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不良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合集下载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范本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范本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范本驾驶员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状态对驾驶行为和驾驶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驾驶员可能存在不良心理问题,如焦虑、压力、冷漠等,这些问题容易导致驾驶错误和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一、驾驶员的不良心理问题:1. 焦虑和紧张:驾驶员在面对复杂的道路环境和突发状况时,容易感到紧张和不安。

焦虑和紧张会干扰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增加驾驶风险。

2. 压力和疲劳:一些驾驶员长时间驾驶,特别是长途驾驶时容易感到压力和疲劳。

疲劳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冷漠和麻木:一些驾驶员可能在长期驾驶中逐渐变得冷漠和麻木,对道路上的危险和其他驾驶者的行为漠不关心。

这种心理状态容易导致驾驶不慎和事故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1. 提升驾驶员的自信心:驾驶员需要有自信心,相信自己具备足够的驾驶技能和判断力。

提供系统的驾驶培训和教育,帮助驾驶员提升驾驶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 减少驾驶员的压力和疲劳:驾驶员需要合理安排驾驶时间,避免长时间驾驶和疲劳驾驶。

规定合理的工作和休息时间,确保驾驶员有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3. 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为驾驶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驾驶员可以通过参加心理辅导、瑜伽等活动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4. 建立良好的驾驶环境:提供良好的驾驶条件和设施,如道路标志、信号灯、路况信息等,减少驾驶员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5. 增强驾驶员的道德意识:加强驾驶员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意识到驾驶行为的重要性和后果。

鼓励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尊重和关心其他驾驶者。

6. 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通过驾驶技能培训和训练,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同时,建立警觉性训练机制,让驾驶员时刻保持警觉。

7. 定期检查驾驶员的心理状况:每一位驾驶员都应定期进行心理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如发现驾驶员存在不良心理问题,应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驾驶员心理素质高低是行车安全的首要保障范文

驾驶员心理素质高低是行车安全的首要保障范文

驾驶员心理素质高低是行车安全的首要保障范文驾驶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注和集中注意力的任务,而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其对道路条件和交通情况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因此,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成为了行车安全的首要保障。

本文将就驾驶员心理素质在行车安全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

一、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驾驶技能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面对外部环境刺激时所表现出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状态。

对于驾驶员而言,高度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可以帮助其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交通环境和道路状况,从而更好地发挥其驾驶技能。

相反,如果驾驶员的心理素质较低,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情绪波动,从而影响其驾驶技能的发挥。

因此,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驾驶员驾驶技能的发挥水平。

二、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其驾驶技能的发挥,还会直接关系到驾驶员的安全意识的培养。

心理素质高的驾驶员更容易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在遇到危险的情况下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

而心理素质较低的驾驶员则容易因为情绪不稳定或者恐慌而无法正确应对突发状况,从而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

因此,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驾驶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道路突然堵塞、其他车辆突然变道等。

在这些情况下,驾驶员需要迅速作出反应来应对突发事件,而驾驶员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心理素质高的驾驶员会保持冷静并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而心理素质较低的驾驶员则容易陷入恐慌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因此,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对于遵守交通规则的程度具有直接影响。

驾驶员心理素质的高低还会直接影响到驾驶员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

心理素质高的驾驶员具有较强的自律能力和意识,更容易遵守交通规则,从而减少违规行为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驾驶员不良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驾驶员不良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驾驶员不良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我国多年来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在10万人左右。

“道路安全问题是公共卫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道路伤害也是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道路伤害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和青年人群的首位伤害死因,在道路伤害死亡人数和道路伤害死亡率上,我国都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刘殿武博士)安全行车是每个驾驶员时刻都注意的一大问题,能否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相对于技术因素,人的心理状态对交通安全隐患的影响更重要,与驾驶员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极大。

一驾驶员常见不良心理现象及其表现1 好胜心理。

行车时争强好胜,爱与人比高低。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表现为超速抢行,强行超车,开英雄车,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应付,导致事故。

