality of life.3.XXX.4.XXX.5.n of severe comorbidities: (1) significant cognitive impairment。
(2) severe (intractable) n。
anxiety。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几个常见误区

帕金森病在几十年前还被划归为临床少见病,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的平均寿命随之延长,帕金森病作为老年疾病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
它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类疾病,因为脑干黑质内铁蛋白沉积而导致细胞进行性凋亡,多巴胺分泌逐渐减少,从而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网络功能失调。
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还伴有药物相关副作用,生活质量低下。
对患者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干预,能显著改善病患的相关临床症状,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安全性强,有效性高,治疗方式可逆,是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的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必要手段。
了解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它的病理基础是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
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神经元从黑质向纹状体传递信号,控制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然而,帕金森病患者的多巴胺神经元受到损害,导致多巴胺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了身体的运动控制。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的特征脑深部电刺激(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在人体大脑特定核团或区域植入刺激电极,利用局部脉冲刺激调节大脑网络信息传递而影响部分核团或传导束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治疗方式。
脑深部电刺激技术已然存在数十年,一般被用作处理运动障碍性疾病,比如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
DB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定位。
手术前,医生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确定患者大脑的特定区域。
2.植入电极。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患者的头部开一个小洞,然后将电极插入大脑深处的目标区域。
3.外部调节器。
电极通过一根导线与外部植入的调节器相连,医生可以通过调节器来调整电极的电刺激强度、频率等参数。
4.调试。
在手术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医生会对调节器进行调试,找到最适合患者的电刺激参数。
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的误区误区一:等我实在受不了了,才需要做这种手术。
药物涂层球囊中国专家共识与临床应用解读

药物涂层球囊中国专家共识与临床应用解读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中单纯普通球囊扩张、裸全属支架(BMS )及药物系统支架(DES )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患者预后,但支架内再狭窄(ISR )、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 )等挑战依然存在。
DCB的出现为我国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为使这一新技术在我国冠状动脉疾病治疗中得以规范应用,基于多项国内外临床硏究,二十多位国内PCI领域知名专家经过循证论证和会议讨论,制定了《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该共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DCB的作用机制及特点、DCB的临床适应证及循证研究、DCB的临床使用流程和注意事项。
V DCB的作用机制及特点DCB是携带有抗增殖药物的半顺应性球囊。
预扩张使靶病变产生微损伤后,药物球囊送至靶病变处,球囊扩张时,其表层抗增殖药物可快速、均一且足量渗入血管壁而发挥长时间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
与DES 不同,DCB表面无任何合成聚合物,无全属网格残留,避免炎症反应及其影响内皮愈合风险具药物非缓释技术可加速靶病变愈合和内皮化,从而降低晚期血栓风险并缩短DAPT时间。
同时DCB治疗避免了异物置入,为患者保留了必要时的后续治疗机会。
2. DCB的临床适应证及循证研究多项临床试验证实了DCB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
2・1、支架内再狭窄迄今为止,DCB应用于ISR的经验最多,结果最鼓舞人心。
针对BMS -ISR病变FACCOCATH - ISR硏究2年随访结果证明了DCB较普通球囊安全性更好,且可降低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
PEPCADU硏究显示” DCB的疗效至少与第一代DES相当,耐受性良好,且不需要再次置入支架。
针对DES - ISR病变,ISARDESIRE - 3硏究显示z DCB的疗效与第—代DES相当,且DCB更具安全性。
PEPCADChinalSR研究证实了DCB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第一代DES相当,DCB可以避免再次置入支架,是治疗DES - IS R的更优选择。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要点

《神经认知障碍精神行为症状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要点精神行为症状群(neuropsychiatric syndrome,NPS)可见于神经认知障碍的不同时期,包括轻度行为损害(MBI)与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群(BPSD)。
MBI是较认知障碍出现更早的行为和情感症状,如动机缺乏、情绪不稳定、冲动控制障碍、社交不适切、异常的信念和观念等,可增加个体发生痴呆的风险,或者是痴呆的早期症状。
