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简介

合集下载

果蝇的形态观察及生活史

果蝇的形态观察及生活史

果蝇的形态观察及生活史果蝇(学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的果蝇物种,被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发展生物学和生殖生物学领域。

果蝇是小型昆虫,体长约3mm左右,全身呈黑色。

它们有两对发达的翅膀,蝇翅状如透明薄纱,能迅速振动以快速飞行。

果蝇的触角较长且呈隆起状,上面有微小的毛突,用于感知周围的环境。

它们的眼睛非常大且红色,由多个对眼组成,每对眼都有数百个单位眼(ommatidia),使得果蝇在飞行时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周围的变化。

果蝇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果蝇的卵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0.5毫米。

在适宜的温度下(通常是25°C),卵经过约24小时就能孵化出幼虫。

幼虫有一个小小的头部,由三个体节构成,体色为乳白色。

它们以水果腐烂的部分为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幼虫在食物上生长和发育,并在约4-7天后长到约3mm,达到最后一个体节时,进入蛹化阶段。

蛹是果蝇生命周期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果蝇在进入蛹化阶段前通过反刍运动挤压体内的消化道,排出体内残留的物质。

然后,它们翻到一侧,开始形成蛹。

蛹有一个棕色的外壳,包裹着内部的昆虫结构。

在蛹内,果蝇的全身进行了重塑和重组,新的组织和器官逐渐形成。

成虫是果蝇的最终发育阶段。

经过约10-14天的蛹化后,成熟的果蝇能够从蛹中爬出来。

它们身体完全变黑,翅膀完全展开。

成虫果蝇具有两性异形现象,雄性果蝇较大且腹部较为尖锐,雌性果蝇较小且腹部较为圆滚。

成虫国内在适宜的温度下可以存活约2-3个月。

果蝇的短寿命和相对简单的生命周期使得它们成为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

它们的基因组相对较小,容易被遗传学家研究和操作。

此外,果蝇的繁殖速度非常快,每一对成熟果蝇可以有数百的后代,这使得繁殖实验变得非常简单。

总结起来,果蝇是一种小型的昆虫,具有发达的翅膀、大眼睛和长触角。

它们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果蝇以水果腐烂的部分为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实验动物果蝇

实验动物果蝇
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此外,为了获得所需 的基因型果蝇,还需 要进行遗传学操作和
筛选
5
在科研中的应用
在科研中的应用
果蝇作为一种实验动 物,在多个领域都有
广泛的应用。例如
在科研中的应用
行为学研究
项 目5 10
果蝇具有复杂的行为模式,例如觅食、求偶、 防御等,因此常被用于行为学研究。例如,通 过观察果蝇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可以了 解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具有相似性,因此常被用于医学研究。例如,
项 目3 10
神经科学
通过研究果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糖尿病模型,可以了解人类糖
尿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
果蝇的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与人类类似,因此常
被用于神经科学的研究。例如,通过研究果蝇
的嗅觉系统,可以了解人类嗅觉的机制和疾病
的发生发展过程
-
汇报结束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3
此外,果蝇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特点也使其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重 要模型
2
分类学和形态特 征
分类学和形态特征
果蝇属于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双翅目、果 蝇科
其头部有一对复眼, 具有敏锐的视觉和听 觉能力
它们通常生活在热带 和亚热带地区,以腐 烂的水果或发酵物为 食
果蝇的胸部有三对腿, 且有一对翅膀,可以 飞行
为成虫
果蝇的生长速度非 常快,从受精卵到 成虫只需要大约10
天左右的时间
4
实验动物饲养
实验动物饲养
为了满足科研需求, 实验动物饲养是必不
可少的
对于果蝇来说,饲养 条件包括温度、湿度、
光照、食物等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 定期更换食物和清理 环境,以保持果蝇的

果蝇形态及生活史观察

果蝇形态及生活史观察

果蝇形态及生活史观察果蝇(学名: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常见而广泛研究的果蝇科昆虫。