2 急躁心理。

遇有天公不作美、事不顺心、车不争气、时不等人等情况,又急又躁,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驾车如飞,抢行抢超。

这种心理是安全行车的大敌,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十次肇事九次快,心情急躁事故来。

”3 负重心理。

因家庭出现矛盾、亲人发生病灾、本人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等原因,导致驾驶员思想负担过重、情绪低沉、思维迟钝、往往是手握方向盘,思想开小差,事故也就再所难免。

4 赌气心理。

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如:超车时前车不让、被人甩了方向、车被他擦挂或夜间行车对方不关远行灯等等,如果遇上这些情况,就气从心来,火冒三丈,殊不知:“气是事故根,十赌九丧生。

”5 过瘾心理。

换了新车和开上高档车,有种骄傲感,头脑易发热,遇到较好路段,油门一踩到底,然而一遇到紧急情况,措手不及。

即使是在高速公路上,因高速行驶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6 侥幸心理。

遇有危险复杂路段、不良天侯、车带故障或酒后驾驶,本应谨慎驾驶或改道而行或耐心等待或排除故障再行,却自恃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硬抢硬过,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7 麻痹心理。

在熟悉的路段,经常跑的区域和较好的路段上往往容易放松警惕,粗心大意,心不在焉,满以为很有把握。

驾驶员情绪对驾驶安全的影响

驾驶员情绪对驾驶安全的影响

驾驶员情绪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无论是开心还是焦急、愤怒或是忧虑。

而这些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尤其是在驾驶时。

驾驶员的情绪状态对驾驶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愤怒是一种最容易影响驾驶员行为的情绪之一。

当驾驶员遇到其他车辆的不礼貌或者违规行为时,很容易激起他们的愤怒情绪。

这种情绪会导致驾驶员的冲动行为,比如超速、频繁变道甚至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

这些行为都会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对驾驶安全构成威胁。

另外,焦虑是另一个常见的影响驾驶安全的情绪。

当驾驶员在路上遇到堵车、迷路或者时间紧迫等情况时,会容易感到焦虑。

焦虑情绪会使驾驶员的集中注意力下降,容易造成疲劳驾驶或者不良的决策。

这样不仅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会影响其他道路用户的安全。

此外,忧虑也是一个常见的情绪状态,在驾驶时同样会对驾驶安全造成影响。

例如,担心家人的健康或者工作上的压力等问题,都会在驾驶时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

驾驶员的心思不能完全放在驾驶上,容易导致疏忽大意或者驾驶失误,增加事故的风险。

然而,相比较于负面情绪,积极的情绪状态如喜悦、满足等对驾驶安全同样有着积极的影响。

快乐的心情能够提高驾驶员的警惕性和注意力,使其更容易集中精力在驾驶上。

这将有助于减少交通违章和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总的来说,驾驶员的情绪状态对驾驶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愤怒、焦虑和忧虑等负面情绪容易导致冲动行为、不良决策和注意力不集中,增加事故的发生率。

而积极的情绪状态则有助于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力和警惕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因此,驾驶员在驾驶前应尽量保持平静和愉快的情绪状态,以确保行车安全。

驾驶员不良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驾驶员不良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驾驶员不良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驾驶员的心理状态对行车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如焦虑、愤怒、压力、疲劳和酒驾等都会影响驾驶员的安全行车。

本篇文章将分析驾驶员不良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对策。

焦虑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会导致驾驶员过度担心或害怕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让驾驶员不能应对突发状况。

据研究表明,焦虑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要高于正常情况下驾驶员的风险。

对策:驾驶员需要了解自身的情况并采取一些缓解焦虑的措施。

例如听轻松的音乐、呼吸练习、冥想等都能减轻焦虑。

此外,驾驶员需要保持冷静。

道路上的每一种紧急情况都需要对应的反应,如果紧张的情况下,驾驶员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么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愤怒愤怒是一种强烈而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驾驶员的行车安全。

