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试题及答案

大学之道试题及答案

大学之道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经典?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C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段话强调的是:A. 学习的重要性B. 思考的重要性C. 行动的重要性D. 目标的重要性答案:D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A4. “格物致知”是《大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格物”指的是:A. 研究事物B. 观察事物C. 理解事物D. 改变事物答案:A5. 在《大学》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八目”的内容?A. 格物B. 致知C. 诚意D. 明德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大学》中提到的修身的方法?A. 正心B. 诚意C. 修身D. 齐家答案:A, B, C2. 《大学》中提到的“止于至善”包含哪些方面?A. 个人修养B. 家庭和谐C. 国家治理D. 世界和平答案:A, B, C, D3. 根据《大学》的观点,以下哪些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基础?A. 修身B. 齐家C. 治国D. 平天下答案:A, B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含义。

答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的是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的过程。

格物是指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致知则是通过这种研究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理解。

2. 请解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中的意义。

答案:在《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条由内而外的修养和实践路径。

修身是指个人修养,齐家是指家庭和谐,治国是指国家治理,平天下则是指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秩序。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体系。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大学》中“止于至善”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国学《大学》试题及答案

国学《大学》试题及答案

国学《大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______。

2. 《大学》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论述,其中“修身”是基础,指的是______。

3. 《大学》中“格物致知”的“格物”指的是______。

4. 儒家思想强调“诚意正心”,在《大学》中,“诚意”是指______。

5. 《大学》中提倡的“慎独”是指在______的情况下也要保持道德行为。

二、选择题1. 《大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A. 孔子B. 孟子C. 曾子D. 荀子答案:C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C3. 下列哪项不是《大学》中提到的“八目”?A. 格物B. 致知C. 诚意D. 明辨答案:D4. 《大学》中提到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的“止”是指:A. 停止B. 目标C. 止境D. 静止答案:B5. 《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体现了儒家的:A. 个人主义B. 集体主义C. 功利主义D. 理想主义答案:B三、简答题1. 简述《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含义。

答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的是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达到理解事物规律的目的,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

2. 解释《大学》中“诚意正心”的意义。

答案:“诚意正心”在《大学》中指的是以真诚的态度去修正自己的内心,使之达到正直和纯洁的状态。

3. 根据《大学》的教导,如何理解“修身”与“齐家”的关系?答案:《大学》认为“修身”是“齐家”的基础,只有个人修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有效地管理家庭,进而影响社会和国家。

四、论述题1. 论述《大学》中“止于至善”的思想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答案:《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强调追求道德和行为的最高境界。

对现代人而言,这意味着在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应不断追求卓越,努力实现自身的最高道德标准,同时也要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作出贡献。

《中庸》阅读附答案

《中庸》阅读附答案

《中庸》阅读附答案“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

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

《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咸庶中正”。

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

“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

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

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

《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

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

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

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

《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

《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

”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

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须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

大学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及答案

大学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风”指的是什么?A. 地方民歌B. 宫廷乐歌C. 祭祀歌曲D. 战争歌曲答案:A2.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孟子》D. 《道德经》答案:D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4.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代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A5.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哲学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6.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A. 创新B. 纪律C. 勤奋D. 团结答案:B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部经典?A. 《易经》B. 《尚书》C. 《礼记》D. 《左传》答案:A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学习态度?A. 谦虚B. 勤奋C. 好奇D. 坚持答案:A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团队合作B. 终身学习C. 尊师重道D. 个人主义答案:B10. 下列哪部作品是《左传》的注解?A. 《春秋繁露》B. 《春秋谷梁传》C. 《春秋公羊传》D. 《春秋左氏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春秋三传”?A. 《春秋》B. 《左传》C. 《谷梁传》D. 《公羊传》E. 《国语》答案:B, C, D1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的哪些思想?A. 个人修养B. 家庭和睦C. 国家治理D. 世界和平E. 经济发展答案:A, B, C, D13. 下列哪些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的特征?A. 无形B. 无名C. 无为D. 有为E. 有形答案:A, B, C14. “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体现了哪种社会价值观?A. 个人主义B. 集体主义C. 和谐D. 竞争E. 法治答案:B, C15. 下列哪些作品是《诗经》中的“雅”?A. 《大雅》B. 《小雅》C. 《周南》D. 《召南》E. 《鲁颂》答案:A, B, E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6. 《诗经》共分为风、雅、________三部分。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题库(附答案)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题库(附答案)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题库一、选择题(每题1分)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A.《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B.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C.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种才能被称为“六艺”,其中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六艺中的“射”指的是射箭技术;“御”指的是抵御敌人的技术;“书”指的是书法。