它广泛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温暖的气候地区。

果蝇是小型昆虫,身体长约3-4毫米,通常呈现黑色或棕色。

果蝇的头部有一对复眼,复眼是由数千个独立光感受器组成的。

这些复眼能够让果蝇感知光线的方向和强度,以便在飞行过程中避免障碍物。

果蝇的嘴巴是一对刺状结构,用于吸食果实的汁液。

果蝇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胸部有三对足和一对翅膀。

果蝇的飞行能力非常强,它们能够迅速改变方向、加速和减速。

这种机动性让它们在自然界中追逐猎物或逃脱天敌时非常有优势。

果蝇的生活史短暂而繁忙。

它们的寿命通常为30-60天。

果蝇繁殖非常迅速,雌性果蝇一生可以产下数百个卵。

果蝇的繁殖主要发生在果实中。

雌性果蝇通过感知到成熟的水果中的化学信号来选择合适的产卵地点。

卵孵化后,幼虫出来并开始以腐烂的水果作为食物。

果蝇的幼虫与成虫形态明显不同,呈白色的缠绕状。

在幼虫期结束后,果蝇进入蛹期。

果蝇的蛹是一个保护幼虫进化为成虫的过渡阶段。

蛹通常呈棕色,并附着在选择的产卵地点附近。

在蛹孵化之后,一只成熟的果蝇会出来。

果蝇在实验室中被广泛用作模式生物。

它们具有许多研究所需的优点。

首先,果蝇容易饲养和繁殖,并且数量庞大。

其次,果蝇的基因组已经被完整测序,因此研究人员可以轻松地研究其基因和遗传变异。

此外,果蝇具有短寿命和大量后代的特点,这使得遗传学研究和突变筛选变得非常高效。

总之,果蝇的形态及生活史观察揭示了这种小型昆虫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果蝇的独特特性使其成为非常有用的实验模式生物,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基因、发育和行为等方面的生物学过程。

果蝇的知识

果蝇的知识

果蝇果蝇科(Drosophilidae)果蝇属(Drosophila)昆虫。

约1,000种。

广泛用作遗传和演化的室内外研究材料,尤其是黄果蝇(D. melanogaster)易於培育。

其生活史短,在室温下不到两周,关於果蝇的遗传资料收集得比任何动物都多。

用果蝇的染色体,尤其是成熟幼虫唾腺中最大的染色体,研究遗传特性和基因作用的基础。

对果蝇在自然界的生物学了解得还不够。

有些种生活以腐烂水果上。

有些种则在真菌或肉质的花中生活。

外观特征黄果蝇:体型较小,身长3~4mm。

近似种鉴定困难,主要特征是具有硕大的红色复眼。

雌性体长2.5毫米, 雄性较之还要小。

雄性有深色后肢,可以此来与雌性作区别。

分布范围果蝇类昆虫与人类一样分布于全世界,并且在人类的居室内过冬。

由於体型小,很容易穿过砂窗,因此居家环境内也很常见。

生活环境有些种生活以腐烂水果上。

有些种则在真菌或肉质的花中生活。

在垃圾筒边或久置的水果上,只要发现许多红眼的小蝇,即是果蝇;果蝇类幼虫习惯孳生於垃圾堆或腐果上。

黑腹果蝇黑腹果蝇在1830年首次被描述。

而它第一次被用作试验研究对象则要到1901年,试验者是动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威廉·恩斯特·卡斯特。

他通过对果蝇的种系研究,设法了解多代近亲繁殖的结果和取自其中某一代进行杂交所出现的现象。

1910年,汤玛斯·亨特·摩尔根开始在实验室内培育果蝇并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

之后,很多遗传学家就开始用果蝇作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多遗传学方面的知识,包括这种蝇类基因组里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雌蝇可以一次产下400个0.5毫米大小的卵,它们有绒毛膜和一层卵黄膜包被。

其发育速度受环境温度影响。

在25℃环境下,22小时后幼虫就会破壳而出, 并且立刻觅食。

因为母体会将它们放在腐烂的水果上或其他发酵的有机物上,所以它们的首要食物来源是使水果腐烂的微生物,如酵母和细菌,其次是含糖的水果。

幼虫24小时后就会第一次蜕皮,并且不断生长,以到达第二幼体发育期。

果蝇高考相关知识点

果蝇高考相关知识点

果蝇高考相关知识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也是遗传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