愤怒往往是由不满和失望引起的,如果在驾驶过程中遇到不良的驾驶行为,容易激发驾驶员的愤怒。

在过度愤怒的情况下,驾驶员很难冷静思考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对策:驾驶员需要掌握消除愤怒的技巧。

例如,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采取一些深呼吸和冥想技巧,让自己放松一下。

当然,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驾驶员也可以选择停车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再上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压力压力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常常由工作时间、压力、以及生活负担等各种因素引起。

当驾驶员处于高压环境下,其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变得有些迟钝,常常产生疲劳,从而影响行车安全。

对策:驾驶员需要掌握缓解压力的技巧。

例如,进行放松练习如冥想、进行一些运动等,这些都可以缓解压力。

同时,驾驶员也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睡眠调整,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

疲劳疲劳是一种身体状况,会导致驾驶员在车上打瞌睡、反应速度变慢,以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减弱。

根据研究结果,疲劳驾驶时间长达二十四小时,其影响与酒后驾驶达到一样的程度。

对策:驾驶员需要避免疲劳驾驶。

如果在连续行车中出现疲劳的情况,驾驶员需要及时停车休息一下。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
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不良心理的产生往往会导致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出现错误判断、决策不当,从而增加事故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措施。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焦虑情绪:驾驶员可能会因为行车压力、时间紧迫等原因而产生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容易影响驾驶技术和注意力,增加事故的概率。

2. 激进驾驶心理:一些驾驶员可能存在激进驾驶的心理,喜欢超速、变道频繁等。

这种心理容易导致危险驾驶行为,增加事故的发生率。

3. 疲劳驾驶心理:长时间的驾驶会导致驾驶员疲劳,疲劳驾驶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

为了预防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作量,避免过度的工作压力和时间压力。

2. 培养正确的驾驶态度: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驾驶员正确的驾驶态度,包括遵守交通规则、保持冷静等。

3. 鼓励驾驶员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驾驶员保持良好的饮食、睡眠和运动习惯,避免疲劳驾驶。

4.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为驾驶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员工辅导等,帮助他们排解压力和焦虑。

5. 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对驾驶员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良驾驶行为。

总之,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对行车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正确的驾驶态度、鼓励健康生活习惯、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加强监督和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驾驶员的不良心理,提高行车安全性。

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驾驶员心理素质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道路的建设也日新月异,车辆增多,交通发达,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严重局面和复杂情况面前,客观上迫切需要有一支技术过硬、思想素质很强的专业驾驶员队伍。

但伴随而来的道路交通多样化、复杂化,也给驾驶员的心理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在涉及行车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起主要作用,在人的因素中,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优化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消除消极的心理行为,对预防车辆事故,保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驾驶员心理素质易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一)、长时间开车会让司机感到疲惫和无聊当驾驶员在执行行车任务的过程中,长时间应付不测事态和急速变化的环境,其精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会自然表现出积极的适度紧张情绪,心理素质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车辆时,它处于这种中等张力下,影响最大的是与驾驶员直接有关系的身体机能和心脏活动能力,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调,在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下行车首先会使驾驶员头脑不清醒,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准确判断和迅速处置各种异常情况;其次是四肢酸懒,哈欠连天,动作的准确率明显下降,行动迟缓,手脚不听使唤;再次是情绪低沉,烦躁不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厌倦心理,心理情绪常常不能在正常运行状态下。

(二)、驾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会引起驾驶员的恐慌和焦虑驾驶员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心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行车时,驾驶员要受到外界的,人为的和出乎意料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使驾驶员心理发生变化。

如车内环境变化会引起驾驶员情绪不稳定;道路平坦会诱发驾驶员驾驶单调形成道路催眠;弯曲道路由于车辆连续转弯产生厌烦心情;车辆拥挤和堵车会使驾驶员产生急躁情绪;遇交通事故会使驾驶员产生恐慌心理。

