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及其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Feb. 2020 CHINA FOOD SAFETY75质量控制1 食品中的微生物食品中的微生物包括无害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其中有害微生物比较容易造成食物变质,而且比较容易使人们生病。
微生物具备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在食品生产和食用等环节都比较容易出现微生物污染。
由于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易变异性,因此新病原微生物数量也会持续增多,进而影响食品安全。
细菌性污染造成食物中毒的情况属于食物中毒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而且有着较高的爆发性,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感染型和毒素型两种,前者最常见的就是变形杆菌属造成的食物中毒,后者可划分成体外毒素型和体内毒素型,各种病原菌在食品中快速繁殖,进而产生毒素造成中毒。
各种大肠杆菌会随着食品进入人体,进而产生毒素造成中毒,不过也存在感染型和毒素型共同存在的问题,病原性污染主要就是先污染动物性食品,之后借助各种媒介完成传播,难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着较高的爆发性。
2 影响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的因素2.1 温度温度属于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需要参考微生物对温度的需求,将其合理划分成多个种类。
其中嗜温菌占据了主要比例,合适的温度是25~43 ℃。
2.2 pH 值微生物的适宜生长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如今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长对于pH 值有着较高的要求,若是超出了规定范围或者是低于规定范围,就难以继续生长。
2.3 水活度水活度也会直接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食品微生物的水活度和附近的环境因素有着紧密联系,要是环境过于干燥,造成微生物细胞失水,就会导致失活。
2.4 营养物质食品中有着较多的营养成分,比较适合微生物生长,给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需要得到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1]。
3 微生物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方法3.1 检测仪器的质量控制在检测食品微生物的时候,需要选择合理的检测仪器,选择错误就会影响之后的检测结果。
需要增强对于微生物检测仪器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测机构需要参考相关标准进行购置,确保可以满足实验需求。
食品行业微生物的控制

引言:食品行业微生物的控制是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微生物是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生物,能够引起食物中毒和腐败,对人类健康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科学有效地控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食品行业微生物的控制方法和技术。
概述:食品行业微生物的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预防、减少或杀灭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微生物的控制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工作,需要从原料采购、加工过程、储存和运输等多个环节进行控制。
正文内容:一、原料采购1.选择优质原料:选择新鲜、有机的原料,减少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
2.严格检查原料:对进货的原料进行合格检验,确保没有受到微生物污染。
3.进行原料处理:对原料进行洗涤、消毒等处理,减少原料中的微生物数量。
二、加工过程控制1.温度控制:合理控制加工过程中的温度,高温杀菌或低温保存可以有效控制微生物生长。
2.时间控制:严格控制不同加工环节的时间,避免微生物繁殖的机会。
3.过滤和分离:通过过滤和分离的方式,去除食品中的微生物,如利用滤膜、离心分离等技术手段。
三、储存和运输控制1.温湿度控制:对食品储存和运输的环境进行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避免微生物生长和繁殖。
2.采用防腐剂:添加适量的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3.包装材料选择:选择具有抗菌性能的包装材料,减少微生物对食品包装的污染。
四、卫生控制1.设立卫生标准:制定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标准,包括生产区域和设备的清洁和消毒要求等。
2.培训员工:对从事食品生产的员工进行卫生知识和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
3.定期清洁和消毒:对食品生产设备、工作区域和容器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微生物交叉污染。
五、监测和检测1.采样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采样计划,并通过实验室分析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2.环境监测:对食品生产环境、储存和运输环境进行定期的微生物监测,掌握微生物的污染程度。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药品、环境以及医疗机构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为了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与准备、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的方法等内容。
一、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与准备在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和准备是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
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代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
首先,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代表性。
选择的质量控制样品应能够反映实际样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并且能够覆盖实验室的检测范围。
例如,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可以选取已知含有特定菌群的食品样品作为质量控制样品。
其次,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稳定性。
质量控制样品的微生物含量应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一致。
为了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可以进行冷冻保存或添加防腐剂等处理措施。
最后,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一致性。
同一个质量控制样品应具有相似的特性和微生物含量,以便在不同批次的检测中进行比较和验证。
可以通过定期对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检测,确保微生物含量的一致性。
二、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降低误差和偏差。
具体目标包括:1. 控制负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阴性。
负对照样品是不含有目标微生物的样品,用于评估实验室的污染情况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负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应为阴性,否则说明实验室存在污染问题。
2. 控制正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阳性。
正对照样品是含有特定微生物的样品,用于评估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灵敏度。