在高考生物考试中,果蝇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下面将介绍果蝇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果蝇的生命周期果蝇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果蝇卵白色透明,约为0.5毫米长,通常在果蝇蛆繁殖的食物表面附近产卵。

孵化后的果蝇幼虫是白色的,有头和体节,通过不断蜕皮生长。

幼虫经过几次蜕皮后,进入蛹的阶段。

蛹是不活动的状态,外形有一点像木乃伊。

最后,在蛹内发育成熟的果蝇成虫会从蛹中爬出来。

二、果蝇的遗传实验果蝇由于其短的世代时间、小巧的体型和容易培养等特点,成为了遗传学研究的理想模式生物。

通过对果蝇遗传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遗传变异的发生和遗传规律的探究。

其中最有名的实验是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的果蝇遗传实验,他在果蝇身上首次观察到了连锁性状的存在,揭示了性连锁遗传的规律。

三、果蝇的性别决定机制果蝇的性别决定是有关性连锁等位基因决定的。

果蝇有3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为性染色体,雌性为XX,雄性为XY。

果蝇的性别由位于第三染色体上的性连锁基因决定,该基因在雌性为双态基因,而在雄性为单态基因。

这也是果蝇遗传实验时,通过观察眼色和翅型等性连锁的特征,可以判断出果蝇的性别的原理。

四、果蝇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果蝇在发育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果蝇的胚胎发育短且易于观察,通过观察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调控,可以深入了解发育的机制。

此外,果蝇的突变体资源丰富,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突变株系来揭示基因在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

五、果蝇在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果蝇也被广泛应用于行为学研究。

果蝇的神经系统相对简单,可以通过研究果蝇的行为来揭示基因在行为发育和行为调控中的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观察果蝇的觅食行为、睡眠行为和交配行为等,通过对不同基因突变株系的观察比较,可以探究基因在行为调控中的机制。

果蝇生活史

果蝇生活史

果蝇生活史
果蝇,又称蛆虫,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其生活史非常有趣。

从果蝇的卵到成虫,经历了一系列的发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特征和生活方式。

果蝇的生命周期大约为10到12天。

一只成熟的果蝇雌虫可以产下大约500到1000粒卵,这些卵在适宜的温度下会在24小时内孵化成为幼虫。

幼虫期大约为4
到6天,幼虫主要以腐烂的水果和蔬菜为食,通过吞噬这些腐烂的有机物来获取营养。

在幼虫期结束后,果蝇会经历蛹期。

在这个阶段,幼虫会停止进食,寻找一个
安全的地方,如果实内部或者腐烂的植物上,然后化茧成蛹。

蛹期一般持续2到4天,蛹内的果蝇会进行全面的变态,最终变成成虫。

成虫期是果蝇生命周期中最短暂的阶段,大约只有2到3天。

在这个阶段,果
蝇主要的任务是繁殖后代。

成虫会寻找适宜的环境,产下新的卵,然后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

果蝇的生活史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奇妙的变化和生命力。

它们在自然界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分解腐烂的有机物,促进自然循环。

通过了解果蝇的生活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循环和变化,也更加珍惜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果蝇百科

果蝇百科

酒精发酵缸之果蝇简介果蝇果蝇是小型蝇类动物,它是一种健康的全素食昆虫,个体很小。

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亚热带、热带气候区,尤其易发酵场所如:酿醋厂、酿酒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

果蝇喜欢在腐烂水果上飞舞,所以人称果蝇。

实际上它喜欢的是腐烂水果发酵产生出的酒(由于其主食为酵母菌,且腐烂的水果易滋生酵母菌)所以酒发酵缸前也会招引来很多果蝇,古希腊人称果蝇为“嗜酒者”。

果蝇在酒精发酵中可以起到帮助催化的作用。

果蝇可以分辨真假酒果蝇是一种独特的昆虫,它们一生当中经常在酒场上驰骋,因为果蝇依赖在腐烂水果中生长的酵母。

酵母通过一种发酵过程将水果或粮食中的糖转化为能量,同时产生副产物乙醇。

科学研究显示,果蝇能嗅到二氧化碳并作出反应。

二氧化碳是帮助果蝇寻找到发酵中的水果的一种标记物。

果蝇还被发现能够通过其吻部的一组专门的神经元“尝”到以碳酸水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