由于各类心理的重复出现会诱发驾驶员心理反映的严重改变,出现急躁、松懈、麻痹、骄傲、自卑、精神过分紧张心理,当驾驶员面对实际或想象中的危险时,这些心理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在这种不合理的情感支配下如果碰见不顺心的事,有的驾驶员沉不住气,心浮气躁,干事举止失措,不顾前因后果,开赌气车、拼命车,具有这种心理往往使驾驶员的手和眼不能敏捷地配合,达到眼明手快,导致驾驶操作容易失误。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模版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模版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及预防模版1. 引言作为驾驶员,驾驶技术的高低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驾驶员心理状态对驾驶行为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导致驾驶员对道路交通环境的认知不准确,控制能力减弱,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

因此,了解驾驶员的不良心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提高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和驾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类型及特征2.1 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常常会导致驾驶员的心理压力加大,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风险。

焦虑情绪的主要特征包括心慌、紧张、易怒、睡眠不好等。

2.2 抑郁情绪抑郁情绪可能导致驾驶员的兴趣和动力减退,心情低落、消极压抑,从而降低驾驶技能、影响决策能力和事故应变能力。

2.3 自信心不足自信心的缺乏容易导致驾驶员对驾驶技能的怀疑,认为自己无法胜任驾驶任务。

这种负面心理状态会降低驾驶员的自我效能感,导致驾驶技能下降,从而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2.4 冲动行为冲动是一种驾驶员心理状态的表现,冲动的驾驶员容易在道路上违反交通规则,超速、鲁莽、强行变道等不安全行为频繁出现,从而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

3. 驾驶员不良心理的预防措施3.1 心理疏导车辆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容易积累一定的焦虑情绪,所以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驾驶员的压力感。

这可以通过听音乐、进行深呼吸、做放松锻炼等方式来实现。

3.2 心理训练开展驾驶员心理训练,有助于提高驾驶员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心理训练可以包括认知重构、心理预案训练、应激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

3.3 情绪管理驾驶员需要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学会识别并处理自己的情绪。

例如,驾驶员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等方式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提升驾驶安全性。

3.4 交通安全教育通过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驾驶员对道路安全的认识,增强其对交通规则的遵守意识,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此外,还应加强对驾驶员的风险意识教育,引导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驾驶员不良心理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我国多年来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在10万人左右。

“道路安全问题是公共卫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道路伤害也是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据资料统计,在我国,道路伤害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和青年人群的首位伤害死因,在道路伤害死亡人数和道路伤害死亡率上,我国都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刘殿武博士)安全行车是每个驾驶员时刻都注意的一大问题,能否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相对于技术因素,人的心理状态对交通安全隐患的影响更重要,与驾驶员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极大。

一驾驶员常见不良心理现象及其表现1好胜心理。

行车时争强好胜,爱与人比高低。

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表现为超速抢行,强行超车,开英雄车,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应付,导致事故。

2急躁心理。

遇有天公不作美、事不顺心、车不争气、时不等人等情况,又急又躁,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驾车如飞,抢行抢超。

这种心理是安全行车的大敌,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十次肇事九次快,心情急躁事故来。

”3负重心理。

因家庭出现矛盾、亲人发生病灾、本人工作不顺心、生活不如意等原因,导致驾驶员思想负担过重、情绪低沉、思维迟钝、往往是手握方向盘,思想开小差,事故也就再所难免。

4赌气心理。

日常生活中,难免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如:超车时前车不让、被人甩了方向、车被他擦挂或夜间行车对方不关远行灯等等,如果遇上这些情况,就气从心来,火冒三丈,殊不知:“气是事故根,十赌九丧生。

”5过瘾心理。

换了新车和开上高档车,有种骄傲感,头脑易发热,遇到较好路段,油门一踩到底,然而一遇到紧急情况,措手不及。

即使是在高速公路上,因高速行驶而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6侥幸心理。

遇有危险复杂路段、不良天侯、车带故障或酒后驾驶,本应谨慎驾驶或改道而行或耐心等待或排除故障再行,却自恃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硬抢硬过,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7麻痹心理。

