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音乐上册 第3单元 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1 人音版

合集下载

《正月十五那一天》-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案

《正月十五那一天》-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案

正月十五那一天-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月十五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含义。

2.掌握人音版五线谱《正月十五那一天》的基本演奏技巧。

3.提高学生演奏乐曲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乐曲的基本演奏技巧。

2.正月十五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含义。

三、教学难点1.正月十五的传统文化背景和含义的深入理解。

2.学生的个人表现和音乐情感的生动表达。

四、教学内容1. 背景介绍1.春节传统习俗在中国,春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除夕夜人们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十五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称为元宵节,意为正月的月圆之夜。

2.元宵节传统习俗元宵节是各地的传统习俗不尽相同。

其中最普遍的习俗是赏花灯、吃元宵和猜灯谜。

在这一天,人们还会举行龙舟赛、舞春龙、舞狮子等传统活动,庆祝这一美好的节日。

2. 乐曲的介绍和演奏1.乐曲简介《正月十五那一天》是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材中的一首传统民乐。

整首曲子在节奏上比较稳健,旋律流畅,具有强烈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乐曲采用了五声音阶,旋律鲜明明朗,听起来非常优美动听。

2.演奏技巧乐曲整体难度不高,但有一些技巧上需要注意。

例如,演奏时要注意用气的问题,将气息应用在乐曲的节奏提取上,使曲子显得更加流畅自然。

同时,还要注意节奏的稳定性,保持整个乐曲的统一性和速度的平稳性。

另外,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够更好地突出乐曲的细腻之处和情感内涵。

3. 评价和表达1.评价对于学生的演奏,应该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评价应该注重技巧和表达两个方面,指出学生在演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也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不断提高。

2.表达在演奏中,不仅要掌握好技巧,更要注重表达音乐情感。

学生应该通过手的动作和音乐中的细节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在表达时,要注意情感的准确传达和音乐语言的自然流畅。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001]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001]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00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的起源和传说;2.学习制作元宵的方法,并体验制作的乐趣;3.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欢乐气氛。

教学重点1.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2.元宵的制作方法及相关材料。

教学难点1.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探究;2.元宵的制作方法的讲解。

教学准备1.制作元宵所需的原材料:糯米粉、豆沙馅、花生碎等;2.红纸、剪刀、灯笼等装饰;3.各种游戏和活动的道具。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0分钟)1.以“节日愉快”为主题,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2.引入元宵节,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起源和传说。

二、制作元宵(60分钟)1.分发材料;让学生体验制作元宵的过程;2.讲解制作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元宵;3.介绍元宵的种类和相关的文化知识。

三、装饰灯笼(20分钟)1.分发纸张、剪刀、灯笼等装饰材料;2.让学生用红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形状,装饰灯笼,体验传统文化庆祝元宵节的氛围。

四、游戏和活动(30分钟)1.分别准备各种传统节目的游戏和活动,比如“猜灯谜”、“放烟火”等;2.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和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欢乐气氛。

五、复习回顾(10分钟)1.让学生总结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2.回顾制作元宵的过程和相关的知识。

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元宵节的起源和传说,认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2.学生能够学会制作元宵的方法,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3.学生能够参与游戏和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欢乐氛围。

参考资料1.元宵节相关文献;2.互联网相关资源。

人音版八上第三单元第2课时《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教案)

人音版八上第三单元第2课时《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教案)

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课类:设计·应用
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本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练习与探究、参与与合作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力、表现力。

《阿玛勒火》(囊玛)及《正月十五那一天》(堆谐)。

选择它们的主旨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藏族民间音乐的内容及风格,认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激发其热爱民族音乐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阿玛勒火》为拍,商调式,二段体结构。

旋律典雅细腻,是一首藏族民间歌舞“囊玛”中的歌曲。

歌曲的开头有一段流畅的引子,接着是歌唱部分。

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

歌中部分旋律的使用,使歌曲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

一字多音与波音的使用,更使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

《正月十五那一天》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歌曲,又名《迎公主歌》,它是一首一段体结构的史诗性的颂歌。

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表现了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主题思想。

歌曲属于“堆谐”中的“觉谢”的藏族音乐风格特点,情绪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的特征。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团体合作学习,思维活跃,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相关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
学生用具:课本
板书。

《正月十五那一天》-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案

《正月十五那一天》-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案

正月十五那一天人音版五线谱八年级第15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元宵节。

2.学习人音版五线谱《正月十五那一天》的乐理知识。

3.掌握《正月十五那一天》的基本演奏技巧。

4.通过学习这首曲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演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了解正月十五节日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为元宵节。