2.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目”指的是( A)A.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D.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我校的校训是(D)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B.厚德明法格物致公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D.明德力行成己达人3.我校校训中的四个核心词语依次出自(A )A.《大学》、《中庸》、《中庸》、《论语》B.《大学》、《中庸》、《孟子》、《论语》C.《论语》、《大学》、《中庸》、《中庸》、D.《大学》、《中庸》、《论语》、《中庸》4.以下哪部典籍是诸子百家思想共同的源头,具有群经之首的地位(D)A《诗经》B《尚书》C《礼记》D《周易》5.“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诗经》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这种情感(A )A“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C“人而无礼,故不遄死”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6.找出不是出自《道德经》的一句(D)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学国学智慧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国学智慧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国学智慧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以下哪部经典?A. 《尚书》B. 《孟子》C. 《春秋》D. 《诗经》答案:B2. 下列哪位思想家不属于儒家学派?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B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A. 《道德经》B. 《庄子》C. 《论语》D. 《大学》答案:C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体现了哪种传统美德?A. 谦逊B. 坚韧C. 宽容D. 智慧答案:B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强调了哪种学习态度?A. 独立思考B. 终身学习C. 合作学习D. 尊师重道答案:B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的主张?A. 墨子B. 韩非子C. 孔子D. 庄子答案:C7.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句话出自哪部经典?A. 《礼记》B. 《道德经》C. 《论语》D. 《孟子》答案:A8.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 做事要有计划B. 遵守规则是成功的关键C. 创新比规则更重要D. 个人能力比团队协作更重要答案:B9.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A. 过于苛求完美会导致孤立B. 人应该追求完美C. 人应该避免过于聪明D. 人应该避免过于严格答案:A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B. 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C.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D. 学习与教学相结合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________》。

答案:论语1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________的民本思想。

答案:孟子1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代诗人________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答案:王维1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中的________理念。

小学大学中庸选择试题答案

小学大学中庸选择试题答案

小学大学中庸选择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主张的是()。

A. 仁爱B. 法治C. 德治D. 礼治答案:C. 德治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哪部著作?()。

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D. 《中庸》3.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

A. 仁B. 义C. 礼D. 智答案:D. 智4.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是指()。

A. 通过观察事物达到知识B. 通过实践操作获得技能C. 通过研究事物原理获得真知D. 通过逻辑推理掌握智慧答案:C. 通过研究事物原理获得真知5.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出自()。

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C. 《大学》二、填空题1. 《中庸》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炼,可以达到“________”的境界。

答案:至诚无息2. 在《大学》中,(________)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答案:格物致知3. “中庸”一词的含义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中正不偏不倚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庸》中的“诚”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答案:《中庸》中的“诚”是指真实无妄、纯粹无杂的内在品质。

它认为诚是天道的体现,也是人道的根本。

通过诚,人可以达到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诚是修身的核心,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基础。

2. 阐述《大学》中“明明德”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答案:“明明德”指的是认识并彰显内在的光明德性。

在个人修养中,明明德是一个自我觉醒和提升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个人的道德品质更加明朗和高尚。

这一过程有助于个人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的增长,进而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庸》与《大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大学中华传统文化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华传统文化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华传统文化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核心,其中“四书”指的是:A.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B.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 春秋、大学、中庸、孟子D. 易经、春秋、大学、中庸答案:B2. 下列哪位诗人不属于“初唐四杰”?A. 王勃B. 杨炯C. 骆宾王D. 李白答案:D3.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来源于: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B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A. 秀才B. 举人C. 进士D. 状元答案:D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杜甫B. 白居易C. 李白D. 王之涣答案:B6.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左传》的作者左丘明所著?A. 《国语》B. 《左传》C. 《史记》D. 《春秋》答案:C7.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A8.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体现了哪种文化理念?A. 儒家的仁爱思想B. 道家的无为思想C. 墨家的兼爱思想D. 法家的法治思想答案:A9.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对世界文明影响最大的是:A. 造纸术B. 火药C. 印刷术D. 指南针答案:A10.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哪首诗?A. 《水调歌头》B. 《念奴娇·赤壁怀古》C.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D. 《赤壁赋》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________的名句。

答案:孔子12. 中国传统戏曲中,扮演性格刚烈、有失忠厚的男性角色被称为________。

答案:净13.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是金代诗人________的名句。

答案:元好问14. “滴水穿石,非力也,而________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 中庸试题答案汾阳中学2016 年高一年级入学考试国学试题(本试题共12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选择题(每题1分,共30 分)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规律B.见君子而后厌然厌然:讨厌的样子C.其机如此机:机遇D.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处事精详2.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A.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B. 弟者,所以事长也C. 其所薄者厚,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D.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B.未之有也C.德者,本也;财者,末也D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尧舜率天下以仁毋自欺也孝者,所以事君也。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C.如恶恶臭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D.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彰显出来B.此之谓自谦谦:谦虚C.此谓成于中,形于外形:比较D.听讼,吾犹人也听讼:听到诉讼案件6.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B.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C.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弟/ 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D.若有一介臣/ 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 其如有容焉7.下列有相关文化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B.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如好好色C.古人二十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D.儒家经典“四书” ,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8.下面句子出于《大甲》的一句是()A、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B、顾諟天之明命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邦畿千里,维民所止9.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汤之《盘铭》曰B.未之有也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小人之使为国家 D .生之者众人之有技,若己有之10.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B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