这一新颖的味觉模式有可能帮助果蝇获得由微生物所产生的营养物质。

从而可以通过果蝇的喜好,分辨哪些是酿造酒,哪些是勾兑酒。

果蝇也会“借酒消愁”人类并非是唯一通过酒水来借酒消愁的,自然界中果蝇失恋之后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研究小组最新研究显示,果蝇大脑中存在一种开关分子,当它们遭受求偶拒绝时该分子就会发生变化,导致它们饮用更多的酒精。

人体内也存在类似的分子结构,叫做神经肽Y,同样可作为“扳机开关”作出过度饮酒和滥用药物的行为。

果蝇小百科外观特征体型较小,身长3~4mm。

主要特征是具有硕大的红色复眼。

腹部雄性有黑斑前肢有性梳,雌性没有生活习性果蝇喜欢在25度左右的温度下活动,喜欢新鲜空气。

果蝇对危害人类健康的有毒气体非常敏感,作为一种真核多细胞昆虫,果蝇有类似哺乳动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系统,对空气质量要求非常高。

果蝇的异常表现能反应室内空气污染。

大部分水果都有果蝇幼虫如:樱桃、芒果、柑橘、杨梅、蓝莓、草莓、葡萄、西瓜……都发现过果蝇的幼虫。

这些幼虫至少有1000多个种类,分布的水果品种也很广泛。

果蝇的形态结构特点

果蝇的形态结构特点

果蝇的形态结构特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是一种小型的昆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它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用于许多生物学研究,尤其是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果蝇的形态结构具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理想的研究对象。

果蝇的身体呈椭圆形,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

头部包括一对复眼、一对触角和一对咀嚼式口器。

果蝇的复眼是由数百个独立的小眼(ommatidia)组成的,这些小眼能够感知光线的方向和强度。

触角则用于感知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帮助果蝇找到食物和配偶。

咀嚼式口器使果蝇能够摄取食物,并且通过吐出唾液来消化食物。

果蝇的胸部有三对足,用于行走和捕食。

每只足上有五个关节,使果蝇能够灵活地移动。

胸部还有两对翅膀,使果蝇能够飞行。

果蝇的翅膀呈透明状,上面有细小的脉络,这些脉络使翅膀能够保持稳定的形状并进行快速的振动。

果蝇的腹部包含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食道、胃和肠道,用于消化和吸收食物。

生殖系统包括卵巢和雄腺,用于繁殖后代。

呼吸系统通过一对气管和气管分支将氧气传递到身体各部分,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果蝇的形态结构特点使其成为许多研究领域的理想模型生物。

首先,果蝇的短世代时间使得繁殖和观察变异现象更加容易。

果蝇的发育周期只需约10天,从卵变成成虫,这使得研究者能够迅速观察到基因突变和表型变化。

果蝇具有相对较少的基因数量和简单的基因组结构。

果蝇的基因组只有四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是性染色体。

这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和研究与特定性状相关的基因。

果蝇的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许多果蝇基因在其它物种中也存在,并且在进化过程中保持了相似的功能。

这意味着通过研究果蝇的基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其他物种的基因功能。

果蝇的遗传工具箱丰富多样。

研究者可以利用遗传学技术来研究果蝇的基因功能。

例如,通过交叉配对和选择,研究者可以产生具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果蝇株系,并研究这些突变对果蝇外观、行为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蝇一、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1.生活史果蝇(fruit fly)双翅目、短角亚目、果蝇科、果蝇属昆虫。

约1,000种。

果蝇的1个完整的生活周期分为4个明显的时期,即卵→幼虫→蛹→成虫。

卵长约0.5 mm、白色,前端背面伸出一触丝,能附着在食物或瓶壁上,不致深陷于食物中,卵经22-24 h孵化为幼虫,幼虫经两次蜕皮为三龄幼虫约4-5 mm,肉眼可见其一端稍尖为头部,上有一黑色钩状口器,幼虫生活约4 d左右化蛹,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成深褐色,此时即将羽化,成虫果蝇自羽化后8 h可交配,2 d后即可产卵,成虫果蝇在25℃下一般存活37 d。