BPSD可出现在痴呆病程中的任何阶段,其可加重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障碍,给患者本人、家属和照料者造成较大的心理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增加了医疗和照护负担,这往往也是患者接受住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痴呆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一、概述(一)流行病学概况BPSD患病率因采用的评估工具、评估对象来源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发病机制概况1. 生物学因素:2. 心理学因素:3. 社会学因素:二、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实践中,BPSD可见于不同亚型的痴呆患者(表1)。
依据症状出现频率、影响他人程度以及潜在风险可将BPSD分为需要紧急精神药物治疗和仅在需要时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短期精神药物干预,以及仅需非药物干预等3类症状群;具体见表2。
(一)需要紧急精神药物治疗的症状1. 攻击行为:2. 激越:(二)仅在需要时在非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短期精神药物干预的症状1. 妄想:2. 幻觉:3. 抑郁:4. 焦虑:5. 睡眠紊乱:6. 脱抑制:(三)仅需非药物干预的症状1. 错认:2. 游荡:3. 淡漠:4. 进食行为改变:三、临床评估(一)精神与行为症状背景信息1. 生物因素:2. 心理因素:3. 社会与环境因素:(二)量表评估比较常用的BPSD评估工具见表3。
四、临床管理原则与方法(一)管理原则BPSD的管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贯穿痴呆的全病程,即从无症状期的预防直至严重行为紊乱的干预。
目标为减轻或缓解症状强度或频率、照料者负担,改善患者及照料者生活质量。
在抗痴呆药使用的基础上,临床首选非药物干预,只有当非药物干预无效或者BPS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影响治疗依从性,患者难以服从照料或者存在紧急情况或安全问题时才使用药物治疗。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意识障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近些年由于急诊与重症医学的发展,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昏迷病人比例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诊断治疗,早期预警,减少发病率和病残率,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临床治疗需求急剧增加,慢性意识障碍的检测,评估以及干预方式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神经影像脑网络功能,神经电生理等技术的进展,大大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精度以及对疾病的认识。
以神经调控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也为未来功能性疾病治疗带来了希望。
2018年以来,美国,欧洲,英国相继出版了慢性意识障碍诊断及治疗的指南,梳理总结规范了该领域的一些诊疗新进展以及规范。
近几年国内慢性意识障碍的研究及临床干预也非常活跃,在此时推出专家共识,对于规范引导及推动我国慢性意识障碍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天坛医院赵继宗院士多年来一直关注意识障碍领域的工作,天坛医院也在加大该领域的研究以及临床工作的推进力度。
最终出版《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尽管这个领域的很多研究结果尚在初步阶段,需要临床观察,但已经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了相当大的示范及指导作用,本共识的出版对于指导和规范统一国内的临床治疗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
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oC,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d的意识障碍。
脑外伤是pDoC的首位病因,非外伤病因主要包括脑卒中和缺氧性脑病(如心肺复苏后、中毒等)。
pDoC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丘脑-皮层和皮层-皮层连接的破坏是主要原因。
中央环路假说提出丘脑-额叶-顶、枕、颞叶感觉皮质的连接是意识的基本环路,该环路完整性的破坏将导致p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DBS参数的变化:术后前几年参数需要较多调整[6],丘脑 底核(STN)-DBS 电压变化较大,较少超过3.5 V;频率变化 其次,较少超过170 Hz,脉宽相对变化较少。绝大多数为单极 设置,较少双极;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极设置的比例稍有增加。
体激动剂); ➢目前不能满意控制症状,疗效明显下降或出现了棘手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
影响生活质量或为药物难治性震颤,或对药物不能耐受。
患者选择——病情严重程度
➢关期 Hoehn-Yahr 2.5-4期。
患者选择——共存疾病
存在以下情况者不适宜手术:
➢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且此认知障碍足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如社交、工作和药物服用等)。
术后管理——MRI
➢接受DBS疗法后,若病情需要行头颅影像学检查,颅脑CT无需调整参数 即可进行;颅脑MRI只能在1.5T进行,检查前要将患者的脉冲发生器电 压回零、关机。
➢接受DBS疗法后,PD患者及家人应详细阅读神经刺激系统患者手册 (中文版)。
理想的患者DBS治疗流程
神内医生初步筛选 DBS中心专家小组评估
术前评估——运动评估
运动波动、异动症患者对复方左旋多巴的反应性极为重要。良好的反应 性预示着DBS疗法的良好效果。评估运动障碍和复方左旋多巴反应性,多使 用UPDRS-Ⅲ作为评价工具。开期的持续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动症状 改善程度。左旋多巴冲击试验(levodopa challenge test) 是判断DBS疗 法疗效的重要预测指标。
术后管理——药物
➢PD患者接受DBS疗法后开始使用抗PD药的时机:术后清醒并可自己 摄食时
➢DBS疗法后用药方案:初始同术前,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用药,以最 小有效剂量控制患者的运动症状。术后1个月内即可减少服药的数量 及种类,大多数患者在术后3个月至半年开始进行药物调整,LED减 少30% ~70%。DBS疗法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复方多巴制剂是最 常使用的抗PD药。
符合上述各项标准者,病人和家属有手术意愿及良好依从性, 可考虑转入DBS诊疗中心,进一步的筛查和评估。
术前评估
✓MRI ✓运动评估 ✓认知测试 ✓精神测试
术前评估——MRI
✓检查是否存在可能构成手术禁 忌或增加手术难度的其他异常, 如脑萎缩;评估选择手术靶点。 如MRI不适用,也可行CT检 查替代。
原发性PD
遗传性 PD