C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忿懥:愤怒D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夸耀1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邦畿:都城及 其周围的地区 B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瑟:庄严C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喻:比喻D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偾:败坏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两个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 .如恶.恶.臭B .如好.好.色C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D .上老.老.而民兴孝1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所藏乎身不恕 恕:恕道,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品德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瞻:瞻仰,仰望 克:攻克14.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B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C .之子于归 B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示范作用。

C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斐:文雅言一行要有C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D .辟,则为天下僇矣。

15. 下列句子不存在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 ) A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B .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C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D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1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监,鉴戒B .断断兮无他技 断断:心地诚实C .尧、舜率天下以仁 率:坦率D .其心休休焉休休:宽宏大量,胸怀宽广1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迸诸四夷 迸:即“屏”,驱逐。

B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命:天命C .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拂:逆,违背D .骄泰以失之 骄泰:骄横放纵、放肆骄奢 19.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舒:舒服 B .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乘:指用四匹马拉的车。

C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务:致力于D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A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B .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

C .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

D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18.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彦圣:指德才兼备。

彦,美。

圣,明不啻:不只、不但 媢疾:妒嫉俾:门侍人无如之何:没有办法20.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B.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C.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种才能被称为“六艺” ,其中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六艺中的“射”指的是射箭技术;“御”指的是抵御敌人的技术;“书”指的是书法。

2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莫见乎隐,莫显乎微B.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C.舜好问而好察迩言D.辟如登高必自卑22. 下面句子中存在定语后置现象的一项是()A.鸢飞戾天,鱼跃于渊B.遁世不见知而不悔C.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D.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率性之谓道率性:遵循天性B.发而皆中节中节:符合法度C.民鲜能久矣鲜:少D.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辟:开D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愿:羡慕 28.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4.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拳拳:奉行不辍的样子B . 天下国家可均也 均:平均C . 衽金革,死而不厌 厌:憎恶、嫌弃D . 中立而不倚 倚:不正,偏侧 25. 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君子之道,费而隐 费:费力、费劲 B .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不肖:没有德行修养 C . 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破:分开 D .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造端:开始 26. 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慥慥:忠厚老实的样子C .在下位不援上援:攀附、 巴结D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尤:宠爱2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俟:等待在上位不陵下陵:欺凌B .B. 辟如登高必自卑 自卑:轻视自己、小看自己A. 期之丧,达乎大夫 期:满一年B.博学之,审问之 审:详尽 C .明辨之,笃行之 笃行:笃实地履行D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赞颂29.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翕:和睦、融洽.默写题(每空 1分,共 20 分)1.2. 曾子曰:“富润屋, ,德润身, ,故君子必诚其意。

; 与国人交, 4. 德者本也, 财散则民聚。

5. 仁者以财发身, 。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6.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三、翻译题。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 5分,共 20 分)1.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2.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3.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诚则形,形则著 形: 表露 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荐: 进献 其人存,则其政举 举: 实行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敏: 敏感A.B .C . D.3. 为人君,;为人臣,;为人子,止于孝;为人30.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柔:怀柔、使归顺B . 子庶民则百姓劝劝:劝说C . 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省:省察D .言前定则不跲 跲:绊倒,引申为不顺畅父,虑而后能得。

《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 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 知味也 ”请你结合事例,谈谈你对“过犹不及”的理解。

要求:( 1)拟一个标题;( 2)写成议论文,论述过程中要有事实论据。

(3)不少于 600 字。

汾阳中学 2016年高一年级入学考试国学答案 (本试题共120 一.选择题(每题 1 1. 答案: D C、关键2. 答案:C D、可通何3. 答案: D 判断句; D 、无特殊句式 判断句4. 答案:C A 、坦荡正义的 \ 彰显、弘扬 B 、 宗分, 分, A、宗旨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共 30 分) B、遮遮掩掩A、节通截 B、弟通悌 A 、状语后置; B 、 宾语前置; 愚者不及4.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四、断句题。

请用“ / ”为下列句子断句。

(每题 5分,共 20 分)旨/ 说的是C 、讨厌、厌恶D 、喜欢/ 美的、容貌出众的5. 答案:A B 、心满意足的样子 C 、表现 D 审理诉讼案件6. 答案: B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 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7. 答案: C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 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8. 答案: B A 之《盘铭》 9. 答案: A 的 B个/ 宾语前置的标志 取消句子独立性 10. 答案: D 、矜:同情,怜悯 11. 答案: C 。

喻:知晓、明白12. 答案:13.14. 15. 16. 17. 18. 19. 20. 21. 习伦理、 、D 出自《诗经》 C 出自汤 代词,这样的事/ 对于 C 这 D 代词,代指财物 / 主谓间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答案 DD 克,能够A B 通俱; C 通新 ; D 通戮 D 无特殊句式 C 带领、领导 D 俾:使 B 命: A 舒:舒缓、缓慢 D. 御:驾驶马车战车的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