[1]果蝇的生活周期和各发育阶段的经过时间2.生物学特性2.1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4-5 mm,浅黄色或灰黄色,复眼红色或暗红色,触角具芒状,第三节粗大,椭圆形至长圆形。

中胸背面横排11列刚毛,前面5列后面6列,无小盾前鬃,小盾后鬃2行2列。

胸部和腹部均生有较密的黑褐色短毛。

前翅具有2个黑色斑块,前缘脉有缘褶2个,具臀室。

雌成虫比雄成虫体型大,腹末较尖削,腹背有5条黑色条纹。

前足第一跗节无性梳,雄成虫腹末圆钝,腹部背面有3条黑纹,前2条较细,后1条粗并且延伸至腹面,第四五腹节背面黑色。

卵:梭形,初产水滴状润白,后白色,长0.4-0.5 mm,前端背面有2根触丝。

幼虫:白色,无足型,无头。

体躯尾端粗,前端稍细略呈楔形,每一体节有一圈钩刺,体前端具黑色口钩,在口钩基部左右各有一唾腺。

整个体驱稍呈半透明状,透过体壁可见消化道内有断线状黑褐色食物消化残留物。

蛹:略呈梭形,前端有2个呼吸孔,后端有尾芽,初时淡黄,后颜色加深,近羽化时深褐色。

[2]2.2 生活习性(1)成虫习性:黑腹果蝇成虫为舐吸式口器,主要以舐吸水果汁液为食,对发酵果汁和糖醋液等有较强的趋向性。

饲养观察结果显示成虫可存活25-40 d,温度在8-33℃范围内均可生存,以25℃左右为最适宜[3],高于33℃时果蝇成虫陆续死亡,当气温低于8℃时果蝇成虫不在田间活动,多聚集于果壳(如葡萄)、幼虫取食后的烂果孔穴里。

果蝇成虫飞翔能力弱,多在背阴和弱光处活动,多数时间栖息于杂草丛生的潮湿地里。

(2)成虫羽化:成虫羽化时间多数在早6:00-8:00。

成虫羽化时,先借助于顶囊的顶力将蛹背部前端顶开一小裂口,或直接顶开蛹盖,靠足的推力及身体的扭动将身体带出。

刚羽化的成虫体色淡,翅未完全展开而紧贴虫体,不能飞翔,30 min-2 h内爬行或静伏并舒展身体,身体逐渐硬化,体色开始加深,6 h后身体充分硬化,体色变为正常。

雌虫比雄虫虫体微大,雌雄性数量比接近1∶1,雌性略高。

(3)求偶与交尾:经羽化后身体充分硬化、体色变为正常的雌雄成虫,开始飞动取食,雄虫12 h、雌虫8 h后达到性成熟。

雄虫性成熟后表现兴奋、好动、飞行敏捷迅速,开始追逐异性,主要行为有展翅、振动、尾追、打圈等。

而雌虫对此不表现太多反应,只是偶尔飞行。

雌雄成虫交尾时雄虫在上,用足抱握雌虫,腹部向下弯曲连接雌虫生殖器。

交尾时间6-25 min,多数为17-18 min,雌虫交尾一次便可终生产卵。

(4)产卵:雌成虫交尾后24 h可产卵。

在果实上产卵时,雌虫先找到合适的产卵果(成熟后表皮软的果实在果面上爬行几分钟后先用腹末端的刺状物刺破果实表皮,然后通过导卵器产卵于表皮下1 mm处。

1头雌虫一般每果产1粒或数粒卵,卵如炮弹状镶在果肉内。

如遇腐烂的果实,果面湿润,雌虫可直接将卵产在腐烂的水果表面。

我们在田间调查时,肉眼可见腐烂果面上有果蝇所产的卵。

经观察,黑腹果蝇、铃木氏果蝇和海德氏果蝇的产卵量和卵的孵化情况较接近。

温度在25℃左右、湿度70%左右条件下,雌虫交尾后24 h直至死亡前一天都可产卵,每只雌虫一生最多可产506粒卵,最少可产390粒,平均产卵量为476粒,日产卵量为13.0-44.0粒,平均为15.6粒。