这一天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传统习俗。

请同学们在事先准备的材料中学习这个节日的历史和风俗,并回答问题:元宵为什么是圆的?灯谜的解法应该如何?(建议学校资料室或图书馆中有关节日的资料)。

2. 学习乐理知识1.本曲的调式为C大调。

2.乐曲的节奏型为二拍,每小节4个拍子。

3.乐曲中的休止符和各个音符所占拍数。

3. 教授演奏技巧1.介绍乐曲的基本演奏技巧(右手按五线谱演奏,左手配合弹奏和弓指)。

2.练习指法,并逐渐提高演奏速度。

3.整合左右手的演奏技巧,同时弹奏乐曲。

4. 耳朵听力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同学对音乐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1.关闭眼睛,听一段乐曲,指出其中的乐器(例如:吉他、小提琴等)。

2.关闭眼睛,听一段乐曲,再听一遍模仿演奏。

3.耳朵记忆训练:听一小段旋律,再写下来。

5. 分组恶搞1.同学们自主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恶搞版本的《正月十五那一天》。

2.要求在保持原调,节奏和基本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找到一个适合团队的恶搞题材,重新填写歌词。

3.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

6. 乐曲表演1.练习到一定的水平后,在班级或学校的音乐会上,将此曲演出。

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演出形式,可以是独奏、重奏、合唱等形式演出。

三、课后作业1.练习并练习谱面上的音符和节奏、提高演奏速度;2.准备恶搞歌曲表演创意,并在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评价此教案通过学生自主分组、自由学习,可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创造性思维,提高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互动和演出表现,以评价学生教学效果。

人音版八上 第三单元 正月十五那一天 教案

人音版八上 第三单元 正月十五那一天 教案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聆听哼唱并用肢体动作去感受藏族歌舞堆谢与囊玛的音乐特点与艺术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比较聆听的学习方法,分析堆谢与囊玛的不同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

乐于用舞蹈动作去表现藏族歌舞,同时树立自主探究藏族音乐文化的良好意愿。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与表现堆谐和囊玛音乐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分辨堆谢与囊玛的音乐风格,理解囊码的音乐旋律特点。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正月十五那一天>学生随老师听音乐舞蹈。

学生围好圈直接开始跳,教师不用说话,直接开始录)注意:舞蹈的音乐要有速度变化师生问好:师:扎西德勒!(语调要上扬情绪高涨)生:扎西德勒!一、导入。

师:大家的藏族舞跳得真好!藏族的民间歌舞有三种,除了上节课了解的弦子之外,还有两种歌舞形式。

这节课就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首先一起来看这样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大河之舞》。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段舞蹈属于什么舞呢?生:踢踏舞师:对。

爱尔兰的踢踏舞,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不过,我们藏族同胞的踢踏舞也别具特色。

下面就一起欣赏2007年荣登春晚的藏族歌舞《飞弦踏春》。

活动2【活动】感受与欣赏二、(一)1、播放《飞弦踏春》片段。

师:在舞蹈之前弹奏的这一乐段,是这首歌曲的?(红字部分放慢速度说。

前奏后暂停)生:师:(继续播放在快歌段后暂停)这段歌舞的速度有什么变化?生:师补充:慢的部分就称为慢歌段,那么这个快的部分呢?生:师:在两段之间有一段用乐器演奏的音乐,叫做什么?生:师:我们接着欣赏(继续播放结束)通过之前的前奏、间奏、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知道这个结尾部分的乐段叫?生:师:很好!通过这两段视频的欣赏,你发现二者有什么共同点?(图片)生: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生:2、知识点介绍:(1)师:同学观看的很仔细,这种民间歌舞叫做:堆谐。

可不是一堆跳舞的鞋子哦!那究竟是什么呢?(出示屏幕)。

人音版初中音乐 天路 教学设计

人音版初中音乐 天路 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课题:欣赏《天路》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目标:1、欣赏《天路》、《正月十五那一天》,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

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感受藏族歌舞音乐-----堆谐。

3、能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藏族音乐的风格及情绪。

教学难点:能够分辨出两首歌曲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课件,点读机。

教学方法:听赏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师:放投影-----“路”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讲的路有哪些?生:讨论、交流、回答(公路、铁路、水路、石子路、水泥路……)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说了这么多你们知道的路,今天老师要带领你们去认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它犹如一条巨龙,穿过崇山峻岭,越过草原隔壁,跨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人们惊叹地称之为“天路”。

板书课题(放投影)新课欣赏《天路》展示几幅青藏高原风光画面(放投影)初听歌曲学生思考问题:❶歌曲的音乐风格?(藏族风格)❷歌曲的音乐情绪?(a段舒缓悠扬,b段高昂清脆,犹如高山呐喊)复听歌曲学生跟录音哼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初听歌曲思考:音乐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歌曲创作背景:(放投影)看几幅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结亲的图片。

(放投影)歌曲简介:(放投影)学唱歌曲(两遍)第一遍学唱后回答:❶呃马林吉松啦是什么意思?❷堆谐是什么意思?抢答:《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哪一类?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老师放投影。