基因型 PD
DBS适应症
患者选择——诊断和病程
诊断 病程
英国脑库诊断标准or
①5年以上;
中国原发性PD诊断标准: ②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
①原发性PD
以震颤为主,经规范药
②遗传性PD或各种基因 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
型PD
如患者强烈要求尽早手
术以改善症状,经过评
估后可放宽至病程已满
左旋多巴冲击试验
被试者试验前72 h停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试验前12 h停服复方左 旋多巴制剂及其他抗PD药物。本试验由2位未参加病例筛选的神经科医 师进行评测。试验药物应采用复方左旋多巴标准片,服用剂量以之前每 天早上第1次服用的抗PD药物换算为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vodopa equivalent dose, LED)的1.5倍。空腹状态下,先进行UPDRS-III评分 作为基线,随后口服多潘立酮10 mg,30 min后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标 准片,随后每30min进行1次UPDRS-III评分,至服药后4 h。计算 UPDRS的最大改善率,最大改善率=(服药前基线评分–服药后最低评分) /服药前基线评分×100%。
立体定向手术 术后随访
对的患者 对的时间 对的疗法
重拾希望
(直接定位、间接定位) ▪ 对患者进行局部或全身麻醉,消毒、铺巾、钻孔进行立体定向靶
点微电极记录 ▪ 微刺激或 粗刺激 ▪ 植入刺激电极并测试 ▪ 通过影像学辅助验证刺激电极位置,固定刺激电极并缝合创口 ▪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术区消毒、铺巾,皮下囊袋及
隧道制备 ▪ 植入刺激器并与延伸导线连接,缝合创口
中国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疗法 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组
目录
1 共识制定的重要意义 2 DBS团队 3 DBS疗法的适应证 4 患者选择 5 评估检查 6 术前用药指导 7 立体定向手术 8 术后管理
背景和目标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疗法已经成为治 疗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有效方法。
严重认知障碍(痴呆)是DBS的禁忌证。约40%的晚期PD患者会伴 发痴呆症状。由于DBS对于PD患者非运动症状的影响尚不肯定,且治疗 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术前已诊断痴呆的患者暂不建议手术治 疗。建议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和神经心 理学与行为神经病学组制定的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的简要 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也可进行MMSE、MoCA、ADAS-Cog、韦氏成人 智力量表等检查。
➢明显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 ➢明显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生存期。
患者选择——合理的术后预期
医师在手术前,应就手术预期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建议包括:
➢手术不能解决所有的症状,部分症状不能通过手术缓解。 ➢手术能缓解的症状是引起病人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不能根治帕金森病,疾病会进展。 ➢不是所有病人手术后都能够减药或停药。 ➢患者需要知晓手术的益处和风险。
左旋多巴冲击试验
▪ 在试验过程中,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记录不良反应。以2位评分者的平均数作 为受试者服用复方左旋多巴的最大改善率。改善≥30%提示DBS疗法可能有良好 疗效。如除震颤外的症状持续存在,提示DBS疗法效果较差。
▪ 需要指出的是,该试验对难治性震颤疗效的预测价值不大。
术前评估——认知测试
➢更好地规范我国DBS疗法的适应证和流程 ➢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合作
新纪元—《中国帕金森病DBS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41-3
➢ 2012年同时在《中华神经科杂志》和《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发表 ➢ 国际上第一个最全面、最详尽的帕金森病DBS专家共识
伟大的历史时刻
分工
总负责:陈生弟、高国栋
DBS TEAMWORK
DBS团队的作用是针对患者 个体评估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 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 定最佳手术靶点(如进行手术)。
DBS疗法的适应证
➢ 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 ➢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
或异动症,影响生活质量。 ➢除外痴呆和严重的精神疾病
3年以上。
患者选择
➢诊断 ➢病程 ➢年龄 ➢药物使用情况 ➢病情严重程度 ➢共存疾病 ➢合理的手术预期
患者选择——年龄
➢患者年龄应不超过75岁; ➢老年患者进行受益和风险的个体化评估后可放宽至80岁左右; ➢以严重震颤为主的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患者选择——药物使用情况
➢对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 ➢已经进行了最佳药物治疗(足剂量,至少使用了复方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
术前评估——精神测试
严重及难治性精神障碍者是DBS疗法的禁忌证。建议使用汉密尔顿抑郁 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评估情绪障碍,神经精 神量表(NPI)、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评估精神障碍。对于重度抑郁 焦虑及显著精神障碍不建议接受DBS疗法。然而,目前在进行DBS疗法前 评估中尚缺乏统一的安全性评估标准,因此,根据经验,患者应能够清楚地 叙述自己的病史及阅读和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前用药指导
由于术中要观察DBS的即刻疗效,术前停药或减量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是 必要的。通常术前3天停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术前12小时停用左旋多巴类药 物,以使患者术中应处于相对“关”期状态(要保证患者术中能配合)。
立体定向手术
▪ 对患者局部麻醉,并安装立体定向头架 ▪ 进行影像学(MRI或CT)检测,定位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