正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应为阳性,否则说明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存在问题。
3. 控制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同一样品在不同时间或者在不同实验室中进行检测,应该得到相似的结果。
通过控制质量控制样品的微生物含量和质量控制方法的一致性,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检测检验过程中质量控制及关键控制点

食品微生物检测检验过程中质量控制及关键控制点一般情况下,同实验室检测检验过程中质量控制有关的无非是人、机、料、法、环这五个关键点。
但是对于微生物检测检验而言,这五个点不能够全面的评价其中的质控点。
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体现在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中。
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管控。
一、检测技术人员的要求必须是具有一定资质的微生物学或相关专业的人员来操作。
微生物检测不同与理化检测,其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因为大部分微生物的培养结果都需要技术人员通过感官进行判断。
理化检测可以学一下就可能掌握,但是微生物的操作是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来积累的。
除了对微生物感官的判断外,还需要掌握相关设备和试剂盒的使用,尤其是微生物生化鉴定设备和生化鉴定试剂盒,因为这两个产品对最终微生物种属的判定尤为关键。
比如沙门血清学检测中,对于血清型的分型就很有挑战性,因为有些沙门氏菌的血凝性很低,所以对于血清凝集与否的判定就很难,一步错就步步错,导致将血清型分错。
还有对于可疑菌种的判定,完全是依靠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视觉判断力,如果不熟悉典型菌落的形态,就容易将可疑菌判定错误。
二、设备的状况很多人说微生物检测过程中除了水浴锅、均质器、天平和培养箱外,不要什么特殊的设备。
这是实话,但也比较片面。
你知道抽滤装置在微生物检测过程中的作用吗?对于饮用水的检测而言,这套设备很重要,状况保护也很重要。
因为怎么能用有限过滤口对多数样品进行检测,而又不能够产生交叉污染。
这是有技巧的,对于钢制抽滤口而言,需要在每次抽滤完成后,需要点燃酒精棉球置于抽滤口中进行灭菌处理,之后再用下一个样品冲洗过滤口,这样就能很好的避免交叉污染。
三、样品的状况微生物检测对于样品的原始状态状况要求很高,必须是完整包装的,不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的。
这样检测结果才能很好的反应送检样品的真是微生物存在情况。
如果送来的样品外包装已经破损,样品外露,那是不符合被检条件的。
如一袋生湿面条送检,只是用普通的塑料袋包装,并且口也没有完全封严实。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时间,采集样品。
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无菌状态,以防止外部污染。
2.样品处理:对样品进行处理,以便后续检测。
例如,食品样品可以进行破碎和稀释,以便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3.培养基制备: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准备培养基。
4.增菌: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中,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可使用平板法或液体培养法。
5.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生长条件,培养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6.菌落计数:在培养期结束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
可以使用目视计数、平板计数器和自动计数器等不同的方法。
7.鉴定: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PCR和测序等。
8.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根据需求制作结果报告。
1.环境监测: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空气和表面微生物监测,以确保实验室内无微生物污染。
2.培养基质量控制:对于常用的培养基,需要定期进行质量验证和性能测试,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稳定。
3.质控菌株:使用已知的质控菌株进行验证实验,以确保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内部质控:在每批样品中加入内部质控样品,以评估实验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5.标准操作程序:编写标准操作程序(SOP),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6.培养箱校准:定期校准恒温培养箱的温度,以确保培养条件的准确性。
7.培养基浓度验证:定期检验培养基的浓度,确保适当的细菌增殖。
8.定期培训: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术。
9.实验记录和文件管理:准确记录每个实验的细节和结果,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
通过以上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准确和可靠。
这对于保证食品和饮水的安全性,以及制药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

a)制定专人负责处理不符合工作问题; b)明确规定应采取的措施; c)考虑不符合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必要时应通知客户; d)必要时终止检验,不外发报告; e)立即纠正,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f)若检验结果已向外发布,应考虑是否需要收回,或以 适当方式善后;
g)制定专人有权中(终)止检验和批准回复检验工作; h)记录每一次出现的不符合工作并归档保存,应定期评 审这些记录,以发现趋势并采取预防措施(见4. 9)。
4.4.2所有质量及技术记录均应清晰明确,便于检索,并应符 合有关规定。应提供一个适宜的存放环境,以适当的形式 进行存放,以防损毁、破坏、泄密、丢失或被盗用。
4.4.3实验室应明确规定各种质量及技术记录的保存期。保存 期限应根据检验的性质或每个记录的具体情况而定,并应 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质量及技术记录可包括:
4.2.1 政策 、计划、程序、指导书和操作规程等均应形成文 件,传达至所有相关人员,并保证相关人员熟悉、理解并 执行。
4.2.2 管理体系应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工作。
4.2.3 最高管理者应主持制定并授权发布质量方针、目标和承 诺,形成文件并写入质量手册(不论何种称谓)。最高管 理者或质量负责人应向全体员工宣贯质量方针和目标。质 量方针、目标和承诺应简明清晰,便于有关人员即时获得, 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3.8 阳性偏差 positive deviation
标准方法得出的阴性结果,而可替代方法却得出未经证 实的阳性结果,如果后者被证明为阴性,这种偏离便是一个 假阳性。
3.9 标准培养物 reference cultures 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的统称。
3.10 标准菌株 reference strain 至少定义到属或种水平的菌株。按其特征进行分类和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培养基配制用蒸馏水得控制
按设备说明,定期清洁离子交换器和更换离子交 换材料。
检测要求:西欧标准为微生物检验用蒸馏水得特 定电导率<0、5ms/m;细菌数<50cfu/ml。 我们日常用得标准为 <10ms/m。
检测频率:1次/每月。 蒸馏水定点供应,并做好相应得质量控制及记录。
天平得管理
人员姓名都必须详细记录
培养基制备控制程序
培养基配制所用得仪器设备必须经过相应得鉴 定。
配制培养基所用得用具及容器必须就是清洁或 就是灭菌得。
培养基得配制程序(一)
不同得培养基配制时注意各类成分得用途。 对于干燥培养基配制,同样需要进行PH测验。
培养基得配制程序(二)
配制好得培养基(尤其就是糖发酵管)不宜久放。 因为培养基吸收空气中得二氧化碳,会使培养基 变酸,从而影响细菌得生长。
显微镜应有作业指导书,日常维护记录及自校记 录。
显微镜应置于无振动、避免灰尘、防潮等要求 得环境。
其她微生物检测专用仪器得控制
细菌鉴定仪、酶标仪等设备,工作中常用阳性对 照检测其功能得正常性。
仪器得检定则按检定或自校作业指导书进行。 仪器得使用登记、校准计划、校准记录等文件
存档。 仪器专人使用,操作者应持证上岗。
染色液