在熟悉的路段,经常跑的区域和较好的路段上往往容易放松警惕,粗心大意,心不在焉,满以为很有把握。

岂不知,正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造成多少车毁人亡的悲剧。

8寄托心理。

遇到会车,都把希望寄托在对方先慢、先让、先停、自已却占道行驶,不肯礼让,结果是谁都不让、谁都不慢、谁都不停,导致两车相撞,损失惨重。

9自满心理。

开了几年车,跑了几年路,自以为技术差不多了,听不进提醒,见不得指点,开起车来满不在乎,我行我素,甚至违章蛮干,这种心理是驾驶员行车的大敌。

10恐惧心理。

驾驶员因本人出过事或见过其他事故现场。

或遇有抢险救灾等危险运输,造成心理恐惧,一上车就情续紧张,一有情况更是手忙脚乱,不能正常发挥,控制不了车辆。

二不良心理的成因及对行车安全影响的分析1竞争日益激烈产生焦虑,出现开“英雄车”。

由于交通运输行业的无序竞争,企业税费的负担加重和车辆竞争的冲击,加上部分营运车辆驾驶员一味追求金钱的思潮、多拉快跑的现象以及家庭负担的压力使驾驶员在长期紧张生活中造成了心理扭曲,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尤其对暂时失败者由于主观利益愿望与客观之间出现差距,则可能造成驾驶员背着思想包袱或带情绪行车,这样他们有可能对安全于不顾,带着极大的逆反和利益所求心理驾驶车辆,在这种逆反对抗心理的作用下,有意与同行争雄斗气,为争抢客源甚至会强行超车会车,以寻求精神安慰和心理平衡。

2无视交通法规产生侥幸和紧张心理,出现开“运气车”。

有的驾驶员不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按照操作要领驾驶车辆,遇到可能发生车祸的情况,或已经预感到可能发生的问题,不是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避免,而是靠碰“运气”。

明知超速超载、车辆带“病”上路、无证驾驶等严重违章行为的危害,但是由于他们存在侥幸心理,自认为技术高超而又未必能被交警查到,只要运气好就可万事大吉,因而强化了他们的侥幸保险心理,对违章作业根本不予重视,但他们却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驾驶车辆,行车中心理一直处在复杂、多变、波动的状态之下,深怕被查处或发生事故,遇到险情时很难全神贯注,沉稳操作,不是惊慌失措,就是反应迟缓。

3长时间行车产生厌倦心理,出现开“疲劳车”。

当驾驶员在执行行车任务的过程中,长时间应付不测事态和急速变化的环境,其精力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会自然表现出积极的适度紧张情绪,心理素质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正是在这种适度紧张的心理下进行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车辆时,影响最大的是与驾驶员直接有关系的身体机能和心脏活动能力,造成生理和心理失调,在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下行车首先会使驾驶员头脑不清醒,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准确判断和迅速处置各种异常情况;其次是四肢酸懒,哈欠连天,动作的准确率明显下降,行动迟缓,手脚不听使唤;再次是情绪低沉,烦躁不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厌倦心理,心理情绪常常不能在正常运行状态下。

4遭遇不快之事产生紧张恐慌,出现开“情绪车”。

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心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行车时,驾驶员要受到外界的,人为的和出乎意料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使驾驶员心理发生变化。

如车内环境变化会引起驾驶员情绪不稳定;道路平坦会诱发驾驶员驾驶单调形成道路催眠;弯曲道路由于车辆连续转弯产生厌烦心情;车辆拥挤和堵车会使驾驶员产生急躁情绪;遇交通事故会使驾驶员产生恐慌心理。

由于各类心理的重复出现会诱发驾驶员心理反映的严重改变,出现急躁、松懈、麻痹、骄傲、自卑、精神过分紧张心理,这些心理在驾驶员面对实际或想象中的危险时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在这种不合理的情感支配下如果碰见不顺心的事,有的驾驶员沉不住气,心浮气躁,干事举止失措,不顾前因后果,开赌气车、拼命车,具有这种心理往往使驾驶员的手和眼不能敏捷地配合,达到眼明手快,导致驾驶操作容易失误。