(5)卵的孵化和幼虫:卵在25℃条件下发育,20 h后可陆续孵化,40 h内孵化完毕。

孵化率为98.1%。

孵化时幼虫凭借自身的蠕动和口钩的力量破卵而出,开始在果肉汁液里蠕动,并挥动口钩取食。

幼虫分3龄,25℃左右时1龄、2龄幼虫发育期各约1 d,3龄约3 d[4],5 d左右可发育为老熟幼虫。

幼虫每经一龄需蜕皮并遗弃原口钩,长出新口钩。

(6)化蛹和蛹:幼虫发育至老熟时停止取食,开始爬动寻找化蛹场所。

果实内的幼虫出果后,在果面上先是爬行几分钟,后跌落地面,在地面爬行寻找土壤松软处入土,入土时头部先钻入,呈倒立状,蠕动而入,在土壤内1-3 cm潮湿处化蛹。

地面上腐烂食物上的足龄幼虫,入土化蛹或在腐烂食物上直接化蛹。

正常气温下,温度在15℃以上时,这些蛹均能正常羽化,羽化率为98.5%。

幼虫入土化蛹的深度与土壤湿度有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和35%(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时,幼虫在土表化蛹,土壤含水量在15%-20%时,幼虫在土表下1 cm左右处化蛹,最深的在3 cm处。

[5]二、繁育技术1. 繁殖方法果蝇在20℃时,卵发育成幼虫约需8d,幼虫发育到成虫约需6d,在25 ℃时,从卵到成虫约10 d .果蝇的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关系密切,在25 ℃时成虫约活13 d,30℃以上能导致不育或死亡,低温则使它生活周期延长,生活力下降。

[6]2. 保种注意事项第一.保种温度保持在15-18℃。

当室温高于15℃时,可直接室温保种,既可省电又可避免因培养箱自控失灵造成的意外。

第二.经常观察及时补湿。

现出厂的培养箱风机都是24小时常转,培养基很容易被吹干,故应及时补加无菌水。

方法是用消毒注射器顺瓶壁缓缓注入,以填满干裂缝隙为宜。

第三.适当补加酵母粉。

可将适量酵母粉融入无菌水随补水时加入(不必每次都加酵母粉)。

第四.选用20目左右的玉米粉(目前市售玉米粉多在40-60目)配制培养基,因为过细的玉米粉同样用量配成的培养基要粘稠的多,粗粒玉米粉配成的培养基则显得相对松软,从而利于果蝇幼虫的活动。

[7]第五.保种防杂。

原种保种时,一定要注意防止种系间的混杂。

培养瓶的棉塞要塞紧,避免果蝇逃出,转移果蝇时,防止果蝇飞散,如果发现有从中逃逸者,必须捕杀。

最好每天只转接一个种系或分室转接不同种系。

[8]第六.培养基的灭菌。

为减少长时间培养中的培养基污染问题,在保种时,可将分装好的培养基放入高压灭菌锅中121℃灭菌30 min,虽杀死了培养基中的酵母菌,但大大减少了培养基污染的机会,实际上移入果蝇后依靠果蝇体表携带的酵母菌自然接种[9]使得培养基中的酵母菌复得,以供果蝇生长发育需要。

三、饲养管理1 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采集和饲养果蝇的基础。

常用的有玉米粉培养基和小麦粉培养基。

玉米粉培养基配方如下:玉米粉10 g,蔗糖13.5 g,琼脂1.5g,水75 mL和质量分数10 %苯酚溶液0.5 mL(1 g苯酚粉末溶解于10mL体积分数95%酒精)。

配制时先用水将玉米粉调成糊状,多余水放入烧杯,加入剪碎的琼脂加热煮沸,待琼脂全部溶解后,把玉米粉糊缓缓倒入烧杯,糖浆可同时加入,边加边搅拌、加完毕后继续煮沸5 min、为了防止培养基中霉菌生长,可滴入5 mL质量分数10%的苯酚溶液。

在培养基未完全冷却前,小心将其倒入培养瓶,勿沾污瓶壁,使培养基在瓶厚度约3 cm。

冷却后,每瓶再加入鲜酵母液3滴,瓶壁如有水珠可用吸水纸吸干,以防打湿果蝇翅膀而引起死亡、用消毒过的滤纸对褶成宽约2 cm的长条插入瓶中作为化蛹的干燥场所、25℃恒温箱中12 h,如无霉菌生长即可将果蝇引入。