革兰染色液 抗酸染色液 异染颗粒染色液 荚膜染色液 鞭毛染色液
阳性对照菌
阴性对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核分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六、培养基质量控制
培养基得有效性试验 每一批新制或新购得培养基,使用前均须取
标准菌株试验、 培养基得试验结果需要加以记录,项目包括
试验日期、试验结果以及实验者得签名等。
培养基质量控制
培养基得量: 平板培养基得厚度一般为3mm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及质量控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及质量控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追求更加高质量的生活品质,需要不断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相关企业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保障我国居民的食品安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食品生产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民生产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对维护食品行业形象非常重要。
关键词:食品安全;微生物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引言: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在不断完善中,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一些企业对食品检测工作缺乏,生产过程中没有相关的技术保障,生产设备落后,导致食品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一定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本文将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进行论述,并对其质量控制进行探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1 食品微生物检验与食品安全食品在加工生产中要保障其产品无毒无害,且符合相关营养标准要求,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国家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安全标准方面有八个严格规定。
食品安全体系主要包括HACCP体系,其主要研究食品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相关体系标准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为了开发航空安全食品而提出,具有关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在最开始时这个理论只有三个部分组成,后面经过一定的应和完善HACCP的原理从三条扩增到了七条,成为当下所熟悉的HACCP七大原理。
其原理通过对食品原料,加工过程和食品储存运输以及食品销售的每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并找出其中存在的危害,然后确定关键控制点,对危害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食品安全的目的。
食品安全检测标注这一领域,HACCP管理占据主导左右,之后的管理体系都离不开对HACCP的应用。
其体系更加强调系统性,同时也更加强调对前提条件的建立,所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都需要按照该理念进行制定。
当下的社会发展中作为消费者更重视自己食用的食品是否安全,而作为企业来说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
不论是食品加工链条中的各种类型,还是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做工流程,甚至是食品外包装公司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微生物检验是确保食品安
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微生物检验的目的和重要性、质量控制的原则
和方法、常见的质量控制指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微生物检验的目的和重要性
微生物检验是指对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根据
检验结果进行食品质量评价的过程。
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食品的卫生
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微生物检验可以发现食品中存在的致病菌、腐败菌等微生物污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二、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为了确保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遵循一定的质量控制
原则和方法。
1.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样品的采集应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保
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采集后应尽快送至实验室检测,避免样品
变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动。
对于需要长时间保存的样品,应采取冷藏
或冷冻等方法进行保存。
2. 实验室环境的控制:实验室环境的洁净度对微生物检验结果有着
重要影响。
实验室内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并且应配
置适当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以保证检验操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3. 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质量控制样品是用来验证检验方法和仪器
准确性的重要工具。
实验室应定期使用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检验,确保
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样品应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制备,并与真实样品在性质和组成上尽可能接近。
4. 检验方法的验证:检验方法是保证微生物检验准确性的基础。
新
的检验方法在使用前应进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可靠性和重复性。
验证包括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等指标的考察,通过与参考
方法进行比较,确定新方法的适用性。
三、常见的质量控制指标
1. 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是指含有已知数量的微生物的样品,阴性对照是指未检测到有微生物存在的样品。
通过使用阳性对照
和阴性对照,可以验证检验方法和实验室操作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2. 检测限和计数结果:检测限是指能够检出的最小微生物数量,它
反映了检验方法的灵敏度。
计数结果是指检出的微生物数量,需要与
相应的标准进行比较,确定样品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对于对人体健康
有重大风险的微生物来说,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尤为关键。
3. 检验结果的稳定性:稳定性是指同一样品在不同时间和条件下进
行检验,其结果是否一致。
稳定性检验可以评估检验方法和操作的可
靠性,以及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结语
质量控制是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对于食品微
生物检验,我们应遵循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确保样品的采集保存、实验室环境的控制、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和检验方法的验证等环节的
科学性和规范性。
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微
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的健康。