三不良心理的的预防和克服对策1及时调控自己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

现代社会,情况瞬息万变,其竞争性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以往,对手往往以各种各样的攻心术,激将法逼人妄动。

此时司机要沉得住气,要善于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感情,善于驽驭自己性格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稳住方寸,找到合理解决问题方法。

生活中,司机难免有受辱的情况,若受辱而震怒,虽不失阳刚之气,而非智者之所为。

人在发怒时,往往“自善”意识得到强化,唯已正确,自我调整能力减弱,容易盲目蛮干。

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横冲直撞,不计后果。

因此司机应冷静思考,慎之又慎,主动制怒,切忌一意孤行。

司机在高兴、兴奋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

平时应谨慎驾驶,高兴时勿快速行车。

因此司机应自动调节,把心理状态主动调在正常位置。

一般情况下,人在伤心悲痛时感觉和反应比较迟钝,对客观事物关注程度明显降低。

司机心情忧郁时,往往把事情看得复杂,对不利因素看得多,有利条件看得少,遇事优柔寡断,贻误决策时机,影响行车速度。

司机行车应克服忧郁心理,增强安全行车、适速行车意识,达到安全行车的目的。

司机开车前如果遇到伤心悲痛之事应积极节哀,主动强化自己的安全意识,集中精力驾驶。

司机生气一是易生病,二是容易开赌气车,引发车祸。

遇险而不慌司机在长期的行车中,难免遇到险情,在遇到险情的一瞬间,首先应稳住自己的心态,紧接着调整自己的情绪,急中生智,寻找解除险情的办法。

司机如果遇险就慌神,便会束手无策、酿成大祸。

2抵制外界诱惑,提高自制能力,学会自控。

目前,一些酒家、饭店等在公路两旁应运而生,那些“三陪”女都盯着司机的钱包。

如果司机抵挡不住诱惑,就会失去人格又犯法,还受经济损失,司机应做坐怀不乱的真君子、伟丈夫,坚决抵挡住意乱情迷的诱惑。

见钱而不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个道路就是合情合法。

司机应做到不为钱超载行驶,不装违物品,不开疲劳车,以免引出悲剧。

想酒而不沾司机饮酒是安全行车之大敌。

当司机血液中的酒精达0.5%时,大脑皮层会受影响,四肢活动灵敏度下降,易出事故。

因此司机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最好是戒酒。

3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帮助纠正驾驶员不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信念、习惯,约束行为,可以调整个人和社会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所以驾驶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热爱驾驶工作,明确自己职业的责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在日常行车中,以交通法规为准则,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坚决不做违犯交通法规、违反安全制度的事情,自觉维护交通秩序,增强自我管教和约束能力,不开赌气车、不开英雄车、不开带病车,发生矛盾主动礼让,出现意外尽量忍耐,坚持文明行车。

4养成具备良好的驾驶习惯。

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使动作、行为自动化的作用,如果良好的动作、行为成习惯,有些处世办事方式也可以成为习惯。

反之,如果养成某种不良习惯后,就会以一种惰性心理阻碍接受正确的东西。

所以驾驶员要坚决杜绝摒弃一些强烈的、主动的、长期从事的不良嗜好,时刻把乘客和车辆的安全放在心中,不赌博、不酗酒、不吸烟,生活上要有规律,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也要有节制,学会用健康的心理体育活动保健自己,形成热爱学习,钻研技术、爱惜车辆、作风顽强、团结战斗的氛围,逐渐养成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自觉到自觉,培养严格遵守制度的好习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道路的建设也日新月异,车辆增多,交通发达,道路交通多样化、复杂化,也给驾驶员的心理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优化驾驶员的心理素质,消除消极的心理行为,对预防车辆事故,保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2]刘志宏.汽车驾驶员安全行车心理.济南黄河出版社.2004.5.1[3]王存宝.驾驶员个性心理特征与交通安全.[4]何存道.汽车驾驶员的心理、卫生与安全.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