2 培养培养果蝇用的饲料瓶,常用无色透明的广口瓶作培养瓶,用纱布包裹的棉花球作瓶寨,可用蒸气消毒,饲养瓶先要洗净晾干消毒,然后倒入饲料,冷却后用乙醇棉花擦瓶壁,然后滴入酵母菌数滴再插入消毒过的吸水纸。

原种培养: 事先检查果蝇有无混杂,以防原种丢失。

亲本数目一般每瓶5-6对,移入新培养瓶时,须将瓶横卧,然后将果蝇挑入,待果蝇清醒过来后再把培养瓶竖起,以防止果蝇粘在培养基上、引入瓶内的果蝇会自行交配,并很快产卵、最适温度在20-25℃,一般10-14 d可繁殖一代、原种培养可控制到10-15℃ ,培养过程避免日光直射。

30℃会致果蝇不育和死亡,低温会延长生活周期,同时生活力减低。

果蝇在培养过程中,一般每3-4周需要换1次培养基。

原种培养每2-4周换一次培养基(据温度来确定),每一原种培养至少保留两套。

标签上写明名称,日期等。

当子蝇即将孵化出来以前,倒出采本,以免和子代混淆。

果蝇幼虫的土法培养:可在实验前15d,将烂梨和香蕉装入食品袋内,不要封口,置温暖潮湿处,以此为培养基,进行自然接种,自行繁殖幼虫。

一般在春夏和初秋季节在袋中装入培养基进行幼虫培养。

[10]3 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1]3.1 培养基的防霉因为酵母菌与霉菌生活环境相似,均为pH4.5-6.0。

所以在培养基的配制、酵母液的制备乃至转管时瓶塞的取放等每一个细节都要按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去完成,防止霉菌的污染。

对于已经被霉菌大量污染的培养基应及时倒掉,不宜再用。

3.2培养的温度温度对果蝇的生长发育繁殖至关重要。

果蝇生活的最适温度为20-25℃。

当温度降至10℃以下时,生活周期延至57d以上,生活力明显降低,而高于30℃时引起不育和死亡。

因此,选培养箱培养最为妥当。

3.3保证果蝇种系的纯正要想保证遗传学实验的杂交测试不受干扰,一定要保证亲本果蝇的纯正。

如发现有从瓶中逃逸者,必须捕杀。

并且,经常对亲本果蝇进行性状检查,排除杂交者或突变者。

3.4酵母菌的选择以往常常使用干酵母片,但其菌体活力较差,难以大量繁殖。

现在改用发酵面包专用活性酵母粉来制备酵母菌液,效果较好。

3.5果蝇的复壮由于长期在低温下生活,果蝇的生活力大大降低。

因此,必须挑取个体较大,繁殖力较强的雌雄果蝇,装入新培养瓶,继续培养。

四、使用管理1. 采集[12]1.1时机的选择果蝇生活和繁殖所需的温度范围比较狭窄,当天气预报的日最高气温在15℃以下和35℃以上时,基本上收集不到,收集果蝇应在日最高气温稳定在18-28℃时进行,日内最高气温达30℃左右时,在阴凉处可收集得到。

收集的日期可根据实验的需要和果蝇各期发育所需的时间(见表1)来定,例如做唾腺染色体装片需要三龄期幼虫,如果在20℃下培养,从卵到幼虫的发育需8天,则可在实验前第11或第10天开始,连续4-5天每天放一瓶饵料诱捕,如此,到实验课那天便很有把握有三龄期幼虫。

表1 果蝇发育所需时间与温度关系10℃15℃20℃25℃28℃卵幼虫成虫57d 18d 8d6.3d5d4.2d约3d约2.5d1.2 收集器皿的选择许多玻璃器皿如烧杯、牛奶瓶、指管、罐头瓶、锥形瓶都可用。

根据多年的观察试验,发现果蝇更喜欢透明光亮的器皿,如同时在牛奶瓶、罐头瓶和烧杯、锥形瓶中放入相同的饵料,果蝇进去最多的是透明度最大的烧杯和锥形瓶,而最不愿去透明度最差的牛奶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