藏族伴奏乐器:(放投影)介绍乐器----扎木聂。

(放投影)说说《天路》与《正月十五那一天》的异同?生:交流、讨论并回答师:总结(投影展示)小结:(见投影)下课。

人音版初中音乐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设计

人音版初中音乐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设计

人音版初中音乐正月十五那一天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聆听并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堆谢,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欣赏和堆谢舞舞步的学习初步了解堆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藏族民歌,学生自主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2学情分析学生对西藏堆谐音乐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对此类音乐的探知为本课的重点3教学重难点喜欢藏族音乐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互动活动。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学生引导欣赏一段西藏歌舞音乐,感受西藏歌舞音乐的魅力。

回答:对西藏的印象活动2【讲授】欣赏歌曲,回答问题:1、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

2、请学生分小组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歌词。

思考:歌词表现的主题思想?活动3【讲授】学唱歌曲1、模唱旋律;2、拍打节奏性节奏型;3、加歌词有感情演唱;4、加节奏型演唱。

活动4【活动】自主练习1、《正月十五那一天》是一首()?A、史诗性的颂歌B、军事性歌曲2、乐曲是()拍()调?A、4/4 C宫3、这首歌曲演唱部分以几分节奏为主,间奏部分以几分节奏为主?A、八分节奏型B、十六分节奏型4、乐曲的速度为()A、稍快B 、稍慢注:教师公布答案1.A 2.B 3.AB 4.A活动5【活动】关于堆谐的习题1、堆谐是指产生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一带的民间歌舞。

在藏文中“堆”是()意思A、上B、下2、堆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称“降谢”,速度较慢,抒情悠扬;一类称“觉谐”,速度较快,轻松活泼。

《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A、降谐B、觉谐注:教师公布答案1.A 2.B活动6【讲授】了解扎木聂扎木聂即扎木年,是藏族弹拨弦鸣乐器。

藏语“扎木”是声音,“年”为悦耳好听之意,“ 扎木年”意为声音悦耳的琴。

曾译称扎年、木聂、占木聂。

因张有六条琴弦,汉族又称其为藏族六弦琴。

活动7【活动】引导学生观看堆谐视频感受堆谢的魅力1、学习简单的堆谢舞步;2、边唱边跳;3、边唱边跳边拍打节奏型。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001]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001]

正月十五那一天教案[001]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十五,让学生了解该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教学目标1.学习正月十五的起源和背景知识;2.了解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3.掌握正月十五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利用问题引入正月十五这个节日:–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在正月十五这天有什么特别的活动或习俗吗?2. 介绍正月十五的起源和背景•在类似白话文的语言中,给学生讲解正月十五的起源和传说,如: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元宵节。

据说,在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它每年都会在这一天出来吃人。

后来有一位叫做“盼春”的少女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带着一群小孩子在正月十五这天放出了许多灯笼和烟花,把怪兽吓跑了。

从此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成了人们的团圆、欢庆的日子。

3. 学习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学生分小组,自行查找正月十五的传统习俗,并进行汇报:–家家户户挂灯笼;–吃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等。

4. 分析正月十五的意义•让学生思考正月十五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并进行小组讨论:–团圆:正月十五是一个象征团聚的日子,人们会和家人一起庆祝,并祈求一家人平安团圆;–祈福:也是一个祈求好运、福禄的日子,人们会向上天祈祷,希望来年顺利、幸福。

5. 拓展活动•分组让学生设计一张正月十五的节日海报,展示他们对这个节日的理解和想法。

总结与评价本节课通过导入新知识、介绍起源和背景、学习传统习俗以及分析意义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正月十五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深层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设计海报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提高了学生对正月十五的兴趣和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月十五那一天》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藏族的歌舞音乐,愿意探索有关藏族的音乐文化知识,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2、能够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3、了解藏族的歌舞音乐特点,随音乐跳跳踢踏舞。

4、能够唱唱《正月十五那一天》的旋律。

5、能够聆听并辨别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谐,并能感受、体验它们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藏族歌舞音乐的特点、音乐情绪。

2、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走进雪域高原,走进藏族灿烂的音乐文化。

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藏族歌舞堆谐的情绪特点。

2、正月十五,你想到了什么?
3、有一首歌《正月十五那一天》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热烈欢快的盛大场面,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故事。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思考音乐节奏。

2、思索音乐的基本情绪(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歌曲的体裁(史诗性的颂歌)、歌曲表达的主题思想(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使得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的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组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思想解释的清清楚楚。

)、作品结构等。

3、藏族民歌、拍子、速度、民族乐器札木聂、藏族铃鼓、图片表现盛大的欢迎仪式、间奏、节奏紧凑、多段歌词分节歌形式表现思想内容。

4、认识札木聂,并了解其音色。

5、堆谐是什么意思?呃马林吉松啦是什么意思?
6、理解堆谐及其发展简史。

7、把自己置身于盛大的迎亲队伍,随音乐跳起踢踏舞。

8、随音乐舞蹈,感受情绪特点。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